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隻只商隊滿載著神奇的東方樹葉,蜿蜒於南方水鄉,跋涉過中部高原,抵達河北張家口市。在這裡,他們將乘著駝鈴聲邁入充滿著商業氣息的「黃金之路」張庫大道,這是一條有著絢麗色彩和傳奇故事的開放之路,是一條融合多個民族文化的古道,也是萬裡茶道通往塞外的必經之路。
駝隊行走在張庫大道。
歷史上中俄茶葉貿易,帶動了萬裡茶道沿線一大批城市的發展與繁榮,因「張庫大道」而興的河北張家口市,是其中的典型例子,它是萬裡茶道在河北的主要集中地。據《察哈爾通志》載,張家口市1918年有大小商號7000餘家,銀號30餘家,年貿易額達15000萬兩白銀,其中年銷磚茶三十萬箱,輸入羊毛一千萬斤,羊皮一千五百萬張之多。張家口成為名副其實的西北「旱碼頭」,號稱「華北第二商埠」。
張庫大道茶商雲集。
大境門:大好河山邊境門 陸路商埠「旱碼頭」
大境門。
自明隆慶五年(1571年)蒙漢議和起,張家口大境門外元寶山一帶,逐漸形成了在歷史上被稱為「貢市」和「茶馬互市」的邊貿市場。來自蒙古草原和歐洲腹地的牲畜、皮毛、藥材、毛織品、銀器等在這裡換成了絲綢、茶葉、瓷器和白糖。清軍入主中原後,為加強與蒙古地區的聯繫,順治初年便在長城開豁建門,曰「大境門」,即邊境之門。
大境門周邊。
大境門是居庸關外京西第一座較大的長城關口,是遊牧民族與農耕民族之間交錯複雜的衝突焦點。自明代隆慶議和以來,則又成為最為活躍的蒙漢互市之所;清代以來,這裡是著名商道張庫大道的起始點;萬裡茶道興起之後,大鏡門成為中外茶葉交易象徵性的標誌,有「陸路商埠」「旱碼頭」之稱。1927年,察哈爾都統高維嶽題寫「大好河山」四個顏體大字於門楣上。
大境門內外是蒙、漢、回、藏等多元文化友好交流的主要場所。商隊從大鏡門出發意味著一次驚險貿易旅程的開始,而商人們從大草地回到大鏡門則意味著一次成功交易的結束。歷史上曾商鋪林立,繁榮異常,也成為整個長城沿線罕見的景觀,是中華民族再次走向開放融合的象徵,它所富含的歷史文化信息豐富深厚,為研究中國北方邊塞史、中外貿易史、軍事防禦史等,提供了珍貴資料。
雞鳴驛城:現存保護最為完整、規模最大的驛城
雞鳴驛城。
雞鳴驛始建於元代,明朝時為加強對蒙古作戰,在此建驛、築堡,城內設有防守指揮署,屬萬全都指揮使司。清代以後,單設驛承署,萬裡茶道興起之後,這裡成為一處重要的補給修整的場所,一直沿用到1902年(光緒二十八年)。
雞鳴驛城樓。
隨著萬裡茶道的興盛,雞鳴驛城功能和性質發生了根本性轉變,其在茶路興盛前以郵驛功能為主的驛站,之後成為以商貿功能為主的集鎮。雞鳴驛城是我國現存保護最為完整、規模最大的驛城,被譽為「中國郵政博物館」。
雞鳴驛城內古建築。
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清設阿爾泰軍臺於張家口,正式建立通行外蒙的臺站交通,不久此路成為通行俄國的商貿正線。隨著張庫恰這一國際幹線(即萬裡茶路)的暢通無阻,外交使團的往來,國際商貿的開展,雞鳴驛城的商業日益繁榮。由京杭大運河運至張家口進而北運蒙古的商品,尤其19世紀後大批的茶葉經由雞鳴驛滾滾北上,商業運輸和國際信使往來頻繁,驛吏、官員、商旅絡繹不絕,雞鳴驛成為萬裡茶道上一處重要的補給休息之地。
察哈爾都統署舊址:萬裡茶道保護傘 唯一倖存的清代都統署
察哈爾都統署舊址
察哈爾都統署舊址建於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坐落於橋西區明德北街三角地東側,地處東西太平山之間,北鄰長城大境門,為清式一品官衙建築規制。清代僅設的烏魯木齊、熱河、察哈爾三個駐防都統中,察哈爾都統設置時間最早,唯一兼轄副都統,也是目前全國唯一倖存的清代都統署。
察哈爾都統署。活動主辦方供圖
察哈爾都統統轄察哈爾八旗四牧群,實施軍政管理,監督戶部稅務署榷稅事務,負責頒發茶葉等北銷商品的營銷執照信票(龍票),同時保護張庫商旅安全,負責稽查、徵剿盜匪事宜,為萬裡茶道的興起保駕護航。
商品的營銷執照信票(龍票)
清朝前中期,張家口作為驛道的起點地位始終沒有改動。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清廷在張家口設阿爾泰軍臺署,管理張家口至阿爾泰軍臺事務。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設察哈爾都統,兼管張家口驛傳道署和賽爾烏蘇驛傳道,張家口驛傳道分管第一至第十五臺,賽爾烏蘇驛傳道分管第十六至二十九臺。同治十年(1871年)又令蒙古各臺,自張家口至八臺,以察哈爾都統管理。察哈爾都統署是清政府對北部邊疆和對俄茶葉貿易的管理機構,對於研究清代中國經濟和清政府的對外貿易政策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