涿郡桃園,劉關張英雄結義,一段波瀾壯闊的故事開始。
古城會,三兄弟四處漂泊,團圓於此。
麥城一戰,關羽被擒,遭斬首。
張飛聽聞,泣不成聲,在山崗策馬狂奔。
當年喝退八十萬的黑大漢,如今已是蒼顏白髮,他能做的只是眼望荊州,弔祭他的二哥。
不久,張飛被害,兇手隨即逃往荊州孫權處。
劉備聽聞,悲憤至極,拒接所有諫言,下獄敢於勸阻者,興兵70萬伐吳。
夷陵一場大火,燒盡了蜀軍八百裡連營,燒盡了劉備英雄人生。
白帝城永安宮,劉備託孤諸葛亮。
公元223年,劉備病逝,終年63歲,諡號昭烈皇帝。
劉備被陸遜擊敗,為什麼不直接敗退到成都,卻一直駐紮在白帝城,直到人生終點。
古典時代,但凡統一的帝國想要入川或者出川,必走的主路就是長江。
中國的地勢由高到低分為三大階梯,所以河流大多是自西向東,例如長江和黃河。
按照長江的走向視角來看,可以用李白的一句詩句概括,「朝發白帝彩雲間,千裡江陵一日還。」
大體的意思是,從江陵出發逆行到白帝城,江陵從地勢上來說是仰攻而且地理位置處於低處,所以一般行船就會花費數月。
反過來從白帝城下江陵,從高處順水而下,想想速度就快的驚人!
白帝城就是指的現在的奉節地區,江陵就是指的相對於白帝城下遊的荊州市。
因為四川盆地被北方的秦嶺、大巴山,東邊的武陵山脈、巫山山脈層層包裹。完全一個麵包圈的存在。
或者有人說,可以走其他的陸路?
可以!就是不知道當你進去那層層包裹的厚實大山中,出來得是猴年馬月了!
而且,出不出得來且另說了!
所以古代為了大軍平坦地前發,以及輜重後勤運送便利,大多會爭奪長江水系的控制權。
爭奪長江水系的控制權最主要的就是爭奪長江三峽的控制權。
古代進川用兵,大軍先會由陸路經江漢平原,溯長江而上,經過宜昌管轄的的西陵峽,再穿過巫峽,然後到達白帝城所控制的瞿塘峽。
經過了瞿塘峽才會感覺豁然開朗,雖然從白帝城到重慶的長江水道也是險峻異常,但是比起長江三峽來,真是天上地下!
所以宜昌(三國時夷陵)被稱為長江的東大門,而西大門就是白帝城。
白帝城位於奉節縣瞿塘峽口北岸,距離奉節城8公裡,距離重慶市區451公裡。一面傍山,三面環水,扼守著三峽的門戶。
四川方面軍隊出川徵戰江漢平原,會從白帝城下遊不遠的夔門處進入瞿塘峽。
只見兩岸高山夾持,寸草不生且由石灰石構成的絕壁陡崖,經過長期風雨侵蝕,如同刀削斧砍一般。而夔門所在的瞿塘峽位置,江面最窄處竟然不及50米!
壁立如削的兩岸高山夾持著水深流急的長江水奔騰的流向下遊宜昌。
當年陸遜在宜昌(夷陵)大敗劉備,遂率東吳大軍尾隨而來。
損兵折將且大傷元氣的劉備為了保住蜀漢對長江天險的控制權,毅然以天子之尊守衛國門,駐守白帝城。
而且他也必須守住白帝城,白帝城一失守。對於蜀國來說不啻於開門揖盜,來敵可以小費周章的攻破江州(重慶),然後做一個選擇題!
進兵重慶的路線是走外水呢?還是內水呢?抑或是中水呢?再者是三路進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