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令諸葛亮害怕,並為其百般庇護,導致以身試法的護軍將軍

2020-12-20 觀天下

歷史上令諸葛亮害怕,並為其百般庇護,導致以身試法的護軍將軍。

在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寫給西晉武帝司馬炎的奏章中,陳壽對蜀漢丞相諸葛亮治理蜀國的政績評價極高,認為諸葛亮治理蜀國時:「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極,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無惡不懲,無善不顯。」達到了:「吏不容奸,人懷自厲,道不拾遺,強不侵弱,風化肅然也」的完美程度。但是,諸葛亮不是一個真正執法如山的執法者,因為所謂無惡不懲,那只是對於普通人罷了,而一旦遇到硬茬,諸葛亮是絕對不敢去碰的,非但不敢碰硬,反而還要不遺餘力的為這個硬茬辯護。這個硬茬就是法正!

法正(176年-220年),字孝直,扶風郡(今陝西省眉縣小法儀鎮)人。原為劉璋部下,劉備圍成都時勸說劉璋投降,而後又與劉備進取漢中,獻計將曹操大將夏侯淵斬首。法正善奇謀,深受劉備信任和敬重。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進位漢中王后,封法正為尚書令、護軍將軍。次年,法正去世,終年四十五歲。法正之死令劉備十分感傷,連哭數日。被追諡為翼侯,是劉備時代唯一一位有諡號的大臣。法正善於奇謀,被陳壽稱讚為可比魏國的程昱和郭嘉。

法正

建安十九年,即公元214年,劉備攻佔益州後,以法正為蜀郡太守、揚武將軍,外統都畿,內為謀主。一餐之德,睚眥之怨,無不報復,擅殺毀傷己者數人。或謂諸葛亮曰:「法正於蜀郡太縱橫,將軍宜啟主公,抑其威福。」亮答曰:「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強,東憚孫權之逼,近則懼孫夫人生變於肘腋之下;當斯之時,進退狼跋,法孝直為之輔翼,令翻然翱翔,不可複製,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按照諸葛亮的說法,那就是法正的功勞大,對於功勞大的人,是可以讓他隨心所欲的犯法殺人的。在這個時候,所謂無惡不懲,不過是一句空話。更何況法正還是制定蜀國法律的人呢?

  漢中之戰,仍然是法正隨行為謀主,諸葛亮留守駐成都。這一次戰役,劉備方有失有得,最後終於佔領的漢中,得其土而不得其民。但無論怎麼說,身為謀主的法正,立了大大的軍功,諸葛亮在後方只是完成了任務,並無特殊表現。所以劉備稱漢中王后,法正進位尚書令、護軍將軍,諸葛亮則未見升遷。(漢中之戰後,張飛因功拜為右將軍,假節;馬超為左將軍,假節;黃忠為後將軍;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魏延為鎮遠將軍、漢中太守。)   這次大升官,因為諸葛亮沒有份,論者乃以此來說明諸葛亮被劉疏遠,失了寵。但是看推劉備為漢中王的群臣聯合上表中所列的名單,除了幾位曾受漢朝官爵的列在前面之外,劉備舊部中,諸葛亮名列第一。而諸葛亮官爵只有軍師將軍,不曾封侯,竟然列在關羽等幾位亭侯之前,也是奇事。劉備稱王之後,給大家升官時,誰輕誰重,誰高誰低,諸葛亮實居中參與討論,比如封黃忠為後將軍,諸葛亮就提出不同意見,擔心關羽不服。那麼,法正官升尚書令,諸葛亮一定也參與了意見。且尚書令官職實如副丞相,給丞相做助手。劉備稱王之後不曾拜相,可能有特殊原因。如果要解釋,可以有好壞兩種。

 往壞的方面說,當然是諸葛亮失了寵,所以劉備不拜他為相。但既然失了寵,法正寵遇正隆,為什麼不直接拜相?而且,建安二十五年劉封獲罪自殺,劉備痛哭流涕,而劉封之死只是出於諸葛亮一句話,如果諸葛亮此時正失寵,那就很奇怪了?劉備為什麼肯聽他的?   往好的方面說,劉備稱王只是一個過渡,等待時機就要稱帝,與其在稱王時拜諸葛亮為相,不如稱帝後拜相光榮。兩年後劉備稱帝,立即就拜諸葛亮為丞相,同時受殊榮者只有個司徒許靖。從稱王到稱帝,這期間諸葛亮並無特殊表現,不曾立過什麼大功,劉備何以前倨而後恭?只能說是想把丞相位給諸葛亮留著。   劉備稱帝後,不但拜諸葛亮為丞相,而且同時錄尚書事(這是慣例,以顯親貴尊榮,職責其實與丞相重疊)。張飛在劉備稱帝後數月內即死,他的司隸校尉也交給了諸葛亮,這個官職負責京師附近地區的糾察大權,不是小官。   所以說劉備疏遠猜忌諸葛亮,根本站不住腳。   至於諸葛亮和法正的關係,史書中也說得明白,兩人好尚不同,而以公義相取。諸葛亮很佩服法正的智術。   所謂的好尚不同,就是法正的人品別是一格,與諸葛亮不是一路。但因為共同輔佐劉備建大業,在大事上兩人是一致的。法正前期在蜀郡,不受大家歡迎,搞得很臭,不得已才另謀出路,任太守後大肆報仇,殺了好幾個有舊怨的人,則可以看出此人的品格著實不怎麼樣。但無德有才,法正也自有他的用處。   法正在劉備取蜀取漢中等戰役中建言獻策,立下了功勞,取得了成功,這是事實。但是,作為一個謀主,他前前後後留給人的話柄也正自不少。廖立後來大放厥辭,說的那一大篇話,挖苦的就是劉備和法正。諸葛亮為了消除影響,竟治了廖立的罪,其目的是替劉備和法正留個臉面。

