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乎睿數據在自媒體公眾號上發文爆料馬蜂窩旅遊網數據造假,引發輿論旋風。這篇文章就是周末在朋友圈刷屏的《估值175億的旅遊獨角獸,是一座殭屍和水軍構成的鬼城?》。
馬蜂窩是國內知名的自助遊分享社區,創立於2006年。其官網宣稱:馬蜂窩服務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億名旅行者,擁有超過2100萬條真實點評,3.82億次攻略下載。以真實點評為代表的數據,是馬蜂窩對外展示的核心競爭力之一。
馬蜂窩上的評價,近90%造假?
乎睿數據稱,「在馬蜂窩2100萬條『真實點評』中,有1800萬條都是通過機器人從競品網站抄襲的」,「許多馬蜂窩用戶人均抄襲了數百大眾點評用戶的評價,還有大量內容來自攜程、藝龍,以及國外點評網站 Yelp、Agoda 等。」同時,文中還發布了大量數據分析和截圖證據。
在乎睿數據的報告中,共列舉了六項馬蜂窩在用戶和評論上的造假行為,並且都有相應的截圖,分別為:
1、以官方帳號為代表的大量帳號存在嚴重侵權,點評板塊近九成內容涉嫌抄襲;
2、官方推廣活動獎品獎勵多被機器人和內部員工獲得;
3、使用機器人來回復用戶,以提高活躍度;
4、內容發布時間異常,表現為朝九晚五,有雙休、午休且不加班;
5、用戶精心編寫的內容屢遭利益集團篡改使用;
6、虛假商業內容充斥推薦系統,用戶無法獲取有效真實的信息。
隨後,馬蜂窩回應稱:此事「與事實不符」,並向法院起訴乎睿數據名譽侵權。
雖然被告上法院,乎睿數據團隊似乎並不膽怯,又在自媒體發文《我承認,我們是有組織攻擊馬蜂窩的》。他們指出,馬蜂窩的官方回應犯了「偷換概念」「避實就虛」「順手甩鍋」等錯誤。
乎睿數據聲稱,「我們還有更多的證據,已經做好了公證和司法鑑定,將在接下來逐步放出。」「我們期待法院作出公正的裁決,因為這個案子最終,將決定未來中國二十年網際網路的走向。」
值得注意的是,這篇文章獲得了10萬+的點讚,不少網友留言力挺:
一方是手握十多億美元融資的國內知名旅遊社區,一方是幾個人組成的小團隊和一個自媒體公號。雙方力量懸殊,卻各執一詞,真相顯得撲朔迷離。
馬蜂窩只是冰山一角?
先不論真相何時能水落石出,馬蜂窩這起案件暴露了網際網路業內數據造假、水軍泛濫的客觀現狀,露出灰色產業鏈的冰山一角。
網際網路行業專家王越指出,類似的案例在網際網路企業之間並不罕見。平臺之間互相抄襲內容,屬於行業問題,並不是什麼秘密。「網際網路平臺為了積累用戶口碑數據、從0到1的過程中採取了一些不光彩的手段,這種現象在網際網路的這種內容口碑平臺行業裡面其實是比較普遍的。像類似馬蜂窩去抓取其他網絡預訂同行的內容數據這種情況,在業內是司空見慣的,只不過就是抓取或者抄襲的程度、方法手段各有不同。」
乎睿數據的表述則更犀利:「只要有網際網路的地方就有水軍,水軍時而是和企業利益一致的幫兇,時而是蠶食企業核心競爭力的蛀蟲,但任何時候,水軍都在傷害廣大消費者。」
網際網路企業為什麼要費盡心機地刷流量、刷好評呢?
某大型網際網路公司運營總監表示,業內出現刷評行為的根本原因是出於競爭壓力,是幾家在線旅遊網站出於對UGC(用戶生成內容)市場的爭奪,以及維護平臺活躍度的需要。
對於網際網路企業來說,活躍用戶無疑是十分重要的核心資源。此前,馬蜂窩已經完成了D輪融資。2018年8月,有外媒報導稱,馬蜂窩計劃融資3億美元,而此輪融資對該公司估值為20億-25億美元。馬蜂窩當時公布了一組數據,包括每月1億活躍用戶,用戶每月發布旅遊文章數量超13.5萬篇。
刷點評犯法嗎?
在馬蜂窩起訴乎睿侵犯名譽權的這場訴訟中,誰勝訴的概率大?
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北京志霖律師事務所律師趙佔領對中國財富網(微信號:cfbondcom)表示,馬蜂窩名譽權糾紛這個案件的關鍵在於,乎睿發布的文章中稱馬蜂窩數據造假及抓取競品網站的用戶點評信息這一內容是否屬實。乎睿需要對此提供相應證據予以證明,如不能證明則構成名譽侵權。具體證據還未曝光,目前不好判斷結果如何。
馬蜂窩從競品網站抓取大量用戶點評信息的行為如果屬實,則屬於違反誠信原則和商業道德的不正當競爭行為。「因為,用戶發布的點評信息是其他在線旅遊網站花費大量人力、財力並通過長期積累的結果,是其他同類網站的核心競爭力。未經允許而擅自抓取的行為涉嫌不正當競爭。」
網際網路企業數據造假的行為,最終將傷害消費者的權益,在我國有沒有相關的法規懲處這些行為?為什麼數據造假有愈演愈烈之勢呢?
趙佔領律師認為,刷用戶點評信息這種行為直接違反了《反不正當競爭法》和《網絡交易管理辦法》的規定,屬於一種不正當競爭行為,工商部門在查證屬實後可以進行行政處罰。另外,將於2019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商務法》對此也有明確的禁止性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商務法》第十七條、第八十五條
「不過對於刷單、刷用戶點評的行為,通常情況下確實比較難以取證,因為行為往往比較隱蔽。工商部門一般是因有人舉報,並提供相應的證據或者線索而啟動調查。打擊這類行為確實比較難,主要難發現、難取證,需要藉助一些技術手段進行,尤其是一些網絡平臺需要配合工商部門進行調查,才能更有效地進行打擊。」趙佔領律師說。
作者:田甜
新媒體編輯:何苗
原創文章 歡迎分享
轉載請註明
本文轉自中國財富幫(微信號:cfbondcom)
置頂中國財富幫
第一時間接收最實用的投資資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