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法,是人類文明的標誌。以前,世界上只知道印第安部落的瑪雅人唯一保存了行用6000多年的十八月太陽曆。
繼彝族十月太陽曆之後,又一種古老而精妙的神秘曆法——彝族十八月太陽曆,也在楚雄州被發現,大姚縣曇華山丫古埂彝族村,也就成了「中國彝族十八月太陽曆」的發源地。
大姚縣十八月太陽曆,是彝族千百年來的遠古曆法,靠彝族畢摩一代代口傳身教而保存流傳下來,且傳承非常困難,屬瀕危語言文字,於1990年3月下旬,由中國科學院教授、雲南楚雄彝族文化研究所長劉堯漢從彝族畢摩李家財唱「梅葛」史詩中發現。據考證,源於曇華的「中國彝族十八月太陽曆」比彝族十月曆更古老,距今10000多年,比美國墨西哥瑪雅曆法還早5000多年,被譽為人類文明的新源頭。
彝族十八月曆所使用的就是一種自然歷,實際上,它是一種太陽曆。「中國彝族十八月太陽曆」是彝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和社會實踐中觀察、發現、總結出來的計時規律,屬物候歷,是遠古時代彝族先民生產生活中指導農事的曆法。它把一年分為18個月,一個月有20天,另加5天是「過年祭祀日」,全年共365天。彝族十八月曆是一種自然歷,從內容上看,十八月曆沒有明確的季節性,但已包括自然的物候現象,一年中的每一個月,一個月中的每一天,都有自己的名稱:一月風吹月,二月鳥鳴月,三月萌芽月,四月開花月,五月結果月,六月天幹月,七月蟲出月,八月雨水月,九月生草月,十月鳥窩月,十一月河漲月,十二月蟲鳴月,十三月天晴月,十四月無蟲月,十五月草枯月,十六月葉落月,十七月霜臨月,十八月過節月。一個月20天的名稱依次分別為:開天日、闢地日、男子開天日、女子闢地日、天黑日、天紅日、天紫日、火燒天日、水冷日、洪水日、葫蘆日、伏羲皇帝日、伏羲姐妹日、尋覓人日、野蜂日、蜜蜂日、出人日、天窄日、地寬日、地縮日。它的形成融入了天文、地理、等科學知識,在當時就能以物候表象較為準確地記述和客觀反映氣象變化特徵和物候表象,對農業生產、日常生活具有較大的現實指導意義。
為紀念曇華彝族十八月曆發源地丫古埂,於1993年在曇華建中國彝族十八月曆碑,碑為砂石質,高8.3米,基座是正方形,長4.6米。2003年曇華地震損壞紀念碑,現遺址佔地面積450平方米。
2007年在曇華鄉太陽山上新修建了中國彝族十八月曆碑,紀念碑為砂石支砌,通高12.8米,正方形基座,邊長6米,高1.86米,基座東、南、西、北四面刻有十八月曆簡介,整座碑由五個部分組成:第一部分為四方形,代表大地;第二部分為十八瓣呈太陽狀造型,表示一年有18個月;第三部分為一個葫蘆形造型,表示彝族的祖先起源於葫蘆兄妹的傳說,在葫蘆形建築上有5個凹陷20個凸起的圓形造型代表一月有20天再加5天祭祀日;第四部分為高聳的三稜體造型,表示人類;第五部分為圓球狀造型,表示太陽。整個中國彝族十八月曆碑的造型就是從人類起源,頭頂藍天,腳踩大地的理念來構思設計的,反映出彝族先民在生產生活中運用十八月太陽曆法的內涵,紀念遠古時代曇華丫古埂人民對今天曆法的發展作出的貢獻。
據考證,素有"星外來客""地球上的外來戶"瑪雅人,不僅其十八月的太陽曆與中國彝族的十八月太陽曆基本一致,而且其圖畫文字的"金字塔"字是畫成一座三臺金字塔形,與彝族三圓臺堆壘金字塔形向天墳和三臺金字塔形石冠向天墳(為觀測星象以定曆法季節的)頗為相似。瑪雅文的讀寫方式,行由上到下直書,讀自左至右,此與彝文相同。不僅如此,瑪雅人的閃身奧爾梅克人崇拜虎神,墨西哥城裡有"老虎神廟",與彝族人自稱虎人"羅羅"頗為相似。
中國彝族十八月太陽曆的發現,不僅為中華民族悠久的文明找到了新論據,而且為研究中華彝族文化與瑪雅文化的淵源關係提供了線索。
(來源:大姚縣文體廣電旅遊局 圖文:趙海霞)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大姚網同城信息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