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記 2020-01-23
四川,樂山。
古稱嘉州,有「海棠香國」的美譽。
「四海應無蜀海棠,一時開處一城香」,描述的樂山這片水土,自古便是美好人居地。
這裡有享譽世界的峨眉山、樂山大佛和東風堰,也有許多私藏的古樸靜美村落。
一起來看看樂山最美8處古村落,你去過幾處?
1 興隆裡村五通橋區竹根鎮興隆裡,位於竹根鎮花鹽街中部,距鎮人民政府5公裡。這裡依山傍水,茫溪河從大門前東西流過,匯入湧斯江再於道士觀匯入岷江。
興隆裡村的發展故事,繞不開樂山厚重的鹽文化歷史。在興隆裡村殘存的建築裡,既有川南片區的民居特色,又有外來文化的融合。獨棟的小洋樓、三合院、四合院依稀存在,與鹽業有關、與水運碼頭直接相連的商鋪、倉庫、住家結合在一起的建築,補建的一些工人住房等建築也痕跡猶存。
2 五顯村沐川縣底堡鄉海拔高度在385米-1008米之間,境內有"四巖一河",了情巖、包家巖、牟家巖、土地巖,蜿蜒的龍溪河由南向北穿境而過。位於該鄉五顯村"了情巖"是集奇、險、高、絕於一體的丹霞崖壁,瀑布飛流直下,如煙如雲,氣勢恢宏,這裡因美麗的愛情傳說而得名。
「了情巖」位於底堡鄉五顯村境內,距縣城約40公裡。屬丹霞地貌,山上農家,皆青瓦竹籬,吊腳樓橫,木柵樓廊。當地人熱情好客。有客人上山,山裡人除忙著煮老臘肉、推豆花、採挖山菜外,還以當地特有的「蟲」待客,形成了與都市迥然不同的文化氛圍。
3 福利村峨眉山市普興鄉福利村得峨眉仙山之靈氣,境內山青水秀、洞奇人美,是一處難得的天然大公園。
4 芭蕉溝村芭溝鎮位於犍為縣縣城西北20裡,與沐川縣相鄰。芭蕉溝是川西南民居建築保護較好、風格較統一的地方,小角樓民居建築群、蘇式建築特色突出。
「說起芭蕉溝,心裡涼悠悠,跟著工人走,又有煙兒抽,再過三五年,還有娃兒逗」,這首流傳於解放初期的民謠,印證了芭蕉溝歷史上曾經有過的輝煌。
村裡可見生長著的大鯢、巖鯉、芭溝鎮黃辣丁等三十多種稀有魚類和國內罕見的八頭桫欏以及樹高九米的桫欏王。村裡的桫欏湖兩岸白鷺翩躚,峭壁飛瀑,湖光山色,渾然天成,峽谷內潺潺的小溪、婀娜的滕曼和遍布其中的五十萬株桫欏,堪稱人間奇景。境內芭石鐵路和嘉陽小火車為世界工業遺產。
5 菜佳村位於犍為縣羅城鎮的菜佳村位於一個橢圓形山頂丘狀坡面上。市街兩頭窄,中間寬,東西長,南北短,街中間戲樓又似織布穿線帶紗的梭眼,所以人們叫它「雲中一把梭」。而梭的形狀又恰似船形,那弧形的簷廊如船舷,戲樓如艙屋,東端的靈官廟似船老大搬舵的尾篷,右側原長22米的過街樓是船舵,西端天燈石柱似船的篙竿,船形之貌樣樣俱全,故又叫「山上一隻船」。無論梭與船,村落格局的奇巧別致,堪稱國內孤例,極為珍貴。
菜佳村有船形街、清真寺、靈官廟、南華宮石獅、古戲樓等風景名勝。街兩側是穿鬥木結構的長排舊瓦屋,老木門、黑屋頂,臨街面的屋簷特別寬大,形成了叫「涼廳子」的罕見長廊,其支撐點是一百多根立在六邊體長條石柱上的舊圓木。
6 筒車村犍為縣清溪鎮筒車村是歷史文化古存,自唐代開始置鎮,從北宋公元1011年起,清溪作縣城360年。至今留存下來的文物古蹟眾多,並流傳著許多動人的傳說,著名的有始建於北周的真覺寺、明代半邊寺摩崖佛像、明代玉皇觀、清代沉犀節孝坊、清代南華宮和犍為八景之「沉犀秋月」和「清溪漁唱」等,以及至今仍保存完好的為數眾多的四合院民居。
7 民建村
井研縣千佛鎮民建村,村落布局繼承了中國傳統的建築風格,以縱橫軸線為基準,主要建築都在縱軸上,次要建築左右對稱,此外還在兩組建築群的房屋之間設計了適合川西地區溼潤氣候的天井,利用穿堂風改善夏季悶熱的氣候環境。從外部環境上看,村落背靠山丘,前有水塘,是典型的背山面水的布局形式。
