猖狂隱士:幾次拒絕當官,還敢揪皇帝的鬍子,在皇帝面前自稱老子

2020-12-12 莽莽趣說歷史

隱士,指隱居潛心研究學問之士人,歷朝歷代都有隱士,但相對來說,亂世期間會比承平之世多很多,畢竟隱士之中除了少數是真的想潛心鑽研學術,其餘大多數只是因為世道太亂,或者自己不受重用之類的原因才隱居的。

世道雖然亂,但是隱士的名聲也會傳揚出去,這時候,皇帝就很可能會徵召他們。面對皇帝的命令,真心歸隱的人是不會接受的,即便接受,也會找機會走人,而後者就大多都會接受。

不過,畢竟是皇帝的命令,就算是拒絕,他們也是婉言謝絕,實在躲不了的還要親自去跟皇帝解釋。面見皇帝時,大多數人還是恭恭敬敬的,但是,有極少數人就是比較有個性。

東漢的嚴光是這種人膽大包天的隱士,敢把腳放在皇帝肚子上,皇帝卻不在意,還很遺憾,南朝的何點也是這種人。

何點,字子皙,廬江潛人。他可謂出身名門,祖父何尚之是南朝宋的司空,父親何鑠是宜都太守。但何點卻是不幸的,不幸的原因是因為他父親的精神不太正常。

有一天,何鑠又犯病了,竟然無緣無故殺了妻子,那時候可沒有喪失行為能力一說,何鑠因殺人被判處死刑。何點三兄弟一下子成為了無父無母的孤兒,何點時年十一。

父母的死給年幼的何點帶來了巨大的心理陰影,在之後的人生中,這陰影在他心頭籠罩了數十年,始終都無法散去,而它造成的直接後果就是長大後的何點不想娶妻。

但是古人的婚事並不是自由戀愛,是要父母之言的,何點沒了父母,但還有爺爺,何尚之強行為他定了一門親事。對這門親事,何點表示強烈反對,何尚之不管,親自操辦。但是到了成親那一天,何點死活不願意出席,親事終究還是黃了。

何點雖然幼年不幸,但是家世好,智商高,人又長的眉清目秀,為人文雅,博通群書,很擅長與人談論,可以說,這是一個才華橫溢的高富帥。

因為何點的出身好,雖然他沒有進入仕途,但是他的日常交往對象,免不了有許多貴官,除此之外,他並不擺譜,從不以門戶自誇,所以跟下層人士相處的也很好。而且何點很隨性,有時乘著柴車、穿著草鞋就四處去逛,邊逛邊喝酒士大夫,喝到酒醉而歸。

這種作風,放到今天會被人指指點點,但在何點那個時代,這是逸士之風,收到世人尊崇。事實的確如此,士大夫對何點那是」多慕從之「,還稱呼他為"通隱"。

不過這種逸士生活沒過幾年,何點羨慕起隱士生活來,於是找了座風景優美的山,隱居。不知道是不是受了父母之死的影響,何點三兄弟都走上了隱居的路。自幼失去雙親的他們同病相憐,感情十分深厚,何點的大哥何求去世的時候,何點悲痛萬分,吃了三年多的素食,滴酒不沾,他的腰帶減短了一半。

何點雖然做了隱士,但是名氣擺在那裡,總有人舉薦他,所以,他多次受到徵調。對此,他只用一個辦法應對,不去。

南朝宋泰始末年,朝廷徵調他為太子洗馬,不去。南朝齊初年,朝廷多次徵調他為中書侍郎、太子中庶子,都不去。

這些徵調何點全部拒絕,但到後來,拒絕不了了,豫章王蕭嶷親自乘車來見他,何點聽說來者是誰後,二話不說,直接從後門溜走了,遇到不能拒絕的人,不見方為上策。

何點雖然自己對功名利祿不感興趣,但卻不阻止別人追求,經常推薦人才,而事實證明,他對人物的鑑別能力相當之強,他所發現誇獎的丘遲、江淹都是名士。

不知道為什麼,何點到了老年竟然又娶妻了,他娶了另一個隱士孔嗣的女兒,但婚後的他並不與妻子相見,而是另外修築了一處房子讓她住。可能他只是純粹地想有個妻子?不過那個女子就很慘了。

