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12月28日的《水餃帶來投資良機》為例。
這則中立性的題目本身與「理論性」和「說教」無關。(如果我來為此文擬個標題,八成會是《思念食品:中國水餃的破冰之旅》等之類高屋建瓴的標題)。看起來普通的標題,實際上已經把網絡撒向更多的目標受眾,比如投機者,投資者,炒股者,或者美食家也要一睹為快。
「如果投資者想從中國的消費領域尋找價值被低估的股票,那麼不妨先嘗嘗中國的水餃」,嘗嘗中國的水餃,「一語雙關」,切入了主題。
河南鄭州思念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知名速凍水餃生產商。並在「新加坡證交所上市」。
熟知思念水餃的中國讀者或重溫或跳過之後,會發現幾位國外專家登場了,這幾位身份有別的專家,在文中的作用不僅是「提綱挈領」,更擔當著「意見領袖」的角色---
野村綜合研究所(Nomura Research)亞洲消費者研究部負責人麥可"吉爾摩;
裡昂證券亞太區市場(CLSA Asia-Pacific Markets)消費者研究部負責人保羅"麥肯齊;
Oberweis Asset Management (Asia)總裁Vanessa Shiu;
CIMB-GK Research的Ho Choon Seng;
這四位在文中發表「客觀」言論的非當事人,各持不同的觀點,角度也有所差異。
第一個人物吉爾摩是文中引出「故事背景」的第一人,「在發展中國家,當人均年收入達到3,000美元時,消費者的非必需品支出就會開始增加」。思念食品無疑與這樣背景極其契合。而他在隨後的補充中更為思念食品的「非行業老大地位」找出合適的出口:「在新加坡上市的中國企業在某種程度上一直被投資者視為二等公民,而這類公司在行業中一般也不是最大的【註:這是一段背景描寫,在華爾街的文章中,這樣的背景見縫插針,無處不在,又巧妙排位,不露聲色】」。言外之意是,並不是最大的食品公司才能在新加坡上市公司中立足(或改變成見)。規模與沿襲的傳統看法無關。緊接著一段也讓思念食品正確歸位---「不過吉爾摩稱,對思念食品而言,這是以二流的價格獲得了好的管理」。
第二個人物麥肯齊,緊接著將「背景」由宏大拉近到與主題(即股票)接近,「對便捷性的要求和傳統零售及烹飪習慣的消失註定會推動方便食品和速凍食品領域的發展」;
其實每個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都會遇到挑戰。企業越大,挑戰就越容易無處不在。如果忽略這點,有關它的敘事就會蒙上或多或少的「偏向」的色彩。
思念水餃就受到「豬肉漲價」的影響。它在這次物價風暴中的表現,也可澄清它「隨波逐流」漲價的「嫌疑」。「餃子的主要原料豬肉的價格上漲了約70%。思念食品截至9月30日當季的利潤比上年同期下降了0.3%,而銷售成本增長了37%」,數字說話的澄清,就在於讓讀者一眼洞察到這個品牌承受的壓力以及在壓力下「漲價8%」的無奈之舉。
細心的話,我們應該發現,該文並未將成本增加和漲價放在一起對比,直接渲染它的隱忍和良心。而是在中間又加入一段有關「商務部與豬肉」的背景。如果把這段背景解讀成影響這支股票的必備因素的話,不得不還有一種技巧上的理解:故意把兩種數字的對比分割開來,弱化有意識為企業「抹粉」的色彩。---這是聰明的手法(我想是的)
作為最後一個發言者,Ho Choon Seng不是投資機構的眼光而是用品牌眼光來審視這個品牌。「該公司真正吸引我的地方是它對品牌管理的重視。定位為高端品牌是一個重要的競爭策略。產品差異化使該公司能夠提高產品的定價。」如果用營銷From EMKT.com.cn的大眾化語言來講述的話就是:「白領們,吃餃子就這個牌子吧,人家也是高檔滴!」
看完餃子的故事,先買上一份品嘗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