共青團中央
有態度 有溫度 全網青年都在關注
夜市
是關掉濾鏡的真實人間
中國到底哪裡的夜市最好吃?
▲ 攝影/何子軒
夜市的小店或大排檔,是人們逃離白日偽裝的最佳去處。熱鬧的煙火,為冷清的城市裹了一層圍巾,帶來甚多溫暖。每一個城市的夜市,都是讓人心懷希冀的深夜食堂,在這間「大餐廳」裡,最慰藉人心的,自然是一家家攤位檔口陳列的各色食物小吃。
▲ 小龍蝦!圖/網絡
河鮮:你要的夜市模樣我都有
在夜市餐桌上,河鮮是極有存在感的食物。人們在推杯換盞之餘,也不忘套上透明手套,抓起盆裡的小龍蝦或是田螺,心滿意足地嗦上一口。
▲ 誰人不愛小龍蝦!圖/網絡
小龍蝦:為你「吃」狂
小龍蝦的那抹豔紅,是夜市上最迷人的色彩。每年自5月份開始,這股誘人的紅色旋風便會席捲全國,佔領從南到北的大小夜市。油燜、蒜蓉、清蒸,小龍蝦的每一種食法都能收穫大批「迷妹」,引得不少老饕為之「吃」狂。
▲ 清蒸或水煮,是小龍蝦最基本的吃法。圖/網絡
「過早戶部巷,宵夜吉慶街」。武漢的夜市,是小龍蝦味的。在這個「最市民的城市」,熱火朝天的街頭夜市,是獨屬於小龍蝦的江湖。三十多年前,湖北潛江人首先發現了小龍蝦鮮美的秘密。這個入侵生物自田間地頭被端上了餐桌,搖身一變,成為人們唇齒間的新寵。
▲ 蒜蓉小龍蝦。圖/圖蟲·創意
在不少人眼中,厚殼多腳的小龍蝦吃起來未免過於繁瑣,但對武漢人來講,這份「麻煩」才是小龍蝦的魅力所在。
清蒸最能檢驗一種食材是否新鮮。在水蒸氣的煙霧裡,小龍蝦完成了「蝦」生升華,彈嫩鮮美的本味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存。打開小龍蝦的腦袋蓋子,露出的蝦黃是整隻蝦的精華所在,嗦上一口,蝦肉蒸出的湯汁裹著蝦黃滑入腹中。而後將尾巴中間的筋抽掉,在小龍蝦的腦袋和尾巴中間松一下,輕輕一拉,完整的蝦尾便彈了出來,蘸料後送去口中,兩個字:xū服!
▲ 由入侵生物到吃到幾近滅絕,小龍蝦你的面子呢!圖/網絡
在小龍蝦的另一故鄉——淮安盱眙的夜市上,小龍蝦同樣是當之無愧的主角。不同於湖北人喜好清蒸,淮安夜市的小龍蝦以十三香口味為主,殼薄個頭大的盱眙小龍蝦,總能「鮮」發制人,麻、辣、香、甜、嫩、酥等滋味為這味鮮補上後味,令人極為「上頭」。
「無夜宵,不長沙」。若說日本人的夏日記憶,是花火、浴衣、長澤雅美;那麼長沙人的夏天,必然是充斥著蝦尾、油爆蝦及口味蝦的味道。湘江邊、南門口、四方坪,人們呼朋引伴、團團圍坐,只為桌上那盆紅彤彤的小龍蝦。
▲ 小龍蝦迷人的紅色。圖/圖蟲·創意
在吃辣上,湖南人以一當十。小龍蝦這樣鮮美的食材,自然需要搭配辣椒來襯託其味,麻辣小龍蝦這一吃法,是湖南人在送給全國老饕的禮物。
麻辣小龍蝦始於夜市攤,也只有在夜市攤上,人們才能放下「偶像包袱」,暢快淋漓地吃個滿嘴紅油。在長沙,麻辣小龍蝦,又叫口味蝦。洞庭湖腮腹雪白的小龍蝦,是長沙人的夏日「快樂源泉」。
▲ 小龍蝦何止是長沙人的快樂源泉!圖/網絡
最地道的老長沙口味蝦,只餘鉗子和蝦尾,吃蝦之前,先吮吸蝦尾的前端,帶著紫蘇和蒜蓉味的湯汁順著蝦皮上湧,香辣的滋味灌入口中,自舌尖傳遞全身,而後化作汗珠自額頭滲出。偶有一兩滴紅油湯汁自嘴角俏皮地溢出,順著皮膚一路滑到了下巴。手腳並用地剝開蝦殼,白嫩的蝦肉彈出,而後迅速蜷縮成一個蝦球,略蘸一下湯汁,蝦肉的鮮美裹上麻辣的滋味,是正宗的長沙夏日之味。
▲ 蝦肉脫離蝦殼的舒爽。圖/網絡
田螺姑娘是螺螄粉味的?
