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新聞|親印度領導人上臺後,馬爾地夫會疏遠中國嗎?

2020-12-19 澎湃新聞

「深陷外債危機,欲退自貿協定」。南亞島國馬爾地夫新一屆政府成立不到一周,已傳出許多令人關注的動向。

作為亞洲最「小」的國家,馬爾地夫人口不到40萬,面積不到香港新界三分之二,卻是在印度洋上連接南亞、東南亞和西亞、非洲貿易的必經之路。在最早與中國籤署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後,去年,中國又成為了馬爾地夫首個籤署自貿協定的對象。

但是,中馬之間如火如荼的合作關係在今年9月馬國內大選後卻突然遭遇了一些「不確定因素」。

當地時間2018年11月17日,馬爾地夫馬累,馬爾地夫新一任當選總統薩利赫宣誓就職。視覺中國 圖

11月17日,馬爾地夫新一任當選總統薩利赫宣誓就職。在9月的大選中,親印度的候選人薩利赫出人意料地以較大優勢戰勝了時任總統亞明贏得選舉。在接受外媒專訪時,薩利赫表示,馬新政府將對一些此前同中國的合作項目進行重新評估和審計。20日,薩利赫的特別顧問、前總統納希德更是出言稱新政府將退出與中方籤訂的自由貿易協定。

「變天」的馬爾地夫是否會「倒向」印度的懷抱,此前與中國的合作是否會遇冷?這些疑問一時間成為印度和西方媒體熱衷追逐的話題。然而種種跡象顯示,要下這些結論顯然為時尚早。

「作為負責任的大國,在這樣的時候最重要的是保持戰略定力。」四川大學南亞研究所主任戴永紅教授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www.thepaper.cn)時說道。

親近印度即疏遠中國?

17日,在馬爾地夫新總統的就職典禮上,印度總理莫迪的出席引發了外界的關注。作為300位嘉賓中唯一一位外國領導人,印度媒體認為,莫迪自上任以來對馬爾地夫的首次訪問標誌著印度多年來同馬爾地夫冷淡關係的結束。

自擔任印度總理以來,莫迪一直強調「鄰國優先」戰略,而被貼上「親印度」標籤的馬新總統薩利赫在擔任資深議員期間,也一直強調馬爾地夫需要同其近鄰印度保持牢固的關係。

在就職典禮上,薩利赫表示,考慮到馬方面臨的經濟形勢和腐敗問題,將對此前同中國的合作項目進行重新評估和審計。一時間,外媒認為馬爾地夫將「遠離」中國,「走近」印度的說法風生水起。

然而仔細觀察馬新政府成立後幾天來的種種舉措,可以發現外媒的解讀並不準確。

19日,馬新政府正式成立的第一天,新任外長沙希德就先後單獨會見了印度和中國駐馬爾地夫大使。

據中國大使館的消息,沙希德表示,很高興在新內閣上任後的第一個工作日就與中國大使進行會面。中馬兩國傳統友好,馬方感謝中方長期以來為馬國家發展提供的幫助,馬政府將與中方共同努力推動雙邊關係健康穩定發展。

而從馬爾地夫外交部方面的消息進一步補充稱,雙方在會面中就「正在進行的中國投資項目以及未來對馬重要的合作領域」進行了討論 。法新社21日的報導還透露,沙希德將在今年年底前訪問中國。

在此前的就職典禮上,中國派出了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特使、文化和旅遊部長雒樹剛。就職儀式後第二天,雒樹剛與薩利赫在總統官邸舉行了會面。據新華社報導,薩利赫總統高度評價了中國多年來對馬爾地夫發展提供的支持與援助。他指出,馬新政府重視並致力於發展對華關係,將進一步深化雙方在「一帶一路」框架下的務實合作。

作為南亞國家的馬爾地夫,歷史上深受近鄰印度的影響。近年來,隨著中國與馬爾地夫的合作明顯增加,印度有官員對此表示不滿。有鑑於此,馬爾地夫在竭力維持平衡外交的同時,其內政也不免受此影響。