民建村民居特色鮮明,境內的雷暢故居是川西境內現存規模最大、保存較為完整的清代民居,是川西南民居建築的典型,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相距雷暢故居50米的雷氏宗祠,佔地近1000平方米,大門由青磚層疊,威嚴屹立,氣勢恢弘,保存著古韻原貌,是川西不可多得的民間宗祠「活標本」。
8 老炭庫村位於沐川縣炭庫鄉,旅遊發展生態優勢,有唯美的鄉村風情,有歷史悠久的老炭庫古街、胡家祠堂、三魚共眼、青蛙石等歷史景觀。
村內有濃厚的革命歷史文化,有環境秀美的沐溪河、大中壩、石板灘水庫等水域景觀,有茶葉、獼猴桃等有機無公害特色產業。
古村記整理自網絡
古村記 2020-02-13
四川樂山,民建古村。
「一街一碼千佛巖,兩水一祠翰林宅」,這個古村落私藏在樂山的井研縣千佛鎮,少為人知,卻格外古樸美好。
民建村位於千佛鎮北部,傳統村落歷史悠久,自唐代起就已經有開造痕跡,因鹽業而成型。
村中至今保留著古碼頭,位於古街中部,通往福泉古街的青石梯步右側。歷史悠久,早在清朝時就已存在,是當時茫溪河上一個重要的鹽業水運站點。以前的鹽馬古道就是從碼頭那過來,途經這兒的老街下坡,過這以前的小橋,原來這兒是小碼頭。
古街處沿河而建的青瓦川西民居呈帶狀排列,臨河面為吊腳樓民居,從河對面看去,因勢成景,別有一番風味。民建村最有名的莫過於雷暢故居。它是川西現存規模最大、保存較為完整的清代民居。
古街沿河而建的青瓦民居,呈帶狀排列,因勢成景。從當地人那裡我們了解到,
雷暢故居,俗稱「雷家大院」,現為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清朝內閣侍讀學士雷暢住宅。雷暢為清乾隆年間內閣侍讀學士,是官居四品的「天子近臣」。雷家為書香門第,「九子十翰林」,顯赫一時。該住宅大約建於明末清初,具體年代已不可考證。
雷暢故居居高臨下,層層梯升,融南方之雋秀、幽雅、古樸和北方之雄偉、厚重、粗獷為一體,形成別具特色的建築風格。故居建築,結構牢固,堂、庭、院左右對稱,橫梁、門窗等雕刻精美。
走進兩進或三進不同風格的四合院內,讓你感到既寬敞博大,又曲徑通幽,尤其是登上最高樓層後回眸顧盼,居高臨下,視野開闊,使人舒展清心。
相距雷暢故居50米之外,是雷氏宗祠。大門由青磚層疊,保存著古韻原貌,是川西不可多得的民間宗祠「活標本」。據說,雷氏宗祠,是明洪武年間一支雷姓移民從湖廣遷徙入川,定居井研並建造的宗族祠堂,整個建築包括天井、大廳、戲臺等。
民建村內,有千佛古寺,福泉古街的東砂巖石壁上,有佛龕若干,其中有大佛1尊,小佛1000尊。傳說,千佛寺和樂山大佛是兩師徒修建的,說是師父修建的是樂山大佛,徒弟修建的是這兒的千佛寺,千佛寺說是還要差一個的時候,還沒有完成的時候,師父看著不行了,雞公就叫了,就還差一個,就只做了999個,取名就叫千佛巖,一千個菩薩。
民建村,川西極具特色的一處傳統村落。
走在民建村的小路上,會有種「天青色等煙雨,而我在等你」的感覺。
或許,抽空值得一來。
古村記編輯自網絡
噠噠君的視野 2020-01-06
據《五通橋區志》載:張仲銘,原名張志芳,清光緒十八年(1892)出生於犍為縣磨子場雙漩壩(今五通橋區金粟鎮雙漩村),在家排行老二。於光緒三十一年(1905)獨自離家去成都謀生。民國元年(1912)春,考入重慶「陸軍將弁學堂」,與劉伯承同窗。畢業數年後,轉入劉文輝部任第五混成旅旅長,駐防富順,人稱「張二旅長」。民國12年(1923)8月,任四川第一軍第二混成旅團長的劉伯承,在大足的「討賊之役」中大腿負重傷,在成都就醫。為避楊森追緝,民國13年(1924)1月,張仲銘秘密護送劉伯承到其故鄉養傷。半年多後,劉伯承腿傷治癒,他派人護送劉伯承和吳玉章從五通橋去上海,並資助500塊大洋。民國16年(1927)4月,他再次派人將遭劉湘圍困的劉伯承從瀘州解救到富順,次月護送其脫險,取道上海轉南昌,參加和領導了舉世聞名的南昌起義。
