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士,指隱居潛心研究學問之士人,歷朝歷代都有隱士,但相對來說,亂世期間會比承平之世多很多,畢竟隱士之中除了少數是真的想潛心鑽研學術,其餘大多數只是因為世道太亂,或者自己不受重用之類的原因才隱居的。
世道雖然亂,但是隱士的名聲也會傳揚出去,這時候,皇帝就很可能會徵召他們。面對皇帝的命令,真心歸隱的人是不會接受的,即便接受,也會找機會走人,而後者就大多都會接受。
不過,畢竟是皇帝的命令,就算是拒絕,他們也是婉言謝絕,實在躲不了的還要親自去跟皇帝解釋。面見皇帝時,大多數人還是恭恭敬敬的,但是,有極少數人就是比較有個性。
東漢的嚴光是這種人膽大包天的隱士,敢把腳放在皇帝肚子上,皇帝卻不在意,還很遺憾,南朝的何點也是這種人。
何點,字子皙,廬江潛人。他可謂出身名門,祖父何尚之是南朝宋的司空,父親何鑠是宜都太守。但何點卻是不幸的,不幸的原因是因為他父親的精神不太正常。
有一天,何鑠又犯病了,竟然無緣無故殺了妻子,那時候可沒有喪失行為能力一說,何鑠因殺人被判處死刑。何點三兄弟一下子成為了無父無母的孤兒,何點時年十一。
父母的死給年幼的何點帶來了巨大的心理陰影,在之後的人生中,這陰影在他心頭籠罩了數十年,始終都無法散去,而它造成的直接後果就是長大後的何點不想娶妻。
但是古人的婚事並不是自由戀愛,是要父母之言的,何點沒了父母,但還有爺爺,何尚之強行為他定了一門親事。對這門親事,何點表示強烈反對,何尚之不管,親自操辦。但是到了成親那一天,何點死活不願意出席,親事終究還是黃了。
何點雖然幼年不幸,但是家世好,智商高,人又長的眉清目秀,為人文雅,博通群書,很擅長與人談論,可以說,這是一個才華橫溢的高富帥。
因為何點的出身好,雖然他沒有進入仕途,但是他的日常交往對象,免不了有許多貴官,除此之外,他並不擺譜,從不以門戶自誇,所以跟下層人士相處的也很好。而且何點很隨性,有時乘著柴車、穿著草鞋就四處去逛,邊逛邊喝酒士大夫,喝到酒醉而歸。
這種作風,放到今天會被人指指點點,但在何點那個時代,這是逸士之風,收到世人尊崇。事實的確如此,士大夫對何點那是」多慕從之「,還稱呼他為"通隱"。
不過這種逸士生活沒過幾年,何點羨慕起隱士生活來,於是找了座風景優美的山,隱居。不知道是不是受了父母之死的影響,何點三兄弟都走上了隱居的路。自幼失去雙親的他們同病相憐,感情十分深厚,何點的大哥何求去世的時候,何點悲痛萬分,吃了三年多的素食,滴酒不沾,他的腰帶減短了一半。
何點雖然做了隱士,但是名氣擺在那裡,總有人舉薦他,所以,他多次受到徵調。對此,他只用一個辦法應對,不去。
南朝宋泰始末年,朝廷徵調他為太子洗馬,不去。南朝齊初年,朝廷多次徵調他為中書侍郎、太子中庶子,都不去。
這些徵調何點全部拒絕,但到後來,拒絕不了了,豫章王蕭嶷親自乘車來見他,何點聽說來者是誰後,二話不說,直接從後門溜走了,遇到不能拒絕的人,不見方為上策。
何點雖然自己對功名利祿不感興趣,但卻不阻止別人追求,經常推薦人才,而事實證明,他對人物的鑑別能力相當之強,他所發現誇獎的丘遲、江淹都是名士。
不知道為什麼,何點到了老年竟然又娶妻了,他娶了另一個隱士孔嗣的女兒,但婚後的他並不與妻子相見,而是另外修築了一處房子讓她住。可能他只是純粹地想有個妻子?不過那個女子就很慘了。
話說回來,何點雖然多次拒絕朝廷的徵調,但在那個亂世,朝廷並不是唯一的勢力。500年,崔慧景包圍建康城。崔慧景雖然是殺人不眨眼的武將,但卻喜歡佛理,他聽說何點精研佛理,很早就想結交何點,但何點卻不理他。
現在他得了勢,就強召何點,何點被拉到了他的軍中。但他很注意,終日只談佛,閉口不提軍事。
崔慧景叛亂平定以後,在位的東昏侯大怒,要殺掉何點。不過經過何點那些朋友的勸說,東昏侯最終罷休。
南朝齊是很短暫的王朝,只存在了二十三年,很快,下一個王朝就取而代之。
南朝梁的建立者梁武帝蕭衍與何點有舊交,他登基後不久,就寫了手詔給何點,手詔中敘說舊情,還舉了一大堆例子,又賜給何點鹿皮巾等物品,擺明是想請他出仕。
最後,梁武帝召見何點,何點穿著方巾粗衣就進了華林園,梁武帝贈他詩酒,先打出一張感情牌,跟從前一樣對待何點,接著覺得火候差不多了,就下詔書徵召何點為侍中。
這一次,何點依然是拒絕,但不是溫和地拒絕,而是一把揪住梁武帝的鬍子,說:「你還想讓老夫我來做你的臣子?」(乃欲臣老子)
不過他還是給梁武帝留了點面子,明面上是稱病不起。梁武帝也是好脾氣,毫不動怒,還下令太官供給何點每天所需。
天監二年(503年),何點去世,年六十八,梁武帝下詔贈一等棺材一具,喪事所需要的花費,由太監經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