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貴族家庭,為什麼敢拒絕和皇帝成為親家?而皇帝卻無可奈何

2020-12-23 看鑑

如果我問你,在古代,誰的身份最尊貴?大家毫無疑問,都會說皇帝!

那假如你回到古代,皇帝想和你聯姻,你願意嗎?

可能你會覺得我傻,竟然問這種問題,有這樣的好事兒,誰會拒絕。

但是,還真有人拒絕

唐文宗曾有意和宰相鄭覃結親,希望為皇太子求娶鄭覃的孫女,但沒想到鄭覃寧可把孫女嫁給當時只是九品官的崔某也不願和皇家結親。

文宗對此頗無奈,直言「李家兩百年的天子,難道還比不上崔家和盧家嗎?」

這背後的緣由是什麼?

崔盧王鄭:北方貴族

唐文宗口中所說的崔、盧是指北方「四姓高門」——清河崔氏範陽盧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等四姓中的崔、盧兩家

清河崔氏最著名的人物,就是曹操「床頭捉刀」典故中,在匈奴使者面前假裝曹操的崔琰

範陽盧氏曾經出過一位在東漢末年力挽狂瀾的大人物盧植,漢末群雄中,劉備與公孫瓚都是他的弟子;

劉備的另一位老師叫鄭玄,滎陽鄭氏有一位與鄭玄齊名的鄭眾,鄭眾被稱為「先鄭」,鄭玄被稱為「後鄭」;

太原王氏就著名的人物要數使用「美人計」殺死董卓的司徒王允

「四姓」家族從漢末開始,延續了數百年時間,家族中英才輩出,無論是在朝還是在野,都擁有很高的名望與社會地位。即便國家改朝換代,這些世家大族的社會地位一般也不會發生大的改變。

到了唐朝時期,依舊如此,他們的家族優越感竟然發展到把李氏皇族視為暴發戶。

這是當時的政治風氣,李唐皇室也迫不及待地給自己找了個祖宗,他們說自己出身隴西李氏,但更多資料表明,實際上他們是趙郡李氏

這很容易理解,找祖宗肯定要找闊過的,比如某富豪就說自己是劉邦弟弟楚元王劉交後人,但他肯定不會說,他和劉阿鬥是親戚。

但無論哪個李氏,聲望都不能跟四大家族比

唐太宗曾經命令長孫皇后的舅舅、自己的親信高士廉編纂一部全國有名的世家大族族譜,可是當主編纂官高士廉把已完成的概要呈送給皇帝看的時候,皇帝卻當場勃然大怒。

原來,高士廉竟然把博陵崔氏位列第一;清河崔氏、範陽盧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這幾個家族位列第二;李氏皇族排在第三位。李世民立即要求重新編纂,並明確要求排列的家族地位要與其成員在朝廷中擔任的官職聯繫起來。

後來,這本題為《貞觀氏族志》的修訂本正式發布後,李氏皇族排在第一,唐高祖和唐太宗的母系親戚排在第二,博陵崔氏位列第三。

李世民之所以要搞這麼一個世家大族排名,並非是閒著無聊,而是有重要的政治目的,即試圖貶低以「四姓」為首的世家大族地位,抬高李氏皇族及其支持者的地位。可是,在社會上「四姓」的聲望似乎並沒有受到多少損害。

唐朝最有名望的大臣,如房玄齡、魏徵、李勣等人都還以自己的子女和「四姓」家族中的子女聯姻為榮。

這就出現了大臣寧可把自己家的孫女兒嫁給崔氏小官,也不願嫁給皇家的一幕。

王謝袁蕭:南方貴族

李世民如願把李氏排為世家大族第一位,可謂是志得意滿。

當他看到天下昌盛時,曾召集群臣,擺下酒宴,席間,他指著一杯酒對著群臣說道:「在座除朕以外,誰最尊貴,誰喝這杯酒。」

我們先來看看席間的大佬們,有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魏徵等等,他們都尊貴,但誰都不知該不該喝這杯酒。只有一個人上前,毫不客氣,一飲而盡,而且在座的大佬沒誰不服。