用五色瓷裝飾的房頂圖案
雕花石礎
一座典型的川南民居四合院民國21年(1932),張仲銘脫離軍界,寓居北平、蘇州。抗戰爆發後,舉家回到成都。次年起,張仲銘投資創辦實業,先後開辦有吉祥煤礦、鹽灶、成都啟明電燈公司等,併合資興辦嘉裕鹼廠、嘉樂紙廠等,並與其兄張富安合捐5萬銀元(購置土地200餘畝及住宅一幢),贈與成都光華大學。校方後來將建成的辦公大樓命名為「富銘堂」。新中國成立之初,張仲銘應劉伯承之邀,任川南行署財政廳副廳長,後自感不勝其職,遂辭職返家。1976年2月9日,張仲銘病逝於五通橋竹根鎮,享年84歲。
保存完好的川南民居
張仲銘的故居在岷江西岸的金粟鎮雙漩村四組,是一座典型的川南民居四合院。據其義務守護者、村老協會長張昌明(76歲)介紹,民國6年(1917)的那場大水衝走了「張二旅長」的家,後來才在這裡修了這座院子。院子坐南朝北,四周有圍牆,牆內以前種有柑子林。院子呈正方形,面積約2000平方米。正門在北面,現在用磚封了,兩扇大門移到了東側門。進中門後,寬敞明亮的院壩兩角,原來有兩棵樹高葉茂的黃葛蘭(現僅存右邊一棵)。左邊依次是糧倉、廚房,右邊依次是管事、保鏢的住房和會客廳。正堂是供奉神位的堂屋,左邊是其父母的居室,右邊是其臥室。四合院由青磚砌成,小青瓦屋面。在屋脊和屋頂上,用五色瓷片裝飾,可謂新穎別致。新中國成立後,院子內辦過公共食堂、酒廠、小學、幼兒園,再後來又成為老協活動場地。現在,張昌明在東側門開了個小店,兼顧看護這座院子。
房梁上的精美雕刻
古民居中的「珍品」這座民國時期建成的民居,因其遠在偏僻的雙漩壩上,完好地保留至今。筆者細數了一下,院子裡現保存有14個雕花石礎,6個雕花石凳,16個垂花柱,26個梁楣雕,不僅雕刻精美,而且整體完好。
院內有大小房間16間,每間都是上有望板、下有地板。正門與中門之間梁架左右兩邊的梁楣雕為4層,呈1個、2個、3個、4個之序,自上而下排列,這在樂山古民居中是罕見的。堂屋的4扇木門,上部是窗欞,下部則為花卉組成的福、祿、壽、喜4個字,精美奇特。窗欞、撐弓、雀替上不同的圖案,均採用雙面鏤雕、花雕、圓雕等技法,層次分明,華美悅目。整個院子的門、壁、柱、廊,全是穿鬥結構。廊廡之間採用立柱駝峰逗拱,間以梁楣雕裝飾。佇立院中環顧,整個布局嚴謹對稱,空間寬敞明亮,建築古樸典雅,庭院幽靜閒適。在筆者尋訪的古民居中,應屬珍品之列。2006年9月,張仲銘故居被市政府公布為「樂山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行走古村落!2020年,等一個人陪我回井研民建村噠噠君的視野 2020-01-05
民建村位於井研縣千佛鎮,距樂山市30公裡、井研縣城南6公裡的213國道旁。茫溪河穿鎮而過,沿河而建的青瓦民居錯落有致、因勢成景。這裡明清樓臺別具風格,石板小街古風尚存,參天古榕俯瞰千載,潺潺福泉潤澤古今。
1、恢弘建築訴說昔日輝煌
民建村民居特色鮮明,這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雷暢故居。雖歷經200多年的風雨,但文化底蘊猶存,在建築藝術上更是留給後人一筆不菲的文化遺產。
在建築形制上,整個故居大門向西,背山面水,崇垣環抱,氣勢雄偉,遠處望之,儼然城堡。三進的庭院裡,樹木繁茂,庭院開闊。堂、龐、庭、院左右對稱,柱、礎、鬥拱、橫梁、門窗等雕刻精美,雖經歲月風雨的侵蝕與洗禮,但仍能在若隱若現中感受到昔日的雕梁畫棟。其中,各類彰顯當年雷氏家族典雅華貴風採的精美雕飾最為吸引眼球,也是雷暢故居的一大特色。
雷暢故居
