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音樂流媒體平臺開始Netflix化

2020-12-15 腦極體

最近音樂流媒體平臺Spotify公布了一些去年Q4財報相關數據,總的來說去年一年Spotify表現很不錯,用戶總量突破兩億,月活突破了4300萬。值得注意的是,近期Spotify創始人兼CEO Daniel EK在公開信中強調,Spotify未來的發展的道路是「Audio-First」——音頻優先。

這四個字也解釋了Spotify近期的一樁收購案,媒體消息稱,Spotify試圖以兩億美金的高價收購製作播客節目的媒體公司Gimlet,如果交易達成,這將是播客界最大的一樁收購案。

其實從去年開始,Spotify就已經開始向用戶推廣播客功能,甚至還聯合喜劇演員Amy Schumer推出了自製節目。

如果達成了與Gimlet之間收購關係,那麼顯而易見的是,今年開始Spotify上將會出現更多的原創自製節目,難道音樂流媒體平臺也要開始Netflix化了嗎?

87億和3億

從播客本身來說,就是一種很「謎」的內容產品。播客被應用的歷史非常悠久,參與門檻也僅僅高於文字,應當是一種普及程度相當高的內容產品。英國電信和廣播監管機構英國通信辦公室在去年做過一次調查,結果是在十五歲以上的群體中,每周至少收聽一次播客的比例達到11%,有600萬人。同樣Edison Research的數據也現實,美國有7300萬人每月收聽播客,4800萬人每周收聽播客;平均每個聽眾每周收聽7個播客。

可播客內容的變現能力卻不太理想,分析師本·湯普森的數據顯示,播客在美國創造了3億美元的收入,可同年整體音樂市場在美國創造的收入是87億美元,播客甚至不足十分之一。

也就是說,這是一個使用習慣尚可,但消費習慣較差的市場。

那麼對於Spotify這種音樂流媒體平臺來說,進軍播客市場究竟意味著什麼?

最首要的一點是,獲取播客內容的成本要大大低於版權音樂內容。

我們知道Spotify在付費用戶和廣告插播上兩開花,有廣泛的收入途徑。可在去年IPO時數據顯示,Spotify在2017年收入50億美元,最後還是虧損了15億美元。Spotify曾經公開表示過,公司70%的收入都給了版權方,由此可以推斷出Spotify的版權費用很可能高達30億左右。

然而泰勒·斯威夫特卻公然開撕Spotify,聲稱自己並沒從對方那兒獲得過收益。

說到底,播客內容和音樂內容在獲取成本的差異,就在於「中間商賺差價」這回事。相比龐大複雜的唱片公司,Spotify可以直接將收益輸送給個人內容生產者,獲取豐富的內容來佔據用戶使用時長,進而轉換為廣告收益。

CEO Daniel EK也提到了另一點考量,即最近對控制屏幕時間的呼聲越來越高,音頻內容所代表的耳朵時間在未來會有更好的前景。

Daniel EK提到消費者在視頻上花費的時間與在音頻上大致相同,可廣播和音樂的行業產值加起來,才只能達到視頻的十分之一。如果用戶時間再向音頻內容轉移,就更要抓緊對音頻內容變現價值的引導和挖掘。

還有一點,是目前全球市場中蘋果Podcast的霸主地位。去年數據顯示,Podcast已經累計獲得500億次單集下載/收聽,這樣的成績是其他平臺難以企及的。

但蘋果在播客上也維持著一貫的冷淡作風,從來沒有給予過播客內容製作者變現上的支持,直到去年才推出了可視化流量統計,幫助廣告主們觀察流量情況。可以說Podcast除了提供平臺外,並沒有給予內容生產者更多支持。

對於整體播客產業來說,如果這時能夠出現一個流量足夠大,又能提供更多外圍服務的競爭對手,很容易對產業形成促進活力的正向刺激。第一個挑戰巨龍的勇士,很容易獲得更多支持。而第二個第三個挑戰者,只會把傳說故事裡的魔窟弄成混亂不堪的戰場。Spotify很顯然想做挑戰巨龍的第一人。

成立十三年,Spotify的進化時刻終於來到

在弄明白Spotify的自製內容策略之前,我們其實可以先看看視頻平臺推出自製節目的時間節點。

從Netflix、亞馬遜、Hulu三家視頻流媒體平臺來看,三者推出視頻節目的時間節點是非常接近的,分別在2013年(Netflix《紙牌屋》、亞馬遜《阿爾法之家》)和2011年(Hulu《我們的一天》)。

