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綰與盧芳兩個間隔兩百多年的老本家,都與匈奴有千絲萬縷的關係

2020-12-16 夕陽下的小船

盧綰與盧芳,一個生活西漢初年,一個生活在西漢末東漢初,中間間隔了兩百多年。所以,他們兩人除了姓氏相同外,實際上並沒有多大關係。但有意思的是,盧綰與盧芳這兩個間隔兩百多年的老本家,竟然都與匈奴有千絲萬縷的關係,有著十分相似的人生結局,不知這是宿命還是歷史巧合?

盧綰是西漢的開國功臣之一,不僅與漢高祖劉邦是同鄉好友,而且還與劉邦同一天生日。劉邦當泗水亭長時,盧綰便常隨其左右,兩人關係十分親密。在楚漢戰爭中,盧綰官至太尉。後來劉邦建立漢朝,盧綰被封為燕王。

公元前196年,即漢高祖十一年秋,陳豨在代地造反,劉邦親自率軍到邯鄲去攻打陳豨,同時命燕王盧綰從東北方向攻打陳豨。

陳豨兩面受敵,於是派王黃去向匈奴求救。與此同時,燕王盧綰也派部下張勝出使匈奴,聲稱陳豨等人的部隊已被擊敗。

張勝到匈奴以後,受到前燕王臧荼的兒子臧衍的蠱惑,竟暗中勾結匈奴幫助陳豨攻打燕國。

盧綰懷疑張勝和匈奴勾結,上書劉邦請求把張勝滿門抄斬。

張勝從匈奴返回,把之所以勾結匈奴的原因告訴了盧綰,說劉邦如果滅了陳豨,下一個被滅的定然是燕王盧綰。

盧綰幡然覺悟,找來一些替身治罪處死,而把張勝的家屬全都放了,又讓張勝去匈奴當聯絡員,並暗中派範齊到陳豨處,想讓他長期叛逃在外,使戰爭連年不斷。

但人算不如天算,次年,劉邦在東徵黥布時,派樊噲攻打陳豨並將其斬殺。陳豨的一員副將投降,說出了盧綰暗中派範齊到陳豨處互通情報等陰謀。

聽到這個消息,劉邦剛開始時還將信將疑,於是便派使臣召盧綰進京。盧綰心裡有鬼,不敢進京,稱病推託不往。

劉邦又派闢陽侯審食其和御史大夫趙堯前去迎接盧綰,並順帶查問盧綰的部下臣子。盧綰以為這是呂雉清除異姓王的陰謀,心中更加害怕,再次推託有病,拒絕進京。

盧綰一再推託有病,拒絕進京,令劉邦疑心更重。恰好當時又有投降漢朝的匈奴人說出了盧綰派張勝去匈奴當聯絡員的事,劉邦因此確定盧綰果真反了。

此時,劉邦已經病重,無法親自出徵,就派樊噲領兵攻打燕國。而盧綰則把自己的家屬及數千騎兵安頓在長城下,等待機會,希望等劉邦病好之後,親自進京謝罪。

四月,漢高祖劉邦逝世,盧綰想要親自進京謝罪的門轟然關閉,只好帶領部下逃入匈奴。在匈奴,盧綰雖然被封為東胡盧王,但總受到匈奴人侵凌,總想重返漢朝。公元前194年(漢惠帝元年),盧綰死於匈奴,享年63歲。

再說盧芳。

盧芳是安定郡三水縣人,王莽篡漢後,盧芳利用天下思漢的心理,自稱自己是江充之亂時流落在民間的漢武帝曾孫劉文伯,在安定三水一帶活動。

更始政權敗亡後,三水豪傑共同擁立盧芳為上將軍、西平王,並便派使者與西羌、匈奴人結交和親。

匈奴單于說:「匈奴本與漢朝約為兄弟。後來匈奴衰弱了,呼韓邪單于歸順漢朝,漢朝為其發兵加以保護,單于世世稱臣。現在漢祚中絕,劉氏來歸我,我也當立他,讓他尊事我。」

於是,匈奴單于派句林王率數千騎兵迎接盧芳,又派無樓且渠王進入五原塞,與李興、閔堪等和親,要求他們共同擁立盧芳為漢帝。

在匈奴人的幫助和運作下,李興與閔堪等人於建武五年從匈奴迎回盧芳。盧芳於是稱帝,定都九原。

兩年後,盧芳政權出現內鬨。盧芳先是派將軍賈覽率胡騎擊殺代郡太守劉興,後又以其他理由誅殺了五原太守李興兄弟。如此一來,朔方太守田颯、雲中太守橋扈等都叛離了盧芳,率部歸降劉秀。

