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健康為中心,「實」字為先打造健康中國「升級版」——國務院...

2020-12-15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社北京7月31日電 題:以人民健康為中心,「實」字為先打造健康中國「升級版」——國務院第四次大督查醫療養老專題綜述

  新華社記者

  實現異地就醫住院費用直接結算、啟動多種形式的醫療聯合體建設、分級診療擴大到85%以上的地市……2017年新一輪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從單項突破到整體推進,惠及13億人民的健康中國建設正在走出實效為民、實策惠民的關鍵一招。

  記者日前隨國務院第四次大督查醫療養老專題組走訪多地發現,各地方有關部門在推進就醫便捷、「兜底」保障、醫養結合方面邁大步、出實招,改革探索路徑日漸清晰、亮點頻現,扎紮實實的民生獲得感寫在了老百姓的心上。

  破解醫療資源「中梗阻」 多種醫聯體建設初見實效

  長期以來,大醫院「人滿為患」、小醫院「門可羅雀」的現象為群眾詬病,其「病灶」在於優質醫療資源分布不均衡,造成醫院喊「累」、百姓喊「難」。國務院第四次大督查發現,為破解醫療資源「梗阻」,多地正在探索推進多種形式的醫療聯合體建設,成效顯現。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推進醫療聯合體建設和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出,探索分區域、分層次組建多種形式的醫聯體,在城市主要組建醫療集團,在縣域主要組建醫療共同體,跨區域組建專科聯盟,在醫療資源不足的邊遠貧困地區大力發展遠程醫療協作網。

  推進改革需要地方積極探索——湖北省以1家三級醫院為牽頭單位,聯合若干城市二級醫院、康復醫院、護理院以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構建「1+X」醫療集團;重點推廣「網際網路+分級診療」。重慶市共建成醫聯體134個,實現縣域內醫聯體100%覆蓋,全市區、縣域內就診率達到88.6%;江蘇省各市、縣均已推開醫聯體建設,有各種模式和性質的醫聯體305個;2017年1—5月,全省城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診療達1.5億餘人次,佔總診療人次比例近60%……

  「疏通就醫之『痛』的『牛鼻子』需要抓住分級診療制度這個突破口」。國務院醫改辦專職副主任、國家衛生計生委體改司司長梁萬年認為,以醫聯體建設推動分級診療、優質資源「活血化瘀」是破解看病難的治本之策,是強健基層衛生服務、打造健康中國「升級版」的有力抓手。

  推進科學有序的就醫秩序形成,怎樣讓大醫院「捨得放」、基層「接得住」、患者「願意去」?第十八督查組在聽取相關政府部門和群眾意見後表示,下一步應加強經濟槓桿在醫聯體建設中的紐帶作用,尤其要推動形成責任共同體、利益共同體,通過醫務人員薪酬制度改革、醫保總額付費、推進家庭醫生籤約等多項措施並重,確保「上下貫通」。

  超13億人已有「兜底」保障 推進醫保「全國漫遊」路線圖逐漸清晰

  「有個病人剛完成異地直接結算,他出院時對我說,跨省異地就醫聯網結算,對他來說真是一場及時雨,解決了他的大問題。」杭州市紅會醫院醫保辦主任嚴超告訴第八督查組,來自江西上饒婺源縣的吳先生因患胰腺癌轉入該院消化科治療,原先一直為醫藥費發愁,而出院直結讓他直接報銷了近一半的費用,自己感到非常「省心、放心」。

  讓千千萬萬百姓「放心」的背後,書寫的是執政為民、實策惠民的「民生答卷」。針對醫保「全國漫遊」的「痛點」,人社部已發出通知強調「統一標準、最小改造、一卡通行」;2017年底前,實現所有統籌區全面對接,支持跨省異地安置退休人員和符合轉診規定人員的住院費用持社會保障卡直接結算。

  督查組深入各地政府主管部門、醫療機構和家家戶戶發現,一張張惠及13餘億人民的醫療保障網正在快速編織。浙江省全省71個統籌區和207家定點醫療機構已全部接入國家系統。重慶市在已開通定點醫療機構11家基礎上,擬新增74家醫療機構接入國家平臺,達到85家,覆蓋全市所有三級醫院和區縣。國家衛計委最新數據顯示,今年1月至6月,全國共實現跨省就醫聯網結報服務2369人次,結報總金額2647萬元。

  「加速度」與「含金量」並重,一些地區醫保異地結算政策還大為減輕了群眾看病的經濟負擔。第十八督查組走訪甘肅發現,新農合「先看病、後付費」在省內縣以下定點醫療機構全面推行。民政救助、大病保險與基本醫療保險結合起來,讓患者出院時享受「一站式」結算服務。

  4000萬失能、半失能老人怎樣「養」? 醫養結合打通保障老齡人群健康「最後一公裡」

  21日,第十四督查組走進重慶市沙坪垻區合展養老中心,88歲的張光清老人剛做完每天早晨的血糖、血壓及體溫測量,正躺在床上與朋友聊天。「我們最擔心的就是生病問題。」張光清說,因為腿腳不便容易摔跤,經常需要看病拿藥。「以前摔跤了去醫院,不僅需要排隊,還無法長期住院,現在在這裡,既有護理又有醫療保障,省時省力又省心。」

