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天凌晨到早間,想必大家都在門戶網站和社交媒體上,被巴黎聖母院大火的消息刷屏了。
新聞視頻和照片中,這座擁有800多年歷史的建築被覆蓋在火焰裡,精妙的木製尖頂和屋頂逐漸坍塌。
圖:燃燒中的巴黎聖母院 wikipedia@Remi Mathis
但值得慶幸的是,聖母院兩側宏偉的塔樓和建築的石質主體建構得以保存,裡面的歷史文物和雕塑也因為之前的維修工程早已撤出。
雖然官方已經確認,巴黎聖母院一定會被重建。但據法媒報導,重建預計要進行八到十年。在短期之內,我們必然無法再一睹這座偉大建築的全貌了。
圖:從蒙帕納斯大樓遠眺巴黎聖母院 wikipedia@Edal
儘管令人痛心,但一個殘酷的事實是,巴黎聖母院的大火併不是孤例。
一千多年前,白居易就在詩中寫過,「大都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在人類社會漫長的文明發展史裡,有創造就必定有毀滅。
今天,我們不妨就一起來看看,那些被大火毀壞過的歷史遺產,和它們之後的命運。
英國倫敦
聖保羅大教堂 St Pauls Cathedral
坐落在倫敦市中心泰晤士河邊的聖保羅大教堂,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巴洛克式教堂之一。
查爾斯王子和黛安娜王妃那場盛大的世紀婚禮,就是在聖保羅大教堂舉行的。
圖:如今的聖保羅大教堂遠景 wikipedia@Mark Fosh
如今這座雄偉壯觀、精美絕倫的歷史建築,日復一日迎接著絡繹不絕的倫敦觀光客們。
但可能很少有人會記起,這座教堂曾經經歷過一次慘烈的火災。
始建於公元604年,完工於1148年的聖保羅大教堂,一度是中世紀歐洲的信仰中心。而那個時候的聖保羅大教堂和這次起火的巴黎聖母院類似,還是一座典型的哥德式建築。
圖:1561年弗朗西斯邦德繪作的聖保羅大教堂重建圖 wikipedia
十六世紀的宗教改革浪潮使這座繁榮了數百年的教堂一度落魄失修,而1666年,倫敦歷史上最嚴重的一場火災更是幾乎將其付之一炬。
圖:1673年託馬斯·懷克創作的舊聖保羅大教堂被焚毀圖 wikipedia
烈火過後將近十年的時間裡,聖保羅大教堂無人問津,一直都保持著其殘破的樣子。直到1675年,倫敦政府才決定對聖保羅教堂進行重建。
在著名建築師克裡斯多佛·雷恩的帶領下,整個教堂的外部樣式被徹底改建。
聖保羅大教堂這才從之前的哥德式樣貌脫胎換骨,成為了如今這個穹頂高聳的巴洛克式建築。
圖:1896年的聖保羅大教堂 wikipedia
回顧聖保羅大教堂的這段歷史,雖然大火將其近乎毀壞殆盡,但也可以說是這個契機,使已經破敗的建築推翻重建、獲得了新生。
日本京都
金閣寺きんかくじ
金閣寺是日本京都知名的觀光景點,最早完工於1397年。
本名鹿苑寺的金閣寺,是在日本中古時期,是篤信佛教的室町幕府大將軍足利義滿,為了自己修行而修建的別墅。
義滿死後,根據他的遺願,這裡被改為禪寺。又因寺內的舍利殿貼滿金箔,金碧輝煌,被人稱為金閣寺。
圖:焚毀前的金閣寺(攝於1905年) wikipedia
在完工後,將近七百年的歷史長河中,金閣寺也屢遭磨難。在15世紀中葉的應仁之亂中,寺廟遭到戰火焚毀,唯獨舍利殿得以倖免。
然而這難得倖存的舍利殿(俗稱金閣),和閣內的眾多佛經文物,卻在近代的1950年被一把人為的大火燒毀。
著名日本作家三島由紀夫的小說《金閣寺》,就是以此事件為原型創作的。
這個震驚一時的金閣寺放火事件,發生在1950年7月2日凌晨。
圖:大火後的金閣寺 wikipedia
寺內的見習僧人林承賢在起火後失蹤,警方在寺院後面的左大文字山發現已經切腹的林承賢。經過搶救之後撿回一條性命的他,承認自己是為「向社會報復」而縱火。
縱火事件發生五年後的1955年,根據在明治時代翻修時留下的圖紙,金閣寺開始了重建,最終成為了如今的樣子。
圖:如今的金閣寺 wikipedia@Bernard Gagnon
比對昭和時期留下的照片,燒毀前的金閣寺,因為金箔年久剝落的原因,反而不像如今重修的建築這樣豪華。
但無論如何,歷經劫難的金閣寺終究還是涅槃重生,依舊香火茂盛,遊客不絕。
韓國首爾
崇禮門
韓國的首都首爾是一座擁有千年歷史的王城。崇禮門俗稱南大門,是首爾城郭四大城門中規模最大的一座,也曾經是首爾歷史最悠久的木造建築物。
從朝鮮王朝時代的1395年開始建造的崇禮門,歷時三年落成,而後又在1447年進行過大型的改建工程。
圖:2008年縱火事件前的崇禮門 wikipedia@by sean in japan
雖然在後來頻繁的戰火中遭受過一些毀壞,但大體上維持地比較完整。
然而2008年的一場火災,卻燒毀了這座古建築上層全部的木製結構部分。
這場火災在調查後被定性為人為縱火事件,發生在2008年的2月10日。火災開始於韓國時間晚上的20點40分,火勢巨大,整座樓閣都陷入火海。
