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秘」十月太陽曆文化公園 感受彝族先民古老智慧

2022-01-25 彝族網v

在雲南楚雄,有一種被稱為「彝族十月太陽曆」的古老曆法保留至今,因為有較強的實用性和精準性,它被廣泛運用於彝族先民的生產生活當中。12月21日,2021「共舞長江經濟帶·探源千年文脈」網絡主題活動走進坐落於楚雄市郊的「太陽曆文化公園」,一起探尋「彝族十月太陽曆」的奧秘,感受彝族先民的古老智慧。據園內講解員介紹,太陽曆文化園以彝族十月太陽曆法為標誌,集中展示彝族歷史文化、建築風格、民族風情。它始建於1998年,是99昆明世博會分會場,2016年3月進行了提升改造,總佔地面積由527畝擴展到926畝。改造後的文化園成為了國內頗具歷史和文化價值的彝族曆法主題文化園。

「彝族十月太陽曆」顧名思義,它是將一年分成10個月,每個月36天,過完10個月的5至6天稱為「過年日」,4年平均為365.25天,與回歸年365.2422天僅相差0.0078天,其精確度可見一斑。

太陽曆文化公園共有4道大門,分別是東門虎門,西門龍門,南門葫蘆門,北門鷹門,均是彝族人民圖騰崇拜的縮影。園內太陽廣場是每年彝族人民舉行火把節和其他重要活動的主會場,佔地面積1000多平米,可容納近萬人開展活動。中間的大火盆高1.4米、直徑達6米,周圍圍繞著六個小火盆,在向人們講述著彝族「六祖分支」繁衍發展的故事,也寓意著彝族人民的團結奮進。

廣場上最具特色的建築要屬觀象臺,它是一座大型的圓形祭壇,也是一座精準的節令觀測臺,是彝族古老文化的一顆璀璨明珠。觀象臺呈圓形,佔地7.83畝,共分為三臺,從上到下依次寓意著天、人、地,代表天、人、地合一。觀象臺共有五個樓梯口,代表著彝族十月太陽曆的五季,即春、夏、長夏、秋 、冬,中國傳統文化裡的「五行」觀念正是源於十月太陽曆一年分五季。

觀象臺頂部廣場矗立著十根圖騰神柱,用紅色赭沙石雕刻而成,紅柱的高、矮、粗、細和擺放的位置非常講究,是按照「畢摩」立杆觀測太陽以定季節的原理並通過天文學家的測定設計的,觀測效果十分精確。位居中央的是巨大的「祖先神柱」,直徑3.5米,頂端是「三女託太陽」不鏽鋼雕塑,像一顆璀璨的星星閃爍在北鬥星的正下方。以祖先神柱為中心,正南方分布著天神柱和火神柱,正北方為葫蘆神柱,正東方排列著竹神柱、太陽神柱、虎神柱,正西方排列著龍神柱、鷹神柱、羊神柱。夜間站在祖先神柱下朝正北看葫蘆神柱柱頂,北鬥星鬥柄正下是「大寒」,鬥柄正上是「大暑」。四個季節在日落時,太陽分別照射龍、鷹、羊神柱,柱影落在祖先神柱則標誌著夏至、春分(秋分)、冬至的到來。

彝族先民以極具智慧的對大自然的洞察力,創造性發明的「十月太陽曆,它源出遠古三皇五帝之首的伏羲,距今已有一萬多年,歷史比古埃及太陽曆和古巴比倫的太陰曆要久遠得多。不僅是彝族文化瑰寶,更是全人類共同的文明成果和精神財富。如今的太陽曆文化公園,早已成為以彝族十月太陽曆的古曆法為主要標誌,集民族文化研究、民族風情展演、民族藝術交流、群眾娛樂休閒、商業經營交流為一體,集中展示彝族優秀文化遺產的一個彝族文化大觀園和動態博物館,它薈萃彝族文化於一園,充分體現中華彝族文化之精髓,是一個獨具特色的、全中國獨一無二的中國彝族文化園。(昆明信息港 記者 劉雄斌)

彝族人都在看

❶ 從大涼山走出來的音樂詩人,不想火了

❷ 1954年,彝族代表果基克妞木古(果)受毛主席、周恩來親切接見

❸ 彝族,究竟有多美?