雷暢故居有大大小小12個天井,位於中軸線上的較為方正,左右各植一棵桂花樹,寓意「富貴」;旁邊廂房顯得小巧精緻,內植一棵大核桃樹,光線透過核桃樹冠進入天井,形成獨特的景觀;故居背面,是狹長的天井空間。行走其中,古韻油然而生。
根據相關史料,雷暢故居始建於清乾隆年間。《光緒·井研縣誌》中記載:「雷暢,字燮和,號快亭。其先為楚人,明洪武朝自麻城遷蜀,卜居。」乾隆三十四年,授為內閣侍讀學士。三十八年,因患足疾還鄉,其子翀霄以翰林院編修乞養侍父歸裡,翌年春,霄就舊宅前閒地築隨春園:「園有池、四周種植奇花異木,池中奇石為埠,建『月到亭』、『香光閣』在上面,香林梅塢,極幽麗之極,名彥雅遊,解水流連,頗積一時之勝。」
與雷暢故居毗鄰的雷氏宗祠,是明洪武年間一支雷姓移民從湖廣遷徒入川,定居井研縣後建造的宗族祠堂,佔地近1000平方米。大門由青磚層疊,威嚴屹立,氣勢恢弘,整個建築包括天井、大廳、戲臺等都保存著古韻原貌,是川西不可多得的民間宗祠「活標本」。
雷暢故居
2、千佛巖上千佛寺民建村還有一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千佛巖(寺)。
從雷暢故居出來,沿著茫溪河順流而下,步行十幾分鐘,一座老橋出現在眼前。從老橋旁的青石板路拾級而上,穿過一條狹長的老街,千佛寺就在老街上。
千佛寺石壁上現存的小佛
這裡是民建村1組福泉古街,走進千佛寺,來到寺廟三層,卻發現這裡別有一番洞天。東砂巖石壁上,有佛龕若干,其中有大佛一尊,小佛近千尊。
福泉古街
明代縣人李如達有詩:「千佛巖頭倚碧空,水光山色畫圖中。曇花遙映藤蘿月,貝葉時翻楊柳風」,可見當時此地禮佛之盛況。巖左側有「聚仙洞」,籀文清晰可見,洞內泉水叮咚,四季不涸,又名「福泉」,信徒禮拜過後都會去泉眼處取泉水飲之以求賜福,巖上原建有福泉寺,而福泉古街也由此而得名。
千佛寺內雕像
據清《光緒井研縣誌》記載:「東巖佛像長丈餘,蓋唐代伽蘭也」,可知該摩崖造像建於唐代。傳說該佛像與樂山大佛同時建造。後人以巖石佛像為基礎,在此處建立了千佛寺。寺廟背後一棵百年古樹直接從巖石上長出,與寺廟大殿建築渾然成為一體,部分樹根暴露在外面,樹上枝葉繁茂,遮擋著部分寺廟屋頂,站在大樹下,給人一種祥靜的感覺。從遠處看,寺廟若隱若現,神秘而祥和。
福泉古街中部的古碼頭歷史悠久,早在清朝時已存在,是當時茫溪河上一個重要的鹽業水運站點,也是千佛對外運鹽的最重要的碼頭。沿河而建的青瓦川西民居呈帶狀排列,臨河面為吊腳樓民居,從河對面看去,因勢成景,別有一番風味。
3、古鄉村振興再出發民建村之美是多元的,這裡的自然風光美,臺柚的香甜,引來無數遊客駐足品嘗。這裡的文化之美更是值得大書特書的。這裡的人民以淳樸勤勞為美,從這裡走出的不止有雷暢、雷輪,他們勇於拼搏、敢於創新,在各自領域裡打出一片新天地。深厚的文化底蘊,讓這裡國學昌盛,書聲朗朗。
近年來,井研縣認真踐行鄉村振興戰略,堅持「文化+」融合發展,以雷暢故居為中心規劃民建村雷家祠新村聚居點,建設宜居生活、樂業生產的優美村莊;進一步抓好雷暢故居、千佛古街、千佛巖等歷史人文景觀的保護修繕工作。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兩大核心,推動「國學文化小鎮」產業文化振興,發展鄉村旅遊,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
「樂山正在建設世界重要旅遊目的地,我們將努力搭乘這趟『順風車』,將千佛鎮民建村打造成具有井研文化底蘊,具有川西民居特色的『最美古村落』。」井研縣住建局負責人表示。
福泉古街老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