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陷外債危機,欲退自貿協定」。南亞島國馬爾地夫新一屆政府成立不到一周,已傳出許多令人關注的動向。
作為亞洲最「小」的國家,馬爾地夫人口不到40萬,面積不到香港新界三分之二,卻是在印度洋上連接南亞、東南亞和西亞、非洲貿易的必經之路。在最早與中國籤署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後,去年,中國又成為了馬爾地夫首個籤署自貿協定的對象。
但是,中馬之間如火如荼的合作關係在今年9月馬國內大選後卻突然遭遇了一些「不確定因素」。
當地時間2018年11月17日,馬爾地夫馬累,馬爾地夫新一任當選總統薩利赫宣誓就職。視覺中國 圖
11月17日,馬爾地夫新一任當選總統薩利赫宣誓就職。在9月的大選中,親印度的候選人薩利赫出人意料地以較大優勢戰勝了時任總統亞明贏得選舉。在接受外媒專訪時,薩利赫表示,馬新政府將對一些此前同中國的合作項目進行重新評估和審計。20日,薩利赫的特別顧問、前總統納希德更是出言稱新政府將退出與中方籤訂的自由貿易協定。
「變天」的馬爾地夫是否會「倒向」印度的懷抱,此前與中國的合作是否會遇冷?這些疑問一時間成為印度和西方媒體熱衷追逐的話題。然而種種跡象顯示,要下這些結論顯然為時尚早。
「作為負責任的大國,在這樣的時候最重要的是保持戰略定力。」四川大學南亞研究所主任戴永紅教授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www.thepaper.cn)時說道。
親近印度即疏遠中國?
17日,在馬爾地夫新總統的就職典禮上,印度總理莫迪的出席引發了外界的關注。作為300位嘉賓中唯一一位外國領導人,印度媒體認為,莫迪自上任以來對馬爾地夫的首次訪問標誌著印度多年來同馬爾地夫冷淡關係的結束。
自擔任印度總理以來,莫迪一直強調「鄰國優先」戰略,而被貼上「親印度」標籤的馬新總統薩利赫在擔任資深議員期間,也一直強調馬爾地夫需要同其近鄰印度保持牢固的關係。
在就職典禮上,薩利赫表示,考慮到馬方面臨的經濟形勢和腐敗問題,將對此前同中國的合作項目進行重新評估和審計。一時間,外媒認為馬爾地夫將「遠離」中國,「走近」印度的說法風生水起。
然而仔細觀察馬新政府成立後幾天來的種種舉措,可以發現外媒的解讀並不準確。
19日,馬新政府正式成立的第一天,新任外長沙希德就先後單獨會見了印度和中國駐馬爾地夫大使。
據中國大使館的消息,沙希德表示,很高興在新內閣上任後的第一個工作日就與中國大使進行會面。中馬兩國傳統友好,馬方感謝中方長期以來為馬國家發展提供的幫助,馬政府將與中方共同努力推動雙邊關係健康穩定發展。
而從馬爾地夫外交部方面的消息進一步補充稱,雙方在會面中就「正在進行的中國投資項目以及未來對馬重要的合作領域」進行了討論 。法新社21日的報導還透露,沙希德將在今年年底前訪問中國。
在此前的就職典禮上,中國派出了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特使、文化和旅遊部長雒樹剛。就職儀式後第二天,雒樹剛與薩利赫在總統官邸舉行了會面。據新華社報導,薩利赫總統高度評價了中國多年來對馬爾地夫發展提供的支持與援助。他指出,馬新政府重視並致力於發展對華關係,將進一步深化雙方在「一帶一路」框架下的務實合作。
作為南亞國家的馬爾地夫,歷史上深受近鄰印度的影響。近年來,隨著中國與馬爾地夫的合作明顯增加,印度有官員對此表示不滿。有鑑於此,馬爾地夫在竭力維持平衡外交的同時,其內政也不免受此影響。
近十年來,馬爾地夫國內政治鬥爭不斷。在2008年首次民主選舉中,執政近30年的時任總統加堯姆輸給了代表反對派參選的納希德。4年後由於國內政治動亂,納希德辭職下臺。2013年,加堯姆的弟弟亞明以微弱優勢擊敗納希德,擔任總統。在亞明的任期內,中國與馬爾地夫關係發展良好。但在今年9月的大選中,亞明卻以大幅劣勢輸給了納希德的密友薩利赫。
儘管被認為有著「親印度」的背景,薩利赫自參選總統以來,一直以相對溫和的姿態示人。馬爾地夫媒體The Edition 指出,薩利赫在馬爾地夫政界是出了名的「耐心的傾聽者」,雖在「親印」方面與一些政客一拍即合,但在「疏中」方面未必就有共同語言。未來薩利赫政府如何在中印之間取捨平衡,關鍵取決於其內政和外交的雙重博弈。
據外交部網站,時任駐馬爾地夫大使王福康在去年2月接受印度媒體專訪時表示,中國已連續七年成為馬爾地夫的最大旅遊客源國,目前中方在馬投資逾4000萬美元,是主要投資國家之一。
對於中馬關係的發展是否會對印度構成威脅?王福康就回答說,中方秉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與馬爾地夫發展友好關係,目的是為兩國人民造福。發展中馬關係不針對任何第三國,不會對印構成威脅。中方支持馬與包括印在內的域內國家發展友好關係,願意在馬開展中馬印三方合作,造福三國人民,也有利於本地區的和平、穩定與發展。
自貿協定不公平?
