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傳統的最美廟宇丨空花水月,臺北農禪

2021-02-17 黑瞳星月

來過臺北多次, 此次逗留,卻獨獨空出一日,為了傳說中的農禪寺-水月道場。

從臺北出發,搭乘捷運淡水信義線,二十分鐘內抵達奇巖站,一路都有清晰路標,行走800米後,就可見到關渡平原稻田之間這唯一的水月道場。

即使已經看過許多關於它的文字和圖片,但當它突然出現在眼前,還是陡然令人震動,而後窒息。


去掉繁複的瑣碎,也沒有太多色彩,用最乾淨的線條勾勒出大殿。


殿前,水面似鏡,是「水中月」。池中,蓮葉點點,寓意「空中花」。

莊嚴的大殿和天上的雲月,波瀾不驚, 從遠處看「長在水中,浮在水面」,倒影和實物相映,虛實之間,正是「如幻」。


「空花水月」,來自2006年的一個念想。

那一天,聖嚴法師找來了一位建築師,跟他說:

「我想建一個道場。」

到底是怎樣的道場呢?建築師問。

然而,法師只說了六個字:「空中花,水中月」。

接過這個發願的人,就是姚仁喜。


這,並不是一位普通的建築設計師。他是臺灣建築大獎的獲得者,近20年來獲獎無數,臺灣戲劇藝術中心、新竹高鐵站、烏鎮劇院、蘇州誠品都是他的作品。

然而,這並不是法師交託與他的最大緣由。

1951年12月6日出生的姚仁喜,太陽射手,月亮雙魚,這是一組具有極高靈性天賦的日月配置,對佛法與宗教有著天然的感悟與追求。


1993年,姚仁喜從擔任《西藏生死書》的翻譯中締結佛緣,而後翻譯出品一紙風行的《正見》一書。常年修持佛法,讓他的作品裡不單單帶著現代主義,更充滿禪意。

「空中花,水中月」是聖嚴法師在定中所見的農禪寺的未來新景象,這六個字更是姚仁喜生平拿到「最簡短」的建築任務書。

歷經揣摩,他如是說: 「這六個字,道出了建築的真相,乍聽抽象,卻強而有力,建築看似是一個實體,但師傅說的卻是一切幻象。」

硬梆梆的建築如何呈現無常空相?這不僅是設計者的難題,也是一場佛法上的修煉。

姚仁喜用光影、水面、季節、微風,呈現建築的「無常」。農禪寺,以清水模混凝土為主,採用古拙的石頭、柚木等建材,不飾重彩,傳達質樸高遠的宗教意境; 地面鋪設粗糙的挪威頁巖,使農禪寺如同聖嚴法師所說的「表現歲月的古感,而且過了數十年後,依然不會有太大改變」。


最令人驚豔的是,建築與佛法的融合。

通向大殿的長廊,門門交錯,意指「八萬四千法門」。行走其中,光影游離,虛實交替,真實感受到「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


大殿西面刻著《心經》,午後至黃昏,陽光攝入大殿,光會將經文投入大廳地上和石柱上。有人問,若是人經過,那豈不是把經文踩在腳下?姚仁喜淡淡地說,若有人經過,經文便是照射在他身上啊。


大殿東側,嵌著整部《金剛經》,水刀技法刻出的5837個字,信徒們每天早起站在經文前,步步走,步步念。


2013年,農禪寺獲得臺灣建築首獎,並對外開放。 來到這裡的人,在這即景觀心,感受強大而寧靜的力量,也是回歸自心的沉澱觀照。

遺憾的是,聖嚴法師並沒有見到完工後的農禪寺,已經圓寂。


如今,每個來到農禪寺的人,志工都會帶領他們從「入慈悲」門而進,經過《金剛經》時,停下腳步讀一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當我們疲於奔命地追求,當面對那些必將消失的事物,我們也許會忘記,追求本心的自由。

「它本可以慢下來

本可以充滿智慧

本可以沒有煩惱。」


—The End—


黑瞳,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職業佔星師,塔羅解讀師。潛心現代佔星,兼修古典佔星,長達7年的佔星個案經驗。擅長本命盤解讀、推運、婚戀合盤、擇業指導、親子關係指導。


(文字黑瞳原創,圖片源自網絡) 

佔星、塔羅)諮詢、分享、合作及媒體轉載聯繫:

