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作者獨家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劉長卿自許「五言長城」,他的五言詩寫得最好,他的詩反映了盛唐氣象衰落後詩人們孤獨寂寞的冷落心境。中唐大曆年間,生長於安史之亂前的文人們看著亂後的滿目瘡痍、生靈塗炭,不禁心生落寞、散淡之感,追憶往昔,恍如隔世,目睹現實只能在詩中抒發無奈的嘆息和對時運不濟的感傷。
劉長卿(?--786),字文房,洛陽人,主要創作在安史之亂之後。家境貧寒,早年矢志苦讀,但命運多舛,應舉十年不第,終於天寶年間入仕,又因剛直犯上,負榜入獄,兩遭謫貶,一生多數光陰是在逆境中度過的,長期的鬱鬱寡歡,使他的詩歌孤寞中帶著惆悵悲涼的情調。他的《送李錄事兄歸襄鄧》一詩中有明顯表現:「十年多難於君同,幾處移家逐轉蓬。白首相逢徵戰後,青春已過亂離中。」詩人不勝滄海桑田、人生變幻之感,其中透露出深深的黯淡情懷。
本詩完全運用白描的手法,以冷色調的景物描寫使全詩瀰漫著一層難以言說的冷漠衰颯意境。這首詩作於詩人貶謫湘楚之時。芙蓉山,湖南衡山山峰名。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首句寫旅客在暮色中走在山路上的所感,次句寫到達投宿人家時的所見,後兩句則寫詩人入夜後在投宿人家的所聞。句與句連貫起來,就描畫出一幅寒山夜宿圖。「日暮蒼山遠」,一個「遠」字刻畫出行人在山路上行進時看著暮色漸漸降臨,行走一天身體的睏乏勞頓和急於找到投宿處所的心情。詩人並沒有在詩句中寫人,但行人的形象呼之欲出,其情形自然浮現於紙上,可見詩人雖用筆凝練,但力透紙背。「天寒白屋貧」,詩人行走著,隱隱約約望見一座茅草屋,「白屋貧」是叩門入內後對這戶人家的真實寫照。
第一句詩人在「蒼山遠」之前先寫「日暮」,此句在「白屋貧」前先寫「天寒」都是頗有用意的,漫長的山路上本來已經讓人覺得行程遙遠,又眼看暮色降臨,就更覺得前路茫茫看不到盡頭;遠遠望見的茅草屋本來已經讓人感到境況貧窮,再加上時逢寒冬,就顯得更貧寒孤立。「天寒」還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承上句暮色降臨以後更加天寒地凍,也預示著下面的風雪來臨。後兩句寫的便是投宿之後的事情,「柴門」承接著上句的「白屋」,「柴門聞犬吠」,引人聯想,山行勞累的旅人已經休息,卻聽到門「吱呀」一聲開了,有人歸來,緊接著便是狗吠聲。
「風雪夜歸人」,再一看外面不知何時已經天降大雪,「夜歸人」冒著嚴寒、頂著風雪風塵僕僕地趕回家來。詩人沒有寫入住以後山家招待行人、安頓他們就寢的情況,而出人意料地展現了萬籟歸於寂靜後「夜歸人」的場面,可見詩人在取材上頗下了工夫,以致給人奇峰突顯的感覺。讀到「夜歸人」一詞讓人不覺就有情緒湧上心來,夜歸時的形單影隻、孤冷寂寥立即浮現腦海,風雪人歸的畫面怎能不讓人感到夜住山中的荒寒之感?
全詩文字省淨卻意境幽遠,但旅人的靜夜之思不言自見、可想而知。
歡迎屏幕下方留言,我是「夏兒的小心思」,喜歡記得點讚關注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