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隱士不當官,還寫詩勸2位宰相辭官,宋真宗:死了看你當不當

2020-12-12 趣侃文史8

我國歷史上,歷朝歷代都有一些出名的隱士。不過,在這些隱士中,初心就向當隱士的,特別稀罕,幾乎沒有。都是因為仕途波折,懷才不遇,碰了好多釘子後,才下定決心歸隱的。

即使是隱士圈裡名氣最大名聲最好的陶淵明,當初也是努力出仕的。至於那些指天怨地發誓歸隱,但一聽說皇帝給官帽就屁顛屁顛趕去的,就無法統計了,李白就是這類假隱士的典型代表。

北宋真隱士

不過,雖然如此,也並不是就沒有初心就想當隱士,北宋就有這麼一位。他的詩寫得特別好,在當時,影響很大的,但是後世影響很小,以至於很多人並不知道這位詩人。

但要說起跟他交往的人,我們都很熟悉了,比如跟兩次為相的寇準,就跟他的關係特別好,還有曾經也做過宰相的王旦,跟他也是好朋友。

是不是他不敢參加科舉考試或者沒有其他機會才不做官的呢?還真不是,他就是不想做官,平時住在綠樹掩映的草廬裡,彈琴唱歌,高聲吟詩。有時出去跟朋友聚聚,喝喝小酒吹吹牛寫寫詩。

死也不當官

他當時的名氣大得不得了,詩集《草堂集》傳到了外國。比如契丹使者到大宋來,專門向大宋皇帝索要下集,說是在契丹只買到《草堂集》的上集,買不到下集,讓皇帝給幫幫忙。

其時是真宗皇帝時代,真宗聽了契丹使者的話,那是真開心啊。我大宋詩人的詩集影響如此之大,太給我長臉了。所以,宋真宗就讓詩人到朝廷來做官。

這樣的機會,放誰頭上都會很高興,不用考試不用別人推薦,破格從老百姓提拔到中央當公務員,這榮耀這地位,都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但是,他是真的隱士,堅決不幹,對宋真宗說什麼「麋鹿之性,頓纓則狂,豈可瞻對殿墀」。什麼意思,就是自己野慣了,不適合當官。宋真宗是真想他來當官,再三讓地方官勸說,他就是不幹,說自己死也不當官。

宋朝皇帝比較開明,不像朱元璋那德性,讓你幹,不幹還不行,把你咔嚓掉。宋朝皇帝都不這樣,王安石前後辭官二十多次,皇帝也拿他沒辦法。

從這件事來看,他確實是真的隱士。他也跟當官的打交道,一般都是當官的到他草堂裡來,順便帶幾個妓女過來,娛樂娛樂,這個他不反對。他們在一起唱歌跳舞喝酒寫詩,確實快活似神仙。

寫詩提拔人

按說,一個隱士,對官場自然不會有什麼影響。但是,他的詩,在當時就能影響到官場。

他有一位朋友叫劉偁,這名字是個冷字,我給注個音chēng。是個小官,陝州司法參軍。為人清正廉潔是個好官。他呢,就喜歡跟好官結交,名聲不好的,一律不予交往。

這劉偁後來被罷官了,窮得連回家的路費都湊不齊,只好把馬賣了,買了一頭瘦驢,準備啟程。隱士知道後,被感動了,就寫了首詩給他送行。這首詩是這樣寫的:

上官多是嘆窮途,得替行裝盡有餘。唯有甘棠劉法掾,來時騎馬去騎驢。

——《送劉法曹東歸》

這詩不用解釋,大家都懂詩意。說實話,這詩寫的也就一般般,但是,他當時名氣大啊,就傳到宋真宗那裡了。皇帝讀了這首詩,啊,也感動了。皇帝感動跟一般人感動是不一樣的,皇帝一感動,就給官帽子。就這樣。劉偁從一個不在品級的幕僚,被調到了京城,後來做到了六品官。

