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情山水的隱士孟浩然 | 古詩詞漫談

2021-02-20 林棲之悅

陶淵明,是中國田園詩派的鼻祖,他的詩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李白、孟浩然,蘇東坡等都是他的崇拜者。  

在盛唐時期,也出現了一位著名的田園詩人,他便是孟浩然。孟浩然(689年—740年),字浩然,號孟山人,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世稱「孟襄陽」。因他未曾入仕,又稱之為「孟山人」。

他的詩絕大部分為五言短篇,多寫山水田園和隱居的逸興以及羈旅行役的心情。孟浩然的詩在藝術上有獨特的造詣,後人把孟浩然與盛唐另一山水詩人王維並稱為「王孟」。

1.  為何終身未入仕

永昌元年(689年),孟浩然出生於襄陽城中一個書香人家。

景龍二年(708年),孟浩然20歲,遊鹿門山時作《題鹿門山》詩,已經頗具其獨特詩風。

開元十五年(727年),孟浩然第一次趕赴長安進行科舉考試。

開元十六年(728年)初春,在長安作《長安早春》詩,抒發渴望及第的心情,當年孟浩然三十九歲,然而,科舉未中。

高考失敗後,孟浩然並沒有直接回家復讀備考,而是仍留在長安獻賦以求賞識,希望通過這條途逕入仕。他曾在太學賦詩,以「微雲淡河漢,疏雨滴梧桐」兩句詩令滿座傾倒,一時詩名遠播。當時的丞相張九齡和王維等詩詞圈的大佬們立馬通過了加好友申請,經常約著一起吟詩作賦。孟浩然和王維也結下了深厚的友誼,成為忘年之交。

孟浩然和張說也是圈內好友。傳說有一次張說當值,公務辦完了,閒來無聊,就私邀孟浩然入內署喝茶聊天,切磋創作經驗。沒想到唐玄宗突然來了,孟浩然躲避不及,只能藏在床下。唐玄宗看到桌上兩杯茶,問道:「適才有朋友?」張說不敢隱瞞,只能據實稟告。唐玄宗說:「早聽說過他的名字,出來見見吧。」

唐玄宗讓孟浩然朗誦幾首自己的得意之作。孟浩然關鍵時刻掉鏈子,那麼多好詞好句都想不起來了,來了一首《歸終南山》。

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

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

白髮催年老,青陽逼歲除。

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虛。

玄宗不悅,說:「卿不求仕,而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孟浩然就這樣失去了最好的一次機會。所以說,機會都是給有準備的人的,這確實是一句至理名言。

孟浩然悵然離開長安,在襄陽、洛陽遊歷。

開元二十二年(734年),孟浩然第二次前往長安求仕,有沒有被錄取。當年回到襄陽。

開元二十三年(735年),韓朝宗為襄州刺史,十分欣賞孟浩然,於是準備向朝廷推薦他。韓刺史有事入京,約好了和孟浩然一起去。不曾想到了約定的日子,孟浩然和一批朋友喝酒談詩,很是愜意。有人提醒他說,你與韓公有約在先,要趕緊去赴約了。他不高興地說,我正喝著酒談著詩,開心著呢,哪有功夫管其它的事。韓朝宗自然是十分氣憤,再不提此事了,孟浩然也就再次錯失良機。

開元二十五年(737年),張九齡為荊州長史,把孟浩然招到幕府,不過此時的張九齡已經自身難保,沒有能力再照顧孟浩然。不久,孟浩然就返回故居了。

開元二十八年(740年),王昌齡被貶嶺南,遇赦後北歸途中路過襄陽,就特特地去探望孟浩然。老友相見,分外高興。孟浩然此時背上長了毒瘡,醫治將愈,醫生叮囑不要吃魚肉,也不能飲酒。孟浩然一見老友,把醫生的話都拋到九霄雲外,喝酒吃肉,不在話下,不想卻毒瘡復發逝世。王昌齡是追悔莫及,抱憾終身了。

