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證據顯示8億年前藍藻既能輸氧還能固氮

2020-12-20 中國日報網

8億年前藍藻既能輸氧還能固氮

最新發現與創新

科技日報南京2月2日電 (記者張曄)每到夏季,太湖等湖泊就會發生「水華」,黃海海域也會暴發「赤潮」,藍藻成為養殖和旅遊業避之不及的「環境殺手」。但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在安徽壽縣發現8億年前的「大型安徽絲藻」,為地球早期生物固氮提供了最早化石證據。相關成果於2月2日在線發表在《細胞》出版集團《當代生物學》雜誌上。

藍藻是地球上最古老、生存時間最長的生物門類之一,通過光合作用釋放氧氣。藍藻還有不少具備固氮能力的種類。生物通常不能直接利用空氣中的氮氣,而某些特殊類型的藍藻可以將空氣中的氮氣轉化為生物可吸收利用的化合態氮。

在現生藍藻中,有一種能進行固氮作用的結構被稱為異形胞。因此具異形胞藍藻是早期生物固氮的直接證據,然而它們的化石記錄非常稀少且爭議很大。

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所早期生命研究團隊龐科博士等發現的大型安徽絲藻為單列的絲體化石,並由一層薄的胞外膠鞘包裹。既能單獨保存為絲體化石,亦能與其他絲狀化石一起形成底棲的微生物席。絲藻由多個細胞組成,部分營養細胞成對地出現,為橫向二分裂產生的子細胞。對比現生藍藻的結構,研究認為大型安徽絲藻是一種具異形胞的藍藻化石,很可能起源於新元古代早期。大型安徽絲藻的發現,將最早可靠的具異形胞的藍藻化石記錄由泥盆紀(約4.1億年前)向前推進到新元古代早期(10億—7.2億年前),提供了早期生物固氮的最早化石證據。