勸兩宰相辭官

隱士自己不做官,他還多次勸別人辭官,大名鼎鼎的寇準二次為相時,他就力勸其辭官。

寇準當時名氣當然更大,澶淵之盟就是他的大手筆。宋太宗時,對寇準就特別器重,拜為參知政事,也就是入閣為相了。到宋真宗時,被奸人陷害,被貶到陝州。

陝州正是隱士的隱居之地,寇準對他早就有所耳聞,於是就到其草堂拜訪,一來二去,彼此都相互看重,這二人不是文人相輕,而是惺惺相惜,成了無話不說的好朋友。

隱士曾經寫了兩首詩誇獎寇準:「有官居鼎鼐,無地起樓臺」。官做了那麼大,卻沒有土地蓋高樓。這也太清廉了。歷史上,寇準有「無樓臺相公」之稱,就是從這裡來的。

後來,朝廷二次啟用寇準為相,寇準來草堂告知消息,他當即寫了兩句詩,勸導寇準:「好去天上辭將相,歸來平地做神仙。」這詩寫得好,勸的很有力。但是寇準喜歡做官,自然不會聽,於是就走馬上任了。

結果,不到兩年,就被丁謂陷害,被貶到荒涼之地雷州,客死他鄉,嗚呼哀哉。

除了寇準,王旦在宰相任上,隱士也寫詩勸他辭官。

當時,宋真宗好大喜功,搞了一場盛大祭祀活動,王旦作為宰相,任祭祀總指揮。這場活動,排場很大,花費巨資,民間議論紛紛。祭祀過後,隱士就給王旦寫了封信,這封信是一首詩:

聖朝宰相年年出,公在中書十二秋。西祀東封俱已了,好來相伴赤松遊。

宰相年年都有,你做的時間夠長的了,祭祀活動已經過去了,你該急流勇退了,為自己過幾天神仙一般的日子了。

王旦看了這首詩,想了很多,覺得隱士言之有理,於是就向朝廷遞交了辭呈,告老還鄉,獲得了批准,晚年幸福。

死了不當也得當

隱士堅決不當官,所以名聲特別好,名氣也越來越大。真宗是很喜歡這樣的人才,可是人家就是不當這官,也沒什麼好辦法。

隱士在60歲這年因病醫治無效,撒手人寰。地方官趕緊上報朝廷,這名氣大就是不一樣,無官無職,死了還得上報中央。用現在的話來說,他屬於社會知名人士。

宋真宗聽聞噩耗,很是哀痛,下昭旌表,給了他一個「陝州處士」的美稱,還追贈為秘書省著作郎。秘書省著作郎這是一個官名。一輩子堅決不做官的隱士,死後當了官。宋真宗一定在心裡說:「活著的時候你不聽話,不當官,死了我看你當不當。」