2.  寄情山水

孟浩然的詩擺脫了初唐應制詠物的狹隘境界,更多地抒發了個人懷抱,給開元詩壇帶來了新鮮氣息。他是唐代第一個創作山水詩的詩人,是王維的先行者。

孟詩不事雕飾,佇興造思,富有超妙自得之趣,而不流於寒儉枯瘠。他善於發掘自然和生活之美,即景會心,寫出一時真切的感受。如《秋登萬山寄張五》《夏日南亭懷辛大》《過故人莊》《春曉》《宿建德江》《夜歸鹿門歌》等篇,自然渾成,而意境清迥,韻致流溢。

在孟浩然這裡,山水詩中的形象,已不再是山水原形的描摹,也不是在其中簡單地加入了自己的情感,而是採用了表現手法,將山水形象的刻劃與自己的思想感情及性情氣質的展現合而為一,因而使其山水詩中形象的刻畫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使其山水詩中的形象提升為藝術形象的一種高級形態亦即『意象』。可以說在孟浩然之前,還沒有哪位詩人在山水詩中如此深深地打上作者本人性情氣質的個性印記。

李白、王維都是孟浩然的朋友,詩歌唱和,相互影響是可以肯定的。孟浩然的影響,還表現在襄陽詩人的詩歌創作上。孟浩然之後,襄陽出現了不少山水詩人。有《楓橋夜泊》的作者張繼,有「排青紫之念,結廬雲臥,釣水樵山」的名士朱放,有為官清正、善拔人才的鮑防,有被唐玄宗譽為「詩人之首出,作者之冠冕」的席豫等。他們都是襄陽山水孕育出來的詩人,讀他們的山水詩,可以明顯地感到孟浩然的影響。

孟浩然有《孟浩然集》三卷,是唐代王士源所編,該書共收藏了孟浩然二百十八首詩,1994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宋蜀刻本。

 

3.  清淡自然的經典之作

春曉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賞析:這首詩是詩人隱居在鹿門山時所做,意境十分優美。詩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剛剛醒來時的一瞬間展開描寫和聯想,生動地表達了詩人對春天的熱愛和憐惜之情。

此詩沒有採用直接敘寫眼前春景的一般手法,而是通過「春曉」(春天早晨)自己一覺醒來後瞬間的聽覺感受和聯想,捕捉典型的春天氣息,表達自己喜愛春天和憐惜春光的情感。

詩的前兩句寫詩人因春宵夢酣,天已大亮了還不知道,一覺醒來,聽到的是屋外處處鳥兒的歡鳴。詩人惜墨如金,僅以一句「處處聞啼鳥」來表現充滿活力的春曉景象。但人們由此可以知道就是這些鳥兒的歡鳴把懶睡中的詩人喚醒,可以想見此時屋外已是一片明媚的春光,可以體味到詩人對春天的讚美。

正是這可愛的春曉景象,使詩人很自然地轉入詩的第三、四句的聯想:昨夜我在朦朧中曾聽到一陣風雨聲,現在庭院裡盛開的花兒到底被搖落了多少呢?聯繫詩的前兩句,夜裡這一陣風雨不是疾風暴雨,而當是輕風細雨,它把詩人送入香甜的夢鄉,把清晨清洗得更加明麗,並不可恨。但是它畢竟要搖落春花,帶走春光,因此一句「花落知多少」,又隱含著詩人對春光流逝的淡淡哀怨以及無限遐想。

 

過故人莊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賞析:隱居鹿門山是孟浩然最為幸福的一段歲月,生活中沒有爾虞我詐和勾心鬥角,更多的是和朋友間的真摯而自然的禮尚往來。

一日,孟浩然被老友邀請去田舍做客,心情喜悅至極,他一邊讚嘆美麗的田園風光,一邊感受老友間的盛情邀請,興奮之餘,寫下了看似平淡實則韻味無窮的《過故人莊》。寫田園景物清新恬靜,寫朋友情誼真摯深厚,寫田家生活簡樸親切。