微信號 stardream0601

相關焦點

  • 企遊案例丨臺灣究竟有什麼好玩的?
    Day225日早上6點,易居沃頓把WERUN晨跑的光榮傳統搬到了臺北。下午,成功大學建築學士、淡江建築碩士林芳怡帶領易居沃頓同學們參觀了農禪寺水月道場及臺北市立圖書館北投分館。 農禪寺水月道場顛覆了傳統佛教的宗教空間,成為了臺灣佛教文化藝術新地標。
  • 農禪並重
    這就完整地提出了發揚人間佛教的三個傳統,即:農禪並重,學術研究和國際交往。趙樸老在《佛教常識答問》一書中說:「在原始僧伽中,比丘是不事生產的,我國漢族僧人有從事農耕的習慣,提倡農禪生活,這是我國僧伽的一個優良傳統。」在印度,佛教僧人是不事生產的,他們靠託缽乞食,即乞討而生,乞食於人間,乞法於佛陀。
  • 「農禪並重」的佛教傳統正在演變為「商禪並重」?
    (圖片來源:資料圖) 中國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員凱朝博士: 歷史上的中國佛教提出的「農禪並重」的傳統禪修與現今佛教界一部分人提倡的以往,高僧大德提出的「農禪並重」的修持方法方式結合當時的情況,是應機入世的具體表現。
  • 農禪並重勤勞作搶抓農時春耕忙丨湖北省佛教寺院農禪圖景
    2020-05-03 20:07:45 來源: 禪林 舉報   農禪並重是中國傳統叢林的獨特風範
  • 農禪並重勤勞作 搶抓農時春耕忙丨湖北省佛教寺院農禪圖景
    農禪並重是中國傳統叢林的獨特風範,形成於禪宗四祖至五祖時期。四祖道信大師提倡以農入禪的道風,強調坐禪之餘,門人應開墾荒地,耕作勞種。五祖弘忍承師古訓,堅持「役力以申供養,法侶資其足焉」。六祖慧能用親身經歷說明,道也可在「破柴踏碓」之類的勞作中獲得。
  • 臺灣寫真:留日學歐,鄉紳畫家構建最華麗的傳統廟宇
    中新社臺北8月21日電 題:留日學歐,鄉紳畫家構建最華麗的傳統廟宇  中新社記者 劉舒凌 陳孟統  行走臺灣都市、鄉鎮,轉角可見的廟宇凝結著豐厚的傳統藝術。位於北部新北市三峽區的清水祖師廟是其中佼佼者,它和一個名字「李梅樹」密不可分。
  • 鎮遠中元禪院以「農禪」傳統做實扶貧產業
    農禪文化為魂 生態農業為基——鎮遠中元禪院以「農禪」傳統做實扶貧產業段向東2020年5月9日立夏後,鎮遠縣尚寨土家族鄉豐收村更顯生機盎然,茶山蒼翠。收購茶青的每個夜晚,位於豐收村老村委會的中元禪院植福茶葉加工廠,一片繁忙,制茶師傅們正忙著從萎凋、揉捻、發酵和烘乾的制茶流程反覆操作,白茶傳統工藝需要十天左右才能上市,紅茶一個星期左右才能上市。
  • 江西青原山淨居寺農禪基地「農禪並重」插秧忙
    志願者插秧佛教在線江西訊 青原山淨居寺組織大眾出坡,兩序僧眾及義工志願者們來到寺院附近農禪基地栽插水稻秧苗五十餘畝,彰顯千年淨居寺「農禪並重青原山淨居寺妙安法師一直以來非常重視「農禪並重,冬參夏學,發揚體光老和尚優良傳統,以奉行百丈禪師「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農禪家風來實踐「農禪一致」的禪宗文化。通過本次出坡勞作,青原山淨居寺的法師及義工們都有很深的體會。
  • 邱環:「農禪」如何打破乞食戒禁?
    ,因而適應了中國文化傳統與社會風俗習慣。傳統戒律與禪宗僧之間的不適宜處已經充分顯露出來,戒律的束縛對禪宗及農禪的發展必然有很大影響。早期禪宗對戒律的融通與回應關於農禪與戒律的調適,應放置於整個禪宗創立過程中對戒律的融通與回應這個背景中來檢視。
  • 少林寺恢復千年「農禪」道風
    中新社鄭州6月16日電 題:少林寺恢復千年「農禪」道風  中新社記者 李貴剛  「運斤揮刃,無避種生;炊爨飲啖,靜漸宿觸」。1400年前,隋唐高僧、禪宗四祖道信大師開創的以農入禪、農禪並重的中國式道風,自古以來一直被善男信女津津樂道。  千年之後,禪宗祖庭嵩山少林寺將這盛極一時的「農禪」道風恢復重現,以利眾生。
  • 在台州,有一種絕美秋色叫「農禪並重」
    天台,佛宗道源之地,佛教天台宗的發源地就在天台,這個時候去天台的寺院,就會看到一種只有這個季節才會有的景象,田間是忙著收割稻穀的僧人,廟宇裡裝滿稻穀的米簍,還有殿堂裡,走道間,院子裡曬滿的穀子……農禪,是僧侶所必修的一個"覺悟"法門,也是中國古代佛教寺院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經濟基礎。所謂「農禪並重」,講的就是僧侶融禪於農、以農悟道的生活習慣和修行方式。