2010年左右是個很關鍵的年份,一方面Youtube這樣的新興視頻平臺開始對抗Netflix,也推出了收費觀看影片服務,另一方面HBO、CBS等電視臺突然佳作頻頻,《權力的遊戲》《傲骨賢妻》等刷新播放量的美劇都在這一年出世。兩者相加,極大地加重了視頻流媒體的內容採購成本,最後一合計,還不如自製內容。

同樣如今作為音樂流媒體平臺的Spotify,後方有Apple Music的追趕,前方有剛剛上市後的財務調整需求,而從客觀環境來看,也確實能發現音頻產品更多的發展空間。

而Spotify手中又恰好握著這樣一組牌:

1、 海量用戶-用來快速推廣新產品並提供數據;

2、 已經成熟的變現模式-用來快速回收成本;

3、 Spotify technology提供的技術支持-精準挖掘用戶需求輔助內容生產。

幾乎可以說當年Netflix有的東西,Spotify一樣不缺。結合最近大舉進軍播客行業,也不得不讓人懷疑,Spotify當真要學Netflix,將重心放到自製內容上了。

音樂流媒體Netflix化的套路,我們學的來嗎?

當然音樂流媒體平臺拿播客做自製內容的主陣地,其實還有很多無法破解的題目。

最明顯的就是,和網劇/臺劇之間的關係不同,播客和音樂是無法相互替代的。就算音樂人可以在播客中播放自己的原創音樂,但真正想要進入音樂產業,還是需要專業的經紀運作。Spotify可以自制內容,卻很難自造歌星。

所以音樂流媒體平臺Nerflix化的結局究竟如何,恐怕還是一個開放式命題(此處為「中國企業切勿輕易模仿」預警)。

那麼我們也可以大膽猜測一下,中國的流媒體音樂平臺中,是否也有人會Netflix化呢?

和海外市場不同,中國網際網路音樂的壟斷性更強,各個產品背後的資方也更加強力。就拿騰訊音樂和阿里的蝦米這對老對手來說,雙方都掌握著視頻平臺這一重要的內容流量窗口,可以通過自製或投資網綜,來更方便的為自己的文娛生態體系收割版權,甚至像《101》這樣的選秀節目,還可以自行造星。

所以中國流媒體音樂平臺在獲取內容上更加強勢,甚至可以說自己也是版權利益集團的一部分。即便有版權方面的競爭,中國流媒體音樂平臺也會更傾向於獲取背後生態體系中的音樂內容,而不是從零開始挖掘播客的商機。

另一方面以喜馬拉雅、蜻蜓等平臺為代表的中國播客平臺也已經發展的很完善,甚至還能分化出得到這樣垂直於某一領域的產品。它們和音樂流媒體之間互不幹擾,甚至不存在直接的競爭關係。自然也沒給音樂流媒體平臺留下太多在播客上的發展空間。

如果非要大開腦洞找到一家中國版的音樂流媒體Netflix,恐怕也只能是網易雲音樂了……

網易雲音樂既沒有有錢的爸爸幫著買版權,也沒有完善的文娛生態能從上遊截獲內容,完全是靠莫名的評論區文化和用戶固執的喜愛站住腳跟。而且在同類產品中,也只有網易雲音樂投入了更多精力在播客產品「電臺」上。加上很受用戶追捧的「丁磊」歌單,或許某一天在競品的擠壓下,網易雲音樂還真的會把「嚴選」機制引入,推出自製播客內容呢。

