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張家口:歷史上的張庫大道,駝鈴聲聲「旱碼頭」 ,萬裡茶道「黃金路」。

2020-12-14 魅力橋西

一隻只商隊滿載著神奇的東方樹葉,蜿蜒於南方水鄉,跋涉過中部高原,抵達河北張家口市。在這裡,他們將乘著駝鈴聲邁入充滿著商業氣息的「黃金之路」張庫大道,這是一條有著絢麗色彩和傳奇故事的開放之路,是一條融合多個民族文化的古道,也是萬裡茶道通往塞外的必經之路。


駝隊行走在張庫大道。


歷史上中俄茶葉貿易,帶動了萬裡茶道沿線一大批城市的發展與繁榮,因「張庫大道」而興的河北張家口市,是其中的典型例子,它是萬裡茶道在河北的主要集中地。據《察哈爾通志》載,張家口市1918年有大小商號7000餘家,銀號30餘家,年貿易額達15000萬兩白銀,其中年銷磚茶三十萬箱,輸入羊毛一千萬斤,羊皮一千五百萬張之多。張家口成為名副其實的西北「旱碼頭」,號稱「華北第二商埠」。


張庫大道茶商雲集。


大境門:大好河山邊境門 陸路商埠「旱碼頭」


大境門。


自明隆慶五年(1571年)蒙漢議和起,張家口大境門外元寶山一帶,逐漸形成了在歷史上被稱為「貢市」和「茶馬互市」的邊貿市場。來自蒙古草原和歐洲腹地的牲畜、皮毛、藥材、毛織品、銀器等在這裡換成了絲綢、茶葉、瓷器和白糖。清軍入主中原後,為加強與蒙古地區的聯繫,順治初年便在長城開豁建門,曰「大境門」,即邊境之門。


大境門周邊。


大境門是居庸關外京西第一座較大的長城關口,是遊牧民族與農耕民族之間交錯複雜的衝突焦點。自明代隆慶議和以來,則又成為最為活躍的蒙漢互市之所;清代以來,這裡是著名商道張庫大道的起始點;萬裡茶道興起之後,大鏡門成為中外茶葉交易象徵性的標誌,有「陸路商埠」「旱碼頭」之稱。1927年,察哈爾都統高維嶽題寫「大好河山」四個顏體大字於門楣上。

大境門內外是蒙、漢、回、藏等多元文化友好交流的主要場所。商隊從大鏡門出發意味著一次驚險貿易旅程的開始,而商人們從大草地回到大鏡門則意味著一次成功交易的結束。歷史上曾商鋪林立,繁榮異常,也成為整個長城沿線罕見的景觀,是中華民族再次走向開放融合的象徵,它所富含的歷史文化信息豐富深厚,為研究中國北方邊塞史、中外貿易史、軍事防禦史等,提供了珍貴資料。

雞鳴驛城:現存保護最為完整、規模最大的驛城


雞鳴驛城。


雞鳴驛始建於元代,明朝時為加強對蒙古作戰,在此建驛、築堡,城內設有防守指揮署,屬萬全都指揮使司。清代以後,單設驛承署,萬裡茶道興起之後,這裡成為一處重要的補給修整的場所,一直沿用到1902年(光緒二十八年)。

雞鳴驛城樓。


隨著萬裡茶道的興盛,雞鳴驛城功能和性質發生了根本性轉變,其在茶路興盛前以郵驛功能為主的驛站,之後成為以商貿功能為主的集鎮。雞鳴驛城是我國現存保護最為完整、規模最大的驛城,被譽為「中國郵政博物館」。

雞鳴驛城內古建築。


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清設阿爾泰軍臺於張家口,正式建立通行外蒙的臺站交通,不久此路成為通行俄國的商貿正線。隨著張庫恰這一國際幹線(即萬裡茶路)的暢通無阻,外交使團的往來,國際商貿的開展,雞鳴驛城的商業日益繁榮。由京杭大運河運至張家口進而北運蒙古的商品,尤其19世紀後大批的茶葉經由雞鳴驛滾滾北上,商業運輸和國際信使往來頻繁,驛吏、官員、商旅絡繹不絕,雞鳴驛成為萬裡茶道上一處重要的補給休息之地。