  • 中國佛教:農禪並重,是如何形成的
    中國的佛教有個很大的特點,就是「農禪並重」。有一首詩偈就是說中國佛教「農禪並重」這一特點: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農禪並重」最初孕育發端於四祖道信。根據《傳法寶記》所記「每勸門人曰:努力勤坐,坐為根本。能作三五年,得一口食塞飢瘡,即閉門坐」。道信提倡大家從事勞動,開墾荒地,通過勞作解決吃飯的問題,並且認為這是坐禪最根本的報障,也是修行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在禪宗乃至整個佛教史上,是件具有真正革命意義的創舉。
  • 農禪並舉——天台宗一大開先河的創舉
    天台宗是中國漢傳宗教的一個重要宗派,其一大創舉是結合了中國傳統信仰中的萬物有靈論,提出了一切東西都有佛性的觀點。而其最大的創新,一是農禪並舉,在此之前,無論是原始佛教、部派佛教還是大乘佛教,都是依靠施捨為生的。
  • 臺北最華麗的廟宇——龍山寺(圖)
    臺北的萬華區,古稱艋舺。所謂"一府二鹿三艋舺",說的是古時臺灣三大最繁盛的商港:臺南、鹿港和萬華。如今,艋舺港已是歷史陳跡,而依傍著商埠興建起來的龍山寺,薪傳兩百餘年,依然香火不絕,鼎盛更勝前朝。這座古寺坐北朝南,為中國傳統宮殿式建築。寺內雕刻,堪稱一絕,舉凡線雕、透雕、浮雕、陰雕、淺浮雕等作品,比比皆是。雕工最為考究的是大殿的藻井和神龕,蜂集其上的木雕精細到連人物服飾的衣褶細紋、鳥獸的羽翎趾爪、花木的葉瓣脈絡都清晰可辨。
  • 農禪並舉與禪門叢林制度
    佛教的真正中國化:應時而生的禪門叢林制度 「農禪並重」的形成有深刻的歷史原因。按照印度佛教的傳統,僧尼是屬於不生產的消費階層,生活依靠民眾的布施,比丘以託缽乞食維生。東晉時沙門「安置四宅、一切種植、斬伐草木、墾土掘地」都是被禁止的。但是託缽乞食的生活十分不安定,而依賴檀越布施也具有很大的依附性。
  • 組圖:本網實拍臺北最華麗的廟宇——龍山寺
    組圖:本網實拍臺北最華麗的廟宇——龍山寺 來源:人民網-臺灣頻道  2012年07月18日13:22  >>>臺北行知錄之三>   臺北的萬華區,古稱艋舺。
  • 讓你覺得耳目一新的農禪 其實大有來頭
    不僅網友們極感興趣,連@微博佛學 和@微博禪意生活 也都表達了對禪修和農禪的喜愛。 既然大家都對「農禪」如此感興趣,那禪風君就帶大家深入地了解一下農禪吧! 「農禪並重」 說到「農禪」,首先來追根溯源。古印度在佛教出現以前,便有諸多追求解脫而不得其法的宗教,對於這些追求解脫的出家人,民眾給予了很大的尊敬和支持,當僧團進行乞食之時,他們大都願意供養。
  • 臺北最華麗的廟宇 龍山寺(圖)
    (人民網記者 翁奇羽 攝)圖片來源:人民網臺北的萬華區,古稱艋舺。所謂"一府二鹿三艋舺",說的是古時臺灣三大最繁盛的商港:臺南、鹿港和萬華。如今,艋舺港已是歷史陳跡,而依傍著商埠興建起來的龍山寺,薪傳兩百餘年,依然香火不絕,鼎盛更勝前朝。夏日午後的陽光,暖暖的,灑落在古寺高聳的山門上。虔誠的信徒,三三兩兩穿過山門,進入前殿,燃香禮佛,擲籤膜拜,一切行禮如儀。
  • 中國傳統南派廟宇建築典範 臺北市最大的天公廟松山奉天宮
    松山奉天宮位於臺北盆地之東,座落虎、豹、獅、象四獸之虎山山麓,毗鄰拇指、筆架諸山,遠望大屯、七星、紗帽、觀音諸峰,臨近巍然屹立之"總統府",莊嚴神聖之國父紀念館、建築宏偉之中正紀念堂、美輪美奐之圓山大飯店,聳入雲宵之國際貿易大樓、國際觀光凱悅大飯店、毗鄰市政大樓以及永春坡,白鷺鷥棲處
  • 看到終南山三面觀音像,體味農禪並重的哲學,算是一種感悟吧
    看到終南山三面觀音像,體味農禪並重的哲學,算是一種感悟吧文圖/二指禪掌門是太上老君的終南,亦是文始真人的仙山姜太公在磻溪谷中垂釣,一勾就勾上來800年大周江山至於韓湘子與漢鍾離的淵源權作笑談觀世音以三面示現在八瓣蓮花之上以聖潔莊嚴的神態,教化了久違的農禪那是在金秋,果宣法師的簸箕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