話說回來,何點雖然多次拒絕朝廷的徵調,但在那個亂世,朝廷並不是唯一的勢力。500年,崔慧景包圍建康城。崔慧景雖然是殺人不眨眼的武將,但卻喜歡佛理,他聽說何點精研佛理,很早就想結交何點,但何點卻不理他。

現在他得了勢,就強召何點,何點被拉到了他的軍中。但他很注意,終日只談佛,閉口不提軍事。

崔慧景叛亂平定以後,在位的東昏侯大怒,要殺掉何點。不過經過何點那些朋友的勸說,東昏侯最終罷休。

南朝齊是很短暫的王朝,只存在了二十三年,很快,下一個王朝就取而代之。

南朝梁的建立者梁武帝蕭衍與何點有舊交,他登基後不久,就寫了手詔給何點,手詔中敘說舊情,還舉了一大堆例子,又賜給何點鹿皮巾等物品,擺明是想請他出仕。

最後,梁武帝召見何點,何點穿著方巾粗衣就進了華林園,梁武帝贈他詩酒,先打出一張感情牌,跟從前一樣對待何點,接著覺得火候差不多了,就下詔書徵召何點為侍中。

這一次,何點依然是拒絕,但不是溫和地拒絕,而是一把揪住梁武帝的鬍子,說:「你還想讓老夫我來做你的臣子?」(乃欲臣老子)