察哈爾都統署舊址:萬裡茶道保護傘 唯一倖存的清代都統署


察哈爾都統署舊址


察哈爾都統署舊址建於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坐落於橋西區明德北街三角地東側,地處東西太平山之間,北鄰長城大境門,為清式一品官衙建築規制。清代僅設的烏魯木齊、熱河、察哈爾三個駐防都統中,察哈爾都統設置時間最早,唯一兼轄副都統,也是目前全國唯一倖存的清代都統署。


察哈爾都統署。活動主辦方供圖


察哈爾都統統轄察哈爾八旗四牧群,實施軍政管理,監督戶部稅務署榷稅事務,負責頒發茶葉等北銷商品的營銷執照信票(龍票),同時保護張庫商旅安全,負責稽查、徵剿盜匪事宜,為萬裡茶道的興起保駕護航。


商品的營銷執照信票(龍票)


清朝前中期,張家口作為驛道的起點地位始終沒有改動。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清廷在張家口設阿爾泰軍臺署,管理張家口至阿爾泰軍臺事務。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設察哈爾都統,兼管張家口驛傳道署和賽爾烏蘇驛傳道,張家口驛傳道分管第一至第十五臺,賽爾烏蘇驛傳道分管第十六至二十九臺。同治十年(1871年)又令蒙古各臺,自張家口至八臺,以察哈爾都統管理。察哈爾都統署是清政府對北部邊疆和對俄茶葉貿易的管理機構,對於研究清代中國經濟和清政府的對外貿易政策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相關焦點

