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比南宋中興四大將和南明江北四鎮就知道南明有多廢柴

2020-12-21 史海微言

靖康之恥後的中國北方:首都汴梁和眾多名城大邑被金軍洗劫一空、作為核心武力的禁軍和最有戰鬥力的西軍全盤崩潰、中原士民流離失所、生靈塗炭更不待言。在這種情況下,宋徽宗唯一出逃成功的兒子康王趙構,能夠在顛沛流離中重建宋室、依託江南半壁江山、抵擋住極盛時期的女真大軍,實在是一個奇蹟。而同樣是面臨類似局面的明朝末年,弘光君臣在江南的基礎比趙構可要好得多了,但面對南徵的滿清軍隊,南明的江淮防線卻幾乎是一觸即潰,短短數年南明政權就整個傾覆,這是什麼原因呢?

後世史家對比南宋和南明兩個小朝廷的論述很多,總結的原因涉及政治、軍事、經濟、地理、氣候各個方面,我主要想闡述它們在軍隊方面,特別是統帥軍隊的核心將領上面的區別。南宋有所謂中興四大將,也就是嶽飛、韓世忠、張俊、劉光世四大名將;南明的主要軍隊則掌握在江北四鎮手中,也就是負責淮安、揚州、廬州、泗州四個防區的黃得功、劉良佐、高傑、劉澤清四大總兵。

先看南宋諸將:嶽飛不用說了,他文武雙全、忠心耿耿,雖然出身河北農家,但無論個人武勇還是戰略戰術都是天才型的,關鍵是他還治軍有方,其部下軍紀之嚴明在整個中國古代史上都算罕有。韓世忠是西軍宿將,戰爭經驗豐富、指揮藝術獨到,還具有很強的個人魅力、部下往往願意為他賣死命,戰績不在嶽飛之下。張俊因為參與了謀害嶽飛的陰謀所以聲名掃地,但他不管是對內壓制叛軍還是對外抗擊金兵,都有勝績,絕非無能之輩;劉光世是最無能的一個,只會逃跑,但至少在對宋室的忠誠上沒有問題。

再看掌控南明武力支柱的四人:這裡面最忠誠勇敢的是黃得功,雖然他也很跋扈,至少對得起大明,清軍過江後弘光帝選擇逃到他的營中也說明皇帝對他的信任,不過他的軍事能力一般,不是哪種能力挽狂瀾的統帥型人物。高傑軍事能力還行,其部隊是四鎮中戰鬥力最強的,可由於他是投降的農民軍出身,不被史可法信任,而且他大意的被投降的友軍將領誘殺後,部下大部分投降了清軍,說明其馭下是有問題的。劉良佐、劉澤清完全是既無能又無恥的軍閥,一見清軍勢大就匆忙投降,反而成了滿清鎮壓江南的幫兇。

南明除了這四人,還有著名的無恥之徒左良玉,也是個殘暴貪婪的軍痞,毫無節操可言。對比南宋和南明的主要將領,會發現他們最大的差別是宋將哪怕再無能無用,至少很少主動向侵略者投降,這說明民族大義在宋朝武人心中還是頗有地位的。而且宋朝的文官儘管有種種道德缺陷,但他們在對前線大將的掌控以及軍隊戰略部署運用上還是有一些能力的,比南明江南那些臣子高明得太多了。