盧芳知道手下諸將大都有叛離自己、歸附劉秀之心,於建武十二年帶領十幾騎逃到匈奴。建武十六年,盧芳回到高柳縣,與閔堪之兄閔林遣使請求歸降。

光武帝劉秀答應了,立盧芳為代王,閔堪為代相,閔林為代太傅,賜繒二萬匹,令他們鎮守邊疆。盧芳上疏謝恩,並請求回洛陽獻上天子玉璽。劉秀答覆盧芳,命他於次年正月入朝覲見。

古代交通不便,盧芳想要在次年正月入朝覲見劉秀,本年冬天就要起行。但盧芳冒著風雪南行至昌平縣時,劉秀突然改變主意,詔令他等明年再來。

盧芳被劉秀這一折騰,返回後憂心忡忡,疑慮重重,便再次背叛,由數百匈奴騎兵護送出塞。盧芳滯留在匈奴十多年,最終病死。

常言道「讀史可以使人明智,鑑以往可以知未來」。但歷史的作用可能真的不是讓我們遇見未來這麼簡單,讀到深處的人一定明白,讀史只不過讓我們有更大的自由和能動性去創造未來。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在高曉松的歌詞裡,我們除了體驗了一把文藝情結,更重要的是追求內心的自由與情懷。詩歌為我們締造了一個精神的烏託邦,而史哲讓我們更清晰地認識現實,我們不僅要活在現在,更要活在未來。跟著這些經典,遵循著歷史的足跡,一點點掀開面紗,還原真實的場景,感受時光的流逝,追逐著哲人的思想,一點點探究人類的精神世界,一天天遇到更智慧的自己。

喜歡小編的文章就關注我吧,歡迎評論或者吐槽!謝謝!

