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到臺灣的大陸配偶:敵人還是親人 只在一念間

2020-12-11 中國新聞網

  臺灣話說:「春天后母面。」意思是,春天的氣候就像後母的臉孔一樣變化無常。

  這是早期臺灣時空背景發展出來的諺語。如果母親過世,對子女而言,爸爸再娶的女人,就是「後母」;而對後母而言,這些子女常被稱為「前人子」。「後母」和「前人子」在早年臺灣物資並不豐厚的時代,通常隱含著一些「敵對」的味道。

  時代變遷,臺灣如今一代對於子女的疼愛,比之上一代好上許多,加上社會觀念進步,對兒童的關愛引起多方重視,後母就算再自私,也不敢對「前人子」有惡意的行為。因為婦幼保護專線「113」一撥,警車馬上開到家門口。保護兒童已經成了全民的共識。

  但兩岸開放交流之後,有一種後母最近卻成了新的問題。臺灣有些老人家喪偶後,會到大陸迎娶年紀相仿的女性做伴。然而,這些女性不是喪偶、就是離婚,她們來到臺灣與年邁的老人家重新組成家庭,已經不能算「大陸新娘」,常被稱為「大陸配偶」。

  過去臺灣男性娶大陸新娘,無非是為了傳宗接代。兩岸聯姻,有時因為觀念落差太大,出過一些怨偶,但幸福美滿例子還是比比皆是。有個臺灣到大陸經商的男子,在福州認識一個大學畢業的女孩,兩情相悅,結婚後移居臺灣,還生了一個可愛的女兒,在嘉義市南田市場旁租了一個店面,夏天賣八寶冰,冬天賣熱飲,生意不錯。那福建女子氣質好,笑容又甜,常常有男客問:「你還有沒有妹妹想嫁來臺灣?」

  「沒有。」老闆娘笑道。「那還有沒有姊姊?」

  「我姊結婚了。」老闆娘面露遺憾的表情。

  最後客人又問道:「那你有沒有要好的朋友想嫁來臺灣?」

  「哈哈!」老闆娘笑了,答道:「我幫你注意一下口羅!」

  這是兩岸聯姻的好例子。但本文提及的「大陸配偶」並不屬於這類,因為這些年齡較長的配偶來臺,常常是「做伴」,共同走完人生的最後階段。但這卻引起許多揣測,最主要是在金錢方面。

  有人會認為,這些年紀比較大的配偶來臺,差不多是為了老先生的遺產。在這種氛圍下,一些大陸配偶的處境是艱難的,因為先生與原配所生的兒女,大多都已邁入中年,他們不像本文開始提到的「前人子」還在年幼階段,對「後母」害怕多於期待。這些子女與後母之間,通常帶有一種極為矛盾的心理。他們既欣慰父親有人做伴,同時又對後母帶著難以排解的敵意。第一,她像程咬金一樣半路殺出,取代了媽媽的位置,怨;第二,她可以分得父親的一部分遺產,恨。

  通常這種「怨恨」的情緒會在父親過世後傾巢而出,有時子女甚至不顧念後母照顧父親多年的恩情,要她立即打包滾回大陸去,搞得後母愁容滿面。鄰裡間則議論紛紛,認為這些子女未免也太絕情。

  但例外不是沒有。

  數年前的某個下午,我聽聞趙媽媽騎腳踏車在仁愛路被機車撞倒,趕去查看時,趙媽媽已被送到醫院急救,地上留下一攤血跡,看來撞得不輕。隔天我到醫院探視,趙媽媽已經醒來,頭上包著紗布,從病床上站起來時雙腳不穩,踉蹌之間,一名中年婦人上前扶住,勸道:「阿姨,您還是躺著休息吧。」

