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雲南省麗江市古城區金山街道團上村魔芋種植基地正迎來豐收,儘管冬日的空氣中夾帶著寒意,收穫現場卻一派熱火朝天,三四十個工人正在不停地忙著刨芋、扒土、分撿、裝車,皮球一樣大的魔芋躺滿一地。
看中優勢回鄉發展
基地的負責人是雲南鶴浚鴻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王翠良,他正在地裡指揮工人採挖,「這片魔芋總的面積有200多畝,全部是由我們公司投資種植的,從目前採挖的情況看,效益很可觀。」王翠良說,鶴浚鴻公司總部在昆明,是一家專門從事魔芋種植和加工的企業,原來的重心在昭通等地,已發展到4000畝的規模。去年開始,公司才在麗江開始布局魔芋種植,除了團上的這片基地,在玉龍縣石鼓鎮等地還有400多畝。
「一方面我是石鼓人,回來發展也有意願,但最重要的在於麗江有許多像團上這樣魔芋種植條件非常好的地方。」為什麼突然在麗江搞這麼大規模的魔芋種植?王翠良解釋說,他和公司看中的就是麗江是一塊魔芋種植的「寶地」。鶴浚鴻公司的技術團隊到全省甚至全國的許多地方實地考察過,最終認為麗江的部分地區和昭通烏蒙山片區的環境相似,從海拔、氣候、溫差等諸多因素看,都是魔芋種植的好地方,而且在光熱資源等方面甚至比昭通等地還要好,稱得上得天獨厚。
破除瓶頸喜獲豐收
古城區農技推廣中心主任李立軍介紹說,麗江魔芋種植的歷史很久,種植範圍也廣,四縣一區都有種植,只是規模大小不一,魔芋種植這兩年效益越來越好,但規模總上不去,主要是因為產業自身也有瓶頸。主要是,種植魔芋病蟲害較多,而且防治難度大、手段少,導致出產和效益較低,老百姓在缺乏技術指導的情況下自己種,好一點的能達到百分之六七十的出產,嚴重一些的時候甚至直接絕收。
一塊正在採挖的地裡,李立軍和他的兩個技術人員已經測產完畢。他告訴記者,幾塊地一個壞爛的魔芋都沒發現,保守估計這片基地出產能達到百分之九十八以上。這是如何做到的?
「像根腐病這樣的病蟲害是大敵,我們心裡清楚,所以在防治上下了苦功。」王翠良表示,對於病蟲害多產量低這個「瓶頸」,他們有自己的「法寶」。技術上,公司通過多年的摸索總結,形成了從種源、土壤消毒、肥料控制等等一套完善的防治辦法;充分利用麗江晝夜溫差大的自然條件,有天然除病菌的效果;魔芋生長最好的海拔是2000米到2400米左右,像團上這些地方海拔剛好合適;雨季較少,魔芋也不容易得病和腐爛。
依託自然優勢和人工技術,王翠良的基地喜獲豐收。他給記者算了一筆帳,每畝魔芋的投入在1.2萬元左右,只要病蟲害防治住了,每畝產值可以達到2.5萬以上,純利在1萬元以上,如果種的是產量更高的商品芋,每畝產值更可以高達4萬元。
助農致富帶動一方
「魔芋種植是個好產業,效益好除外,帶動村民增收的能力也很強。」望著熱火朝天的採收場景,王翠良感慨地說,這裡以前都是荒山荒坡,村裡的人外出務工的多,山地更是沒人管沒人種,現在全部種上魔芋,一年時間就已經大變樣了。
「當然是好事,家門口就能把錢賺了。」正在幫忙採收的和麗芳告訴記者,她以前是搞旅遊的,前幾個月受疫情影響就回村了,本想著今年日子難了,卻又能到魔芋基地裡來打工,都不用出去了。現在,她在這裡已經打工3個多月了,每月能有三四千元。正在幫忙裝車的陳順英笑著說,自己一家人都靠這個了,去年她家把幾畝土地以每畝600元的價格流轉給鶴浚鴻公司,然後從年初開始家裡的3個勞動力就一直在基地打工,算下來每個月收入超1萬多元。
王翠良說,魔芋種植的一個特點就是周期長、用工量大,基本從種下去到收上來10個月左右的時間都需要請工,保守算,許多像陳順英這種既把土地租給基地,又全家來基地打工的,而且不用出去奔波。
信息來源:麗江日報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雲南頻道】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