相關焦點

  • 劉邦殺功臣,從來不殺發小兄弟,為何卻派軍打關係最鐵的盧綰
    可以說,他哪怕對盧綰有一絲的懷疑,都不會在這個節骨眼上封盧綰。畢竟盧綰之前只是一個侯,他不封盧綰,盧綰也沒有任何意見。但他竟然封盧綰。在他的心目中,絕對是把這個從小穿同一條褲子的髮小鐵哥們,當成劉姓家人一樣來對待的。
  • 曾經與劉邦同甘共苦的盧綰,為何最終選擇了背叛?
    盧綰家親戚跟劉邦的父親關係特別好,兩家同一天生了男孩,一個是劉邦,另一個是盧綰。兩人從小穿著開襠褲一起長大,後來一起拜到馬公門下學習,又成為了同學,關係更加親近了。 之後盧綰就是一直追隨著劉邦,不管劉邦犯事,還是做亭長在邙山躲藏,盧綰都跟隨左右,可以說盧綰是最早跟隨劉邦的,這也是他後來地位的重要依仗。
  • 為何開國元勳都接連背叛劉邦?連異姓兄弟盧綰都與劉邦反目成仇
    而這次起義很快就被結束了,燕王也被殺了,在燕王死後,劉邦派盧綰掌管燕王的領地,盧綰基本沒有什麼才華,但他是跟劉邦同月同日生辰,並且是從小就跟著劉邦一起玩兒的同鄉好友,關係親密。趙王張敖娶了劉邦的女兒,成為了劉邦的駙馬,對漢朝忠心耿耿,但是由於後來張敖的手下意圖刺殺劉邦,事情敗露,張敖受到了牽連,最後被降為宣平侯,被剝削了王位。
  • 盧綰是劉邦最信任的髮小,他為什麼要反叛
    就是這樣與劉邦從小一起長大,又出生入死的盧綰,最後之所以走上反叛之路,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原因: 一、劉邦對異姓王大開殺戒,讓盧綰產生了極度不安全感 對於盧綰為什麼會造反,司馬遷和班固都有評價。司馬遷在《史記》中評價道:「內見疑強大,外倚蠻貊以為援,是以日疏自危」;班固評價道:「見疑強大,懷不自安」。為什麼盧綰感到不安和自危呢?
  • 兄弟的背叛:盧綰為何與劉邦反目成仇?有人想挽回,可是已經晚了
    盧綰與劉邦的關係,可以說密切極了,不但上一輩兩家本來就頗有交情,兩人恰好又同日出生,自幼及長都是穿一條褲子長大的好朋友。後來起義從軍,盧綰也一直都是劉邦身旁不可或缺的貼身知己,不但獲得最多的賞賜,群臣之中也沒有人能像他一樣和劉邦如此親近。劉邦對盧綰實在沒話說。
  • 劉邦殺功臣,從來不殺發小,卻為何打最鐵的盧綰
    可以說,他哪怕對盧綰有一絲的懷疑,都不會在這個節骨眼上封盧綰。畢竟盧綰之前只是一個侯,他不封盧綰,盧綰也沒有任何意見。盧綰本來一心一意地幫助劉邦攻打造反的代國相國陳豨。為了消滅陳豨,他派部將張勝去離間匈奴和陳豨的關係。
  • 曾經和劉邦同甘共苦的盧綰,為什麼最終要選擇背叛劉邦?
    兩人的感情到這時候還處在蜜月期,以盧綰的能力和戰功,能封王足見劉邦對盧綰的信任超過所有的沛縣同鄉。可接下來兩人的關係出現了裂痕。 ,發動外交戰,就是這個張勝,讓盧綰思想有了轉變。 張勝來到匈奴,遇到了前燕王臧荼的兒子臧衍,臧衍對張勝說:「燕國之所以能長期存在,是因為諸侯屢屢叛亂,如果你們迅速把陳豨滅了,那麼劉邦下一個要收拾的就是燕國了,」沒想到這個臧衍還是個舌辯之士,一番話把張勝說服了,張勝也有自己的盤算,燕國沒了,我張勝也就完蛋了,於是他反過來勸說匈奴幫陳豨攻打燕國。
  • 盧綰為什麼要反叛劉邦?並不是劉邦對他不夠好,而是他真的害怕
    韓王信投靠匈奴,與漢朝對抗,最後漢軍誅殺。七個諸侯王,只有趙王張耳跟長沙王吳芮沒有遭到劉邦的清算。二:盧綰為了自保,不得不背叛劉邦在劉邦除掉燕王臧荼之後,劉邦就趁著這次機會將自己的髮小盧綰封為燕王。盧綰是自己的信賴的人,給他軍隊既能幫助自己對付北方的匈奴,同時也能對付國內的諸侯王。
  • 曾經與劉邦同甘共苦的盧綰,為何最終選擇了背叛?
    盧綰家親戚跟劉邦的父親關係特別好,兩家同一天生了男孩,一個是劉邦,另一個是盧綰。兩人從小穿著開襠褲一起長大,後來一起拜到馬公門下學習,又成為了同學,關係更加親近了。 之後盧綰就是一直追隨著劉邦,不管劉邦犯事,還是做亭長在邙山躲藏,盧綰都跟隨左右,可以說盧綰是最早跟隨劉邦的,這也是他後來地位的重要依仗。
  • 盧綰是劉邦最信任的人,名列八大諸侯,卻最終背叛了劉邦
    盧綰和劉邦的交情是從出生那一刻起就註定了,因為在劉邦出生那天,盧綰也是同日出生。恰逢兩家又是街坊鄉鄰,本就是熟人老友,所以兩個孩子的關係被天然地拉近。此後,劉邦和盧綰從小一起長大。眾所周知,劉邦此人,少年時不學無術,喜好結交江湖豪傑,所以沒少惹事兒,經常就是吃了官司或者結了仇家,四處奔逃,連家都回不了,可是盧綰從來都是不離不棄。就連後來劉邦因為私放囚犯被通緝,不得不到芒碭山落草為寇,過著吃了上頓沒下頓,腦袋別在褲腰帶上的生活。盧綰也是眼睛都不眨一下的,拋妻棄子,跟著劉邦上山當土匪去了。