相關焦點

  • 趙構和義軍的關係沒南明僵所以南宋國祚更長,這種說法是否正確
    南明和南宋在實力上相比,我個人認為是南明更強一些的。明朝自朱棣以來政權就有兩道班子。也就是說南京有一套現成的體系,可以拿到就用,招兵買馬,屯糧任免什麼的。而宋朝是殘垣斷壁,南渡逃荒的北民,趙構都給趕到海裡去了。完顏宗弼率軍好幾次在南邊燒殺搶虐,肆無忌憚。
  • 淺談南宋中興四將和南宋的中興
    公元1127年,金朝南下攻佔北宋都城汴梁,擄走宋徽宗、宋欽宗兩位皇帝和諸多皇室宗親,北宋滅亡。康王趙構在南京應天府即位,建立南宋。趙構在位期間迫於形勢和民心,任用嶽飛和韓世忠等主戰派名將抗擊金軍。宋朝宗室南遷後,湧現出四個戰功最為卓著的名將,分別是張俊、韓世忠、劉光世和嶽飛,被稱為中興四將。
  • 清軍入關後,南明是否有一絲翻盤的機會?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九魚亭朱棣遷都北京是留有後手的,因為北方畢竟風險較大,所以南京保留了整套的行政班底,六部六科一應俱全,假如南明有個靠譜的領導層,那麼效率不一定會比北京差。南明翻盤的機會還是很大的,但總是讓機會從眼皮下溜走。
  • 弘光帝朱由崧,成也藩鎮敗也藩鎮的南明首帝
    但以禮部侍郎錢謙益為首的東林黨人主張立潞王朱常淓,理由是福王朱由崧就像他的封號一樣,只知道玩樂享福,沒有治國理政之才。雙方相持不下之際,朱由崧聽從親信的建議,暗中與江北的徐州總兵高傑、滁州總兵黃得功聯繫,希望得到軍隊的支持。高傑、黃得功都是手握重兵的軍閥,遇到這樣的機會自然不會放過,他們都表示願意助福王登基。
  • 南宋能偏居百餘年,南明為什麼不行,雖有三個優勢但無忠全完
    南明作為朱姓王朝政權的延續,由1644年開始到1661年終結,短短的十七年存在時間,惹得許多人為之扼腕嘆息。 (1)南明比南宋條件更好 其間,有諸多評論,最不靠譜的就是氣數已盡說。這種觀點,猶如今天有些人一談責任,就說:這是時代、體制、制度的原因。
  • 沒太子的東晉南宋只有一個政權,有太子的南明為何有多個政權
    南明政權沒有堅挺下來,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因為當時的皇族各自佔山為王,出現了很多政權,這樣也就造成了南明力量的消耗與分散,無法抵抗政權統一的清政府的各個擊破。如果南明政權能夠做到政權統一,當時滿清未必能夠絞殺南明,統一全國。歷史上是有例子的。晉朝皇族南下以後,因為只有司馬睿一個政權,因此東晉延續了下來。
  • 南明時江南還有那麼多軍隊為啥這麼快就垮了?
    南明,並不是一個完整的政權,它是崇禎自縊亡國後十多年間於江南地區出現的諸多南明小政權。主要有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建立的弘光政權,唐王朱聿鍵在福州建立的隆武政權,魯王朱以海在紹興的「監國」,唐王之弟朱聿粵在廣州建立的紹周政權以及桂王朱由榔的永曆政權。
  • 南明弘光朝真正的敵人是李自成?左良玉、多鐸表示我們才是友軍
    弘光元年(1645年)三月,李自成率「大順軍」殘部到達荊襄地區,與原本駐紮在這一地區的大順軍大將白旺及其手下七萬大軍會合。不過,此時的李自成已經被清軍打得喪失了對抗信心,他不聽白旺固守襄陽、承天、德安、荊州的建議,而是決定率軍東下,打算先滅掉相對較弱的南明弘光朝,佔領江南富庶之地再作打算。
  • 南明武將有多跋扈?當面頂撞史可法,接旨時做出這般大逆不道之事
    在福王繼位後,史可法建議設立了江北四鎮——高傑、劉良佐、黃得功和劉澤清,而史可法則沿襲之前的「以文制武」的策略,自認督師,統領江北四鎮,然而此一時彼一時也,此時跋扈的武將們怎麼會把史可法放在眼裡呢?江北四鎮史可法在談話中經常引用皇帝的「聖旨」,而高傑則經常不以為然,當面頂撞史可法:「旨,旨,何旨也!」
