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嫁到臺灣的大陸新娘:跟上海相比,臺灣還是男尊女卑的社會

2020-12-16 上觀

19日上午,50多位女性聚在長寧區周家橋街道社區文化中心。聽著她們一口流利的上海話,很難將她們與臺灣聯繫起來。她們是「兩岸緣·浦江心」在臺滬配返鄉交流團的成員,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嫁到臺灣去的大陸新娘。在街道文化中心,她們參觀了長寧陸配中心活動室,聽取了中心負責人的介紹。

 

圖片攝影:洪俊傑

 

「歡迎我們嫁出去的女兒多回娘家走走」,長寧區臺辦負責人說。一番交流後,上海新娘與上海朋友們互留微信,並約定到臺灣後去她家做客。情到深處,一位上海新娘激動地說,「哪個政黨跟大陸關係好,我孩子的那張選票就投給誰。」

 

我很好奇上海新娘在臺灣生活究竟如何,是否像外界傳說的那麼好或者那麼差,於是在會議間隙,我與兩位上海新娘進行了一番交流。她們一位叫徐莉,另一位是凌捷,徐莉1993年起就在臺灣高雄生活至今,在當地經營著「徐記烤鴨店」,而凌捷則是從9年前開始居住在臺灣彰化縣,她的先生是位臺商,經營著數家企業。

 

我選擇這兩位採訪還有另一個原因,她們都是活躍在當地的陸配「活動家」。徐莉目前是南部高雄市新移民社會發展協會理事長,而生活在臺灣中部的凌捷則是臺灣陸配聯合總會的名譽理事長。我想,她們或許比普通大陸新娘,更了解、更能感受這個群體的甜酸苦辣。

 

 


生菜看起來水嫩水嫩的,價格也很低廉,臺灣市場上就叫它「大陸妹」。


 

上觀新聞:就二位接觸下來,影響兩岸婚姻的最大變量是什麼?

 

徐莉:與所有的婚姻一樣,最關鍵因素是婚姻本身是否牢固,男女雙方是否抱著某種不單純的目的結合。如果一個想嫁到臺灣來享福,一個是讓你過來幫我生孩子、做家事、伺候公婆。那麼,你的期望值越高,落差就會越大。

 

凌捷:坦率地說,臺灣社會對從大陸來的人好像總有種偏見,當地媒體也很少正面報導我們陸配。當地很多人沒有來過上海,也不在乎你來自上海,總覺得整個大陸都是很窮的地方。

 

上觀新聞:我聽說在臺灣有種蔬菜就叫「大陸妹」。

 

徐莉:就是生菜。我1993年去臺灣的時候,當地市場那時還沒有這個菜。過了幾年以後,市場上出現這個菜,生菜看起來水嫩水嫩的,價格也很低廉,市場上就叫它「大陸妹」。

 

凌捷:很多姐妹並不能接受這個稱呼,說一個發生在我身邊陸配姐妹的事。一天,她的朋友在飯桌上吃這個菜,朋友就說,「這就是你『大陸妹』」。我的姐妹當場就把一支筷子飛了過去,還很生氣地說,「你為什麼要歧視我?」

 

徐莉:這個開始可能有歧視的含義,但現在這方面的意思少了。

 

上觀新聞:從大環境來看,滬臺兩地的婚姻文化差異大嗎?

 

徐莉:跟上海相比,臺灣整體還是一個男尊女卑的社會。在更為傳統的南部地區,更是認為女性就應該相夫教子,在家裡就是要做家事、煮飯、伺候公婆。如果你沒有這麼做的話,就會傳來閒話——這個人(陸配)嫁過來就是騙錢的。

 

凌捷:大陸新娘去臺灣,在陌生的環境下生活總會有些不適應,總要慢慢磨合。

 

徐莉:所以我媽跟我開玩笑說,高雄像「舊社會」,上海是「新社會」,就怕我到了「舊社會」受氣。(笑)

 

上觀新聞:除了受氣之外,還有一件關係陸配切身利益的事情——前段時間,臺灣立法機構沒有同意將陸配取得臺灣身份證的年限從六年減少為四年。

 

凌捷:民進黨就是怕我們這些陸配拿了身份證有了投票權後,就去支持國民黨,所以就一直「杯葛」(抵制)我們,反倒是像馬來西亞、菲律賓這些人只要四年就可以拿到臺灣身份證。