近十年來,馬爾地夫國內政治鬥爭不斷。在2008年首次民主選舉中,執政近30年的時任總統加堯姆輸給了代表反對派參選的納希德。4年後由於國內政治動亂,納希德辭職下臺。2013年,加堯姆的弟弟亞明以微弱優勢擊敗納希德,擔任總統。在亞明的任期內,中國與馬爾地夫關係發展良好。但在今年9月的大選中,亞明卻以大幅劣勢輸給了納希德的密友薩利赫。

儘管被認為有著「親印度」的背景,薩利赫自參選總統以來,一直以相對溫和的姿態示人。馬爾地夫媒體The Edition 指出,薩利赫在馬爾地夫政界是出了名的「耐心的傾聽者」,雖在「親印」方面與一些政客一拍即合,但在「疏中」方面未必就有共同語言。未來薩利赫政府如何在中印之間取捨平衡,關鍵取決於其內政和外交的雙重博弈。

據外交部網站,時任駐馬爾地夫大使王福康在去年2月接受印度媒體專訪時表示,中國已連續七年成為馬爾地夫的最大旅遊客源國,目前中方在馬投資逾4000萬美元,是主要投資國家之一。

對於中馬關係的發展是否會對印度構成威脅?王福康就回答說,中方秉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與馬爾地夫發展友好關係,目的是為兩國人民造福。發展中馬關係不針對任何第三國,不會對印構成威脅。中方支持馬與包括印在內的域內國家發展友好關係,願意在馬開展中馬印三方合作,造福三國人民,也有利於本地區的和平、穩定與發展。

自貿協定不公平?

中馬自貿協定籤署尚不滿一年,但馬爾地夫總統顧問、前總統納希德20日放言稱,馬爾地夫新政府將退出與中國籤署的自由貿易協定,因為讓一個小國與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締結這樣的條約是個「錯誤」。他宣稱「中國不買我們的任何東西。這是一個單向協定。」

中馬自貿協定是馬爾地夫前總統亞明於去年12月訪華時籤署的馬爾地夫第一個對外雙邊自貿協定,也是中國政府同巴基斯坦之後,與南亞國家籤署的第二個雙邊自貿協定。

馬爾地夫海關數據顯示,今年1月至8月,馬爾地夫從中國的進口額約為3.42億美元,而同期對中國的出口僅為26萬多美元。路透社報導引述一位匿名的薩利赫團隊成員的話稱,「(自貿協定)並非我們想要的,希望內閣能夠就退出中馬自貿協定儘快召開會議,並就此做出正式決定」。

但是,納希德的言論是否能代表馬新政府的態度仍要打個問號。就自貿協定事宜,馬新任總統薩利赫至今為止並沒有公開表態。

對於納希德聲稱的認為馬中自貿協議「錯誤」的"理由",戴永紅認為並不能成立。

「納希德稱,像馬爾地夫這樣小的國家同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籤署並不公平。然而,世界上的大國和小國達成自貿協定的例子比比皆是。而且像馬爾地夫這樣資源有限的國家,可供出口產品有限,與任何國家都會有貿易逆差。馬方有關退出自貿協定的說法顯然不能自圓其說。」戴永紅說。

馬前政府曾表示,該協議有助於馬經濟的多元化,可以讓貿易額增加39億美元,其中包括擴大魚類產品出口——這對海洋國家的經濟具有決定性意義。

據澎湃新聞查詢公開數據,截止2017年,馬爾地夫的主要進口國是中國(3.43億美元)、阿聯(3.36億美元)、新加坡(3.14億美元)、印度(2.9億美元)。除中國外,馬爾地夫與其他主要進口國家的貿易逆差均超過2億美元。

深陷外債陷阱?