中馬自貿協定籤署尚不滿一年,但馬爾地夫總統顧問、前總統納希德20日放言稱,馬爾地夫新政府將退出與中國籤署的自由貿易協定,因為讓一個小國與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締結這樣的條約是個「錯誤」。他宣稱「中國不買我們的任何東西。這是一個單向協定。」
中馬自貿協定是馬爾地夫前總統亞明於去年12月訪華時籤署的馬爾地夫第一個對外雙邊自貿協定,也是中國政府同巴基斯坦之後,與南亞國家籤署的第二個雙邊自貿協定。
馬爾地夫海關數據顯示,今年1月至8月,馬爾地夫從中國的進口額約為3.42億美元,而同期對中國的出口僅為26萬多美元。路透社報導引述一位匿名的薩利赫團隊成員的話稱,「(自貿協定)並非我們想要的,希望內閣能夠就退出中馬自貿協定儘快召開會議,並就此做出正式決定」。
但是,納希德的言論是否能代表馬新政府的態度仍要打個問號。就自貿協定事宜,馬新任總統薩利赫至今為止並沒有公開表態。
對於納希德聲稱的認為馬中自貿協議「錯誤」的"理由",戴永紅認為並不能成立。
「納希德稱,像馬爾地夫這樣小的國家同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籤署並不公平。然而,世界上的大國和小國達成自貿協定的例子比比皆是。而且像馬爾地夫這樣資源有限的國家,可供出口產品有限,與任何國家都會有貿易逆差。馬方有關退出自貿協定的說法顯然不能自圓其說。」戴永紅說。
馬前政府曾表示,該協議有助於馬經濟的多元化,可以讓貿易額增加39億美元,其中包括擴大魚類產品出口——這對海洋國家的經濟具有決定性意義。
據澎湃新聞查詢公開數據,截止2017年,馬爾地夫的主要進口國是中國(3.43億美元)、阿聯(3.36億美元)、新加坡(3.14億美元)、印度(2.9億美元)。除中國外,馬爾地夫與其他主要進口國家的貿易逆差均超過2億美元。
深陷外債陷阱?
除了要退出自貿協定,「陷入巨額外債」是馬爾地夫新總統團隊的另一關切。
馬爾地夫新總統薩利赫表示,由於前任政府遺留下來的巨額債務,新政府正面臨嚴重的財政困境。為了減少對中國的依賴,將重新審視此前的協議以及從中國獲得的貸款。
對於馬爾地夫到底存在多少外債,目前各方的說法仍不統一。
據當地媒體The Edition22日的報導,馬爾地夫金融管理局(MMA)總督艾哈邁德·納賽爾表示,據目前的資料顯示,債務總額約為15億美元。
「如果馬爾地夫認為該國是從中國借債而導致出現債務困境,我們希望馬方能夠公布最新數據,在馬爾地夫的外債當中,來自中國的債務比重是多少。以及這些來自中國的債務,推動了多少馬爾地夫的GDP增長,增加了馬爾地夫多少就業崗位?」絲路智谷研究院院長、普林斯頓大學訪問學者梁海明對澎湃新聞說道。
「更重要的是,來自中國的遊客,給馬爾地夫提供了可觀的收入來源。近年來中國赴馬遊客保持在每年30萬人次以上,2017年更高達40萬人次。以平均每名中國遊客在馬爾地夫直接或間接花費1000美元計算,馬爾地夫每年從中國遊客身上可以賺至少3億美元的旅遊收入,如果每年都能保持這種穩定的收入,相信馬爾地夫的8.488億美元外債,並不難還清。」梁海明強調。
而戴永紅則認為,無論馬方態度如何,中國應當堅持一如既往的態度,不受外界幹擾,也不幹涉別國內政,按照此前籤訂的條約繼續合作。
「無論目前和未來馬方就已經籤署的合作協議有怎樣不同的看法,各方都應秉持契約精神,如果存在一些不符合雙方利益的地方或值得商榷的地方,大家都可以坐下來談,並不一定要單方面徹底反悔。」戴永紅說道。
中國外交部的回應更是簡單而清晰,「相信馬爾地夫政府會作出正確的選擇。」在20日的例行發布會上,發言人耿爽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