當然,我們希望那一天不會出現。我們希望看到的中國版音樂Netflix,應該是市場成長和企業選擇的共同結果,而不是行業競爭下的無奈之舉。

相關焦點

  • 音樂流媒體平臺「二戰」來臨?
    國外音樂流媒體平臺Spotify一季度財報顯示,其月活躍用戶為2.86億,同比增長31%,然而令人深感驚訝的是,雖然Spotify的月活躍用戶僅為騰訊音樂的三分之一有餘,但其在全球範圍內卻擁有1.3億付費用戶,付費比例高達45.5%,付費用戶貢獻的營收佔比近90%。
  • 95後為核心,音樂流媒體平臺成為日音在華推廣第一選擇
    在中國,每一年代都誕生一批新的日本音樂粉絲,與進入中國市場的韓國偶像音樂之單一性相比,生命力更加旺盛。2、藉助中國流媒體平臺崛起之勢,中日兩國商業合作處於擴容發展階段。從版權合作到現場音樂,中日商業合作範圍的不斷擴大,引起了資本和行業從業者的關注,國內開始初步形成相關的產業集群效應。3、音樂流媒體平臺成為日本音樂在華推廣的第一選擇。
  • QQ音樂、酷狗、酷我國內第一!2019年音樂流媒體付費訂閱增長32%
    音樂流媒體正致力於創建獨家內容,而播客將在2020年繼續保持強勁增長。根據Counterpoint Research的最新調查結果顯示,2019財年全球在線音樂流媒體訂閱量同比增長32%,達到3.58億訂閱量。這是因為各大音樂媒體的軟體,鼓勵諸如播客、原創內容之類的專有內容的製作。這些原創內容將人們吸引到平臺上,並最終使他們成為付費訂閱用戶。
  • 被發行方和流媒體平臺「選擇」了的電影
    對於《匹諾曹》來說,它所面臨的不是一次性的全球同步開放,不同區域差異化的上映方式,避免了《狩獵的時間》需對已售出海外版權合同再解約的麻煩,但先行上映的地區若將電影放到流媒體平臺上,對於後續有院線發行計劃的地區,則意味著盜版的威脅。
  • 3年前他關掉流媒體音樂網站,3年後他的音樂人服務平臺「樂童音樂...
    3年前他關掉流媒體音樂網站,3年後他的音樂人服務平臺「樂童音樂」付費率已達50%
  • 傳音移動網際網路業務成未來增長點 Boomplay穩居非洲第一音樂流媒體
    其中,傳音與網易共同投資的非洲音樂流媒體服務平臺Boomplay 已經成為目前非洲最大的音樂流媒體平臺。目前,傳音多款產品仍在開發和孵化中。時代的風口下,看似傳音對於非洲移動網際網路業務已經做好準備。在其成功背後有怎麼樣可供我們借鑑觀察的經驗?近日,Boomplay CEO 賀曉秋接受了媒體深度專訪。
  • Netflix 「殺死」的不只是電視,還有影評和院線
    而在流媒體時代,你需要做的比去電影院要簡單得多:你只需要打開你的手機、平板、或者電腦即可。然而影評人似乎並沒有流露出相同的熱度。著名的電影影評網站爛番茄熱度率只給了63%,觀眾評分只有62%,這預示著這部電影十分「平平無奇」。看更加專業影評Metascore綜合各主流媒體的影評評分更低,只有51分。
  • 它可能是流媒體的「扭蛋機」
    當然,整個流媒體賽道競爭也愈發激烈。新世紀以來,數位化、社交媒體的崛起讓用戶的興趣更加聚焦,消費也更加密切,媒體行業的發展也在競爭和創新中迭代發展。我們能感受到,娛樂類的媒體服務需求量激增,訂閱、會員等付費門檻逐漸被用戶所接受。
  • 傳音、網易聯手,如何打造出非洲流媒體音樂第一名?
    經過五年的發展,Boomplay已經成為非洲最大的流媒體音樂平臺,月活用戶達3000萬,曲庫規模達2000萬。市場主要集中在奈及利亞、肯亞、加納、坦尚尼亞、烏幹達、尚比亞、盧安達等地區。對於成功背後的原因,Boomplay CEO賀曉秋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產品一開始的定位是內容驅動,產品深度挖掘了非洲用戶的需求,為非洲用戶定製了某些功能。在非洲流媒體音樂市場,Boomplay的快速增長已經引來了國際巨頭的注意,Spotify 和 Apple Music 相繼進入非洲市場。
  • KaKao 收購韓國流行音樂平臺,預將推出新流媒體服務
    日前,韓國頂級聊天應用KakaoTalk的運營商,將接管該國最大的音樂流媒體服務,進一步擴大這家70億美元的網際網路公司如何從其自稱的移動生活方式平臺賺錢。與此同時,Kakao的收購將韓國流行音樂和音樂內容服務納入其移動平臺業務名單,其中還包括打車和其他O2O、移動遊戲以及最近的移動銀行業務。據了解,KaKao talk目前用戶韓國3900萬個MAU,擁有5000萬人口,可說幾乎韓國美不智慧型手機上都安裝有KaKao Talk,MelOn擁有大約2800萬個MAU。