 

徐莉:這對我們姐妹很不公平。一般來說,結婚後的兩三年是婚姻的蜜月期,之後家裡可能會出現矛盾。這時候丈夫就可以拿妻子沒有臺灣身份證來威脅她,因為沒有身份,大陸新娘在臺灣寸步難行。

 

上觀新聞:因此,我看到不少陸配前往臺北立法機構門前抗議。

 

凌捷:我周邊的許多陸配姐妹去臺北抗議了。因為去那裡要包遊覽車,買礦泉水,不少姐妹捐了三千、五千新臺幣。我們不願淪為兩岸婚姻的受害者,所以一直在努力爭取自身權益。

 

徐莉:坦率地說,對於許多陸配姐妹來講,投票權並不是最重要的。她們只是想要有一個比較公平、比較平等的生活環境,很簡單。

 


家庭幸福的有很多,不好的也很多。


 

上觀新聞:聊完大環境,我們說說家庭小環境。冒昧地問一句,二位是如何與臺灣家人磨合的?

 

徐莉:下月2號我們就結婚25年了……

 

上觀新聞:恭喜恭喜。

 

徐莉:謝謝。我很幸運,嫁的是一戶臺灣外省人家庭。我公公是北京人,我婆婆是安徽人,公公是隨部隊來臺灣的軍人,他們都很認同大陸人。

 

當然,跟婆婆相處總會有問題。比如說,我有富貴手(手部疾病),沒法幫小孩子手洗襪子。但婆婆堅持對我說,小孩子襪子很髒,你要用手洗。我從不跟婆婆頂撞,每次都說「好好好」,但還是丟進洗衣機裡。

 

凌捷:兩岸文化不一樣,所以我和先生也花了幾年時間磨合。比如說吃飯,臺灣人一定要用公筷、公湯勺,即便在家吃飯也一樣。我剛開始還不太適應,後來覺得這樣確實更衛生,於是我也在慢慢改變。其實,臺灣在有些方面的做法也是對的。

 

上觀新聞:那麼有沒有磨合不下去的兩岸婚姻?

 

徐莉:家庭幸福的有不少,過的不好的也有很多。

 

凌捷:就我所知,陸配與臺灣配偶離婚的不少。有報導說,七成陸配的生活並不怎麼好。有的先生可能存在家暴,有的先生不給家人錢,還有的染上了賭博的惡習。

 

上觀新聞:這個時候二位所在的陸配組織能起到哪些作用?

 

凌捷:有時候半夜會接到陸配遭到家暴的求助電話,我們就會半夜去探望她,或者先幫夫婦二人作調解,不行的話再幫我們姐妹找律師打官司。

 

上觀新聞:問個技術問題。如果在沒有拿到臺灣身份證前和先生離婚,陸配是可以留在當地,還是必須回大陸去?

 

凌捷:必須回到大陸。

 

徐莉:所以有些丈夫就拿這個來威脅妻子,叫她不許離婚。

 

凌捷:過去認為大陸女性嫁到臺灣是一件風光的事,其實一些不開心的遭遇,也只有新娘自己心裡知道,大陸這邊的家人並不知情。

 

上觀新聞:如果離婚之前兩人有了孩子呢?

 

徐莉:臺灣還是一個父系社會。當地男性大都認為,無論夫婦生了2個還是3個孩子,如果男方不同意的話,女方一個孩子也不能帶走。但是臺灣當地會有免費的法服律師幫你打官司,法院也會評估在女方能力範圍內,可以留下幾個孩子。

 

凌捷:但是如果你沒有臺灣身份證的話,女方想取得孩子的監護權就比較困難了,臺灣當地法院基本上是不會判給你的。

 

上觀新聞:如果媽媽想看孩子怎麼辦?

 

徐莉:經過我們陸配團體的積極爭取,現在臺灣當局規定,如果女方沒有拿到臺灣身份證,且孩子的監護權又判給先生的話,女方有權利每年來臺灣看望孩子兩個月。

 

凌捷:即便有這個規定,但來回一次臺灣也不容易。

 


說到底還是生活得好最重要


上觀新聞:平時在臺灣的上海陸配之間交流多嗎?