  • 燕王盧綰與劉邦,從友敵到敵手,為什麼說是劉邦所為?
    開始創業時,劉邦的朋友很多,其中包括張良,包括蕭何,也包括盧綰,但是如果真的要按照感覺來排序的話,盧綰個人覺得應該排在第一位,不是因為他有多厲害,而是因為盧綰和劉邦的感覺是最真摯的。想像一下,當年盧綰與劉邦同生共死,而且他們還從小玩到大,更重要的是,所有苦難劉邦都與盧綰同經歷過。
  • 兄弟的背叛:盧綰為何與劉邦反目成仇?有人想挽回,可是已經晚了
    盧綰與劉邦的關係,可以說密切極了,不但上一輩兩家本來就頗有交情,兩人恰好又同日出生,自幼及長都是穿一條褲子長大的好朋友。後來起義從軍,盧綰也一直都是劉邦身旁不可或缺的貼身知己,不但獲得最多的賞賜,群臣之中也沒有人能像他一樣和劉邦如此親近。劉邦對盧綰實在沒話說。
  • 劉邦的「鐵哥們」盧綰:深得信任被破格封王,為何他還會叛漢投敵
    盧綰和劉邦是同鄉,劉盧兩家打父輩起就關係非常的好,巧合的是兩人同年同月同日生,當時在村子裡也算是一段佳話,兩人從小還在一起讀書識字,所以關係也非常好,十足的一對好基友,一次盧綰和人賭鬥雞
  • 讀史有感:劉邦的好兄弟燕王盧綰並沒有造反,只是耍了一下小聰明
    燕王盧綰也派說客張勝去遊說匈奴,希望匈奴看清形勢,不要助紂為虐。張勝一到匈奴就看到了在匈奴逃難的前燕王的兒子臧衍,臧衍對張勝說:「你之所以在燕國受到重用,是因為你了解匈奴。燕國之所以安然無恙是因為其他諸侯王都在造反,朝廷無暇顧及燕國,等到戰亂一平定,就輪到燕國了!
  • 此人與劉邦同日出生,關係莫逆待遇無人能及,最後卻被迫逃亡匈奴
    劉邦稱帝之後處死許多功臣,看似殘暴,實際上卻蘊含著一個玄機——這些人都是最早在項羽麾下效力,後來才背叛項羽轉投劉邦的。然而在這些人中,卻有一個人是例外,那就是燕王盧綰。盧綰一直都是想為劉邦消滅妄圖造反的相國陳豨,於是盧綰派出部下張勝去離間陳豨和匈奴的關係,結果萬萬沒想到,張勝非但沒有離間成功,反倒被匈奴離間了,乾脆幫助陳豨造反了。
  • 盧綰作為劉邦發小,劉邦對他頗為信任,為何也會舉兵反叛?
    漢初的諸侯叛亂,其實從普通人的視角來看,幾乎都是劉邦的共識。對於我們而言,劉邦、呂后面對曾經的立國攻城,手段的確是毒辣。只是,我們不能忘記的是,劉邦是大漢王朝的開國帝王。他所處的朝代是分封制重新破土而出的時代,那個時代的諸侯國其實並沒有什麼忠誠度可言。
  • 解析漢朝戰爭:盧綰引兵反叛,周勃統10萬大軍平叛,凱旋而歸
    陳豨馬上派遣胡將王黃北上求助於匈奴,希望匈奴能夠南下助攻,以抗衡劉邦的大軍。燕王盧綰得知這個消息,立馬讓自己身邊的使臣張勝前往匈奴勸誡,以圖阻止其增援陳豨。如果陳豨所主導的代、趙叛亂真的被平息,燕王盧綰還有存在的價值嗎?臧衍曉之以情,動之以理的勸說成功讓張勝放棄了原來的打算,而是未經燕王盧綰請示,主動和臧衍卻說匈奴出兵南下馳援陳豨。張勝長時間未曾回到燕地,盧綰以為他已經投降了匈奴,遂馬上上書劉邦讓其誅殺張勝一族。
  • 維吾爾族與匈奴有關係嗎?《史記》說,匈奴是夏朝王族的後代子孫
    維吾爾族與匈奴有關係嗎?《史記》說,匈奴是夏朝王族的後代子孫提示:我們要強調的是,《新唐書》距我們現在已有1000多年了,站在那個時段上,它說出來的話可能要比我們今人的說法有權威和可性度高得多,而作為匈奴部落的高車,在後來的歷史發展中,確實與突厥部落的「親情關係」是不大的,甚至是敵對的。
  • 連異姓兄弟盧綰都與劉邦反目成仇
    究竟西漢的分封制相比於西周有何不同,劉邦為什麼不能複製西周建國的成功經驗,以分封制建立一個穩固的龐大帝國呢?雖然劉邦最終接受了婁敬和張良的遷都建議,但是對分封制度的隱患,他仍未警覺。一個最有力的證據是:公元前202年6月,劉邦起駕,移都關中。短短兩個月後,長安又傳出旨意,太尉盧綰晉位燕王。
  • 國醫大師盧芳和他的傳人
    現代醫學對鼻黏膜、動靜脈、腦及腦脊液的關係也提供了確切的給藥依據:鼻腔內具有纖毛上皮黏膜,黏膜下生有豐富的毛細血管網及淋巴網絡,十分有利於藥物的吸收。鼻腔上部有篩板結構,其周圍充滿腦脊液;同時鼻腔上部的靜脈與海綿竇和上矢狀竇相聯繫,上述兩種解剖關係都說明鼻腔給藥可直接進入腦脊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