  趙媽媽乖乖躺回病床上,說:「裡長,給你介紹一下,這是你趙伯伯的二女兒。」

  那中年婦人點頭示意,閒聊幾句後,我留下水果,告辭而去。

  趙媽媽出院後,特來感謝我去看她,說:「那幾天,還好有你趙伯伯的女兒照顧我。」

  漸漸地,我把她們的關係釐清了。趙媽媽是西安人,早年喪偶,60歲來臺嫁給大她十幾歲的趙伯伯,兩人老來相伴。趙伯伯的兒女對這位後母非但沒有敵意,還視為自己親生的母親。趙媽媽車禍受傷時,他們輪流照顧,直到出院為止。有一天趙媽媽告訴我:「前年農曆過年,孩子們都回來,我想早一點起床給他們做飯,誰知我6點起床時,他們已經準備好了一桌菜,對我說,阿姨服侍爸爸那麼多年,今天就放輕鬆讓我們服侍一下吧。他們還合資打了一個戒指送給我……」說著說著,趙媽媽眼眶裡泛出了淚光。

  由此看來,後母是敵人,還是親人?只在一念之間吧!(臺灣專欄作者 蔡坤龍)

相關焦點

  • 大陸配偶:嫁到臺灣,我有些後悔
    大陸配偶抗議待遇差別原標題:大陸配偶:嫁到臺灣,我有些後悔【本文採訪:王曉笛 鍾曉雯,主人公為化名。】「嫁過來後有些後悔」,橙子對我說,「除了當富太的,大陸女孩九成後悔嫁過去的。」這個26歲的女孩,一張娃娃臉,帶著些俏皮。和出生不久的女兒在一起,看上去像一位細心的姐姐。除了是一位年輕的媽媽,她還有一個特別的身份。陸配。不久前,大陸配偶集體抗議申領臺灣身份證的時間過長。我因此再次聯繫了橙子,這一回距離我們上回談到臺灣已經相隔了兩年。
  • 國民黨:支持大陸配偶取得臺灣地區身份證資格年限降為4年
    眾多在臺生活的大陸配偶爭取獲得身份證的年限下修(圖片來源:「中時電子報」)【環球網報導 記者 徐亦超】據臺灣「中央社」6月15日報導,中國國民黨文化傳播委員會主委周志偉15日表示,不論陸配或其他「外籍配偶」,應該受到相同對待,不該有歧視與差別待遇,陸配應與其他「外配」一樣4年可取得臺灣地區身份證。
  • 愛臺灣身份證?大陸嫁到臺灣的已越來越少了
    據香港中評社報導,高雄市新住民發展協會理事長郭冠霖接受中評社訪問表示,近年一直協助政府推動領身份證,但不想拿的就是不想拿,不管來自大陸或東南亞國家與地區的配偶都一樣。他分析原因,除了誘因不太夠,也與臺灣競爭力下滑有關,當然政局不安定也有影響,現在網絡發達,在海外滑手機比較一下都知道,連越南印尼都不太願意嫁過來臺灣。  根據2019年統計,臺灣18萬名外籍配偶中,有約12萬人取得身份證,取證率為65.7%;陸配35萬餘人中,有約12萬人身份證,比率為35.79%。取證率外配幾乎是陸配的兩倍。
  • 從疫情中看「大陸配偶」在臺灣的酸甜苦辣
    說到「大陸配偶」群體在臺灣的境遇,他們所碰到的酸甜苦辣兩岸同胞都一定要知道,凡是關心兩岸關係的同胞們更必須知道,以下就讓我們一同來看看這些年大陸配偶在臺灣所遇到的酸甜苦辣吧!    首先,臺灣當局長年對大陸配偶的歧視性政策,雖然逐年放寬,但仍舊是「身份從嚴,生活從寬」,搞得裡外不是人。
  • 嫁到臺灣被汙名 大陸新娘自述受到不公待遇(圖)