這人誰呢?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的蕭瑀,他是南梁朝梁明帝的兒子,隋朝皇帝的舅子,唐朝皇帝的親家,還是當朝宰相

蕭瑀更加高貴的是出自南方世家大族——蘭陵蕭氏,南朝齊、梁皇室都是出自這一脈。

只不過,北方「四大家族」是因為沾了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的光,又得益於統一中國的隋唐都是北方王朝,所以蕭氏沒能躋身一流大族。

和蕭氏一樣,在南方的世家大族還有琅玡王氏陳郡謝氏陳郡袁氏

琅玡王氏扶持司馬睿,於江左建立東晉,王導對於東晉可以說是肱骨之臣,同樣出自這一脈的還有書聖王羲之、王獻之父子。

在淝水之戰以後,謝安以八萬北府兵大敗前秦苻堅八十萬水陸大軍,保住了東晉王朝。

從此謝安坐鎮中央,名德冠絕當時,陳郡謝氏開始崛起,除了謝安的子侄,大詩人謝靈運都是這一門出身。

至於陳郡袁氏,可能不如知名度更高的汝南袁氏,但他們其實是同宗。

袁紹屢屢稱呼自己為「四姓三公」,可見這一脈實力的強大,雖然袁紹在官渡失敗了,但不要忘了這一脈不是袁紹一人。

陳郡袁氏崇尚「清虛」,在政治上不做過多的追求,所以學問聲名遠播,門生故吏遍天下,卻鮮有驚心動魄、濃墨重彩的事件。

潁川荀氏:那些更古老的貴族

除了這些高門,中國古代還有知名度不亞於他們的貴族,尤其是世家大族形成的三國時期。

若說老牌貴族,肯定要數潁川荀氏,前面的幾家看到荀氏,肯定得拱手作揖——「您是老前輩」。

潁川荀氏的奠基人是荀淑,荀氏家族子弟潛心學習,鑽研儒術,荀淑八子,號稱「八龍」,其中以荀爽最為著名。

這個家族中人德行高貴,聲名遠播,家族繁榮,家學相傳,這才讓荀氏從一個地方豪強成為了士家大族。

時間推至曹操的時代,我們熟知的「苟或」大人,荀彧上場了。錦上添花易,雪中送碳難。荀彧就是在大雪天給尚處弱勢的曹操送了一個大大的溫暖,學識帶來的遠見讓荀彧離開了那時的「牛人」袁紹,投奔曹操。

荀彧「居中持重十餘年」,讓曹操能心無旁騖地徵戰南北,還舉薦諸多人才,王朗、鍾繇,乃至郭嘉。

都說曹操「挾天子令諸侯」,其實他並沒有做到「令諸侯」,他前腳迎了漢獻帝,袁術後腳就在淮南稱帝,但曹操卻做到了「迎天子令士族」。

漢獻帝作為一個招牌,讓曹操政權有了合法性,得到了士族的支持,曹操才能在官渡擊敗袁紹。

但荀彧的後人沒了先祖那麼高的氣節,西晉取代曹魏的時候,荀氏家族投靠了司馬氏,他們為了保住自身的富貴做了一些很不齒的事情,儘管他們在文學上依舊風月,政治上也可以指點江山,只是他們的節操卻是江水東流,這樣的荀氏,離凋零不遠了。