藍藻的異形胞是為了應對氧氣濃度上升、保護其中對氧氣敏感的固氮酶而產生,因此大型安徽絲藻從生物學方面也證實了新元古代早期地球氧化還原環境的轉變。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家發現生物固氮最早化石證據 距今8億年
    原標題:中國科學家發現生物固氮的最早化石證據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早期生命研究團隊在安徽壽縣約8億年前的化石中,發現了具有多細胞和細胞分化的「大型安徽絲藻」,其成為早期生物固氮的最早化石證據。
  • 【中國科學報】大型安徽絲藻提供生物固氮的最早化石證據
    據悉,龐科和唐卿(現為美國維吉尼亞理工大學博士研究生)等人,在袁訓來研究員、肖書海教授(美國維吉尼亞理工大學)的指導下,自2010年以來,對安徽壽縣新元古代早期拉伸紀地層劉老碑組(約8億年前)中保存的碳質膜化石進行系統的浸泡和挖掘。
  • 大型安徽絲藻提供生物固氮的最早化石證據—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早期生命研究團隊龐科博士等,發現了具有多細胞和細胞分化的大型安徽絲藻,認為其是早期生物固氮的最早化石證據,相關成果於
  • 物種日誌 | 小小藍藻為何能引發「赤潮」,還能毒死大象?
    物種日誌 | 小小藍藻為何能引發「赤潮」,還能毒死大象?藍藻門下分為兩大綱,除了常見的單細胞體的色球藻綱之外,還有外形為絲狀體的藻殖段綱。除了進行光合作用外,許多藍藻細菌還能「固定」大氣中的氮——也就是說,它們能將空氣中的氣態氮轉化為可被活細胞使用的化合物。特別有效的固氮劑在絲狀物種中被發現,它們有被稱為異形胞的特殊細胞。異形胞是藍藻的固氮場所,提供了厭氧環境。
  • 固氮功能菌概述
    微生物自生或與植物共生,將大氣中的分子態氮氣轉化為農作物可吸收的氨的過程,稱為生物固氮。生物固氮的種類很多。1886年Beijerinck分離到共生固氮的根瘤菌。1901年,M.W.拜耶林克發現並描述了2種固氮菌:一是褐色固氮菌,常生活於中性或鹼性土壤中;二是活潑固氨菌,常生活於水中。後來,各國學者相繼分離出許多不同的菌株。
  • 安順關嶺大山裡,藏著2.5億年前的魚龍化石,還能親手挖走化石哦
    希望能幫助熱愛生物地理文化知識的讀者,感受到這片蘊藏了億年化石寶地的獨特魅力。1ST.整個主景區由三個原位保護展示館及一個化石博物館組成。關嶺化石群形成於距今2億5千萬年前晚三疊紀早期的海灣環境,目前展示的化石包括豐富的魚龍、海龍等海生爬行動物和棘皮動物海百合及無脊椎動物菊石等。
  • 研究發現地球最早生命證據 可上溯到42.8億年前
    ­  中新網3月2日電 據外媒報導,近日,科學家發現了他們所說的可能是地球上生活過最早有機物的化石。這些在加拿大巖石上發現的微小的條狀,圓塊和管狀物體的年代可以上溯到42.8億年前。­  據報導,這段時間是地球形成以後很久,但是比此前一直認為地球上出現最古老生命的證據還要早數十億年。研究人員已經在自然雜誌上發表了他們的調查報告。
  • 遼寧建昌出土1.6億年前真獸類哺乳動物化石(圖)
    遼寧建昌出土的1.6億年前最古老的真獸類(有胎盤類)哺乳動物化石——中華侏羅獸近日獲英國《自然》雜誌認可哺乳動物的「老祖先」—中華侏羅獸化石8月25日,國際權威刊物英國《自然》雜誌發文肯定了中美科學家對其的研究成果。8月26日,記者電話採訪了相關專家,了解到化石出土的詳細經過。
  • 海缸的控藻:藍藻(紅泥、綠泥)
    【1】他有超過35億年的歷史,藍藻產生的氧氣促進了原始地球從無氧到有氧環境的轉變,為一切好氧生物提供了進化與發展的基礎,藍藻好牛!藍藻還有兩個變態的能力:1.部分藍藻可以把空氣及水中的氮(N)轉換為可以被其他植物利用的硝酸鹽(NO3)、氨(NH3),這種能力被稱為固氮能力【2-1】;2.藍藻會過量吸收磷酸鹽來儲存在藻細胞內,當磷酸鹽缺乏時,再釋放給自己吸收,這種行為成為「奢侈性吸收」【3-1】。
  • 雲南新發現1.8億年前恐龍化石:侏羅紀巨獸
    據新華網報導,當地近日發現兩具距今約1.8億年的恐龍化石。經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專家7日現場初步鑑定推測,這兩具恐龍化石分別為「巨型祿豐龍」和「許氏祿豐龍」。報導稱,新發掘的這具「巨型祿豐龍」保存部分為背椎13個、薦椎3個、左右髂骨、坐恥骨、後肢全部、尾椎22個。
  • 考古家發現1.25億年前的化石,或許能找到答案
    蝙蝠,脊索動物門、哺乳綱下的一類動物,它是哺乳動物中唯一能真正飛翔的獸類,從外表看起來,蝙蝠就像長了翅膀的老鼠。一直以來,蝙蝠祖先是誰?蝙蝠到底是由什麼進化而來的呢?都是古生物學家非常感興趣的問題,研究這個問題,也是在研究地球生物的大進化歷史。
