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傳錄
開元二十四年,李白36歲時,妻子許氏病故。他便帶上女兒平陽和兒子伯禽,遷往任城(今濟寧),投靠一位在任城當縣令的遠房叔父。半年後,他到徂徠山探路,結識了孔巢父。開元二十八年秋,由於遠房叔父離職,李白攜子女再至徂徠,與孔巢父等人開始隱居,並寄家乾封城。據《舊唐書·文苑傳》,李白「與魯中諸生孔巢父、韓準、裴政、陶沔、張叔明隱於徂徠山,酣歌縱飲,時號竹溪六逸」。竹溪在徂徠山前乳山之下(屬岱嶽區良莊鎮高胡莊),今尚留有李白「獨秀峰」題刻。李白與孔巢父等「六逸」隱居徂徠山竹溪,互相唱和,留下不少詩篇。如《送韓準裴政孔巢父還山》—詩中有「峻節凌遠松,同衾臥盤石,斧冰漱寒泉,三子同二展」等句,形象地記錄了李白等人在竹溪生活的情趣。
李白隱居徂徠山的真實原因並不是得道升仙,而是有政治追求。把徂徠山作為終南山來隱居了。
李白在《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中說:「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能,願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事君之道成,榮親之義畢,然後與陶朱、留侯,浮五湖,戲滄州,不足為難矣。」要實現這個理想,一般科舉取士是辦不到的,這就決定了他必須走以隱逸訪道求官的終南捷徑,以布衣之身直抵卿相。
唐時知識分子的出路只有一條就是入仕做官。除去科貢一途,隱居是唐人入仕一個重要門徑,是行之偶見奇效的「登龍術」。李白基於各種原因不能參加科舉,只能走隱逸求仙一途,斯所謂「東山高臥時起來,欲濟蒼生未應晚」也。李白一生數次隱居,莫不有其政治上之考量。如開元十九年前後的終南之隱,便別具寓意。
不獨太白心態如此,與其同作「竹溪之飲」的其他「飲逸」,也多是汲汲求進的功名之士。如李白《送韓準裴政孔巢父還山》詩云:「時時或乘興,往往雲無心。出山揖牧伯,長嘯輕衣簪。」可見所謂「竹溪六逸」幾無一真隱,均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亦不在山,而在於廊廟之間的仕進中人。
李白之所以選擇徂徠山,多受唐朝封禪泰山的影響。唐代,封禪之儀曾兩度舉行。一次是在唐高宗朝,乾封元年高宗與武后封泰山,禪社首山。一次是在唐玄宗朝,開元十三年玄宗封泰山,禪社首山,禮成後「封泰山神為天齊王,禮秩加三公一等」。兩次大典使東嶽泰山一時成為舉國注目之區。
特別是王希夷徂徠山隱居的經歷給了李白更大的啟發。李白入隱徂徠之前不久,此山的一名隱士,便借封禪大典而成功「登龍」,簡逢帝知。此公姓王名希夷,《大唐新語》卷十《隱逸》記其事雲:「王希夷,徐州人。居兗州徂徠山,刺史盧齊卿就謁,因訪以政事。希夷曰:『孔子云: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可以終身行之矣。』玄宗東封,敕州縣禮致,時已年九十六。玄宗令張說訪其道異,說甚重之。以年老不任職事,乃下詔曰:『徐州處士王希夷,絕聖去智,抱一居貞,久謝囂塵,獨往林壑。屬封巒展禮,側席旌賢,賁然來思,應茲嘉召。雖紆綺季之跡,已過伏生之年。宜命秩以尊儒,俾全高於上齒。可中散大夫,守國子博士。特聽還山。』仍令州縣歲時贈束帛羊酒,並賜帛一百匹。」
這位王希夷可謂是「金高南山買君顧」的一大成功者。雖然他因年近期頤,未能身踐臺輔,一展宏圖,但聲動九卿,晤對三公,甚至被至尊親召,「扶入宮中」,「訪以道義」,這些都是李白夢寐以求的場景。王希夷通過徂徠山這條「終南捷徑」而榮邀帝眷,給苦心求仕的李白、孔巢父等人以極大的啟發與鼓舞。很可能在這種心態下,李孔等「依樣畫葫蘆」,在希夷棲遲舊地,結成「竹溪之飲」的獨特「組合」,試圖借「酣歌縱飲」來吸引官府、遙達帝知,期盼一日「天書訪江海,雲臥起鹹京」、「如逢渭水獵,猶可帝王師」。若此,竹溪之飲正可視之為太白的磻溪之釣,徂徠之谷也大似長安的終南之徑。
於是,他們心懷期待,在此等待玄宗再次封禪泰山。據美國學者艾龍考證,開元時期唐玄宗學習漢武帝有二次封禪泰山之議,憑藉李白靈通的消息,他的第一反映應該是隱居於泰山附近便於「邂逅」,而他的第一選擇就是徂徠山,因為皇帝封禪泰山的基地,也就是封禪的行在就是乾封縣城,就在徂徠山腳下不足2公裡處。乾封縣原名博,立城於春秋時期,一直是泰山周圍的經濟、政治中心,高宗封禪改名為乾封縣。玄宗封禪泰山必住乾封,李白隱居徂徠山離乾封很近,就像終南山之於長安、嵩山之於洛陽。
李白晚年於《為宋中丞自薦表》中稱:「天寶初,五府交闢,不求聞達,亦由子真谷口,名動京師。」看來,徂徠之隱對太白聲聞五府,遠達天聽,是起到一定作用的。有研究者認為,李白應詔入京,當然主要是因為他詩譽文才名動京師。其次,這與他在山東徂徠與孔巢父、韓準、裴政等「竹溪六逸」隱居也有關係。
徂徠山與皇帝舉行封禪的地點均近在咫尺,於眷邀君顧上,誠可謂是「近水樓臺」,遠比其他名山更具優勢。中唐以後,雖因封禪之典的停止而致地位有所下降,但於此求仕的人士仍不絕於途,甚至還有高僧側身其中。如高僧懷暉貞元間卓錫於徂徠山,四方禪子多來請問,後憲宗詔其入章敬寺。可見徂徠山的影響力依然存在。
(作者簡介:劉傳錄,新水滸第一人,山東省水滸研究會副會長,泰安文化通覽學術主編,山東省作家協會會員。第三屆齊魯文化之星得主,十佳泰山學者,泰安市拔尖人才。《齊魯晚報》有個人專欄「第三隻眼看水滸」。代表作《第三隻眼看水滸》榮獲第七屆劉勰文藝評論獎。2011年山東衛視主持《閒話水滸》欄目,2015年浙江衛視主講中華好故事,2017年中央一臺《中國味道》欄目與紀連海一起演繹水滸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