    以下是一位嫁到臺灣的大陸新娘王浩薇的口述,由環球時報程剛整理。  說實話,我現在真有點後悔,不是後悔嫁到臺灣,而是後悔當初放棄了先移民新加坡的機會。我記得很清楚,那一年我28歲,跟著新婚的丈夫到了他的家鄉———臺灣的臺南。  但是我沒想到,有了家卻失去了工作。根據臺灣官方《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的有關規定,臺灣人的大陸籍配偶必須在臺灣結婚滿2年或者育有子女才可以申請來臺定居,到時官方會發給大陸配偶一張「團聚證」;拿到「團聚證」4年後,才能獲得在臺灣的永久居留證;之後再在臺灣呆夠2年,才有可能取得臺灣身份證。
  • 訪嫁到臺灣的大陸新娘:跟上海相比,臺灣還是男尊女卑的社會
    聽著她們一口流利的上海話,很難將她們與臺灣聯繫起來。她們是「兩岸緣·浦江心」在臺滬配返鄉交流團的成員,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嫁到臺灣去的大陸新娘。在街道文化中心,她們參觀了長寧陸配中心活動室,聽取了中心負責人的介紹。
  • 兩岸婚姻30年,大陸配偶的酸甜苦辣值得關注
    大陸配偶雖然與臺灣民眾都講「國語」,大陸亦稱為普通話,除非本身來自操閩南語和客家話之大陸各省市地區大陸配偶,在使用方言上卻沒有辦法聽和說與臺灣本地民眾交流融入,使得許多大陸配偶在一般日常生活中造成生活上的不便,也無法運用熟練的方言拉近彼此間的距離,以至於無法融入臺灣家庭朋友的生活圈之中,最終造成語言上的隔閡而自我孤立。
  • 嫁到臺灣是一種什麼體驗?
    良好的經濟成為臺灣人作為配偶的加分點,從1990年開始,嫁到臺灣的女性人數激增。根據臺灣「內政部戶政司」的記錄,陸配數量2018年已然達到35萬人,達到全臺婚配數的10%。不過在這些配偶當中,男性只有微不足道的0.3%,女性是絕對的主力軍。 同期的外籍配偶中也有東南亞來的,像是印尼、菲律賓、越南、柬埔寨等國。
  • 嫁去臺灣100塊聚會都嫌貴 陸配大呼:全家回大陸
    ,想要一家回大陸」。由於臺灣經濟日漸下行、受到當地歧視等原因,不少嫁去臺灣的大陸配偶都萌生了這種想法。「以前大家一窩蜂想嫁到臺灣,現在又一窩蜂想回大陸。臺灣的優勢不存在了,而大陸一直在發展、在進步。」在臺中生活了14年的大陸配偶陳楊感慨不已。陳楊來自黑龍江,自2004年嫁到臺灣以來,陳楊最大的感受就是臺灣的經濟可謂「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
  • 大陸新娘嫁到臺灣後成立政黨 黨員多為移民
    二十幾年前,出生在福建龍巖永定縣的盧月香嫁到了臺北,成為臺灣的首批「大陸新娘」。這些年,她一直在努力證明自己「不比別人差」,她想用自身行動來反抗和消除臺灣社會對大陸新娘的歧視,甚至創建政黨為她們爭取平等地位。 如今,這支由大陸新娘組成「中華生產黨」開始展現了它的力量。
  • 維權受阻 大陸配偶競選民代為陸配發聲爭權益
    肖雲霞也表示,要努力爭取成為臺灣史上第一位進入臺立法機構擔任民意代表的大陸配偶。 目前擔任中華婦女聯合會執行長的肖雲霞,21年前嫁到臺灣,照顧公婆和2名子女無法工作,只能與丈夫擺地攤。之後她做兼職每天忙直到深夜,睡眠不到4、5個小時。
  • 兩岸關係更緊張,大陸配偶嘆:臺灣社會把人變得比病毒可怕
    由大陸配偶組成的屏東市彼岸花關懷協會核心成員接受採訪時,憂心防疫碰上政治操作,把大陸人汙名化得比病毒更可怕,散播仇恨會讓日子更加難過。屏東縣陸配大約一萬餘人,全臺陸配約40萬人。屏東市彼岸花關懷協會2016年成立,由屏東市為主的150位陸配組成,主要進行陸配家庭的關懷與協助,目前由何吉英目前擔任理事長。