 

凌捷:我們生活在臺灣北中南部的上海姐妹,基本上一個月會有一次聚會,還會拉著「上海人在臺灣」的橫幅。我還在籌備一個上海同鄉會,臺灣地區的「內政部」也已經批准了。

 

如果她們在生活上、工作上遇到困難,我很想幫助我們的上海姐妹。我們也想給陸配的第二代之間做聯誼,在文化上或者生意上都可以做交流。說實話,我想做的事情有很多很多。

 

徐莉:坦率地說,如果你在臺灣生活得很好,你或許不太願意跟大陸人在一起。因為只有跟當地人接觸,你才能更好地融入這個社會,那當你全部都融入進去的時候,你會覺得幸福指數越來越高。

 

上觀新聞:還有一點,大概是她們不願意讓人知道自己的陸配身份。

 

徐莉:對,就是怕受歧視不願掛上「大陸妹」的身份。因為整體來講,我們在臺灣還是個弱勢群體。

 

上觀新聞:除了關係自身利益的身份證「六改四」之外,大陸新娘會關注臺灣政治嗎?

 

徐莉:我們有的姐妹生活在臺灣南部,那裡有很多綠色家庭。我一直說,姐妹們要以家庭為主,至於政治這一塊,你可以不用刻意去參與,但自己生活一定要過好。

 

上觀新聞:明白了,說到底還是生活得好最重要。

 

(除署名外,內圖來源:新華社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圖片編輯:蘇唯  編輯郵箱:shzhengqing@126.com)