這位隱士叫魏野,生於960年,卒於1020年,享年60歲。這是一個真的隱士,大宋的人都非常尊敬他,確實,他也值得人尊敬。

大家對於魏野的故事還知道哪些?寫下來一起交流吧。

相關焦點

  • 不打工不當官,中國古代的隱士們都是怎麼生活下來的
    隱士也可以叫做是世外高人,三國時期出名的隱士比較多,小編就以諸葛亮為例給大家說一下。在三國紛爭還沒開始的時候,諸葛亮並不算是一名隱士,後來戰爭開始,天下沒幾處安定的地方,諸葛亮就帶著一家老小隱居在了老家。
  • 《迴鑾碑》為宋真宗詩碑,宰相寇準書丹,見證宋遼「澶淵之盟」
    碑文系宋真宗的一首詩,由宰相寇準書丹,草體豎刻,三行,每行四句,字大如拳。刻立時間是北宋景德元年(1004年)。《迴鑾碑》是一座紀念碑,是為紀念宋遼籤訂「澶淵之盟」,從此雙方化戈為玉帛的御製詩碑。籤約之地在澶州(今濮陽),春秋時稱「澶淵」,故稱此次和約為「澶淵之盟」。「澶淵之盟」在歷史上是影響深遠的事件。
  • 他,大宋朝玩得最溜的宰相
    在晏殊考試過程中還有一個小插曲,當宋真宗想賜晏殊同進士出身的時候,宰相寇準表示反對。因為寇準是個嚴重的地域歧視者,非常看不起晏殊這樣的南方人,堅決反對晏殊出人頭地。宋真宗看不過去了,反駁道:「朝廷取士,惟才是求,四海一家,豈限遐邇?如前代張九齡輩,何嘗以僻陋而棄置耶?」於是在宋真宗力排眾議下,晏殊如願以償,成為進士。
  • 你知道什麼叫隱士嗎
    公元前2200年,堯的一個決定讓一千六百年後的孔子將他稱之為最有智慧的人,而這個決定,正是堯選擇了一位隱士成為自己的繼承人,這個繼承人就是舜。下面繼續為您介紹中國歷史中十類隱士歸隱的路徑。他們或隱於山林終身不出,或先官後隱,亦或大隱於市……其間真假參半,但大都與清心明志有關。
  • 為奸臣正名:夏竦,一個抱憾於宰相之位的能人
    經過一番籌謀,某一天,夏竦拿著自己創作的詩集,等候在宰相李沆退朝回家的路上,見到宰相李沆的一隊人馬,於是攔住宰相李沆的馬頭,躬身拜下,將詩集恭恭敬敬地獻給李沆,李沆讀到詩中的「山勢蜂腰斷,溪流燕尾分」很讚賞,繼續看下去,全卷都是好詩句。
  • 最能折騰的「隱士」潘閬:所交皆豪傑,兩度捲入宋朝皇家儲位之爭
    潘閬:或許參與宋初秦盧謀逆之案這還要從他沒做隱士之前說起,有證據表明,他至少參與了一次北宋初年的立儲大事,也有人表示他參與了兩次,總之以一介平民出身參與皇家的儲位之爭,他也算是一朵奇葩了。然從第二句話就比較有爭議了,大家都知道趙廷美的謀逆案是太平天國七年才「鬧」出來的,而彼時宋太宗已經上位七年,不存在「盧相多遜欲立秦邸,潘預其謀」之事。且盧多遜這個人一向受宋太宗重視,趙匡胤還在位時,就聯合當時還是晉王的趙光義一起擠兌宰相趙普。
  • 山濤,最不像隱士的隱士.
    他曾和自己的妻子韓氏開玩笑:「你就暫時忍耐下貧窮,今後我定當位列三公,只是不知道你能不能當好貴婦人?」韓氏有才識,濤未仕時,戲之曰:『忍寒,我當作三公,不知卿堪為夫人不耳?——《世說新語·賢媛》只可惜,山氏家族不是名門望族,父親山曜只是一個小地方的縣令,並且很早就過世了,而兩漢以來,仕途要衝又被名門望族把持著,庶族基本沒機會。
  • 宋仁宗推行改革的原因:除「三冗問題」,他爹宋真宗也是罪魁禍首
    景德二年(1005年),宋遼兩國終於籤訂了和平盟約《澶淵之盟》,這讓宋真宗趙恆大鬆了一口氣,他慶幸自己被宰相寇準推著北上「親徵」,總算是獲得了成功。雖然結局有那麼一點不光彩,但好歹換來了難能可貴的和平,卸下了壓在大宋頭上數十年的戰爭包袱。
  • 宋真宗輕信前朝,後宮劉皇后執掌朝廷大權
    宋真宗輕信前朝,後宮劉皇后執掌朝廷大權朝廷中,宋真宗因醉心於宗教迷信活動,將朝廷大事都交給宰相王旦處理。王旦謙虛謹慎,富有遠見卓識,善於決斷大事,宋真宗對他頗為倚重。然而,王旦年邁,天禧元年七月,因病辭去相位,並於同年九月病逝。臨終之時,他還因未曾勸止真宗封禪而自責。
  • 唐朝一位隱士一次能喝五鬥酒,模仿陶淵明而寫下了《五鬥先生傳》
    隱士,通常是隱居在山野中有學問、有道德、淡泊名利的人。早在上古堯帝時期,隱士就已經存在了,有隱士許由拒絕堯帝,不願意當九州長。其後歷朝歷代都有隱士,大家最熟悉的隱士可能就是陶淵明了,一篇《桃花源記》千古流傳,詠嘆不絕。