天然具有市井氣息的田螺,與夜市最為般配。
▲ 快給第一個吃田螺的人頒獎!立刻!馬上!圖/網絡
「一味螺螄千般趣,美味佳釀均不及」。作為河中第一鮮,田螺自然擁躉無數,南寧人是當仁不讓的頭號粉絲。肥嫩緊實的田螺,在南寧人的手中,變幻出千滋百味的田螺雞煲、田螺芋頭煲、炒海螺、煮石螺、越南風味的海螺……
夜晚的南寧,是一個大夜市。裹挾著熙攘的人群,遍地都是路邊小攤,南寧的夜晚是不同於白日的另一番熱鬧景象。從某種意義而言,廣西的存在感的確有些「透明」。但一碗令人「聞風喪膽」的螺螄粉,卻扛起了拓寬廣西知名度的大旗。
▲ 田螺泡飯,小編能吃三碗。 圖/網絡
事實上,肉少的田螺,很難擔起果腹的重任,與其他盤大肉厚的食物相較,田螺更像是美味的載體,匯聚了不同食材浸潤的滋味。抽出一根牙籤,對著田螺殼輕輕一挑,舌尖裹著螺口輕輕一吸,指天椒的辣、小青檸的酸爽、魚露油的鮮裹著肥嫩的螺肉滑入口中,填滿了牙齒之間的空洞乏味,而後一口冰啤酒的灌入,再燥熱的情緒都能被撫平。
▲ 似乎已經聞到了田螺的味道~ 圖/網絡
無海鮮,不夜市
海鮮是夜市永恆的主題,在我國漫長海岸線上的每個城市的夜市上,從不缺席。遼寧的丹東夜市上,黃蜆子和泥螺一枝獨秀,與燒烤成為最佳拍檔;浙江寧波的夜市上,小海鮮的清淡本味,最和江南人的口味;而在閩南的夜市上,豐富的海鮮是其典型標籤。
▲ 蒜泥在生蠔汁上一起一伏,還有比這更誘人的畫面嗎?圖/網絡
海鮮夜市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鮮活的螃蟹、魚蝦以及生蠔等貝類,在夜市亮白的燈光下陳列,咕嘟吹著氣泡,瘋狂向「食肉獸」暗示自己到底有多鮮美。
人們對青島最大的誤解,便是「青島沒有夜生活」。誠然,夜晚十點過後,青島的濱海主幹道上幾乎不見行人的身影,甚至連車輛都三三兩兩。但若自海邊往青島的城區深入,隱藏在城市深處的野餛飩攤及各個霓虹閃爍的夜市,絕對會打破人們對青島無夜生活的單一印象。
▲ 臺東夜市掠影。 圖/圖蟲·創意
與雲霄路、登州路的夜市小吃街相較,四方路市場及臺東步行街的夜市更有包容氣息。在方言都自帶「海蠣子味」的青島,夜市上除了夾雜的網紅小吃店,便是支著塑料帳篷的海鮮小攤。青島的夜市,自帶山東人的豪爽,蝦爬子、海虹等海鮮,無論清蒸或水煮,份足、盤大是首要奧義。
與其他地方的夜市海鮮不同,青島的部分夜市檔口,在食用海鮮時借鑑了韓國烤肉的烹飪方法。在刷油的石盤上,大蝦由透明轉為紅色,須腳處微微發糊,飄出蝦皮特有的脆香。蘸醬後,與洋蔥、蒜片、辣椒段一同裹進生菜葉,塞入口中,宛若吃了一口緊實的蝦飯。