全詩描繪了美麗的山村風光和平靜的田園生活,用語平淡無奇,敘事自然流暢,沒有渲染的雕琢的痕跡,然而感情真摯,詩意醇厚,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美學情趣,從而成為自唐代以來田園詩中的佳作。

一、二句從應邀寫起,「故人」說明不是第一次做客。三、四句是描寫山村風光的名句,綠樹環繞,青山橫斜,猶如一幅清淡的水墨畫。五、六句寫山村生活情趣。面對場院菜圃,把酒談論莊稼,親切自然,富有生活氣息。結尾兩句以重陽節還來相聚寫出友情之深,言有盡而意無窮。

 

宿建德江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賞析:這是一首刻畫秋江暮色的詩,是唐人五絕中的寫景名篇。作者把小船停靠在煙霧迷濛的江邊想起了以往的事情,因而以舟泊暮宿作為自己的抒發感情的歸宿,寫出了作者羈旅之思。

首句中「移舟」就是移舟近岸的意思;「泊」,這裡有停船宿夜的含意。行船停靠在江中的一個煙霧朦朧的小洲邊,這一面是點題,另一面也就為下文的寫景抒情作了準備。

「日暮客愁新」,「日暮」顯然和上句的「泊」、「煙」有聯繫,因為日暮,船需要停宿;也因為日落黃昏,江面上才水煙蒙蒙。同時「日暮」又是「客愁新」的原因。本來行船停下來,應該靜靜地休息一夜,消除旅途的疲勞,誰知在這眾鳥歸林、牛羊下山的黃昏時刻,那羈旅之愁又驀然而生。   

 

第三句寫日暮時刻,蒼蒼茫茫,曠野無垠,放眼望去,遠處的天空顯得比近處的樹木還要低,「低」和「曠」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襯的。

第四句寫夜已降臨,高掛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和舟中的人是那麼近,「近」和「清」也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襯的。「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這種極富特色的景物,只有人在舟中才能領略得到的。

此詩先寫羈旅夜泊,再敘日暮添愁;然後寫到宇宙廣袤寧靜,明月伴人更親。一隱一現,虛實相間,兩相映襯,互為補充,構成一個特殊的意境。詩中雖只有一個愁字,卻把詩人內心的憂愁寫得淋漓盡致,然野曠江清,秋色歷歷在目。