不過他還是給梁武帝留了點面子,明面上是稱病不起。梁武帝也是好脾氣,毫不動怒,還下令太官供給何點每天所需。

天監二年(503年),何點去世,年六十八,梁武帝下詔贈一等棺材一具,喪事所需要的花費,由太監經管。

相關焦點

  • 隱士自斷手指拒絕入朝為官,皇帝:當皇帝快樂還是當隱士快活?
    但自古的文人都是一樣的,他們都講究著人可以沒有傲氣但不能沒有傲骨,所以很多的文人在封建王權面前面對死亡也依然是抬著自己高傲的頭顱。明太祖時期江西就有個讀書人叫夏伯啟,他就非常不買朱元璋的帳,以為朱元璋還像以前的帝王一樣對知識分子非常的尊敬。
  • 大宋隱士不當官,還寫詩勸2位宰相辭官,宋真宗:死了看你當不當
    是不是他不敢參加科舉考試或者沒有其他機會才不做官的呢?還真不是,他就是不想做官,平時住在綠樹掩映的草廬裡,彈琴唱歌,高聲吟詩。有時出去跟朋友聚聚,喝喝小酒吹吹牛寫寫詩。死也不當官他當時的名氣大得不得了,詩集《草堂集》傳到了外國。
  • 此人一直得不到重用,於是去山中做「隱士」,成功引起皇帝的注意
    俗話說,古代很多統治者都喜歡去深山老林裡找高人隱士當高參。可以說,隱士和牛人、高人基本可以畫等號。由此,隱居成了一條做官的通天捷徑。於是就催生了一批貪圖升官發財的冒牌隱士,唐朝時的盧藏用就是一個典型。盧藏用出身名門,他爺爺當過財政部長,老爹擔任過軍政高官。
  • 隱士快樂還是皇帝快樂,讓朱元璋佩服的回答
    朱元璋是一個歷史上都有十分有名的皇帝,他做事情心狠手辣,沒有人敢忤逆他,尤其是對於他手下的人來說,如果你不服從他,那麼後果是很嚴重的,朱元璋他想做的事情沒有人可以違背它,就是因為這樣的膽量還有氣魄才能夠做成功一份事業。讓天底下的人沒有一個不佩服的。
  • 隱士被皇帝用盡辦法請來,才發現這人不是謙虛,而是真沒本事
    漢安帝和漢順帝當政的時期,朝廷先後徵召了一批名氣很大的隱士,其中出現了像樊英徒有虛名的假隱士。樊英是南陽郡人,他從小學識淵博,品行兼優,聲名遠揚,長期隱居在壺山南麓。州郡官府聽說他的大名後,曾先後多次徵召他出來當官,但都被他拒絕了,以致他的名氣越來越大,連朝廷都知道樊英這個人。
  • 奇葩皇帝自稱天,不稱朕,大臣見皇帝之前要先吃齋
    中國歷史上有很多奇葩皇帝,有喜歡做木匠的、我喜歡鬥蟋蟀的,但是這些都是個人愛好,還不算是什麼太大的問題,但是有一位皇帝很叛逆,當上皇帝之後覺得自己不同凡響,給自己起個稱呼天元皇帝,也不稱朕,而是自稱天。他就是隋文帝的女婿宇文贇。
  • 為何古代皇帝都自稱「朕」?專家:你把「朕」拆開讀,就知道了
    "臣等昧死上尊號,王為,命為,令為,天子自稱曰。" ——西漢·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 為何歷代皇帝都喜歡用"朕"自稱?說這個之前我們得先聊聊他們的其他自稱。有記載的皇帝自稱大致有6個,分別為"寡人"、"不穀"、"朕"、"吾"、"餘一人"、"孤"。
  • 天子令隱士入朝為官,隱士為證明自己無心仕途,一句話說服天子
    比如直接一點的推薦,讓朝中大臣推薦他人過來當官任職,再比如直接下令強制天下有才能人為國家效力,這些都是天子選拔人才的方法。可是不是什麼人都願意在朝為官的,比如朱元璋在位的時候就發現這種現象。但是能怎麼辦,誰讓皇上下達了強制性的要求,所以大多數隱士還是進入了朝政,可是這個人就有點特殊了,既然不想當官好好的與皇帝交談不就得了,可是他卻使用極端的方式,比如自殘,他本來是是一個四肢健全的人,可怎奈他不想當官選擇了自殘,讓自己成為了殘疾人,當朱元璋知道後非常的生氣,於是一氣之下就把這個人處決了。
  • 皇帝為什麼自稱「朕」?漢字「朕」的本義是什麼?
    皇帝自稱「朕」,漢字「朕」是什麼意思?中國古代君主、諸侯王,歷來喜歡「稱孤道寡」。他們的自稱,其實並非只有「朕」一種,還有寡人、孤、不穀(不轂)、孤家等。既是自稱,本質上都是第一人稱「我」的意思。但分別蘊含的意義,卻是大不相同。
  • 不打工不當官,中國古代的隱士們都是怎麼生活下來的
    在我國古代歷史上,確實是有這麼一些隱士高人存在,他們不需要為了生活去打工賺錢,也不去朝堂之上耍心眼,每天不需要擔心吃喝只需要玩樂,那麼這些看起來沒有任何收入來源的隱士們是怎麼生活下去的呢?且讓小編為大家稍稍講一下。在我國古代,隱士也是分好多種,而歷史上留名的那些隱士們大多都不是當了一輩子的隱士,而是一段時的隱士。