除了要退出自貿協定,「陷入巨額外債」是馬爾地夫新總統團隊的另一關切。

馬爾地夫新總統薩利赫表示,由於前任政府遺留下來的巨額債務,新政府正面臨嚴重的財政困境。為了減少對中國的依賴,將重新審視此前的協議以及從中國獲得的貸款。

對於馬爾地夫到底存在多少外債,目前各方的說法仍不統一。

據當地媒體The Edition22日的報導,馬爾地夫金融管理局(MMA)總督艾哈邁德·納賽爾表示,據目前的資料顯示,債務總額約為15億美元。

「如果馬爾地夫認為該國是從中國借債而導致出現債務困境,我們希望馬方能夠公布最新數據,在馬爾地夫的外債當中,來自中國的債務比重是多少。以及這些來自中國的債務,推動了多少馬爾地夫的GDP增長,增加了馬爾地夫多少就業崗位?」絲路智谷研究院院長、普林斯頓大學訪問學者梁海明對澎湃新聞說道。

「更重要的是,來自中國的遊客,給馬爾地夫提供了可觀的收入來源。近年來中國赴馬遊客保持在每年30萬人次以上,2017年更高達40萬人次。以平均每名中國遊客在馬爾地夫直接或間接花費1000美元計算,馬爾地夫每年從中國遊客身上可以賺至少3億美元的旅遊收入,如果每年都能保持這種穩定的收入,相信馬爾地夫的8.488億美元外債,並不難還清。」梁海明強調。

而戴永紅則認為,無論馬方態度如何,中國應當堅持一如既往的態度,不受外界幹擾,也不幹涉別國內政,按照此前籤訂的條約繼續合作。

「無論目前和未來馬方就已經籤署的合作協議有怎樣不同的看法,各方都應秉持契約精神,如果存在一些不符合雙方利益的地方或值得商榷的地方,大家都可以坐下來談,並不一定要單方面徹底反悔。」戴永紅說道。