相關焦點

  • 地震、迷信、男尊女卑、治安差,大陸新娘的獨白:臺灣不是天堂!
    編者按:地震、迷信、男尊女卑、經濟壓力……這些都是臺灣光彩背後的更多面,嫁到臺灣的大陸姑娘萬花深刻地覺得,臺灣並不是「你臆想中的天堂」,不值得那麼多心嚮往之的同胞們一個個前赴後繼,離開臺灣舉家遷回大陸是她和臺灣丈夫共同的選擇。
  • 大陸新娘的臺灣生存
    多年以來,尤其是在李登輝和陳水扁執政時期,從探親、團聚、取得「身份證」到就業,大陸新娘都要遭受執政當局的嚴格限制,甚至比同樣遭受歧視的「外籍配偶」還要差。她們生活於社會的邊緣和底層,面對無奈的現實,常常有人發出憤怒的譴責:「我們的奶水哺育臺灣孩子,但我們的人權在哪裡?」「難道愛情有罪嗎?」
  • 嫁到臺灣被汙名 大陸新娘自述受到不公待遇(圖)
    以下是一位嫁到臺灣的大陸新娘王浩薇的口述,由環球時報程剛整理。  說實話,我現在真有點後悔,不是後悔嫁到臺灣,而是後悔當初放棄了先移民新加坡的機會。不得已,只好結束了深圳的生意,在臺灣的家裡做一個全職太太,管家,帶孩子。  「大陸新娘汙名化」  也許很多人都知道,大陸新娘在臺灣的名聲不太好。一方面,確實有些嫁過來的人是衝著臺灣人的富裕生活;另一方面,也確實有少數大陸女子是「假結婚,真賣淫」,臺灣叫「特種行業」。
  • 大陸新娘嫁到臺灣後成立政黨 黨員多為移民
    二十幾年前,出生在福建龍巖永定縣的盧月香嫁到了臺北,成為臺灣的首批「大陸新娘」。這些年,她一直在努力證明自己「不比別人差」,她想用自身行動來反抗和消除臺灣社會對大陸新娘的歧視,甚至創建政黨為她們爭取平等地位。 如今,這支由大陸新娘組成「中華生產黨」開始展現了它的力量。
  • 大陸配偶:嫁到臺灣,我有些後悔
    去了一年,還是受不了那個機器工作的聲音。」「在這個環境下養胎嗎?」我問。「改變不了,只能忍耐。」儘管到臺灣前,先生也說起過家裡的情況,但是親眼目睹,還是讓她感到很大的心理落差。「我挺後悔,在沒領證前,去臺灣看他們家到底怎麼樣,」緊接著,她說,「回上海的那天,就告訴自己,不想再回去了。」「領臺灣身份證不是要求每年在當地生活半年嗎?」我問。
  • 第一個嫁到浙江的臺灣鄒族新娘
    臺灣姑娘方美倫在自己的博客上如此寫道。她是第一個嫁到浙江的臺灣鄒族姑娘,她的另一半是溫州文成的帥小夥王煒。  方美倫是臺灣原住民鄒族,家族世代務農,父親種植高山蘭花、茶葉、咖啡等作物已有四十餘年。去年,他們家的咖啡被臺灣農業部門評為臺灣第一品牌。哥哥子承父業,她則時常在哥哥經營的茶莊幫忙。
  • 背後辛酸一言難盡 大陸新娘炮轟臺灣當局不人道
    中新社發 張煒 攝    中新網1月31日電 據香港明報報導,臺灣當局自2003年9月起實施大陸配偶入境面談制度,但面談內容卻涉及當事人極度隱私的性生活細節,有官員更坦承這是故意用來測試學歷低、表達能力差的大陸新娘。結果,這措施引來真正結婚而到臺依親的大陸新娘和各方強烈批評臺灣當局歧視大陸人,深化裂痕、埋下積怨。
  • 大陸新娘盧月香在臺灣的拼搏之路
    建立一些好的機制,讓他們在兩岸都可以幫助一些百姓,因為許多大陸新娘在臺灣都一二十年了,他們在臺灣生活得很安穩,在社會上賺到的錢就回饋社會,讓大家集資,拿這些錢到家鄉來辦安養院,辦一些有益的活動,做一些公益事業。」盧月香這樣說到。擬帶大陸新娘抱團參與家鄉建設親人間割不斷的血脈深情,讓第一次來常州的施精健夫人盧月香十分感動。
  • 臺灣大陸新娘桂林省親忙
    臺灣大陸新娘桂林省親忙 2016-02-19 09:42:06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中新社桂林2月19日電 題:臺灣大陸新娘桂林省親忙
  • 嫁到臺灣的大陸配偶:敵人還是親人 只在一念間
    時代變遷,臺灣如今一代對於子女的疼愛,比之上一代好上許多,加上社會觀念進步,對兒童的關愛引起多方重視,後母就算再自私,也不敢對「前人子」有惡意的行為。因為婦幼保護專線「113」一撥,警車馬上開到家門口。保護兒童已經成了全民的共識。  但兩岸開放交流之後,有一種後母最近卻成了新的問題。臺灣有些老人家喪偶後,會到大陸迎娶年紀相仿的女性做伴。
  • 大陸新娘盧月香在臺灣的拼搏之路(之五)
    她沒有身份證根本不能出去工作,日子過得捉襟見肘相當窘迫,無奈之下才來商場偷點小東西。其實也不外就是一兩個麵包一兩件文具,根本就不值幾片小錢,但是拿回去可以讓老公和兩個孩子高興,。這位大陸妹邊訴說邊抹淚:「我以前在大陸是醫院的護士長,如果現在我可以出去工作,有一份收入的話,我家裡的日子就不會這麼艱難了!」