八王之亂後,琅琊王氏扶持司馬睿,於江左建立東晉。潁川荀氏雖說依舊受用,卻能明顯感受出大不如前,大批優秀子弟不滿家族,紛紛出走,當荀彧六世孫荀羨病逝後荀氏衰敗。

同一時期,還有琅玡諸葛氏、陳郡陳氏、江東朱張顧陸四大家族等高門。

在蜀漢和曹魏關係緊張的時刻,諸葛亮還一直與陳郡陳氏出身的曹魏司空陳群互通書信,雙方信件中從未有彼此不恭敬的言語,充滿了惺惺相惜。

但這些家族都起起伏伏衰敗了,有因為參加政治鬥爭失敗而遭到殺戮的,比如琅玡諸葛氏、江東陸氏;也有後人漸漸不上進導致地位變低的,比如潁川荀氏。

什麼是貴族精神

無論是最早的潁川荀氏,還是唐朝的名門望族,他們的起家之路都是勤奮好學,都以通曉儒家經典為晉身的辦法,琅琊諸葛氏的諸葛亮更是兼通諸子百家。

作家吳冠琪認為貴族第一位的是文化的教養,抵禦物慾主義的誘惑,不以享樂為人生目的,唯有如此,一個人才能培育出高貴的道德情操與文化精神。

誠然,世家大族的自我封閉,也導致了其諸多子弟雖有良好的成長環境,但是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安於現狀、不思進取,真正奮發向上的後輩並不佔多數。

加上黃巢起義把清河崔氏等一幫貴族屠殺殆盡,真正意義上的貴姓已經不復存在了,但貴族精神卻延續下來了。

北宋「同士大夫共治天下」,還強化了躍龍門的科舉制。

讓寒門學子走上政治舞臺,加強了階層流動,從此往後基本上是沒有「族」了,任命的,都是「貴」。不是權貴,而是高貴,「為國為民」,「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者。