中國外交部的回應更是簡單而清晰,「相信馬爾地夫政府會作出正確的選擇。」在20日的例行發布會上,發言人耿爽說道。

相關焦點

  • 印度考慮向馬爾地夫提供10億美元,條件是永久駐軍,會答應嗎?
    馬爾地夫新總統薩利赫上臺後,立即派出外交部長、財政部長和經濟發展部長組成的高官代表團訪問印度,探討如何落實「印度優先」的外交政策。11月28日,《日本亞洲評論》報導稱,印度正考慮向馬爾地夫提供10億美元貸款,幫助其償還拖欠中國的債務,條件則是印度軍隊能夠在這個島國常駐,確保該國落實「印度優先」的政策。不過面對印度的這一要求,馬爾地夫外交部長沙希德在會見記者時表示,過去50年,馬爾地夫得到了中國的慷慨援助,馬爾地夫將繼續與中國合作。
  • 印度給馬代10億美元還中國貸款?馬爾地夫外長這樣回應
    【環球時報駐印度特派記者 苑基榮 環球時報記者 趙覺珵 王會聰】「印度將為馬爾地夫提供10億美元,幫助償還欠中國的債務,換取在馬常駐印度軍隊」,《日經亞洲評論》28日引述不具名消息人士的話稱,印度目前正在考慮向馬爾地夫提供10億美元貸款,附加條件是「疏遠中國」。
  • 日媒:周邊國家正加深與中國關係疏遠印度
    中國西藏網訊 日前,中國和斯裡蘭卡共同發表聯合聲明,強調兩國願發展全天候友誼。日本媒體認為,斯裡蘭卡的「脫華劇」一年就落幕,印度對周邊國家採取「胡蘿蔔加大棒」式的外交戰略,但這些國家卻正在加深與經濟和軍事實力強於印度的中國的關係,疏遠印度的趨勢增強。
  • 越南將來會反華親美嗎?
    越南正在進行十二大,要選舉出最高領導人越共總書記。西方媒體報導稱,這次十二大的選舉,將是越南親華派和親美派、保守派和改革派的對決。甚至,將這次越共選舉比作越南選擇未來親美還是親華之路,誰上臺將決定未來越南走什麼路。
  • 德媒稱馬爾地夫危機令印度處境尷尬:想幹涉又不知怎麼做
    事實上,在過去幾十年,這一印度洋島國確實屬於印度的勢力範圍。1988年馬爾地夫發生武裝政變,印度還曾派遣空降兵部隊在一天內幫助馬爾地夫政府成功平叛。在印度的支持下,穆蒙·阿卜杜勒·加堯姆得以連續執政30年。2008年,首位馬爾地夫民選總統納希德上臺,他的執政同樣也離不開千裡之外的印度支持。報導稱,現總統亞明是穆蒙·阿卜杜勒·加堯姆的同父異母弟弟。
  • 美媒:中印在馬爾地夫的「雙橋記」
    來源:環球網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11月25日文章,原題為「雙橋記——印度和中國在馬爾地夫競爭影響力」。在印度洋的中心地帶,一座2.1公裡長的大橋從風光旖旎的環礁島蜿蜒而出,連接著馬爾地夫首都馬累及其國際機場。
  • 馬爾地夫總統就職剛滿月就首訪印度,啥信號?
    來源:環球時報資料圖:馬爾地夫總統薩利赫(圖源:莫迪推特)周一(12月17日),馬爾地夫總統薩利赫將出訪印度。對於他就職剛剛滿月就首訪新德裡,外界普遍不感到意外。一是因為他早在競選時就提出「印度優先」的外交政策,一直被部分印度甚至西方媒體描繪為「親印派」領導人。二是為「投桃報李」,畢竟在一個月前的就職典禮上,印度總理莫迪作為唯一一位外國領導人高調出席捧場。在印馬關係升溫的背景下,兩國高層頻繁走動也在情理之中。
  • 在馬爾地夫,印度要跟中國比「建橋」?結果……
    【環球網報導】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25日在其網站最醒目的位置發表了一篇長文,文章題目為「雙橋記:印度和中國在馬爾地夫的影響力」。文章分別從中馬友誼大橋和印度大橋展開敘述。文章稱,在印度洋的中心,2.1公裡長的中馬友誼大橋從一個田園詩般的環礁上蜿蜒而出,連接著馬爾地夫首都馬累和它的國際機場。按照「中印競爭」的老套路,文章接著寫道:中國在馬爾地夫不斷擴大的足跡讓印度感到不安,印度將該地區視為其傳統勢力範圍的一部分,認為馬爾地夫面臨「被拉離其軌道的風險」。
  • 馬爾地夫危機,搞鬼的是印度,考驗的卻是一帶一路
    而馬爾地夫的反對派,則是親印勢力的大本營,他將來競選的對手,前總統納希德,是完全的印度走狗,甚至為了印度不惜出賣馬爾地夫的主權。 先說馬奸納希德,2008年他當選總統,印度在背後出了不少力,當選之後納希德立刻投桃報李,批准印度在馬爾地夫部署了26座海岸雷達,監視其領海。
  • 印媒:就算中國批評,印度也該介入馬爾地夫局勢
    印度媒體一向認為亞明是「親華派」,且馬爾地夫可能步斯裡蘭卡、尼泊爾、巴基斯坦後塵,進一步向中國靠攏。6日就有媒體呼籲,印度應該像世界上所有主要大國一樣,在「自己的地盤」承擔起責任。印度鄰國中的不同勢力經常邀請印度幹預,也經常批評印度幹預,這取決於印度站在他們的立場上,還是他們對手的立場上。文章稱,中國「不幹涉他國內政」的承諾同樣並不絕對,實際上隨著南亞對於中國越來越重要,中國在這一地區的「幹預」越來越成為一種「常規操作」,在馬爾地夫、斯裡蘭卡、尼泊爾、巴基斯坦都是如此。