  兒女不常在身邊、腿腳不方便去醫院……「銀髮浪潮」的到來讓全人群健康服務和管理的課題面臨新挑戰。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多部門關於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相結合指導意見的通知指出,建立健全醫療衛生機構與養老機構合作機制,推動醫療衛生服務延伸至社區、家庭,鼓勵醫療衛生機構與養老服務融合發展。

  咬定青山不放鬆。「新建一批城鄉養老服務設施」被列入雲南省2017年10件惠民實事,要求新建或改擴建15個城市公辦養老機構、60個農村敬老院、300個城鄉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或農村互助養老服務站,新增養老床位1.15萬張。甘肅省蘭州市制定了將65歲以上居家老年人健康護理、康復指導納入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慶陽市發揮岐黃故裡中醫藥文化優勢,探索「食養(療)」「藥養(療)」的養老新模式……

  「面對新時期多樣化的養老健康需求,實現老齡健康服務質量與效益雙提升是現階段面臨的挑戰。」第七督查組、第十八督查組組員表示,下一步我國應繼續加快長期護理保險試點建設,探索複合式醫保支付方式改革,鼓勵醫療與養老機構有效銜接,健全醫護人員相關激勵機制,讓「老有所養」打通健康中國建設的「最後一公裡」。(記者:王賓、胡若晗、龐廣明、陳剛)

