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捅馬蜂窩很危險?
因為會被蟄,性命攸關(多麼實在的一句廢話)。
全文尿點少少,請務必不要看完,因為這能節約大概1分鐘的時間。
馬蜂窩大家都知道,就是馬蜂的家。這群蜂子在這裡睡覺、生活、生殖繁衍、也是儲存食物過冬的地方,外部有一層殼用來抵禦風沙雨水進入,內部結構特別複雜,都是六邊形結構(密集恐懼症慎看)。
這種六邊形結構老厲害了。科學家說,「這種結構密合度最高、所需材料最簡、可使用空間最大。因此,可容納數量高達上萬隻的蜜蜂居住。這種正六角形的蜂巢結構,展現出驚人的數學才華,令許多建築師們自嘆不如、佩服有加。」
蜂子們的工程師工蜂這樣來設計自己的家園,堪稱鬼斧神工。這麼牛的結構當然也不會被人類放過,研究並應用。其中大名鼎鼎的美國B-2隱形戰略轟炸機就是多採用三明治結構,即在兩塊高強度薄板間,膠合密度甚低的蜂巢層,使機體強度增高、質量減輕。發動機的噴嘴是深置於機翼之內,呈蜂巢狀,使雷達波只能進、不能出(達到了隱身的效果,不被雷達發現)。太空梭、人造衛星、宇宙飛船在內部也都大量採用蜂窩結構,衛星的外殼也幾乎全部是蜂窩結構。因此,這些太空飛行器又統稱為蜂窩式太空飛行器。
前幾天,有個人居然就捅了馬蜂窩,自媒體公眾號小聲比比,曝光馬蜂窩旅遊網數據造假,數據從攜程和點評等競爭對手那裡導入抄襲,並且提供了對比以及對原始數據證據的留存和公證。
大家可能都已經聽說此事,孰是孰非?咱們明人不說暗話。
不知道。
馬蜂窩的羅生門如何收場,還需要一些時間。兔子不喜歡模糊的結論或觀點,我是支持小聲比比。
如果有10%的利潤,它就保證到處被使用;有20%的利潤,它就活躍起來;有50%的利潤,它就鋌而走險;為了100%的利潤,它就敢踐踏一切人間法律;有300%的利潤,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絞首的危險——託馬斯·約瑟夫·登寧
當「小聲比比」大聲的喊出來那個皇帝沒有穿衣服的時候,媒體界譁然。甚至有人說這不是公開的秘密嗎? 那些本應有擔當的媒體機構的對自己的集體失聲,認為的如此理所當然。這也是為什麼自媒體影響力越來越大的原因之一,自媒體們「接地氣」,換言之更具社會性。
自媒體PK機構,社會性VS資本。
一個我自己想不太清楚的問題
數據造假來源於抓取了其他平臺的用戶評論。這些UGC數據本身並沒版權,其歸屬究竟屬於誰?
原平臺,用戶,還是馬蜂窩?
無法定性也就意味著,這樣的事情還會再發生,粉飾的更加圓潤而已。
換句話說,關乎社區運營生死存亡的UGC數據,如果有人能解決數據歸屬問題或者說是唯一性問題,是不是也是一個不錯的生意?
畢竟點評和攜程,也很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