相關焦點

  • 唐代山水田園詩第一人,「興象」詩歌創作先行者孟浩然
    唐代山水田園詩第一人,「興象」詩歌創作先行者孟浩然談起「山水田園詩」相信大家都不陌生,這種寄情於山水的詩歌描寫方法,是由東晉時期的「隱士」陶淵明首創。經過不斷發展逐漸形成了山水田園詩派,這個詩歌派別中除了陶淵明之外,還有被譽為「二謝」的謝靈運和謝朓。
  • 從「一山、一士、一考」及「兩詩」,看孟浩然的田園山水情
    孟浩然,我國歷史上著名的田園山水派代表詩人之一。在晉代陶淵明開創田園詩、謝靈運開創山水詩之後,田園山水詩在唐代得以發展到達鼎盛時期。其中,孟浩然、王維、韋應物、儲光義、常建等都是這一詩派的高手。但是按照年份來說,其他人都要比孟浩然晚些。
  • 閃亮古詩詞:孟浩然《宿建德江》
    孟浩然於唐玄宗開元十八年(730年)離鄉赴洛陽,再漫遊吳越,藉以排遣仕途失意的悲憤。《宿建德江》當作於作者漫遊吳越時,與《問舟子》是同一時期的作品。孟浩然於唐玄宗開元十八年(730年)離鄉赴洛陽,再漫遊吳越,藉以排遣仕途失意的悲憤。《宿建德江》當作於作者漫遊吳越時,與《問舟子》是同一時期的作品。
  • 孟浩然不是純粹的隱士嗎?為何還要寫詩去求官?
    按理說,孟浩然是個高蹈出塵的隱士,不應該寫這樣的求官詩句,但孟浩然為何要寫下這樣的句子呢?其實,中國的知識分子,一輩子都在出仕與隱居之間做艱難的選擇。這種思想可能來自於孔子的「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隱」的思想,也來自於孟子的「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思想。
  • 他生命中任性的詩人,田園隱士,看到了孟浩然的生活
    他生命中任性的詩人,田園隱士,看到了孟浩然的生活。孟浩然是唐代的田園詩人,來自襄陽。孟浩然出生在一個學術家庭,所以他從小就受到文化的影響,非常喜歡閱讀。他經常沉浸在知識的海洋中。因為他出生在一個學術家庭,所以這個家庭有一種閱讀的氛圍。他經常和弟弟一起讀書,他們互相競爭。非常積極。
  • 唐代山水詩代表人王維、孟浩然的30句經典古詩詞,你學過幾句?
    王維詩歌中成就最高的是山水田園詩。他繼承和發展了謝靈運的山水詩傳統,也借鑑了陶淵明田園詩的清新自然。使得山水田園詩的成就達到了一個高峰,享有「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美譽。與唐朝另一個山水田園詩人孟浩然齊名,並稱「王孟」。而孟浩然,字浩然。
  • 眾所周知李白愛孟浩然,他到底有什麼魔力,能讓詩仙為之著迷?
    開玩笑說,唐詩圈也有一個追星團,王維、孟浩然,貴為唐朝山水田園詩派掌門人,兩人互相尊重愛慕;李白、杜甫,整個唐詩(甚至中國詩壇的扛把子),卻只是一場單相思;元稹、白居易,為兩大渣男落淚的奇女子多不勝數,他們卻從未渣過彼此;還有李商隱,白居易賭咒發誓要給他當兒子……當然了,人人都愛李太白,被稱為謫仙人的男人,說李白是中國詩歌史上最璀璨的巨星
  • 孟浩然《早寒有懷》|我家襄水曲,遙隔楚雲端
    早寒有懷孟浩然木落雁南渡,北風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遙隔楚雲端。鄉淚客中盡,歸帆天際看。迷津欲有問,平海夕漫漫。【作者】孟浩然(689—740 ),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今湖北襄樊市)人。有《孟浩然集》。【背景】這首詩另有一題《早寒江上有懷》,和之前的《宿建德江》、《宿桐廬江寄廣陵舊遊》一樣,都是孟浩然在漫遊吳越時期所作。 這一組詩歌,可以看成孟浩然的吳越遊記,只不過詩人好像一直都悶悶不樂,即使徜徉於風景如畫的山水之中,也不能完全釋懷。畢竟他從襄陽隱居之所出來,就是為了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可惜事與願違,孟浩然的理想落空了。
  • 都是喜歡安靜的隱士,但是他與陶淵明之間竟然有這麼多不同
    孟浩然對這些隱士的故事大都耳熟能詳,正如聞一多所云:「從漢陰丈人到龐德公,多少令人神往的風流人物,簡直不能想像一部《襄陽霄舊傳》,對於少年的孟浩然是何等深厚的一個影響。了解了這一層,我們才可以認識孟浩然的人,孟浩然的詩。」
  • 「山月不知心裡事,水風空落眼前花」5首古詩詞,寄情山水間
