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是中國田園詩派的鼻祖,他的詩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李白、孟浩然,蘇東坡等都是他的崇拜者。
在盛唐時期,也出現了一位著名的田園詩人,他便是孟浩然。孟浩然(689年—740年),字浩然,號孟山人,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世稱「孟襄陽」。因他未曾入仕,又稱之為「孟山人」。
他的詩絕大部分為五言短篇,多寫山水田園和隱居的逸興以及羈旅行役的心情。孟浩然的詩在藝術上有獨特的造詣,後人把孟浩然與盛唐另一山水詩人王維並稱為「王孟」。
1. 為何終身未入仕永昌元年(689年),孟浩然出生於襄陽城中一個書香人家。
景龍二年(708年),孟浩然20歲,遊鹿門山時作《題鹿門山》詩,已經頗具其獨特詩風。
開元十五年(727年),孟浩然第一次趕赴長安進行科舉考試。
開元十六年(728年)初春,在長安作《長安早春》詩,抒發渴望及第的心情,當年孟浩然三十九歲,然而,科舉未中。
高考失敗後,孟浩然並沒有直接回家復讀備考,而是仍留在長安獻賦以求賞識,希望通過這條途逕入仕。他曾在太學賦詩,以「微雲淡河漢,疏雨滴梧桐」兩句詩令滿座傾倒,一時詩名遠播。當時的丞相張九齡和王維等詩詞圈的大佬們立馬通過了加好友申請,經常約著一起吟詩作賦。孟浩然和王維也結下了深厚的友誼,成為忘年之交。
孟浩然和張說也是圈內好友。傳說有一次張說當值,公務辦完了,閒來無聊,就私邀孟浩然入內署喝茶聊天,切磋創作經驗。沒想到唐玄宗突然來了,孟浩然躲避不及,只能藏在床下。唐玄宗看到桌上兩杯茶,問道:「適才有朋友?」張說不敢隱瞞,只能據實稟告。唐玄宗說:「早聽說過他的名字,出來見見吧。」
唐玄宗讓孟浩然朗誦幾首自己的得意之作。孟浩然關鍵時刻掉鏈子,那麼多好詞好句都想不起來了,來了一首《歸終南山》。
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
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
白髮催年老,青陽逼歲除。
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虛。
玄宗不悅,說:「卿不求仕,而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孟浩然就這樣失去了最好的一次機會。所以說,機會都是給有準備的人的,這確實是一句至理名言。
孟浩然悵然離開長安,在襄陽、洛陽遊歷。
開元二十二年(734年),孟浩然第二次前往長安求仕,有沒有被錄取。當年回到襄陽。
開元二十三年(735年),韓朝宗為襄州刺史,十分欣賞孟浩然,於是準備向朝廷推薦他。韓刺史有事入京,約好了和孟浩然一起去。不曾想到了約定的日子,孟浩然和一批朋友喝酒談詩,很是愜意。有人提醒他說,你與韓公有約在先,要趕緊去赴約了。他不高興地說,我正喝著酒談著詩,開心著呢,哪有功夫管其它的事。韓朝宗自然是十分氣憤,再不提此事了,孟浩然也就再次錯失良機。
開元二十五年(737年),張九齡為荊州長史,把孟浩然招到幕府,不過此時的張九齡已經自身難保,沒有能力再照顧孟浩然。不久,孟浩然就返回故居了。
開元二十八年(740年),王昌齡被貶嶺南,遇赦後北歸途中路過襄陽,就特特地去探望孟浩然。老友相見,分外高興。孟浩然此時背上長了毒瘡,醫治將愈,醫生叮囑不要吃魚肉,也不能飲酒。孟浩然一見老友,把醫生的話都拋到九霄雲外,喝酒吃肉,不在話下,不想卻毒瘡復發逝世。王昌齡是追悔莫及,抱憾終身了。
2. 寄情山水孟浩然的詩擺脫了初唐應制詠物的狹隘境界,更多地抒發了個人懷抱,給開元詩壇帶來了新鮮氣息。他是唐代第一個創作山水詩的詩人,是王維的先行者。
孟詩不事雕飾,佇興造思,富有超妙自得之趣,而不流於寒儉枯瘠。他善於發掘自然和生活之美,即景會心,寫出一時真切的感受。如《秋登萬山寄張五》《夏日南亭懷辛大》《過故人莊》《春曉》《宿建德江》《夜歸鹿門歌》等篇,自然渾成,而意境清迥,韻致流溢。
在孟浩然這裡,山水詩中的形象,已不再是山水原形的描摹,也不是在其中簡單地加入了自己的情感,而是採用了表現手法,將山水形象的刻劃與自己的思想感情及性情氣質的展現合而為一,因而使其山水詩中形象的刻畫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使其山水詩中的形象提升為藝術形象的一種高級形態亦即『意象』。可以說在孟浩然之前,還沒有哪位詩人在山水詩中如此深深地打上作者本人性情氣質的個性印記。