❹ 莊學本:彝族信仰和生活影像

❺ 中國歌壇彝族歌手群星閃耀,最後一位刷新紀錄

盛世怡人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出品

 審核 | 沈金貴,贊助 | 石一黑馬

法律顧問 | 成都昊通律所-毛軍   

本文由「中國彝族網」整理髮布,

商務合作 | 廣告投放 | 投稿爆料 | 請加微信:huangeng6

傳承 發揚 彝文化

相關焦點

  • 十月太陽曆:彝族文化的明珠(視頻)
    彝族古老的十月太陽曆,便是彝族對中華民族文明所做的重大貢獻。近日,記者採訪了雲南省社科院楚雄彝族文化研究所朱琚元副研究員,聽他講述――  奇特的「向天墳」墓葬形式是彝族古代天文觀象臺的演變  因為彝歷不按月亮盈虧為周期,而是以地球繞太陽為周期,故稱「太陽曆」。  十月太陽曆有兩種觀測方法。一種是以觀測太陽運動來確定冬夏。
  • 彝族十月太陽曆廣場
    彝族十月太陽曆文化廣場  東方網記者黃麗春楚雄報導:到了楚雄,不能不提彝族以及彝族十月太陽曆。彝族是中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支系眾多,歷來有「六祖分支」之說。楚雄彝族自治州是全國兩個「彝族自治州」之一,在楚雄州69萬彝族人口中,其支系就多達13個。在楚雄市郊有一個中國彝族十月太陽曆文化園,薈萃了滇、川、黔、桂四省(區)彝族文化的所有精華。  彝族文化中最能代表這個民族先進性的就是十月太陽曆。智慧的彝族先人利用「立杆測日影」的方式來觀測太陽的運動規律。
  • 破譯彝族十月太陽曆「密碼」
    「現今彝區遺存的向天墳,是由古代彝族觀象臺演變而來的一種獨特的墓葬形式。這是彝、漢典籍中所未記載的,也是前所未知的,因而,它在中國天文史乃至世界考古天文學領域一枝獨秀,別具特色。」普珍說。  古老的彝族酒歌,一年一度的「火把節」:  十月太陽曆存在的證據  「一年有10個月,數這個月最好。一個月有36天,數今天的日子最好……」在楚雄彝人古鎮藝術團裡,有一位叫郭春柔的女孩會唱一首古老的彝族酒歌。從這首酒歌中,能真真切切發現彝族十月太陽曆的影子。
  • 【瞳畫帶你看彝州】——《中國彝族十月太陽曆文化園》4K
    每一處景點無不印證文化之燦爛,歷史之雄厚。一個正在追夢路上的團隊,一群懷揣著夢想的年輕人,帶著彝州人民的自豪,用手中的相機記錄下家鄉的絕美風光。本期請欣賞《瞳畫帶你看彝州》系列短片——《中國彝族十月太陽曆文化園》。
  • 相聚楚雄太陽曆公園
    彝族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古老民族。在數千年人類文明發展的長河中,彝族先民創造了璀燦奪目的民族文化。彝族十月太陽曆,就是彝族先民創造的一部偉大、精湛的天文曆法。它不僅是彝族文化中最具科學性、最有人文價值的一大瑰寶,也是中華民族遠古文明的智慧結晶,是世界文明史上優秀文化的典型,是全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和寶貴財富。
  • 從彝族十月太陽曆和瑪雅十八月太陽曆能看出點什麼
    月球歷史上,世界各民族制訂的多種曆法大多以月球繞地一周所需要的時間作為依據,然後有兩種奇特的曆法卻單純以地球繞日運行一周所需時間作為依據,絲毫沒有將月球這個太空神燈的運行規律考慮在內,這就是我國西南地區的彝族十月太陽曆和美洲瑪雅人的十八月太陽曆
  • 論彝族十月太陽曆內容中的傳統節日
    彝族十月太陽曆作為古老而悠久的曆法,有著顯著的特點和廣泛的影響。而且在彝族現行生產生活、彝經、彝族畢摩文化、爾比爾吉、民俗節日等中廣泛使用,特別是在婚喪嫁娶、節日習俗、畢摩祭祀儀式活動中的普遍應用。本文以滇川黔桂四省區中的彝族畢摩經書內容和彝族傳統節日「庫施」與「杜澤」的節日習俗和文化為例,探究彝族畢摩經書中的彝族十月太陽曆內容和特點及其傳統民俗文化的作用實況,來證明彝族十月太陽曆的悠久性、準確性、獨特性、;實用性和科學性。
  • CCTV文化中國之《曆法之謎》彝族十月太陽曆(下)
    據中國著名彝文化研究學者劉堯漢、盧央等實地考察後推斷,如果以彝王墳為中心,經過觀察發現,大墓組七座墳的排列與北鬥七星排列相似。  一些彝族學者說,這些發現絕非偶然,它似乎在向我們印證:向天墳的主要功能不僅僅是放置骨灰,它還是彝族先民作為觀測天文之用的地點。
  • 彝族年,揭開十月太陽曆的神秘面紗
    與青年學子們共同開展「彝歷新年」聯歡活動,其意義是為了讓大學生們儘可能地了解源遠流長的彝族歷史、博大精深的彝族文化、豐富多彩的彝族風情、豪放灑脫的彝胞性格。 聞名世界的瑪雅文化其精髓之一便是曆法。以前,中國大部分地區都通行農曆,但在我國的彝族,至今還保留著一種鮮為人知的古老曆法,即彝族「十月太陽曆」。
  • 彝族《十月太陽曆》使中國躍居世界五大文明古國之首!你覺得呢?