    那就把情緒寄放在這些古詩詞當中吧,讀沒讀過的詩,走沒走過的路,品不一樣的生活。今天和大家分享5首古詩詞,也許不那麼熟悉,但一讀,便會愛上。今天和大家分享了5首古詩詞,沒有多麼深刻的立意,就只是寄情山水間,這大概就是歲月最好的樣子。有茶,有酒,有你,足以。感謝品讀。
  • 中考語文 古詩詞鑑賞一 從《歸園田居》賞析山水田園詩的藝術風格
    所以,今天我們新開中考專題:《中考語文 古詩詞鑑賞》。教給初中、高中的孩子們,如何來鑑賞古詩詞。中考考察的古詩詞基本都是唐詩宋詞,也就是近體詩(一般唐朝之後的叫近體詩,之前的叫古體詩),詩詞短小精悍。詩詞中那些耳熟能詳的不可能選,晦澀難懂的不選,課內古詩也不會選,選的只有課外的古詩詞。
  • 孟浩然:盛唐山水田園的第一人
    孟浩然,名浩,字浩然,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園派詩人。因他未曾入仕(做官),因此又號「孟山人」。山人,一般指隱士高人或與世無爭的高人;又指山野之人或山裡之人,是古時候的一種謙稱。比如《三國演義》裡的諸葛亮的口頭禪就是:「山人自有妙計!」 浩然作為盛唐山水田園詩的第一人,他的名字也引領了一代風騷。在弈秋老師讀書那個年代,許多同學都叫X浩然。
  • 孟浩然四十五句詩句,堪稱盛唐第一山水詩人
    孟浩然是盛唐時著名的山水田園派詩人,世稱「孟襄陽」。孟浩然詩以山水田園風光和隱逸生活為主要題材,詩風清淡自然,不事雕飾,自然渾成,而意境清迥,韻致流溢。孟浩然是唐代第一個創作山水詩的詩人,是王維的先行者。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過故人莊》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 孟浩然歸隱前寫給王維的詩,句句都透著失落之情
    在古代有許多詩人都寄情於山水,歸隱于田間,過著神仙一樣的日子,讓人羨慕不已。然而,通過仔細品讀他們所留下的古詩,詩詞君卻發現他們的生活,與我們想像中大不一樣。寄情山水在現實中,這些詩人過得並不如意,甚至在大多數時候,他們的心情是很失落的。因為寄情於山水之間,並不是這些詩人的畢生追求,反而是一種無可奈何之舉。
  • 人至山水處,寄情山水間
    所以,在閒暇時候,在循序的生活軌跡中需要設計一頁精彩並快樂的篇章:看一眼那曲徑幽深處的山水,聽聽草木生長的聲音這樣的環境裡,縱情於山水間,得意忘形的玩樂,看山間花木錦簇,聽溪水流過。 人至山水處,寄情山水間。
  • 唐詩三百首| 孟浩然《夜歸鹿門山歌》
    夜歸鹿門山歌【唐】孟浩然山寺鐘鳴晝已昏,漁梁渡頭爭渡喧。
  • 網媒親水行採風新昌:鬥茶吟詩寄情山水
    在「五水共治」旗幟的引領下,十年治水路,新昌上下求索,帶著清麗婉約的江南山水,深厚綿長的人文底蘊向媒體記者們款款走來。  「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越人語天姥,雲霞明滅或可睹。」大唐盛世,李白等400多位詩人在新昌留下了1500多首華麗詩章,遂成一條浮想聯翩的唐詩之路。在詩韻腳下,衍生出了山水詩畫文化、佛教文化、茶文化,相互交融。
  • 孟浩然愛春、惜春佳作: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唐朝偉大的詩人不勝枚舉,但其中一位,孟浩然,是唐代第一個創作山水詩的詩人,是王維的先行者。以王維、孟浩然為代表的詩歌流派,又稱田園詩派,後人為了突出兩人對田園詩派的突出作用也稱為:「王孟詩派」。孟浩然的詩以山水田園風光和隱逸生活為主要題材,風格衝淡自然,善於發掘自然和生活之美,即景會心,抒發真情實感!其中有一首膾炙人口的五言絕句《春曉》,整首詩就像行雲流水一樣平易自然,讓我們細細讀來,體會作者的美好心境吧!
  • 終南山「隱士」變「鬧市」,荒山聚集五千人,房子不夠住了
    關於隱士的文化,在中國已經有很多年的歷史了,追根溯源,是古代人不滿當時社會的黑暗或者官場失意,心灰意冷後的來到大山裡,他們遠離世俗遠離紛爭,在這裡寄情於山水,寫詩 作畫,喝酒養花,好不快活。 這也是隱士文化的由來 。而鍾南山就是這些隱士的理想清修地。
  • 中華古詩詞丨34 孟浩然《宿建德江》
    >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