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早發白帝城》,不管是寫作背景,還是詩人的感情,大家都非常清楚。
但是,詩人輕鬆愉快的心情是如何表達出來的呢?
詩人是如何構思的,又用了什麼樣的表現手法?
您可能不一定很清楚。
讀完這篇文章,相信您會對這首詩有更深的認識。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裡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1、朝辭白帝彩雲間這句話,寫明了詩人離開白帝城的時間。
但「朝辭白帝」四個字,已經寫清楚詩人是早晨離開的,為什麼還要補充寫「彩雲間」呢?
您看一看,按照記敘文的寫法,「彩雲間」是不是有點多餘?
這說明,「彩雲間」不是用來記事,而是用來表達感情的。
彩雲,是不是很漂亮?但不是每天早晨都能看到彩雲的。
如果我們早晨起床看到彩雲,是不是也想多看一會?一般還會拍個照發朋友圈,對吧?
那麼詩人為什麼不欣賞完彩雲再走呢?
很顯然,詩人心中有一個比較:和「看彩雲」相比,「下江陵」更讓他著急去做。
詩人這裡用了正面襯託的手法,用「彩雲之美」來襯託「下江陵」是一件更美好的事情。
所以這一句,表達了詩人心中對下江陵的喜悅之情。
這是剛出發之時,那麼在路途中,詩人又是什麼心情呢?
我們繼續讀下一句。
2、千裡江陵一日還這句話一看就知道,詩人肯定誇張了。
一艘木帆船,1天能行駛1千裡?
這顯然是不可能的事情。
那麼,詩人為什麼要這麼誇張呢?
這很容易解釋,他其實想表明的是,這一路順風順水。
順水,我們好理解,長江從西往東流,詩人下江陵,自然是順水的。
奇怪的是,怎麼會剛好這麼巧,也順風呢?
好像風提前知道了詩人今天下江陵,特意過來捧場一樣。
奇怪嗎?
一點都不奇怪!
很簡單,一個人心情非常好的時候,有人罵他,他都覺得聽得舒服,不會很生氣。
同樣是這個道理,詩人心情太好了,周圍的所有事物都會看起來非常順利,不好的事情會被他自動忽略掉。
所以這句話,詩人是通過誇張的手法,來表達自己高興的心情。
詩人出發時就很愉悅,而一日之內就達到了目的地,可見詩人更加愉悅,這就加深了詩人的愉悅之情。
但是您發現了嗎?
到這一句,詩人整個行程寫完了:早上從白帝城出發,心裡很喜悅,一天之內就到了江陵,一路順風順水,詩人很高興。
但如果只寫到這裡,這首詩就非常普通,感情還不夠深,對不對?
這首詩的巧妙就在第三句。
3、兩岸猿聲啼不住後兩句補充描述了路途中的情景。
而第三句,是整首詩唯/一一句側面描寫。
詩人沒有繼續描寫行船的狀態,而是側面描寫兩岸的猿啼聲。
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為第四句蓄能。
我打個比方:長江水不停向東流,那麼如何讓水勢變得更急呢?
答案是,建一個三峽大壩。
先攔住水,待水滿後再突然放閘,您說這個水流是不是更急了?
而這種寫作思路,很多詩人都會用。
比如我們以前講過的,李商隱的《隋宮》次句「九重誰省諫書函」。
如果一首詩,從頭到尾一直在釋放感情,感情就會越來越弱。
而如果停頓一下,或者設置一個阻礙,再突發釋放感情,感情就會非常強烈。
「兩岸猿聲啼不住」,就是這首詩中的「大壩」。
猿啼聲像人的哭聲,人們聽到猿啼聲一般會感覺到很愁苦,很悽涼。
而「啼不住」三個字,一方面反映出行舟很快,另一方面反映出路途中很容易讓人愁苦。
您看,詩人的心情本來很高興,而這裡卻故意設置「容易讓人愁苦的猿啼聲」,就相當於建了一座大壩,強行把詩人高興的感情攔住。
然後,再突然放開。
怎麼放?
我們看第四句。
4、輕舟已過萬重山您看,猿啼聲「這個大壩」根本攔不住詩人的感情。
這一句,詩人通過誇張的手法,表達出了輕鬆愉快的心情。
猿啼聲越多,證明船開得越快,詩人也就可以越快到達江陵。
詩人不僅沒有感到愁苦,反而更加愉悅。
您看,這首詩之所以讀起來酣暢淋漓,關鍵就在第三句「兩岸猿聲啼不住」。
「啼不住的猿聲」本來是很容易讓人愁苦的物象,卻無法改變詩人的感情。
可見,詩人發自內心的愉悅,已經無法阻擋。
您看,詩人愉悅之情更加深厚了。
這就是詩人的妙筆所在。
前兩句做感情的鋪墊,第三句讓感情停頓一下,第四句再突然放開,感情就更深了。
這首詩雖然看起來很簡單,但是詩人的構思和寫作手法運用地爐火純青,非常值得我們學習。
讀到這裡,您有沒有一些收穫呢?
歡迎您留言哦。
#唐詩#
我是沉於古詩,如果您喜歡,歡迎關注我,每天我都會為您解讀至少一首古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