所以宋朝雖然也誕生過呂蒙正家族、範仲淹家族、蘇軾家族,但這些人都是通過科舉奪魁,而不是靠門第晉身。

能肯定的是,無論怎麼說,這和某明星開辦的「貴族學校」是有根本不同的。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古代的皇帝壽命都很短?
    因此,我們得出結論,古代皇帝的壽命短,是相對於現在數據,但在古代他們的壽命已經算是長的了。有些人認為古代的皇帝他們吃得好,住得好,為什麼還是比不過現代人呢?這只是錯覺,其實現在年薪上萬的人群,生活質量要超過古代皇帝的,要不然怎麼會叫做工業社會呢?當然比起後宮的數量,那肯定是比不過!
  • 在古代皇宮裡,要是皇帝的嫡女很醜,有一點估計沒人接受得了!
    王室通常是一個貴族家庭,嫁給公主對王室有形和無形的益處是巨大的。公主的美麗與醜陋在哪裡能被考慮?此外,尊嚴本身就是一種美。更根本的是:古人結婚,最重要的是家庭、出身、母德,注意繼承,因為母親的美德會影響孩子的後代,很重要。
  • 古代皇帝為什麼要自稱為朕?
    現如今,我們從各種歷史影視劇中不難發現,裡面的皇帝時常稱呼自己為「朕」。有時候,筆者我不禁在思考著這樣的人一個問題,把「朕」這個字單拎出來究竟是什麼意思?為什麼古代的皇帝們都要自稱為朕呢?要想解開這一謎題,就需要先追溯到秦始皇時期。
  • 老百姓隨便上這座山,而皇帝卻不敢,只有這些皇帝去過,為什麼?
    在人口稠密的齊魯大地,自然成為廣大人民嚮往的旅遊目的地,每年來的泰山旅遊的遊客特別多。但是在古代,出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就是普通老百姓隨便登上泰山,但皇帝們卻不敢隨便登山。自從有文字記載歷史以來,從秦朝到清朝,一共有三百多位皇帝,只有十二位皇帝登過泰山,還不到總數的百分之五。
  • 猖狂隱士:幾次拒絕當官,還敢揪皇帝的鬍子,在皇帝面前自稱老子
    世道雖然亂,但是隱士的名聲也會傳揚出去,這時候,皇帝就很可能會徵召他們。面對皇帝的命令,真心歸隱的人是不會接受的,即便接受,也會找機會走人,而後者就大多都會接受。不過,畢竟是皇帝的命令,就算是拒絕,他們也是婉言謝絕,實在躲不了的還要親自去跟皇帝解釋。
  • 古代的日本天皇,為啥成不了古代中國獨攬大權的皇帝
    中國和日本,在古代都是「皇」為國家的象徵。然而,日本古代的天皇與中國古代的天皇實質上是差遠了。日本的天皇,比較側重於「天」,沒有實權,是一種精神領袖,如同一個傀儡被人供奉,掌握大權是擁有地方軍事武裝力量的幕府將軍。中國古代的皇帝,比較側重於「皇」,獨攬大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國土和臣民都是皇帝一人。
  • 蘇祿蘇丹國願意成為中國的疆土,卻被皇帝拒絕,錯失機會
    歷史的天空:蘇祿蘇丹國願意成為中國的疆土,卻被皇帝拒絕,錯失機會皇帝是一個國家的統治者和領導者,皇帝的任何一個決定,小則影響到黎民百姓的生活幸福,大則影響到國家的走向和發展。所以,自古以來,皇帝在做決定這件事情上,必須要有充分的評估能力與判斷能力。
  • 故宮老照片:嘉靖皇帝在乾清宮差點被宮女勒死,坤寧宮無人敢住
    在古代,天安門是皇宮的正門,也就是故宮的大門。它始建於明永樂十五年,最初叫「承天門」,清朝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更名為天安門,有「外安內和、長治久安」之意。太和殿。在古代也叫金鑾殿,是皇帝登基的地方,也是是故宮裡最高大的建築,據說太和殿有15層地磚,有專家分析是為了防有人挖地道刺殺皇帝而設的。乾清宮。是皇帝處理政務和接見大臣的地方,也是皇帝的寢宮。
  • 古代「太子」是未來的皇帝,為什麼還會謀反
    漢朝的時候,皇帝的繼承人稱為「皇太子」,諸侯王的繼承人則稱為「王太子」。漢朝以後,「太子」成為皇帝繼承人的專用稱謂,諸侯王的繼承人稱為「世子」,一直沿用到清朝滅亡。 中國封建王朝兩千多年,除非特殊情況,只要是皇帝就會有太子,因為封建社會國家的傳承是「家天下」,皇帝必須在自己的直系男親屬裡尋找繼承人,自己的兒子自然而然是首選。
  • 我國古代出現了四百多位皇帝,為什麼沒有一個是山東人
    自秦國嬴政統一中原成為始皇帝,至清王朝滅亡,在這兩千多年裡,中國歷史上先後出現了四百多位皇帝(其中包括少數民族建立政權的君王,和太平天國洪秀全父子),他們遍布全國各個省份和地區
  • 古代皇帝的一日三餐在朋友圈火了,網友:吃飯和御膳差距果真很大
    自古以來,不管是皇帝貴族還是平民百姓,都離不開一件共同的事情,那就是吃飯。都說民以食為天,在物質生活條件不好的家庭之中,吃飯是為了解決溫飽問題,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為了生存下去,但是在有錢的大戶人家裡面,吃飯更多的是為了享受到食物帶來的滿足感。