  • 迪士尼,美國流媒體平臺大戰中真正的王
    2007年以Netflix為代表的OTT流媒體平臺上線,到2013年《紙牌屋》的橫空出世,加速催生OTT流媒體服務的市場規模;與此同時,谷歌旗下的YouTube、亞馬遜等開始進入OTT流媒體業務,而傳統電視服務商——迪士尼及旗下Fox、電信運營商AT&T及旗下的傳統傳媒巨頭時代華納、Dish Network等也將業務延展到流媒體行業。
  • 連迪士尼都在為內容頭禿的當下,Netflix何以坐享寶庫?
    一方面,突如其來的疫情將原本膠著的流媒體之戰帶進了新的格局。與迪士尼、環球、派拉蒙、索尼和華納兄弟等公司不同,Netflix並沒有多少線下業務,而在疫情之下,前者正飽受停擺之苦。 以Netflix的老對手迪士尼為例,根據GlobalData的統計,迪士尼的市值已從2019年11月下旬的歷史高點2730億美元,降至2020年4月21日收盤時的1815億美元。
  • 蘋果11月上線Apple TV+流媒體,迪士尼、Netflix要慌了
    流媒體是個看用戶數的生意,用戶基數足夠大蘋果才能掙錢。蘋果在流媒體行業完全是一個新人。和迪士尼、華納等傳統媒體巨頭相比,他沒有豐富的內容儲備。和同為科技公司的Netflix、亞馬遜比,他也沒有先發優勢。
  • QQ音樂、網易雲音樂、蝦米音樂...這些網際網路音樂平臺的邊界在哪...
    受到國內政策正版化的趨流,理論上每個平臺都只提供自己有相應版權的歌曲。音樂平臺可以作為歌曲宣發推廣的重要渠道,在積極的運營手段下盤活曲庫資源,培養並引導用戶訂閱會員、購買數字專輯及明星周邊、觀看直播等進行付費。網際網路音樂平臺的邊界很美好對不對?
  • Bandcamp網站使我們可以重新連接流媒體時代
    Bandcamp和Spotify伊戈爾(Igor Bonifacic)我給人的印象是,可以幫助一些我最喜歡的音樂家的最好方法是直接從他們那裡購買音樂,其中許多人可能並不受歡迎,無法在流媒體平臺上賺很多錢。
  • 華納音樂推遲IPO,字節跳動音樂流媒體Resso正式上線印度
    用戶可以使用該應用程式在多個社交媒體平臺上分享歌詞片段或整個曲目,以及在平臺上類似社交媒體的社區中進行互動時評論自己喜歡的歌曲。· 3月4日,密蘇裡州共和黨參議員Josh Hawley對媒體表示,他正在提議新的立法,禁止美國政府僱員使用由字節跳動旗下的短視頻應用TikTok。他認為,TikTok正在收集大量數據,並與中國政府共享。
  • 競價信息流資訊類媒體平臺都有哪些呢?
    信息流發展至今,媒體平臺已經超過200家,如果一家企業想做信息流推廣,那麼不能僅僅附於流量高的媒體,還需要結合產品的特點、預算、媒體屬性等因素,選擇性價比最高的媒體投放。,眾多的信息流廣告媒體需要在自己的領域中去搶佔更多的市場和用戶。
  • 從騰訊音樂看,在線音樂平臺的困境與價值是什麼?
    訂閱付費和廣告是海外音樂流媒體平臺的典型盈利模式,訂閱付費模式下,用戶每月支付一定費用,可以無限制聽音樂,並享受一系列增值服務,這種盈利模式以Spotify為代表;廣告模式下,平臺通過不斷提高廣告轉化率,向B端廣告主收費獲得收入,這種模式以網絡電臺Pandora為代表。
  • 東方明珠啟動流媒體戰略 打造5G時代的應用平臺
    以「打通」為核心理念,上海廣播電視臺、上海文化廣播影視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SMG」)和旗下上市公司東方明珠3日啟動流媒體戰略。在新戰略下,BesTV+將成為SMG及東方明珠統一、唯一的視頻流媒體平臺,以「內容+服務」雙核為驅動,打造5G時代的應用平臺。
  • 蝦米、資本和音樂流媒體
    歡迎關注「創事記」的微信訂閱號:sinachuangshiji 文/潘亂來源:亂翻書(luanbooks)一、數位音樂中國的數位音樂產業是從PC時代開始的。隨後,網際網路公司紛紛開始試水數位音樂,主要想法是給彩鈴業務導用戶,騰訊和新浪都參與進來。當時新浪音樂相關業務的負責人是謝國民。彼時谷歌還沒退出中國,比照百度MP3對整體流量的貢獻,還在流量爬坡階段的谷歌投資了主打正版音樂的巨鯨,將音樂流量都導給對方,並於2008年與巨鯨聯手推出谷歌音樂,提供免費正版音樂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