  • 在臺大陸配偶李採恩:臺灣年輕人出路在大陸
    新華社11月26日報導,李採恩2007年嫁來臺灣。在桃園機場一下飛機,就被帶進面談室。面對一架攝像機,她被問了很多問題,比如婆家的電話號碼是多少,在大陸辦了多少桌的婚宴。她都說不清,所以一出來就擔心,怕不讓入境。 雖然出生在瀋陽,但李採恩長得更像江南女子,身材嬌小,皮膚白淨。回憶起10年前的那一幕,她至今心有餘悸。
  • 臺灣人身邊的大陸人:大陸媳婦在臺從難過到喜歡
    臺灣人身邊的大陸人:大陸媳婦在臺從難過到喜歡 文中的紅梅是一位嫁到臺灣的河南媳婦,初到臺灣時,偏見和鄉愁令她很難過,還好臺灣的婆婆待她如親生女兒,令她很喜歡臺灣的生活。  作者說,如果每位媳婦都願意像紅梅一樣把婆婆當媽媽孝順,臺灣的婆媳問題會減少很多。  文章摘編如下:  我所居住的小區是由眷村改建成的公共房屋,這邊的居民多半是榮民榮眷。
  • 嫁到臺灣已20年大陸配偶:長輩怕兩岸開戰要我回家
    據香港中評社報導,近期軍購與軍演的消息頻頻在兩岸間釋出,讓人懷疑是否要進入「準戰爭狀態」?嫁到臺灣、在高雄生活已20年的湖南姐妹陳新鈺28日接受中評社訪問表示,老家衡陽的母親最近要她別待在臺灣了,家裡人都說「回來吧,兩岸要開戰了啊。」
  • 大陸女生不再熱衷嫁臺灣郎
    大陸「海峽兩岸婚姻家庭服務中心」有關負責人認為,兩岸通婚數量減少,是兩岸社會經濟水準差距縮小、兩岸婚姻逐漸恢復理性的表現。該負責人坦言,早年兩岸婚姻具有「盲目性」,且大陸配偶絕大多數為「女性」,如今在大陸社會經濟不斷發展下,「定居大陸」漸成兩岸婚姻家庭的主流選擇。
  • 大陸配偶首次參公選 「史大媽」參選南投縣議員
    不同的是,史雪燕是一名大陸配偶,還是第一個參加臺灣地區公職選舉的大陸配偶,因而引發廣泛關注。  昨日,導報記者聯繫上了這位「大陸配偶在臺參政第一人」史雪燕,在電話中和她聊起了她如何從一名南投媳婦步入政壇參選縣議員以及背後的故事。
  • 大陸配偶嘆跟臺灣人結婚比登天還難
    中新網2月17日電 「神九都能上天了,怎跟臺灣人結婚比登天還難呀」!大陸兩岸婚姻家庭協會成立半年來,遇到許多前往求助的兩岸婚配男女,他們共同的問題都是臺灣何時才能全面取消對大陸配偶的歧視。
  • 洪秀柱:努力讓大陸配偶4年拿到臺灣地區身份證
    (網絡圖)  中國臺灣網6月7日訊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參與中國國民黨2016年臺灣地區領導人初選的「立法院副院長」洪秀柱今(6日)天說,希望兩岸互信和解,降低「政治解讀婚姻」因素。她會在「立法院」想辦法全力排除困難,讓大陸配偶拿臺灣地區身份證年限降為4年。
  • 大陸新娘的臺灣生存
    總體看,涉臺婚姻雖然不乏美滿幸福、較為成功的範例,但由「大陸新娘」所形成的新移民潮現象,及其在臺灣島內所衍生出的各種問題和矛盾凸現,如大陸配偶的生活適應問題、務工問題、醫療福利問題,以及近年來增加的「新臺灣之子」(兩岸婚姻所生)的教育問題、健康保障問題等等,成為不可漠視的嚴肅議題,不僅引起了島內各界的論爭,也引起了大陸民眾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