即便是在口味多元的廣州,「嘴刁」的廣州人,對待海鮮更是「招積」。當日光暗淡之後,街邊的彩色燈牌一一亮起,夜市上的宵夜,打通了一條直達廣州之胃的通道。體育西橫街到天河東,寶業路,文德街,散落的夜市大排檔是「孤獨的美食家」的靈魂招幡。
▲ 被爐火映得通紅的烤生蠔。 圖/網絡
廣州夜市的海鮮,重在一個「鮮」字。剛端上桌的海鮮,還保留著南海的氣息。成盤端的花甲、花蟹、瀨尿蝦,或清蒸或爆炒,都是其「壽終正寢」的最完美歸宿。生蠔和魷魚則被送上了燒烤架,在火焰的炙烤下,生蠔冒出咕咕的汁液,將表面的蒜泥拱得一起一落,魷魚滲出透明的油汁,繞過鐵架滑入了火焰。燒烤架旁的大風扇,賣力鼓風的同時,又把海鮮的味道帶得更遠。
▲ 所謂人間煙火,大概就是這個味道~ 圖/網絡
將海鮮鋪滿全桌,是老廣在夜市上的心照不宣。小海鮮的肥美,生蠔的多汁,魷魚的肥厚,魚蝦的彈嫩,在接觸到舌尖的瞬間,悉數化作「靈丹妙藥」,一舉打通食客的任督二脈,將積攢了整天的煩悶一一驅散。伴隨著嘴巴的一張一合,桌子角的殼越積越多,堆起一座高高的殼山。
「食在他鄉,味在潮汕」,汕頭的深夜時分,正是各種海鮮生命力最旺盛的時刻。
▲ 小螃蟹,我勸你投降~ 圖/網絡
在潮汕本土,打冷約等同於「夜糜」或「夜糜檔」,也就是夜市上的宵夜。魚飯,是汕頭夜市上的打冷之王。由海民和大海構成的潮汕文化中,魚佔據了潮汕飲食的重要地位,正如中原人離不開米麵,潮汕人以魚當飯。
汕頭的魚飯,多選用少刺的巴浪魚和花仙魚,用淡鹽水醃起,而後放入濃鹽水中煮熟後,自然冷卻。做好的魚飯,緊實飽滿,通過鹽水的浸漬,魚肉的本味甜度得到輕微的釋放,形成了獨特的鮮甜。略蘸取些普寧豆醬,潔白的魚肉裹上醬色的外衣,在夜市的燈光下,透出微微的光。
▲ 魚飯。圖/圖蟲·創意
一鍋滾沸冒香的海鮮粥,是汕頭夜晚最好的底色。食過肥嫩的海鮮,再上一鍋綿長的老火粥,才算給這頓宵夜畫上飽滿的句號。
天下味道,至簡至純。一碗白粥,加入蝦蟹肉菜,無需過多烹調,便能烹出高級的溫厚滋味。在汕頭的夜市,肥仔米是海鮮粥的首選,「煮粥沒有巧,三十六下攪」。攪拌是海鮮粥的秘訣之一。當米粒熬製開花,加入蟹、蝦等食材與白粥纏綿,在熱氣的催逼之下,蝦脂蟹膏滲出,將白色的米湯染成微黃,鮮嫩又溫補。
▲ 海鮮粥。圖/網絡
小吃,夜市的正確打開方式
夜市,是人們三餐之餘的候補。在夜市的宵夜攤,講究得並非是大快朵頤的肚圓,而是要滿足「貪心」饕客的口腹之慾。開封夜市的炒涼粉、杏仁茶,南京夜市的皮肚面、鴨血粉絲湯,西安夜市的燻肉大餅、肉夾饃,每一種小吃,都是被人珍藏在心中的白月光。
▲ 臺北市饒河夜市。圖/圖蟲·創意
