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聽說白帝城這個地名,我是從《三國演義》這本書裡知道的,後來在重慶當兵14個年頭,乘坐大輪迴家探親的來迴路過奉節縣城不下十次,每次夜宿奉節,卻沒有一次下船瀏覽這座歷史文化古都白帝城。
我這次重遊長江三峽,是在反覆默誦著幾千年前唐代詩仙李白,乘舟來到美麗白帝城留下的千年絕唱:「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裡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走進奉節,走進這座被稱之為歷史文化古都的白帝城。
美麗的白帝城,屬於重慶市奉節縣,位於瞿塘峽口的長江北岸,奉節縣東白帝山上,是長江三峽的著名遊覽勝地。據史料記載,白帝城原名叫紫陽城,白帝城的名稱最早出現於西漢末年。當王莽篡位時,他手下大將公孫述割據了四川,自稱蜀王,並在此屯兵積糧。公孫述在天府之國裡,勢力漸漸膨脹,野心勃勃,有帝王之心。他騎馬來到瞿塘峽口,見地勢險要,易守難攻,便擴修城壘,屯兵嚴防。後來,公孫述聽說城中有口白鶴井,井中常冒出一股白色的霧氣,其形狀宛如一條白龍,直衝九霄。公孫述故弄玄虛,說這是"白龍出井",是他日後必然登基成龍的徵兆。於是,他自稱白帝(25年),遂於此建都,所建城池紫陽城取名為「白帝城」,將此山亦改名為「白帝山」。白帝城是縱觀「夔門天下雄」的最佳地點,歷代著名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劉禹錫、蘇軾、黃庭堅、範成大、陸遊等都曾登白帝城,遊玩夔門,並留下了大量的詩篇。所以,白帝城又有了「中華詩城」之美譽。
為張藝謀導演的「中國詩詞大會」而搭建的水上舞臺
我是在遊玩夷陵「三遊洞」,路徑王昭君的故鄉,直達重慶奉節縣已是下午2點時分。我跟著當地導遊走進景區大門,映入我眼帘的是一座又綠,又奇,又美的山巒,帶給我的是不一般的驚喜。由於長江三峽大壩工程的建成,長江水位的提升,使原來三面環山、一面環水的白帝城,現在成了四面環水的孤島,臺階也由原來的1400多個,到現在的360個。為了方便人們景區的出入,修建了這座風雨橋廊,取風調雨順之意,這座風雨橋廊是連接白帝城的唯一通道,廊橋兩邊布展有白帝城歷史照片以及文字的介紹。
離風雨廊橋上遊不遠處,有一個水上舞臺,是為張藝謀導演的「中國詩詞大會」而搭建的,廊橋邊還立有一塊「中國詩詞大會」紀念標識,首屆中國白帝城國際詩歌節在這裡舉行。誰也不可否認,中國是詩的國度,奉節就是詩的故園。
連接白帝城的唯一通道風雨廊橋
奉節的詩史長、詩品高、詩人顯。走過風雨廊橋,我來到白帝城下的忠義廣場。站在白帝城風雨廊橋石階下,忠義廣場上聳立著諸葛亮的一尊巨型雕像,赫然映入我的眼帘。諸葛亮雕像後面是一尊巨型石,前後鑲嵌諸葛亮的出師表和後出師表。我繞著這尊巨型石一周,簡略看了一下出師表和後出師表,我在想,雖說諸葛亮的出師表和後出師表如此字字珠璣,能把三分天下聯吳抗曹之爭,分析得如此透徹,但卻依然改變不了三國歸晉的歷史命運。接著,我又站在諸葛亮的雕塑前,細細品讀這位流芳百世的三國軍師孔明,頓時讓人感到在歷史的車輪碾下,美麗的白帝城更是顯得滄桑厚重,敬畏之情也從心底裡油然而生。說到忠義,歷來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而諸葛亮的忠義,早已在羅貫中的筆下成了忠義的「化身」。而我在奉節白帝城的2300多年建制史中,品讀到從公孫述白帝城稱帝、劉玄德永安宮託孤、諸葛亮八陣圖拒吳,到現代的馮玉祥出瞿塘抗倭之壯舉。這是忠義與智慧的爭逐,更是詩情與戰火的交融。一個「夔」字,演繹了五千年,傳承了數百代。於是,在我看來,遊覽文化古都白帝城,品味家喻戶曉的《三國演義》,最美的詩句,當屬是李白的「早發白帝城」;而最悽美的故事,是珍藏在三國歷史中的「劉備託孤」。
白帝廟
古今多少事,都在笑談中。我拾級而上,登上白帝城,城中有廟,廟中有城。我佇立在古老的「白帝廟」門前,遠眺奉節縣城和瞿塘峽,一切美景盡收眼底。奉節縣城在三峽大壩建成後換了人間;瞿塘峽的山脈千姿百態,有的像展翅的雄鷹,有的山凌空而起,有的山連綿起伏,真是美不勝收,令人叫絕。在「白帝廟」門前,有一尊石碑刻印的書法吸引了我的眼球,走近一看,原來是偉大領袖毛澤東主席書寫的李白「早發白帝城」這首詩。毛澤東主席的書法自成一體,龍飛鳳舞,從老人家的狂草中,不僅讓我真正地領略到李白詩中的美麗佳景,而且更能領悟到毛澤東的書法有一種「亂雲飛渡仍從容」的偉大氣概。
兩個小時很快地過去了,夕陽西下,白帝城秀麗的山水,令人流連忘返;白帝城的詩歌、故事,更是刻印在我的記憶裡。自然景觀和人文歷史的有機融合,讓這座文化古城一枝獨秀,讓人們在欣賞風景的同時,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厚重與源遠流長。應該說,遊玩白帝城,是我這次重遊長江三峽的最大收穫之一。
忠義廣場
出師表
後出師表
遠眺白帝山
作者:詹敬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