  • 印度的焦慮:北京與馬爾地夫越走越近
    從中東和非洲進口的中國原油(去年佔其進口總量的62%)也沿著這些路線運輸。鑑於其地理位置優越以及牢固的歷史和經濟聯繫,印度幾十年來一直是馬爾地夫最親密的盟友。1965年,馬爾地夫從英國獲得獨立後,印度是第一個承認馬爾地夫的國家。它1988年還幫馬爾地夫挫敗了該國反對者的暴動企圖,派遣傘兵營救出後來的總統雅明、並恢復秩序。
  • 印度給馬爾地夫17億元貸款,外媒又提中國
    摘要:值得一提的是,馬爾地夫本月還和美國籤署了一項防務協議。部分印度媒體在報導此事時,強調了印度的「存在感」。 法新社在報導中提及,印度此舉是為了對抗中國在南亞地區的經濟影響力。值得一提的是,馬爾地夫本月還和美國籤署了一項防務協議。部分印度媒體在報導此事時,強調了印度的「存在感」。據法新社9月20日報導,印度駐馬爾地夫高級專員公署當天宣布,將向馬爾地夫提供2.5億美元貸款,來提振馬爾地夫因新冠疫情而飽受重創的經濟。
  • 印度已被我國包圍?馬爾地夫邀請中國,印度洋中心出現中國製造!
    中國製造如今已經走進了全球許多國家,但還是有不少國家對我們十分敵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印度,印度國內反對我國的產品和企業還不夠,甚至還想跟我們比試比試。小議覺得印度是不是有點看不清局面。我國修建了一座大橋,印度就宣布自己也要建一座。我們先把印度放在一邊,現在讓我們來到位於印度洋的馬爾地夫,來看看見證中國與馬爾地夫友誼的中馬友誼大橋。
  • 中國不懼馬爾地夫政局生變
    有輿論指出,薩利赫被西方和印度媒體普遍稱為「親印」領導人,而前總統亞明則被指為「親華」總統。因此這樣的大選結果公布後,不少外媒又開始「活躍」了起來。外界紛紛猜測中馬關係或將迎來拐點。美國媒體稱,中馬兩國關係因此次選舉結果而變得前途未卜。
  • 對抗中國?印度為馬爾地夫提供17億元貸款
    【文/觀察者網 趙挪亞】雖然印度今年也面臨著嚴重的經濟萎縮,但印度方面還是在9月20日宣布,向馬爾地夫提供2.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7億元)的貸款,幫助這個印度洋島國度過經濟危機。法新社在報導中提及,印度此舉是為了對抗中國在南亞地區的經濟影響力。值得一提的是,馬爾地夫本月還和美國籤署了一項防務協議。
  • 印度真的慌了!這些南亞國家都向中國示好了!
    (圖片來自歐洲新聞圖片社)17號勝選,19號奧利就來到中尼邊境,宣布今後會加強中尼兩國貿易和交通聯繫。這下可好,本來心裡就急得不要不要的,現在印度更是大吃飛醋,印度媒體說,奧利這是在給印度傳遞強硬信號啊!
  • 中國艦隊駛入馬爾地夫?馬政府闢謠後,印度海軍的大動作曝光了!
    【環球網報導 記者 朱夢穎】近日,包括《今日印度》、《印度教徒報》、澳大利亞新聞網站news.com.au等印度及澳大利亞媒體在內的多家外媒引述中國某新聞門戶網站關於「中國11艘戰艦遍布印度洋」的消息稱,本月有11艘軍艦駛入東印度洋,而當時正值馬爾地夫局勢動蕩之際。
  • 剛上臺就疏遠西方,鄰國親華總統「親中冷西」,多次訪華尋求合作
    值得一提的是,新冠肺炎爆發後,很多國家向我們伸出援手,我們的鄰國蒙古國向我國捐贈了3萬隻羊,並遞交了相關證書,一度成為熱議的話題。蒙古國態度轉變的原因是什麼?作為鄰國,蒙古國與我國淵源頗深,但此前一直積極尋求與西方國家的合作,直到現在一位親華總統上臺後,就選擇自覺疏遠西方,選擇尋求中國幫助,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其前後轉變呢?在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裡,蒙古都屬於我國,直到近代史上,才發生了改變。
  • 馬爾地夫「變天」中印怎麼辦?專家:試試「2+1」
    由於亞明政府在過去一年多時間裡,逮捕關押了多名反對黨領導人和法官,被西方和印度認為是破壞民主和法治,印度的態度清楚地表明了對薩利赫的支持,對亞明的反感。而一些西方媒體認為亞明「親華」,選舉結果是對中國的打擊。亞明沒有「親華反印」。
  • 印度這次挑錯了對手,為爭對外影響力,跟中國在馬爾地夫比建橋
    對外影響力可以說在當今的國際局勢上,對各個國家都有不小的意義,對外影響力的大小也代表著你在國際上的話語權大小,而印度一直以來自認為其是與中國、美國同一級別的國家,在亞洲更是將我國視為最大競爭對手,並且在對外影響力上,也要與我國一較高低,結果在馬爾地夫與「基建狂魔」中國比建橋時,淪為了背景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