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簡稱「蘇」,古稱吳、姑蘇、平江府位於長江三角洲中部、江蘇省東南部、東附近上海、南接浙江、西抱太湖、北依長江,總面積8657.32平方公裡, 全市地形低而平,國內河流縱橫,湖多,太湖水面大部分在蘇州境內,河流、湖、灘涂面積佔全市土地面積的36.6%,是有名的江南水鄉, 蘇州也是長江城市群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務院批准確定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風景旅遊城市、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基地、長江三角洲的重要中心城市之一,全市轄五個區,託管四個縣級市,總面積8488.42平方公裡,建設區面積461.65平方公裡,常住人口1072.17萬人,城市人口815.39萬人。
蘇州市整體地形低而平坦,平原佔總面積的54.8%,海拔4米左右,丘陵佔總面積的2.7%, 蘇州是亞熱帶季風海洋性氣候,雨量豐富,主要栽培水稻、麥、油菜、林果等, 低洼塘田多,生產蓮藕、葦實、茭白等水生作物, 特產有碧螺春茶葉、長江刀魚、太湖銀魚、陽澄湖螃蟹、鴨血糯、白蒜、柑橘、枇杷、慄子、梅子、桂花等, 長江刀魚、陽澄湖螃蟹和太湖白魚、太湖銀魚、蝦等是著名水產品。
蘇州是中國第一座24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蘇州城建於公元前514年,距今已有2500多年歷史,現在也位於春秋時代的位置,基本維持了「水陸並行、河街相鄰」的雙棋盤結構,「小橋流水、粉壁黛瓦、史跡名園 蘇州園林是中國私人園林的代表,拙政園、留園、網師園、環秀山莊、滄浪亭、獅子林、藝園、吹聽園、退思園等9個古典園林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中國大運河蘇州段入選世界遺產名錄, 蘇州被世界遺產城市組織授予世界第一個「世界遺產模範城市」稱號, 全市現有文物保護單位831處,其中國家級59處,省級112處。
蘇州是全國的重點旅遊城市, 平江、山塘的歷史街區分別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街和中國最受歡迎的旅遊歷史文化名街, 目前保存的蘇州園林有60餘個, 拙政園、留園、網師園、環秀山莊、滄浪亭、獅子林、藝園、轉發園、退思園等9個古典園林被聯合國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虎丘、盤門、靈巖山、天平山、虞山等都是有名的風景區, 太湖的大部分景點、景點分布在蘇州境內。
新中國成立後,蘇州分為蘇州市和蘇州專業區兩個行政區, 從1953年1月和1958年7月到1962年6月,蘇州市歸屬過蘇州地區兩次, 從1953年到1957年,無錫、江陰、宜興和武進四縣被劃分為蘇州地區, 1956年初,宜興歸屬鎮江地區, 1958年初,蘇州地區與松江地區合併, 年7月,武進縣分為鎮江專業區,11月舊松江專業區所屬各縣分為上海市, 1961年,從常熟、江陰建立了部分公社,設立了沙州縣。
1983年初,江陰、無錫兩縣被歸類為無錫市, 蘇州實行市管縣體制,管轄1市(常熟) 5縣(沙州、太倉、崑山、吳縣、吳江)和平江、滄浪、金閶、郊外4個區, 之後,五個縣相繼撤出縣建市,其中沙州縣更名為張家港市, 1992年和1994年從吳縣和郊區建立了部分鄉鎮,分別成立了蘇州高新區和蘇州工業園區, 1993年被國務院批准為「大城市」, 2000年9月郊外改名為虎丘區, 2001年初,吳縣市被廢除,併入蘇州市區,成立了吳中、相城兩個地區, 2002年,蘇州高新區與虎丘區合併, 2012年9月,廢除滄浪區、平江區、金閶區,以原滄浪區、平江區、金閶區行政區域為姑蘇區,廢除縣級吳江市,設立蘇州市吳江區,全市共有52個城鎮,40條街,1180個居民委員會,1025個村委會,
蘇州市實現區域總產值( GDP)18597.47億元,在全國所有城市中排名第七, 經濟量超過全國大部分省會城市,逼近四大直轄市!
世界那麼大,您能看到小編的文章就是一種緣分。本文的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