  • 茶路尋源河北:張庫大道車水馬龍
    執行:李現雲特別支持:河北省文物局張家口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張家口,店鋪外駱駝(攝於城內一家駝號門口)河北張家口南通中原,北接內蒙古大草原,處於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的交匯處,有著北方「旱碼頭」之美譽。萬裡茶道河北段即是名聞遐邇的「張庫大道」(張家口-庫倫),張庫大道是萬裡茶道重要的組成部分,張家口是萬裡茶道北方地區最為重要的交通樞紐、貿易中轉站和榷關城市。「北方茶都」的前世今生明初,為加強北疆防務,明朝官員在清水河西築張家口堡以屯駐軍隊,張家口之名自此而始。
  • 河北張庫大道歷史博物館25日起免費開放
    大型年代傳奇勵志電視劇《塞上風雲記》已於5月18日在張家口電視臺新聞頻道黃金時段播出。該劇播出期間,張庫大道歷史博物館將於5月25日起對市民免費開放。該館由張庫大道歷史文化研究會參與、檀邑溪谷文化園有限公司投資建設。博物館面積1900多平方米,收集了涉及張庫大道的各類文物藏品1800多件。展廳分為千年茶道、商道春秋、商埠輝煌、記憶鄉愁四個部分,是河北省目前最大的民間地方史博物館。
  • 中蒙俄萬裡茶道,張家口張庫大道大事記
    中蒙俄3國及我國18省45個城市,聯合申請世界文化遺產工作全面展開,歷經600多年歷史的張家口及張庫大道,張庫大道形成。張庫大道上的一家驛站「我朝玉帛萬國1884年,英、美、法等國商人紛紛來到張家口經營蒙俄貿易。張庫大道成為國際商貿大通道,逐步發展成為我國北方最重要的商業城市和金融中心之一。1891年,西伯利亞大鐵路開始修建。1905年,西伯利亞大鐵路開通,形成全新的中俄海上茶路,中俄茶葉之路從此繞過恰克圖,中國和蒙古地區的茶葉交易繼續,勢頭已減。
  • 張家口:萬裡茶道的中轉站,張庫大道的南起點
    有關「萬裡茶道」沿途遺產點的考察,「赤壁青磚茶」2020環中國自駕遊集結賽(ACSC)——萬裡茶道(中國段)活動的車隊專程繞行500多公裡由大同抵達張家口,由此可以看出,大名鼎鼎的張家口在古驛道中的關鍵性。
  • 大道迴響(介紹張庫大道)
    二  精明的晉商憑藉張家口這座清朝最為重要的旱碼頭,以及由此延伸出的張庫大道,以自身的睿智、膽略、勇氣和豪氣,演繹了一場又一場精彩紛呈、有聲有色的中國商業大劇。而後,裝船通過水路,主要經鄱陽湖、長江、武漢,抵上海,再經大運河,或海路,或陸路,直抵天津,經河運至通州,再由駝運經南口、宣化,最終到達旱碼頭張家口,待議價、定價後,再經張庫大道運往恰克圖。
  • 重走萬裡茶路採訪團抵張家口:尋萬裡茶道遺蹟遺址,聽晉商創業艱辛過往
    11月28日,重走晉商萬裡茶路採訪團到達張家口,第一站是張庫大道歷史博物館。在館長劉振英的帶領下,了解張家口以及張庫大道的相關情況。張庫大道,是由張家口出發,通往蒙古草原腹地庫倫(亦稱大圐圙、今烏蘭巴託),並延伸到俄羅斯恰克圖,進而通往歐洲的一條國際貿易商道。
  • 郵政日戳見證張家口「旱碼頭」繁榮史
    一個個小小的郵戳,見證了張家口作為「旱碼頭」的繁榮歷史。  郭秀寶介紹說,在他所收集的郵戳中,清朝的、民國的、解放前後的都有。這些郵戳雖然款式和文字不盡相同,但基本上記錄了當時的歷史,尤其是清朝末年和民國時期的一些郵戳,直接見證了張庫商道的繁榮歷史。
  • 張家口張庫大道:曾經維護北方國土安全,促進民族團結融合的紐帶
    而最值得關注和自豪的,就是這座邊塞古城的商文化,就是張家口通往蒙古烏蘭巴託(當時稱庫倫、大道序)的張庫大道,就是當年口商商幫在張庫大道上創造出的財富傳奇。清末民初,在張庫大道上經營的口商和他們的旅蒙業是清代和民國初年我國經濟史中波瀾壯闊、氣勢恢弘的精彩頁章。就已掌握的資料分析,當年口商商幫人數之多、活動範圍之大、經營項目之廣、擁有資金之雄厚,歷史之長久在中國商業史中都是前所未有的。
  • 相聚古城襄盛典 萬裡茶道話共贏——橋西區參加2020「一帶一路...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作為「萬裡茶道」重要節點,張家口市橋西區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一帶一路」建設重要講話精神,近年來深入挖掘張庫大道(萬裡茶道中間一段)歷史文化,推進張庫大道沿線道路交通和旅遊服務等基礎設施建設
  • 萬裡茶道丨原來張家口這麼厲害?武城之名,三百年不打敗仗