  • 當官的時候默默無聞,當隱士之後反而名揚天下,一首詞傳唱千年
    他的這首詞,在後世更是博得了蘇軾等人的認同,甚至還把他這一首唐詞詞擴充為另外一首宋詞。根據歷史的有關記載,張志和原名張龜齡。能夠起這個名字,也許是因為他的父母希望這個兒子能夠健康長壽。但是這個名字看上去確實上不得臺面,後來他自己改名張志和。
  • 古代的貴族家庭,為什麼敢拒絕和皇帝成為親家?而皇帝卻無可奈何
    大家毫無疑問,都會說皇帝!那假如你回到古代,皇帝想和你聯姻,你願意嗎?可能你會覺得我傻,竟然問這種問題,有這樣的好事兒,誰會拒絕。但是,還真有人拒絕。文宗對此頗無奈,直言「李家兩百年的天子,難道還比不上崔家和盧家嗎?」這背後的緣由是什麼?
  • 皇帝的園子——讀《乾隆皇帝》
    一般來說,中國人都喜歡求大,皇帝更喜歡求大。當現在的人們在為蝸居奔波,拼命掙錢、攢錢的時候,我們來看看乾隆的園子。皇帝自然有皇帝的活法,皇帝要有皇帝的氣派,皇帝的衣服要黃,但皇帝的園子卻要綠,而且這個綠園子是越大越好。
  • 中國古代皇帝的自稱有哪些,分別是什麼意思?
    中國古代皇帝的自稱有哪些,分別是什麼意思?中華上下五千年,經歷了無數的王朝更迭,從奴隸社會開始到封建社會結束,出現過許多君主,他們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作為一國的統治者,金字塔頂尖的人物,他們都是如何自稱的呢?
  • 皇帝都自稱「朕」,那太上皇的自稱什麼?乾隆霸道李淵心酸
    嬴政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功蓋五帝」,所以首次採用「皇帝」這個稱號來表明自己華夏最高統治者的身份。與此同時,他也制定了一系列的相關規定,包括皇帝的衣食起居、禮儀規範、大臣和百姓需要避諱的東西等。而在稱呼上,秦始皇也開始由寡人改稱為「朕」。很多人就感到好奇,如果皇帝退位了,當上太上皇后又該如何自稱呢?
  • 老百姓隨便上這座山,而皇帝卻不敢,只有這些皇帝去過,為什麼?
    但是在古代,出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就是普通老百姓隨便登上泰山,但皇帝們卻不敢隨便登山。自從有文字記載歷史以來,從秦朝到清朝,一共有三百多位皇帝,只有十二位皇帝登過泰山,還不到總數的百分之五。第一個登泰山的,就是大家所熟悉的稱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嬴政。嬴政雄才大略,勵精圖治,他結束了自東周以來幾百年的動亂年代。
  • 刻石山:樵夫與皇帝
    歷史風雲一場腥風血雨眼看就要在越國舊地發生,居住在鵝鼻峰下的一位智勇雙全的樵夫,在秦皇面前大膽進諫獻策。究竟是哪兩策改變了局勢?紹興民間故事為您揭示歷史風雲。民間故事《樵夫與皇帝》王雲根會稽山區鵝鼻峰腳下,新搭起一座茅柴屋。這是幾位熱情的鄉鄰幫助五九老漢趕搭起來的安身之所。五九老漢自稱他祖父輩就住在這裡。
  • 此將軍班師回朝,皇帝還親自迎接,第二天這將軍就辭官了
    不管處於什麼位置,都會承擔一些壓力和責任,在古代也是如此,皇帝這個位置,在外人看來是萬人景仰,沒有人敢侵犯的,可是也有難以言表的隱疾,考慮的事情要比常人要多很多倍。不僅需要費盡心思穩固自己的江山,還要照顧貧苦老百姓,還有後宮佳麗三千需要管理,甚至還要面對危伏四起的戰事!
  • 難怪楊過不敢殺死宋朝皇帝,你看皇帝身邊站著誰?楊過頭疼不已
    在神鵰大俠面前,丁大全只好一五一十地將罪行寫在紙上,並畫押遞給楊過。楊過自以為抓住了丁大全的把柄,他將罪狀交給了宋朝皇帝。過了幾天讓楊過始料未及的是,丁大全不僅沒有被宋朝皇帝治罪,更是無罪釋放、官復原職!從這裡不難看出,楊過所在的朝代已經到了混濁不堪、顛倒黑白的地步。
  • 男子滯留馬德裡機場候機廳三年 自稱是皇帝(圖)
    精通6國語言 無身份和國籍證明  「皇帝」滯留馬德裡機場3年  一名神秘男子在西班牙首都馬德裡的巴拉加斯機場候機廳中住了至少3年,他會說6種語言,並自稱是「費爾德·卡羅斯一世皇帝」,平時他主要靠機場員工和乘客捐贈的三明治果腹度日,但從不收受別人施捨的金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