臺灣的夜市,是各色小吃爭奇鬥豔的江湖。酸菜五花肉餡的割包,酥脆紮實;甜糯的龍潭豆花,軟嫩滋潤;紅豆餡的車輪餅,細膩香脆;外酥裡嫩的鹽酥雞、冰爽潤口的菠蘿包……
蚵仔煎是不少大陸人對臺灣夜市的想像。的確,臺灣的大小夜市,多多少少都分散著蚵仔煎的攤位。寧夏夜市及艋舺夜市的蚵仔煎,香酥又有嚼勁,尤為聞名。
▲ 士林夜市蚵仔煎。 圖/圖蟲·創意
再困苦的條件,都無法阻擋中國人對美食探究的腳步。蚵仔煎是臺灣先民在無法飽食的情況下發明的替代口糧,加水的番薯粉漿攪拌入蚵仔、雞蛋、蔥蒜後,攤成餅狀煎食。雖起源自貧民,但蚵仔煎對原材料的要求頗高,只有最新鮮的蚵仔(即生蠔又稱牡蠣),才能保證蚵仔煎的香滑底線。與潮汕、閩南地區的蚵仔煎不同,臺灣蚵仔煎的甜蜜指數要高上不少。醬油膏及甜醬的使用,使臺灣蚵仔煎的味道更為醇厚。
▲ 奶茶。圖/網絡
「吃」總與「喝」連在一起,在夜市大開吃戒之時,手拿一杯茶飲,才算安心。與夜市小吃最為般配的,莫過於滿含糯彈珍珠的大杯奶茶。誕生在臺灣的珍珠奶茶,被譽為新一代肥宅快樂水。沒有人能拒絕珍珠奶茶的魅力,即便是亞洲金曲天王,也無法捨棄手捧奶茶的樂趣。
以木薯粉熬製的珍珠,緊實勁道,頗有嚼勁。在臺灣夜市,奶茶裡的珍珠,被叫做粉圓。相較於無心的珍珠,粉圓多了一層紅豆夾心。牙齒穿過珍珠外層,甜糯的紅豆沙在齒間炸裂,為微澀的奶茶送來「甜蜜炸彈」。
▲ 軟糯甜蜜的粉圓。 圖/視覺中國
迥異於其他城市的市井氣息,香港的夜市多了些許的江湖味道。草根氣息濃鬱的廟街夜市,甚至成為香港導演最愛的市井取景地。香港是大排檔文化的濫觴,白日裡,摺疊凳蜷縮在店門一角,街邊的燈牌一亮,白日裡毫無生氣的摺疊椅舒展身軀,支出了一個真實的江湖。
伴隨著閃爍的市肆燈牌,糖水店、冰室、粥面等港式小吃店,被洶湧的人潮環繞。牛肉包裹的珍珠蠔、酥爛脆爽的炸魚皮、蘸食沙茶醬的花枝片,每一道小吃都能撫慰唇齒間的寂寞。
在電影《食神》中,代替桌球彈跳的撒尿牛丸,韌彈多汁,讓人躍躍欲試。雖在市井間「揚名立萬」,但撒尿牛丸絕非是一顆沒有故事的丸子。自順治年間,松江古鎮的王氏家族將牛丸帶入香港,這道爆漿的美食,瞬間將香港的饕客收編。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品嘗這道「魔幻」的食物之後,也甘願成為撒尿牛丸的麾下之臣,並將其御封為「貢丸」。
▲ 想不想撈出一顆大桌球? 圖/圖蟲·創意
湯汁四濺,是撒尿牛丸的食用樂趣。經過「千錘百鍊」的牛丸,Q彈緊實,小心翼翼地咬開一個小口,待到熱氣散去,一口吞入口中,濃鬱的蝦汁穿過瓷實的牛肉,在口內爆漿,舒爽熱烈,宛若熱鬧的煙火人間。
▲ 吃牛肉丸,一定要注意,小心被包心的湯汁燙傷~ 圖/圖蟲·創意
肉!肉!肉!