    ❤茶葉在山西分銷,一部分走向西北,另一部分則經過河北的張庫商道走向蒙古與俄羅斯。張家口,張庫商道起始從張家口到庫倫這一段全長1400多公裡的南北大通道便是萬裡茶道中聞名遐邇的「張庫商道」。整條線路基本沿著清朝所設通往蒙古腹地的各軍臺驛道,並伴隨著貿易的發展而不斷向遠方延伸,直至俄羅斯及歐洲大陸。向南則延伸至福建、廣東。
  • 六問元寶山 | 張庫古商道之口外第一村
    張庫大道到底是什麼?02. 張庫大道龍頭段為啥在西溝呢?03. 西溝上的元寶山村怎麼就成了國際商貿村?04. 元寶山村能夠成為一條金街,在地理位置上有啥特別之處?05. 元寶金街打造完成後都有啥?06. 為啥舉辦茶馬互市沉浸節?
  • 張家口不光有「大好河山」,還有個興盛了二百多年的張庫大道!
    大境門的「大好河山」成為張家口的標誌,人盡皆知,這也是「大好河山張家口」的由來。可你知道在張家口還有個張庫大道嗎?        先普及一下,張庫不是人名,而是兩個城市的簡稱,張即張家口,庫即庫倫。簡言之,張庫大道就是從張家口出發,通往蒙古草原腹地城市一一烏蘭巴託(當時叫庫倫),並延伸到俄羅斯恰克圖的貿易運銷線。
  • 劉振瑛:張庫大道道無終
    幾百年過去了,舊日的草原絲綢之路變成了後來的茶葉之路,變成了溝通歐亞的萬裡茶路。而在萬裡茶路之前就已經出現了的張庫大道,自然就成了這萬裡茶路中結點功能最為重要,民族間文化融合最為突出,民間記憶最為精彩,茶路文物遺存最為豐富的一段路。張庫大道的 「張」,是指張家口,「庫」是指「圐圙」的轉讀「庫倫」。
  • 萬裡茶道丨「二營長,義大利炮!」亮劍的經典一幕原來是在這拍的
    ❤茶葉在山西分銷,一部分走向西北,另一部分則經過河北的張庫商道走向蒙古與俄羅斯。張家口,張庫商道起始從張家口到庫倫這一段全長1400多公裡的南北大通道便是萬裡茶道中聞名遐邇的「張庫商道」。「張庫商道」也是萬裡茶道的核心路段之一,南方抵達的茶葉和北方送來的皮料都匯集在這裡。
  • 從我國第一條國有公路———張庫公路看《塞上風雲記》的深遠意義
    我國第一條國有公路成就張家口昔日的繁榮1917年,我國第一條國有公路———張家口至庫倫 (現在的蒙古首都烏蘭巴託)的公路建成通車, 至此, 走草地的買賣人和運輸隊用駱駝蹄印和騾馬車痕碾壓出方向一致而線路不一的張庫大道確定了最終的線路走向, 使歷史上線路不完全確定的張庫大道完全固定下來
  • 萬裡茶道大搜尋之四 萬裡茶道大同功不可沒
    萬裡茶路的開闢,其意義就在於此。地理環境不同,文化習俗、信仰不同,生活習慣必然存在差異。但面對差異,可以尋求變異。萬裡茶道的開闢,就是由差異尋求變異的典型範例。蒙古、西伯利亞一帶,居民多為遊牧民族,處高寒地區,蔬菜極缺乏,多以肉食為主,對此,大同商人最為清楚。但茶品極多,功能差別很大,晉商的創新精神就在於針對不同的人群,開發適於他們的茶品。
  • 看完直播,真是沒想到,張家口是這樣的
    >11路外景記者和主持人,帶觀眾直達旅發現場,近距離走進觀摩項目。張家口擁有兩個「萬裡」,一是萬裡長城,二是萬裡茶道,而大境門就位於萬裡長城與萬裡茶道的交匯處,它也是張庫大道的起點,有著極為重要的歷史地位。
  • 重走晉商萬裡茶路|恐龍之鄉,白雲悠悠說驛站風雲;中蒙邊境,寒風...
    此前很長一段時間裡,二連浩特是作為萬裡茶路張家口至庫倫(今蒙古國烏蘭巴託)線路上的重要驛站而存在。那時,數以萬計的旅蒙商人行走在張庫大道上,在這裡打尖休息後,進入蒙古的扎門烏德,再至庫倫,最終到達俄羅斯恰克圖。遙遠而艱難的商旅路程,凸顯出了沿途驛站的重要。最初的驛站是政府為了傳遞政令軍情、接待過往使臣官吏、軍隊調動、物資運輸而設立。
  • 走過老街踏過青石板,原來張家口的根在這裡!
    張家口這座古城,歷史上有過無數輝煌,其中最值得驕傲的就是邊塞古城的商文化,就是被譽為草原茶葉之路的張庫大道,就是當年口商商幫在張庫大道上創造出的財富傳奇。而下個月張家口第三屆旅發大會就要舉辦了,橋西區作為承辦縣區之一活動主題就是萬裡茶道(張庫大道)今天小編帶大家看看有關張庫大道的張家口重要景區
  • 歷史鉤沉:張家口的茶文化為何會享譽四海?
    而當初來到張家口淘金的商人,很多也都是將內地的茶葉通過張庫大道發往蒙古草原,乃至俄羅斯而實現了發家致富的。因而,張家口的茶葉一時間是享譽四海。那麼,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下面我們就一起前往探查一番。首先,要說起張家口的茶葉,就不能不提「闖東口」。想當初,也就是清朝末年,有全國各地的商人都以」闖東口「的方式來到了張家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