  • 金星宜居帶發現生命的證據,或與40億年前的地球生物相似
    近日,英國皇家天文學會和美國天文學會(AAS)在《自然》、《天體生物學》等網站上發布了一則消息:它們可能發現了金星上存在生命的證據。這是否預示著地外生命的存在?它們是什麼樣的?消息可靠嗎?別著急,先讓震驚與問題先飄一會,下面我來解釋一下。
  • 探秘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 與5.18億年前寒武紀來一場奇幻之旅
    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8月10日正式對公眾開放,歷時6年的精心雕琢,館內豐富的藏品為大家展示了「地球生命宏大的演化故事」,讓參觀者感受5.18億年前的神奇世界。在生命大爆發各個展廳內,地球生命史上的一個個驚人的秘密逐一被解開,這些動物標本形態各異,大小不一,從只有幾毫米的微型古生物到長達2米的大型物種,幾乎涵蓋了所有現有動物的門類,生動再現了距今約5.3億年前海洋生物的真實面貌,為揭示寒武紀大爆發的奧秘提供了極其珍貴的證據
  • 脊椎動物3.8億年前已有胎生
    盾皮魚胚胎化石(圖片來源:Museum Victoria)生物學專家在澳大利亞西北部發現一個約有3.8億年歷史的魚化石。化石完整再現一隻「魚媽媽」正在生產的情景,它的臍帶上還連著剛生下的後代。 這一發現不僅為生物學增添了一個全新物種「艾登堡魚母」,而且把動物界已知最早活產記錄向前推進約兩億年。
  • 2億年前的恐龍化石,經過科學家研究,死亡原因有些可疑!
    2億年前的恐龍化石,經過科學家研究,死亡原因是子彈射殺?恐龍遺留下來的化石是我們了解這段塵封歷史最好的方式,通過這些化石我們可以還原它們當時在地球上生活的場景以及它們的體型大小等等。在一次考古的過程中,科學家發現了一隻來自於2億年前的恐龍化石,對考古學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沒想到恐龍化石的頭骨上竟然有一個直徑大約在三毫米左右的小洞,這一詭異的現象引起了科學家們的關注,因為根據他們的推測來看,這個小洞之所以會被留下,可能是由於子彈的擊打所造成的,之所以會有子彈的出現,科學家們做出了以下的這三種猜測。
  • 熊本熊和聖珂蘭藍藻,網紅同鄉
    然而,在熊本縣,除了熊本熊,它的老鄉水前寺藍藻在美容界也是一枚網紅大咖!不是所有的藍藻都能成為網紅藍藻是地球生命系統演化的產物,同時也強烈地影響著地球環境和地球生命系統的演化。藍藻作為最古老的光合自氧者的證據,在地球生物圈形成和發展過程中起了關鍵性作用。藍藻更是地球上最早的氧氣製造者。
  • 2000萬年前的完整「樹葉」化石顯示地球的氣候變化
    南極洲的研究人員在地表下發現了一塊2000萬年前的化石,他們稱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好的」一段歷史。這片冰冷的大陸是科學家們未受破壞的避風港,也是地理南極的家園,1000多名科學家居住在橫跨冰凍沙漠的不同營地,勇敢地面對零下90攝氏度的低溫。
  • 考古學家發現1.25億年前的化石,讓人不寒而慄
    考古學家發現1.25億年前的化石,讓人不寒而慄! 蝙蝠與祖先外形相似,體型卻相差甚遠 根據達爾文的《進化論》中記載,世間一切的物種,都經歷過一個由A至B的漫長的演變過程。 蝙蝠的祖先自然也不能例外。蝙蝠俗稱為「巖老鼠」。它因晝伏夜出,長相醜陋而被人視為神秘且恐怖的生物。
  • 在大峽谷發現距今3.13億年前的最古老的腳印化石
    距今3.13億年前的化石腳印是大峽谷有史以來發現的最古老的腳印。來自挪威的地質學教授艾倫·克裡爾(allankrill)四年前和學生們一起徒步旅行時發現了這一驚人的發現。國家公園管理局官員本周在宣布這一發現時說,在這條小路旁邊,有一塊巨石,上面有明顯的化石腳印。
  • 科學家發現3.5億年前「條狀」化石,看起來像鰻魚,其實是鯊魚
    在地球46億年的發展歷程中,有太多我們未知的生物,它們曾經生活在這個藍色星球上,而現在早已消失得無影無蹤,只有依靠古生物化石,我們才能看到已經消失了的「鄰居」。最近,摩洛哥的柏柏爾人在阿特拉斯山脈(Atlas Mountains)找到了一塊保存相當完好的「條狀」魚類化石,當他們把化石帶到蘇黎世大學古生物研究所時,古生物學家琳達·弗雷(Linda Frey)和克裡斯蒂安·克魯格(Christian Klug)意識到,這並非一般的魚類化石,而是相當罕見的遠古鯊魚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