    自上世紀80年代初期,從我國長江上遊金沙江南北兩側,在今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和雲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及貴州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發現了《彝族十月太陽曆》曆法以及綜合「十月太陽曆」兩種觀測方法的彝族向天墳,並研究佐證此「十月太陽曆」乃產生於遠古伏羲母系氏族部落時代。
  • 大姚曇華彝族十八月太陽曆,比瑪雅曆法還早5000年
    以前,世界上只知道印第安部落的瑪雅人唯一保存了行用6000多年的十八月太陽曆。       繼彝族十月太陽曆之後,又一種古老而精妙的神秘曆法——彝族十八月太陽曆,也在楚雄州被發現,大姚縣曇華山丫古埂彝族村,也就成了「中國彝族十八月太陽曆」的發源地。
  • 認識中國56個民族:「擁有十月太陽曆的民族」 彝族
    楚雄:楚雄地區彝族女裝為右大襟短衣和長褲,少數地區上著對襟衣,下著花裙。工藝以鑲補、平繡為主,圖案多為花卉。祿勸、尋甸等地婦女的盛裝是古老的貫頭衣,這種服飾前短後長,寬大無袖。男子服飾為對襟小褂,披羊皮褂,長褲,還保留有著火草布、麻布衣的習俗。
  • 彝族十月太陽曆:冬至夏至是陰陽轉換的兩個重要時令點
    摘要:中華文化與彝族文化同根同源,根源就在於遠古的太陽中的兩點兩線。太陽曆可以分為十個月、十二個月,可以分為四時五行,可以分為八節或二十四節氣,無論怎麼細分,兩點兩線(冬至、夏至,南回歸線、北回歸線)的基礎性地位都不會改變。構起中華文化與中醫文化、彝醫文化基礎的陰陽,就是從兩點兩線出發的。
  • 彝族文化中的時令:產生與發展、其種類內容及特點
    在世界各國各民族中,彝族十月太陽曆是比較古老而完善的一套曆法。如果說曆法是人類文明史的主要標誌,那麼彝族先民的時令觀念曾在歷史上佔據過領先的地位。遠古時期彝族先民曾根據自然現象,總結並使用過「十八月太陽曆」。至今雲南省武定彝族尚有人憑傳承保存十八月太陽曆:一個月20天,一年18個月360天;18個月終了,另加5天(作為祭祀日)。
  • 彝族是成都平原最早的居民 三星堆文化和金沙遺址都與彝族有關係
    因此古蜀國是彝族先民在四川省和重慶市等地區建立的一個國家。 而且,現在三星堆和金沙出土的文物中,很多東西都可以用古彝文解釋。 彝文與三星堆玉石文字 上世紀初至今,三星堆附近及成都平原出土了共2000件玉石器物,而這些出土器物上鍥刻有大量不同時期的符號或圖案,其神秘意義幾乎無人能解。
  • 在六盤水,藏著一個很出名的彝族文化小鎮,你知道嗎?
    六盤水市水城縣玉舍鄉境內的烏蒙山支脈的山中有大片土地,彝族同胞稱這裡為「海坪」,「海坪」在彝語中是大開廣地的意思,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住著一個古老的民族,他們在這裡生息繁衍,這就是海坪村,一個彝族聚居的村落。在六盤水,藏著一個很出名的彝族文化小鎮,你知道嗎?
  • 你知道十月太陽曆改革的故事嗎?
    你知道十月太陽曆改革的故事嗎?齊蘇堂彝醫館王敏測定太陽之序,在彝族先賢這裡是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今天,有必要把太陽曆改革的故事向朋友們介紹一下。十月太陽曆改革為十二月太陽曆,歷史上曾留下了一個優美而壯烈的神話。
  • 中國·楚雄2019彝族火把節祭火大典
    7月26日20時許,在楚雄市彝族太陽曆文化公園,「中國彝鄉•紅火楚雄」2019中國楚雄火把節活動拉開序幕。  千百年前,彝族先民利用「立杆側影」,制定了一年十月五季、一月36天、留下五天過年日的曆法,這就是舉世聞名的彝族十月太陽曆。
  • 文化 正確理解和運用太陽曆
    中國彝族自古以來都是使用太陽曆,而太陽曆則分「十月曆」和「新月曆」兩個階段。在清朝「改土歸流」之前的五千多年間是使用「十月曆」,在清朝「改土歸流」後的兩百多年來是試用「新月曆」。  據傳,到清朝實行「改土歸流」制度後,彝族十月太陽曆被廢止,統一使用農曆(漢歷)。
  • 遠古文化,燦爛輝煌
    9月26日,我們來到了楚雄「中國彝族十月太陽曆文化園」。,在人類文明發展的進程中,彝族人居功至偉,功不可沒,比如他們有自己的語言,有自己的文字,還有自己的曆法,十月太陽曆就是他們的曆法。他們還崇拜太陽和火,每年的農曆六月二十四日,就是彝族火把節。彝族十月太陽曆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兒呢?這麼說吧!我們現在通用的的曆法,也就是公曆,是在400年前才確定的,而彝族十月太陽曆是彝族先民在5000年前就創立出的科學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