相關焦點

  • 世紀新視商:為健康中國而生,為全民健康而行動
    健康、養生是當下中國人最大關注早在2016年,「健康中國」就被上升為一項國家戰略,而2019年6月24日印發實施的《國務院關於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正式讓「健康中國」成為全社會關注的關注焦點和行動綱領
  •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健康中國論壇暨河北省知名會長助推大健康...
    12月9日,由河北省不動產商會主辦,河北生命原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承辦的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健康中國論壇暨河北省知名會長助推大健康產業高質量發展座談會在石家莊舉行。劉彥坤在主持座談會時說到,在這即將辭舊迎新的大好時刻,正當全國人民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之際,為深入學習貫徹在今年的科學家座談會上提出的,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斷向科學技術深度與廣度進軍的號召,深入貫徹以人民為中心和健康中國戰略,而召開此座談會。
  • 胡鞍鋼、王洪川:為人民創造健康紅利
    國家發展本質上是人民的發展,而人民的發展首先是健康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衛生與健康工作大會上明確指出:「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要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的公布,充分體現了黨和國家衛生和健康工作的新思路,即從以治病為中心轉變為以人民健康為中心,從小衛生到大衛生,從小健康到大健康,標誌著我國衛生與健康工作步入新階段,具有重要裡程碑意義。
  • 以健康銅川建設為抓手 打造宜居宜業的幸福銅川
    銅川市第十二次黨代會提出了"四個銅川」建設目標開啟了健康銅川建設新徵程4年來市委市政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將健康銅川建設作為打造國家衛生城市的升級版樹起"機關、軍營、社區、村莊學校、醫院、企業、家庭"
  • 禾連健康|以患者為中心,為醫療行業提供營銷新思路
    網際網路醫療,代表了醫療行業新的發展方向,有利於解決中國醫療資源不平衡和人們日益增加的健康醫療需求之間的矛盾,是衛生部積極引導和支持的醫療發展模式。網際網路大健康時代來臨隨著我國經濟轉型升級和國民健康意識不斷提高,更加迫切需要加快醫療衛生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新發展健康產業、著力擴大健康服務與產品供給。
  • 越秀打造廣州健康醫療中心:中山一院、廣東省人民醫院將升級擴容
    越秀區方面表示,在未來發展中,將以「一核三帶四區」產業發展布局為基礎,更加突出「廣州健康醫療中心」板塊的資源投入,充分發揮中山一院、廣東省人民醫院等醫療龍頭資源密集、優質醫療服務需求龐大的基礎優勢,大力推進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醫學綜合樓、廣東省人民醫院3號樓整體改造工程、平安好醫廣東醫學影像診斷中心、國家智慧健康養老應用示範基地等一批醫療健康項目建設,總投資達30億元,改造面積超60萬平方米
  • 戰「疫」: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集中體現
    ■ 作者:安徽大學團委書記 高貴和黨的十九大把「以人民為中心」確立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這就意味著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各個領域、各個方面都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要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解人民所困,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
  • 深耕健康管理 平安健康(檢測)中心亮相2020中國醫院院長年會
    9月25日至27日,以「疫局▪變局▪新局」為主題的第十四屆中國醫院院長年會在廈門隆重舉行。本屆大會由廈門市人民政府指導,《中國醫院院長》雜誌、中國醫院院長網主辦,廈門市衛生健康委員會、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中國醫院績效改革研究院聯合主辦。
  • 中國工程院院士談:構建強大公共衛生體系,為人民健康護航(上)
    總書記強調,只有構建起強大的公共衛生體系,健全預警響應機制,全面提升防控和救治能力,織密防護網、築牢築實隔離牆,才能切實為維護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  作為國家高端智庫,中國工程院為我國公共衛生體系的構建與完善提供了強大智力支持,並長期發揮國家工程科技力量作用,為加快公共衛生核心技術研發與攻關提供科技支撐。
  • 平安健康(檢測)中心亮相「2020中國財富論壇」
    平安健康(檢測)中心亮相「2020中國財富論壇」 2020-08-24 14:35:00來源:北國網
  • 一切以人民為中心!瀘州敘永縣讓健康之光照亮小康之路
    截止目前,全縣累計免費體檢128萬人次,在家貧困人口免費體檢率100%,為每一名體檢對象出具健康體檢報告,並建立健康檔案,形成「一人一檔、一戶一冊、一村一本、一鎮一室」的健康檔案體系,居民電子健康檔案建檔率達96.44%,利用健康信息查詢系統和監測分析系統,摸清了全縣健康家底,形成橫聯醫保、縱貫五級的健康信息查詢管理體系。
  • 依視路二度亮相進博會 升級版儀器設備助力眼健康
    11月5日,第二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在國家會展中心拉開帷幕。作為全球視光行業的領導品牌,依視路以「見未來,創視紀」為主題再次亮相進博會。在醫療器械及醫藥保健展區,依視路聚焦眼健康,帶來全新和升級版儀器設備。
  • 以人民為中心,打贏抗擊疫情的人民戰爭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反覆強調,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將增進人民福祉始終作為奮鬥目標,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庚子鼠年,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考,黨中央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不計一切代價拯救人民生命、採取有力措施保障人民生活、凝聚人民力量共同抗「疫」,充分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人本主義價值取向。 以保障人民生命健康為根本要求。人民至上是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立場,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必須堅守的政治信念,馬克思主義政黨的一切奮鬥都致力於保障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 成都:健康副校長有名有實_媒體_澎湃新聞-The Paper
    自去年以來,成都市第六人民醫院陸續派出52名優秀醫療骨幹赴成華區52所中小學擔任健康副校長。「兒童青少年的健康工作一直是社會所關注的重點,醫療骨幹要從醫院走進校園,扮演好健康副校長的角色。」成都市第六人民醫院專職黨委副書記曾雪峰表示。「每個月都感覺心頭掛事,要給學生老師講好課是要花心思的。」
  • 三明實踐丨以人民健康為中心的三明醫改答卷​​​​​...
    三明實踐丨以人民健康為中心的三明醫改答卷​​​​​​​ 2020-12-23 10: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央企一把手談品牌之二十:關愛生命 呵護健康 全面投身健康中國建設...
    中國醫藥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 劉敬楨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以普及健康生活、優化健康服務、完善健康保障、建設健康環境、發展健康產業為重點,加快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 雲南陸良:以「特色小鎮」為抓手 為「健康中國」賦動能
    近年來,面對全球人口老齡化實際,曲靖市陸良縣積極響應黨中央提出的「健康中國」戰略,聚焦雲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打造世界一流的「健康生活目的地」,及省級特色小鎮建設等系列戰略部署,結合自身比較優勢,大手筆規劃建設陸良南境頤養小鎮,打響全國「健康生活目的地」的雲南名片。
  • 為健康中國貢獻力量-光明日報-光明網
    幾十年來,我從一名普通的醫師成長為全國高血壓防治專家,經歷了湖南省高血壓防控走過的歷程,這其實也是湖南醫療衛生事業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歷程。    20世紀80年代初,湖南省沒有一家醫院有高血壓專科病房,高血壓防治隊伍少之又少,基層醫師對高血壓的防控缺乏基本認識。同時,人民群眾也完全缺乏對高血壓疾病的認識,許多患者常常無醫可依、無藥可治。
  • 國務院新聞辦發表《中國健康事業的發展與人權進步》白皮書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中國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把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貫穿於健康權的促進與保護中,以普及健康生活、優化健康服務、完善健康保障、建設健康環境、發展健康產業為重點,加快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努力為人民群眾提供全生命周期的衛生與健康服務。
  • 強強聯手、共築健康大業,為「健康中國」助力
    8月28日,湖南匯富康達健康管理有限公司旗下湖南倩狐健康管理研究院與中新國際聯合研究院正式籤署戰略合作協議----成立倩狐健康研究院、中新國際聯合研究院聯合研發中心。此次兩家各自行業中的佼佼者強強聯手成立聯合研發中心,就是響應和踐行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健康中國」的發展戰略,希望將中新國際聯合研究院的優質研發資源與湖南匯富康達健康管理有限公司對健康管理的實踐經驗進行無縫對接,為雙方提供一個理念碰撞、創意互動、合作研發的高端研發平臺,開創「企產學研」合作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