  • 在臺灣走群眾路線 大陸新娘臺灣建黨記
    建黨讓盧月香在兩岸獲得政治和商業雙重效應,她還準備競選臺灣「立委」,如果成功將是大陸移民在臺灣獲得的最高政治地位。2013年4月19日,北京下著小雨,47歲的臺灣中華生產黨主席盧月香頂著雨走進毛主席紀念堂。跟在她身後的是抬著花圈的近百名中華生產黨黨員。副主席杜潤坤記得,大概是繞著水晶棺走到一半的時候,盧月香突然跪下了。
  • 大陸新娘臺灣郎:蜜罐裡的愛情
    大陸新娘臺灣郎:蜜罐裡的愛情 2012年07月26日 08:01 來源:中新社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臺灣「中華生產黨」大陸新娘佔多數 已成臺政壇「關鍵少數」
    「中華生產黨」是一個以大陸新娘為主體的黨派,黨主席盧月香20年前嫁到臺灣成為一名臺灣新娘,對大陸配偶受到的歧視深有體會。盧月香成立中華生產黨的初衷是「為大陸新娘發出一點聲音,為她們爭取一些地位和權利。」隨著成員的不斷擴大,該黨目前與72個在野政黨結盟,黨部下屬有32個對接協會,漸漸成為臺灣政治格局中的「關鍵少數」。
  • 你知道臺灣有很多「外籍新娘」嗎?(我在大陸看臺灣)
    ——《我在大陸看臺灣》  從上世紀90年代後,臺灣的男人開始娶外籍新娘。所謂「外籍新娘」就是臺灣以外的新娘,包括了大陸、東南亞(印度尼西亞、越南、緬甸等地)。為什麼從90年代之後開始會有這樣的現象呢?主要的原因就是臺灣的女性意識覺醒,臺灣的男人覺得臺灣女人不夠溫柔, 太強悍,而外籍新娘可能較以夫為貴,或許來了之後因為就人生地不熟,所以會較依賴丈夫,讓男人產生了保護女人的優越感。當然,更重要的原因是,按照正常的婚戀方式,男方娶不起臺灣女人,要買房子什麼的。
  • 大陸女生的臺灣印象:男人很娘 不嫁臺男
    6月27日訊 兩岸包機直航進入倒數,有人說是「臺灣熱、大陸冷」,臺灣《蘋果日報》特派記者前往上海、崑山、蘇州,發現大陸民間對於包機直航的確仍處於慢熱狀況,記者從外灘走到夜店,所接觸到的上海美女,她們對臺灣印象是來自於電視播放的臺灣綜藝節目,甚至對記者都不熟悉的臺灣年輕男歌星都耳熟能詳,而她們眼中的臺男是溫柔、紳士的,甚至到了「很娘」的程度,不過上海妹對嫁來臺灣卻興趣不大。
  • 臺灣女嫁大陸郎日漸增多 更有被寵的幸福感(圖)
    近年來,隨著大陸經濟和社會等各方面的快速發展,兩岸通婚的擇偶渠道日趨多元化,婚姻質量和婚姻結構不斷改善,在性別上也不再是女方清一色來自大陸,許多臺灣新娘從寶島遠嫁大陸,過上了幸福生活。2002年,廣西民政部門發現,在當年年底桂林、柳州、南寧三城市結成的1300多對兩岸夫妻中,只有2對男性是大陸居民。不過,隨著海峽兩岸交流的逐漸增多,兩岸婚姻的發展趨勢已經不再是「大陸女配臺灣郎」的「單向輸出」狀況,「臺灣女嫁大陸郎」的個案正在逐漸增多。臺當局有關部門2005年的調查結果顯示,據不完全統計,赴臺灣結婚的大陸新娘約有20萬人以上,而同期赴大陸結婚的臺灣新娘也增加到5000人左右。
  • 臺灣寫真:大陸新娘的自強故事被拍成紀錄片
    中新社臺北4月9日電 題:大陸新娘的自強故事被拍成紀錄片  中新社記者 董會峰 鄭巧  一位大陸新娘自強打拼的故事,被拍成紀錄片,名曰《回家路上》。  該年輕女性,叫李正霞,四川人,1997年嫁來臺灣,兩個兒子均患有多動症,公公、丈夫和母親在3年內相繼過世。
  • 800多位臺灣女性嫁到大陸 臺男自嘲:我們成了沒斷奶的幼稚兒童
    據臺灣媒體報導,近兩三年來,兩岸婚姻形勢發生倒轉,以前基本是大陸女子嫁到臺灣,現在臺灣女性嫁給大陸男生的情況越來越普遍,大陸女孩嫁到臺灣的人數則大幅下降。在2007年有一萬四千多名臺灣男性迎娶大陸新娘,而在去年卻只有不到八千人,十年來減少了一半。此消彼長,十年前,嫁到大陸來的臺灣女性只有不到四百人,在2016年則增加到800人以上。如果你足夠八卦的話,從兩岸女星的婚嫁選擇上也能看出端倪。
  • 大陸女嫁到臺灣後:有人抱怨有人求變
    一樣的膚色、一樣的語言,嫁到臺灣的大陸女子在嶄新的生活面前,有人哭有人笑,有人平庸有人出色,有人抱怨有人求變,人生風景各不相同——  臺灣中華生產黨黨主席盧月香,回到故鄉永定推廣臺灣水稻,還要幫黨員們開拓大陸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