圖:遠望燃燒後的崇禮門 wikipedia@WatchWants
在五個多小時的燃燒後,除了下半部石砌部分仍保持完整外,樓閣的上層整體木製框架連同脊梁瓦片全部崩塌、付諸一炬。
同日,韓國警方逮捕了一名年近70的男性蔡宗基,其承認自己是出於對政府的不滿而蓄意放火。
由於近代戰亂對韓國大部分的歷史遺產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壞,一直保有朝鮮王朝時代木造原貌的崇禮門被視為韓國的國門,這一事件震驚了整個韓國。
圖:重修後的崇禮門 wikipedia@Kaniwari
經過一系列調查追責後,重建工程被提上了日程。歷時五年、斥資270億韓元的崇禮門重修,是韓國至今耗時最長、最昂貴的重建計劃。
最終在2013年的5月4日,修繕完畢的崇禮門得以重新開放,迎接遊客。
巴西裡約熱內盧
巴西國家博物館National Museum of Brazil
發生在去年9月的巴西國家博物館的火災,至今還不到一年的時間。
當地時間2018年9月2日19點30分左右,位於巴西首都裡約熱內盧的國家博物館遭遇嚴重火災,隨後倒塌。
圖:火災之前的博物館wikipedia@Halley Pacheco de Oliveira
博物館內有超過2000萬件藏品,據博物館方面表示,倖存的藏品甚至不到總數的10%,巴西總統米歇爾·特梅爾稱火災造成的歷史和文化遺產的損失「無法估量」。
引發火災的原因至今仍未能確定,但很可能與博物館過去五年持續缺乏資金有關。
圖:火災之前的博物館內部 巴西國家博物館官網
和之前寫到的歷史建築不同,博物館本身並不是歷史遺蹟,但裡面收藏的文物卻是南美洲、乃至全世界的珍品。
創立於1818年的巴西國家博物館是巴西最古老的博物館之一,在火災不久之前,這裡還剛剛舉行了成立200周年的紀念活動。
而其實在火災發生之前,博物館方面就曾表示出對於博物館基礎設施老化、安全隱患的擔憂,也曾嘗試尋找資金支持、改進館內設施。
但改造工作還未沒得及進行,博物館連同其中的藏品,就都隨著這場大火付之一炬了。
圖:谷歌街景截圖
雖然焚毀的文物永遠消失了,但值得慶幸的是,得益於谷歌藝術和文化團隊和巴西國家博物館的長期合作,這座巴西國家博物館在18年年底重新在線上「開張」了。
通過3D掃描、AR、VR等技術,在這些黑科技的幫助下,館內文物在谷歌街景上得以被360°虛擬重現。
中國澳門
大三巴牌坊 Ruins of St.Pual's
大三巴牌坊是澳門的著名旅遊景點,也是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每個去澳門的旅行者一定都會和它合照打卡,但很少有人知道,大三巴牌坊的正式名稱,其實是聖保祿大教堂遺址。
圖:大三巴牌坊 wikipedia@GG001213
沒錯,這個如今只剩下一個牌樓的建築,曾經卻是一座完整的教堂。
聖保祿教堂最早創建於1583年,後來經歷火災毀壞後又於1603年重建,曾經是遠東最大的天主教石建教堂。
圖:聖保祿教堂原貌畫作 wikipedia
1835年1月26日的黃昏,教堂的廚房起火,火勢迅猛巨大,將教堂燒到了只剩前壁及臺階。因為毀壞過甚,當時的葡萄牙政府放棄了修繕的想法,改為將遺址一直保留了下來。
由於教堂前壁與中國古代的牌坊非常相似,這一遺址才被澳門本地人便稱為「大三巴牌坊」。
1996年,葡萄牙政府在該遺址上,建成了天主教藝術博物館與墓室,內裡展出澳門教會的珍貴文物。同時,也施工在大三巴牌坊的背部安裝了鐵架樓梯,以供遊人參觀。
圖:大三巴牌坊的背面 wikipedia@Mo707
澳門回歸後的2005年,中國政府為大三巴牌坊申請了世界文化遺產。如今,這裡成為了澳門當之無愧的地標,圖案甚至被印在了澳門元的5元硬幣上。
可以說,這座殘缺的遺址雖然沒有機會恢復昔日的容貌,卻也在另一種程度上獲得了新生。
圖:窮遊錦囊《巴黎》封面 窮遊er@kikiswings
上面的這張從巴黎聖母院遠眺城市的美麗照片,是窮遊錦囊延用了多年的《巴黎》錦囊封面。
4月15日,大火燃燒的這一天,對巴黎這座城市,對法國這個國家,甚至對全世界來說,都是一個沉重的日子。
但就如同之前所說的,這樣的事件並不是孤例,也難免不會再次發生。有些毀滅意味著消失,而有些毀滅則伴隨著重生。
我們可以期待,也許重修之後的巴黎聖母院,會如同聖保羅大教堂一般,煥發出更迷人的光彩。
圖:flickr@Marcos Medeiros
而另一方面,可以說,巴黎聖母院的這一場大火,是命運對人類的又一次提醒。
習慣了這些偉大建築靜靜佇立在世上的我們,總是對一切太過理所當然,忽略了這世間本就並不存在什麼永恆。
那麼,在懷念和哀悼的同時,我們更應該做的,或許是學著更好地保護這些美好的東西,防患於未然,讓這樣的事件不再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