李白、王維都是孟浩然的朋友,詩歌唱和,相互影響是可以肯定的。孟浩然的影響,還表現在襄陽詩人的詩歌創作上。孟浩然之後,襄陽出現了不少山水詩人。有《楓橋夜泊》的作者張繼,有「排青紫之念,結廬雲臥,釣水樵山」的名士朱放,有為官清正、善拔人才的鮑防,有被唐玄宗譽為「詩人之首出,作者之冠冕」的席豫等。他們都是襄陽山水孕育出來的詩人,讀他們的山水詩,可以明顯地感到孟浩然的影響。
孟浩然有《孟浩然集》三卷,是唐代王士源所編,該書共收藏了孟浩然二百十八首詩,1994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宋蜀刻本。
3. 清淡自然的經典之作
春曉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賞析:這首詩是詩人隱居在鹿門山時所做,意境十分優美。詩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剛剛醒來時的一瞬間展開描寫和聯想,生動地表達了詩人對春天的熱愛和憐惜之情。
此詩沒有採用直接敘寫眼前春景的一般手法,而是通過「春曉」(春天早晨)自己一覺醒來後瞬間的聽覺感受和聯想,捕捉典型的春天氣息,表達自己喜愛春天和憐惜春光的情感。
詩的前兩句寫詩人因春宵夢酣,天已大亮了還不知道,一覺醒來,聽到的是屋外處處鳥兒的歡鳴。詩人惜墨如金,僅以一句「處處聞啼鳥」來表現充滿活力的春曉景象。但人們由此可以知道就是這些鳥兒的歡鳴把懶睡中的詩人喚醒,可以想見此時屋外已是一片明媚的春光,可以體味到詩人對春天的讚美。
正是這可愛的春曉景象,使詩人很自然地轉入詩的第三、四句的聯想:昨夜我在朦朧中曾聽到一陣風雨聲,現在庭院裡盛開的花兒到底被搖落了多少呢?聯繫詩的前兩句,夜裡這一陣風雨不是疾風暴雨,而當是輕風細雨,它把詩人送入香甜的夢鄉,把清晨清洗得更加明麗,並不可恨。但是它畢竟要搖落春花,帶走春光,因此一句「花落知多少」,又隱含著詩人對春光流逝的淡淡哀怨以及無限遐想。
過故人莊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賞析:隱居鹿門山是孟浩然最為幸福的一段歲月,生活中沒有爾虞我詐和勾心鬥角,更多的是和朋友間的真摯而自然的禮尚往來。
一日,孟浩然被老友邀請去田舍做客,心情喜悅至極,他一邊讚嘆美麗的田園風光,一邊感受老友間的盛情邀請,興奮之餘,寫下了看似平淡實則韻味無窮的《過故人莊》。寫田園景物清新恬靜,寫朋友情誼真摯深厚,寫田家生活簡樸親切。
全詩描繪了美麗的山村風光和平靜的田園生活,用語平淡無奇,敘事自然流暢,沒有渲染的雕琢的痕跡,然而感情真摯,詩意醇厚,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美學情趣,從而成為自唐代以來田園詩中的佳作。
一、二句從應邀寫起,「故人」說明不是第一次做客。三、四句是描寫山村風光的名句,綠樹環繞,青山橫斜,猶如一幅清淡的水墨畫。五、六句寫山村生活情趣。面對場院菜圃,把酒談論莊稼,親切自然,富有生活氣息。結尾兩句以重陽節還來相聚寫出友情之深,言有盡而意無窮。
宿建德江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賞析:這是一首刻畫秋江暮色的詩,是唐人五絕中的寫景名篇。作者把小船停靠在煙霧迷濛的江邊想起了以往的事情,因而以舟泊暮宿作為自己的抒發感情的歸宿,寫出了作者羈旅之思。
首句中「移舟」就是移舟近岸的意思;「泊」,這裡有停船宿夜的含意。行船停靠在江中的一個煙霧朦朧的小洲邊,這一面是點題,另一面也就為下文的寫景抒情作了準備。
「日暮客愁新」,「日暮」顯然和上句的「泊」、「煙」有聯繫,因為日暮,船需要停宿;也因為日落黃昏,江面上才水煙蒙蒙。同時「日暮」又是「客愁新」的原因。本來行船停下來,應該靜靜地休息一夜,消除旅途的疲勞,誰知在這眾鳥歸林、牛羊下山的黃昏時刻,那羈旅之愁又驀然而生。
第三句寫日暮時刻,蒼蒼茫茫,曠野無垠,放眼望去,遠處的天空顯得比近處的樹木還要低,「低」和「曠」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襯的。
第四句寫夜已降臨,高掛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和舟中的人是那麼近,「近」和「清」也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襯的。「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這種極富特色的景物,只有人在舟中才能領略得到的。
此詩先寫羈旅夜泊,再敘日暮添愁;然後寫到宇宙廣袤寧靜,明月伴人更親。一隱一現,虛實相間,兩相映襯,互為補充,構成一個特殊的意境。詩中雖只有一個愁字,卻把詩人內心的憂愁寫得淋漓盡致,然野曠江清,秋色歷歷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