  • 宋明兩朝同遇國難,為什麼南宋可以延續上百年而南明卻土崩瓦解?
    那為什麼宋明兩朝同遇國難,南宋可以延續上百年,而南明卻土崩互解呢?一,同遇國難時,兩朝遭遇的對手不同。同是遇到國難,宋朝遭遇的是外敵,北方的金國。金國剛立不久,也滅了北定的老對手遼國,雖銳氣十足,但因人口不多,要滅大宋王朝,還是力有所不逮。
  • 南宋五大將為什麼變成中興四將,出局的名將,僅次於嶽飛和韓世忠
    南宋「中興四將」的說法由來已久,版本也有所不同。其中南宋宮廷畫院劉松年繪製的《中興四將圖》代表著南宋朝廷的意見,可以說是「官宣」版本。《中興四將圖》流傳千載,如今珍藏在國家博物館。畫中四人分別是張俊、韓世忠、劉光世和嶽飛。
  • 追本「中興四將」,溯源南宋初期對金戰爭之始末
    以上之四將即是後世常所稱道之"中興四將"。一、"中興四將"的歷史背景中興四將是於南宋初年,歷經了北宋靖康之變和宋室南遷之後,山河破碎,立足未穩,幸有此等之將各當一方之重任,抵禦了金人的南下 ,促成了所謂南宋的中興事業,因此產生了所謂之中興四將。
  • 貴陽南明河治理的怎麼樣了?人大代表有話說
    代表們在南明河岸邊視察水體情況。高華 攝 「不管你企業有多大,只要在環保上出任何問題,一票否決。」羅鵬的一個工廠位於南明河上遊,從工廠的建設到投產,環保部門對於汙水排放都有嚴格的要求,就是要將「治本」理念貫徹到位。
  • 南宋中興四將,兩個舉世無雙,為國為民;一個膽小如鼠,另一個則是...
    中興四將是指宋室南渡之後,朝中將領以張俊、韓世忠、劉光世、嶽飛戰功最為卓著,他們在抵抗金兵、保證南宋政權的建立與鞏固過程中起過重大作用,被譽為"中興四將"。
  • 歷史英雄:安西王李定國,南明的第一名將
    但是就在這個時候,有一個人挺身而出,憑藉著雲南一隅之地抵抗了清軍多年,他就是讓清軍膽寒的大明安西王——李定國。雖然李定國是南明朝廷最後的依仗,但是剛開始他其實只是個起義軍的首領。剛開始在張獻忠手下做將軍,清軍入關後一路南下,搞得中原大地哀鴻遍野、生靈塗炭,此時各方實力顧不上平日的明爭暗鬥,都將抗清作為了自己的首要任務。
  • 南明永曆皇帝逃亡緬甸始末過程
    順治十八年七月十八日(1661年8月12日),緬甸國王莽白給逃到緬甸境內的南明永曆帝朱由榔捎來口信,讓他明日過河,同飲咒水盟誓,以結友好,朱由榔及一些大臣皆看出其中有詐,但寄人籬下,又不敢不去,只好命大學士馬吉翔、大臣沐天波等部分文武官員前去赴約。
  •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南明
    做精做優產業園區,推動南明智造產業園、貴安南明產業園縱深發展,支持「飛地經濟」,著力提升產業園區規劃建設水平,加快實施「三個一批」企業培育提升專項行動。持續改善科技創新生態,加強雙創示範基地和創新創業服務平臺建設,推動孵化載體專業化發展,全力營造創新創業良好氛圍。積極構建全方位創新體系,進一步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完善研發投入激勵機制和科技資金投入創新。
  • 以佛教、道教、儒教社會地位看,為何東晉、南宋與南明結局不一?
    而在東晉、南宋、南明時期,佛教、道教以及儒教又有著何種的社會地位呢?又會對各自的社會環境產生何種影響呢?三教合一東晉時期的佛教、道教以及儒教在東漢漢明帝時期,佛教傳入中國。而伊始,佛教的傳播並不廣泛只存在於王宮貴族之間。
  • 清軍入關"借虜平寇":借南明軍隊剿李自成農民軍
    另一方面,崇禎帝死後,其堂兄在南京建立弘光朝,國號依舊為明,史稱南明。於是,一時間,中華大地上有三股勢力:清軍、南明朝、農民起義軍。這時候,南明雖然仍佔據半壁江山,但是朝中上下人心思變,士氣低下,戰鬥力堪憂。於是就有人想起了「借虜平寇」的「高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