  • 古代的皇帝為什麼都喜歡去泰山封禪?什麼人能上泰山封禪?
    看電視劇的時候,經常會看到封禪泰山這幾個字,大多數人知道的封禪泰山就是去泰山祭祀而已,那麼為什麼古代皇帝都那麼熱衷去泰山封禪?又是什麼樣的皇帝才能封禪泰山呢?中國古代的皇帝有很多,在泰山封禪的皇帝卻不是太多,只有六個而已,第一個就是始皇帝嬴政,第二個是漢武帝劉徹、第三個是漢光武帝劉秀,第四個是唐高宗李治,第五個是唐玄宗李隆基,第六個則是宋真宗趙恆。其他皇帝上泰山,最多也就是拜祭而已,並沒有舉行封禪儀式。乾隆皇帝就曾經去過泰山拜祭十多次,但沒有舉行過任何封禪儀式。
  • 為什麼古代皇帝有最好的醫療資源,明朝後期的皇帝普遍壽命都不高?
    大明從建國到滅亡一共經歷了277年時間,共有十六位皇帝,這16位皇帝,平均享年42.2歲,與前幾朝近五十的平均皇帝壽命相比,確實有點低,其原因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三點。即使有了內閣和司禮監之後,權力依然掌握於皇帝之手,審批決斷依然少不了皇帝。 於是在這種高強度的工作環境下,皇帝早早去世也在情理之中。而且有些皇帝在受不了繁忙的政務之時,便會想辦法放鬆,這一放鬆不要緊,他們便留戀於溫柔鄉,整日花天酒地。相比於煩人的政務,他們更喜歡這種什麼都不用管的生活,久而久之,身體也就被折騰壞了,壯年去世也屬正常。
  • 黑人皇帝、妖豔皇帝、古代慈禧,這三人揭開了「羅馬三世紀危機」
    在暴君卡拉卡拉被刺之後,出身於非洲努米底亞的軍長馬克裡努斯被封為皇帝,正式宣告了來自外省的黑人農民後裔竟是可以做羅馬皇帝的!他的上位開啟了羅馬帝位被「奴隸、無產者和軍痞」佔據的時代。馬克裡努斯的出身相當卑賤。他的父親是一名北非的軍隊畜養奴,他從小就跟著父親一起為軍隊提供各種生活服務,比如收拾帳篷,準備食物,拾柴火等。命運就在他17歲那年發生了轉折。
  • 古代比皇帝還舒服的職位?
    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中,有過的皇帝不多但是也不少。每一個皇帝都要經歷困難,所以對於皇帝我們還是想想就算了。但是有一個職位僅次於皇帝,那就是侯爺,很多人都不清楚侯爺究竟有著怎樣的權利。所以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侯爺這個職位。
  • 姓氏在古代有多重要?連皇帝的姓氏也得排在後面,還要敬畏三分
    古代之時,姓氏按尊卑排列,那麼談起尊貴的「姓氏」,必須要提到「五姓七望」,這一姓氏的人地位之高,連皇帝都無可奈何!各位,你們知道這「五姓七望」都包含了哪些姓氏嗎?「五姓七望」中的姓指的就是姓氏,而「望」則是郡和望的總稱,郡望在古代專指某一地域的世家大族。因而「五姓七望」指的就是七個郡中的五大姓氏!圖片來源於網絡:五姓七望「五姓七望」的說法興盛於隋唐,但是由追本溯源,則可追溯到東漢時期,東漢之時,門閥制度產生,高門大姓就是其中產物。
  • 古代語言不通的大臣,怎麼和皇帝交流?三種方法看你猜對了沒!
    那麼在古代沒有普通話的日子裡,人們交流的就比較困難了。那麼問題來了,在古代方言居多的情況下,大臣們要怎麼和皇帝進行交流呢?1.雅音其實在古代的時候是有「普通話」的,但是那時候不叫不普通話,叫做「雅音」,在先秦時期,各國的諸侯貴族們就要學習這種專門供貴族之間交流的語言,這種「雅音」已經沒有了完整的對照表,所以誰都不知道先人們到底說了些什麼。
  • 古代皇帝不愁吃不愁穿,為什麼平均壽命都很短?原因讓人頭疼
    現代富翁和高官數不勝數,但要說誰能活得自在逍遙,沒人能打包票自己就能隨心所欲地想怎麼活就怎麼活。然而縱觀古今,最最逍遙的人可能就是古代的帝王了。古代的皇帝是陸地上的第一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整個國家都是皇帝一個人的,自然也沒人敢約束皇帝的行為。
  • 古代皇后為什麼叫月亮,為何只有月圓時才能和皇帝在一起?皇帝晚上...
    今天當我們讀到這句詩時,恐怕很難想到古代皇帝晚上去哪裡居然是月亮說了算,嬪妃級別越高享受的月亮越圓。科學家研究發現,月亮對人類影響比預想要大得多,長久以來,人類的某些行為跟月亮之間存在神秘的聯繫。比如月亮能夠導致飯量、酒量增減,也可以提高工作的效率,甚至影響人本激素分泌,心臟、膀胱類疾病以及生育系統的問題都與它有關。
  • 為什麼皇帝樂於消滅佛教?
    寺廟在古代承擔了一定的銀行作用,每座寺廟都擁有非常巨大的資產,同時寺廟會放高利貸借給百姓,還不上錢的百姓只能變賣土地或人口,這也是寺廟兼併土地的手段之一。當時民間借高利貸情況極為普遍,大部分底層百姓都負債嚴重。5寺廟有私人武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