人們對肉的喜愛程度,出奇一致。
▲ 吃肉使我快樂。 圖/網絡
無論是冬天藏書羊肉、夏日燒烤的蘇州夜市,還是現場穿串搭配牛奶雞蛋醪糟的蘭州夜市,抑或是黑土地上一天三頓的小燒烤,到飄著小黃魚和雞腳筋香味的雲南夜市,肉都是夜市上最受歡迎的主角。人們對肉的喜愛,躲不過音樂詩人李健直言不諱那句:吃肉使我快樂!
牛羊肉是西北夜市的大宗。作為騰格里沙漠與寧夏平原、賀蘭山脈與黃土高原交匯的城市,寧夏中衛的夜市,有著西北其他城市所沒有的豐富。酸厚的平吉堡酸奶、沙甜的硒砂瓜,紅火的枸杞子,構成了中衛夜市的多彩顏色。
細籤兒羊肉串,是中衛夜市的特色。大把的鐵籤被三瘦一肥的新鮮羊肉塊穿滿,翻滾在黝黑而狹長的爐膛之上。炭火燃起的火苗,在爐膛裡蠢蠢欲動,伺機給滴油的肉串來場火的反撲。烤串大叔躲在烤爐之後,眯著眼睛偏著腦袋,在煙火瀰漫中雙手打著節奏不停地翻動、撒料、扇火。
「燒烤要配羊蹄子,吃麵要配小菜子。」在中衛的夜市攤上,羊蹄子堪稱是羊肉串、花生毛豆拼盤之外的第三位「霸桌之王」。吃羊蹄子時,讓人有種大漠俠客的錯覺。手捧冒著熱氣的羊蹄,滷汁順著蹄縫滲出,滴在蒙著透明薄膜的餐桌之上。對著羊蹄子的表層熱氣,呼上一口,便可埋頭在牙齒與蹄筋的力量撕扯之中。
▲ 羊蹄子。 圖/圖蟲·創意
位於巴蜀古道的內江,一頭連著成都,一頭連著重慶,夜幕時分的沱江沿岸,人聲鼎沸的景象絲毫不亞於這兩座「網紅」城市。滷味、串串、火鍋、烤魚、肥腸粉,各味煙火摻入沱江水,燴成麻辣勾魂的內江味道。
▲ 可愛的兔兔。圖/網絡
可愛的兔兔,是內江人的最愛。兔子的每個部位,都可單獨「出道」,成就一餐美食。麻辣兔是內江人逛夜市的首選。三五結伴,落座在沱江邊,點上幾瓶啤酒加一盤麻辣兔,內江人便可將白日的安逸無限期拉長。
▲ 麻辣兔。 圖/匯圖網
直徑約半米的鐵盤,是夜市上麻辣兔的專屬餐具,細碎的兔肉塊埋在亮紅的辣椒、褐色的花椒粒和白色的蒜瓣之下。千萬不要相信內江人口中的「不辣」,在吃辣上,內江人十分生猛。蓋滿辣椒的麻辣兔,在外觀上就「不好欺負」,兔肉初入口時,彈嫩的肉感佔據上風,暫時麻痺了食客的味覺,待得細細咀嚼之後,雙椒的後味自兔肉中溢出,齒頰間迅速升溫,辣味在口腔內立體環繞,像是哪吒踩著風火輪在口腔內耍了套花槍。這時,需得來碗加冰的內江涼糕,灌一大口唯怡豆奶,才能撲滅燃在舌尖上的火焰。
▲ 兔兔那麼可愛,一定要吃兔兔! 圖/匯圖網
夜市,霓虹閃爍、推杯換盞的庸常日常,最能讓人心安,或許這就是人們內心深處渴盼的俗世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