  • 《大宋宮詞》宋真宗 宋朝皇帝順序列表
    故事主要發生在宋真宗和一個普通孤女劉娥身上。還沒有繼位真宗趙恆對劉娥一見鍾情,然後將對方納為了妾,誰知懷孕的劉娥被他的側室陷害,於是被迫離開。後來他繼位,劉娥也失去了孩子。經歷了很多困難,通過智慧突破難關,重新回到了他身邊,還得到了他的信任,成為了皇后。之後劉娥還輔佐了下一任皇上的登基,作為太后手握大權,守護皇上,直到死去。這是這部劇的服裝色系。
  • 這個國家很奇怪,能用錢解決問題堅決不打仗,國家還越來越有錢
    因為在建國之初,趙匡胤為了防止地方權勢過大,便把軍隊和財政大權收歸中央。所以,地方軍事實力十分薄弱,直接導致遼軍一下子就打到了黃河附近的澶州,幾乎都快到了北宋的都城。宋真宗得知這個消息後,瞬間就慌了,連忙召出百官,詢問解決的辦法。 那時,朝廷上王欽若和陳堯叟兩位宰相都主張遷都,一個說:「金陵地區有長江這道天然屏障,契丹人打不過來,所以,應該遷到金陵。」
  • 在沒有任何收入來源的古代,隱士是靠什麼生活下去的
    隱士即隱居之士,是道家的哲學術語,是指那些隱居起來,專注研究學問的人士。隱士一直以來都是很多文人墨客心中的嚮往。比如比較出名的隱士宋代的林波,他就不結婚也不生子。一生隱居西湖,沒事的時候就種種花,養養鶴或者是會會朋友。
  • 他用一生詮釋隱士二字,因「抄襲」成就詠梅最美詩句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樽。說到林逋,相信沒幾個人知道,不是因為他不出名,而是因為他是真正的隱士。說起隱士,可能很多人認為其實只是「被隱士」,就是被逼無奈,走投無路了才當隱士,比如孟浩然,陶淵明等等。
  • 誤會千年的「狸貓換太子」:來自成都的一代女傑宋真宗劉皇后
    這幾人全是太宗時就聲望顯著,除了扶立真宗的宰相呂端和李沆在鹹平三年(1000)和景德元年(1004)身故,此後全仗寇準、王旦主持大局度過澶淵之盟的危機。真宗當然信賴寇準的能力,其個性實在不招喜歡。這一點被深深刺痛的劉氏看在眼裡,她與寇準的矛盾一直伴隨真宗後期。
  • 猖狂隱士:幾次拒絕當官,還敢揪皇帝的鬍子,在皇帝面前自稱老子
    隱士,指隱居潛心研究學問之士人,歷朝歷代都有隱士,但相對來說,亂世期間會比承平之世多很多,畢竟隱士之中除了少數是真的想潛心鑽研學術,其餘大多數只是因為世道太亂,或者自己不受重用之類的原因才隱居的。世道雖然亂,但是隱士的名聲也會傳揚出去,這時候,皇帝就很可能會徵召他們。
  • 什麼才是真正的隱士?
    在中國古代,當官一段時間後辭官隱居,算是比較多的一類。有的是因為成功之後,功成身退;有的是因為對朝廷失望或者對官場感到疲倦而主動歸隱;有的則是因為被貶或者被迫害後,被迫歸隱。這裡面前兩種都是真正的歸隱,但第三種實際上最熱心於政治時局,只是因為各種原因無奈隱居。第二類是先隱後仕。
  • 範仲淹:大宋第一狂人
    應天書院所在的應天府大有來歷,他是宋太祖趙匡胤發跡之地。在1006年,宋真宗升宋州為應天府。範仲淹來應天書院後的第三年,也就是1014年,宋真宗親自駕臨應天府,升應天府為南京。宋真宗是誰?他是熱播劇《清平樂》宋仁宗趙禎的父親——趙恆。
  • ——大宋興衰,皆在於此城下之盟
    這一年是大宋朝景德元年,屬龍,開國已經第四十五個年頭,在位的是宋王朝第三位皇帝真宗趙恆,鬥轉星移,波瀾不驚。「燭聲斧影」之後,宋太宗趙光義稱帝,他是從哥哥趙匡胤手裡「拿」來的皇位,就生怕也有人覬覦自己的寶座,於是哥哥的兩個兒子德昭和德芳都英年早逝,弟弟延美抑鬱而終,長子元佐被逼瘋,次子元僖因病暴亡。直到太宗死的前兩年,才匆匆忙忙的立了第三子趙恆為太子。
  • 她有稱帝的實力,卻無稱帝之心,勤勤懇懇為大宋培養一位好皇帝
    因而自大唐之後,人們都認為不出女帝乃是天下之大幸!」當然,這個說法是在「男權社會」的前提下,如果拋開這個前提,那么女帝統治天下還會是王朝之難嗎?也許並不會。如果各位不信,我們不妨來看這位女性的經歷,此人便是大宋皇后劉娥,一位充滿傳奇色彩的女性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