法正

公元214年,法正與諸葛亮、伊籍、劉巴、李嚴等五個人共同制訂了《蜀科》。之所以法正敢於以身試法,諸葛亮之所以百般庇護,只不過在他們看來,法律僅僅是為他們服務的工具而已,怎麼可能去制裁自己人呢?那麼可能會有人說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可是事實吧,那不過是諸葛亮在作秀罷了,處罰不處罰要完全看要被處罰的人是誰,也就是說諸葛亮大丞相不過是看人下菜碟罷了。小編這麼說可能傷害了千百年來廣大人民群眾對於諸葛丞相由衷的崇敬之情,因為諸葛亮無疑是中國五千年來忠君報國的典型、智慧的化身,但是小編很抱歉,因為真實的歷史往往就是這麼無情。那麼諸葛亮為什麼不敢處罰法正呢?小編認為不外乎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法正功勞太大、地位太高,智謀過人,諸葛亮知道自己沒有這個實力。從公元208年法正與張松定計到公元214年劉備攻取益州,法正輔佐劉備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使得劉備集團實力大增,因為劉備名義上佔領荊州七個郡,實際上除了曹操戰領的一部分外,只有長沙、零陵、桂陽、武陵四個郡屬於劉備,後來還迫於形勢將長沙桂陽零陵三個郡又歸還東吳孫權,而劉備在攻取益州的十個郡後,地盤和兵員都迅速擴大。

在這六年中,法正所起的作用是任何人都無法比擬的。所以劉備在奪取成都後,封法正為蜀郡太守,揚武將軍,外統都畿,內為謀主(相當於現在的北京軍區司令員兼北京市委書記而且還兼任中央軍委總參謀長),而諸葛亮被封為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法正智謀深遠,膽識過人,可以與曹操手下的首席謀士郭嘉相媲美,諸葛亮自嘆不如,其實根本沒有實力、沒有能力處罰法正,因為在當時的情況下他根本不是法正的對手。

第二、法正是原益州劉璋部下投靠劉備的領軍人物,代表原來益州舊有統治集團的既得利益。在劉備剛剛奪取益州立足未穩的情況下,需要團結以法正為代表的李嚴、劉巴、黃權、吳懿、孟達等新近歸降的舊勢力,為劉備集團效力。以共同對付曹操和孫權,劉備之所以接受法正的建議娶吳懿的女兒為夫人(後被封為皇后),就是為了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搞好統一戰線。在這種情況下恐怕就連劉備也不敢輕易對法正下手,諸葛亮又怎麼敢與法正為敵呢?

第三、法正深受劉備的信任和倚重。三國志載:「亮又知先主雅信正,故言如此。」也就是說諸葛亮的老闆對法正非常的信任倚重感激,諸葛亮不過是給劉備打工的而已,老闆不發話,諸葛亮自然也不願意與法正為敵,自討沒趣。綜合以上因素,小編認為諸葛亮之所以不敢惹法正實在是有著多方面的深層次的複雜原因,正因為如此諸葛亮才不能不敢不願處罰法正。

因為法律也罷、軍事也罷、戰爭也罷,都必須服務於聯吳抗曹、奪取天下、興復漢室的政治大局。諸葛亮首先是一個卓越的政治家,因此他的做法自然也在情理之中。其實諸葛亮不是不想收拾法正,只是力量不足,形勢不允許,時機不成熟罷了!以法正飛揚跋扈、睚眥必報的性格和所作所為,劉備最終不可能託孤給他,甚至在其生前必然會除掉法正,因為他必須為扶不起的性格懦弱的劉禪掃除一切障礙。只是法正在220年就死去了,享年45歲,第二年221年劉備才稱帝,所以諸葛亮才沒有機會與法正爭奪蜀漢的最高統治權,否則鹿死誰手還真是尚未可知!

法正

巧言進諫

建安十九年(214年),劉備軍包圍成都,蜀郡太守許靖將要出城投降,被人發覺,因為是在危急關頭,不宜誅殺自己人,於是劉璋放過了許靖。劉璋投降後,劉備也因此不用許靖。許靖與其弟許劭(許子將)是天下聞名的名士,但沒有身為人臣的才能。這時諸葛亮諫道:「靖人望,不可失也,借其名以竦宇內。」(許靖是眾人所仰望的,斷不可失,應當藉助他的名望使海內對您恭敬。)法正也勸說:「天下有名無實的人就是許靖了。但是主公剛剛開創大業,許靖的名聲四海皆知,您如果連他都不用,天下賢人恐怕會認為您薄待賢臣。」希望劉備仿效戰國時的燕昭王重用郭隗的故事,於是劉備對許靖逐漸尊敬重用。

孝直避箭

劉備有一次與曹軍在作戰中,形勢不利,本應馬上撤退,而劉備卻大怒不肯撤軍,無人敢進諫。當時箭如雨下,法正便走去擋在劉備前面。劉備趕緊喊道:「孝直避箭。」法正回道:「連明公也冒著箭雨、飛石,何況我呢?」劉備只好允諾:「我和你一起撤退。」便暫時撤軍了。

計斬妙才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正月,劉備南渡沔水,於定軍山、興勢山山麓紮營,與率軍前來的夏侯淵部對峙。當時夏侯淵駐守南線據點走馬谷,張郃駐守東線據點廣石。法正採取聲東擊西之計,讓劉備將萬餘精兵分作十隊,趁夜輪番進攻廣石。張郃率親兵搏戰,雖然沒有丟失據點,但也抵擋不住劉備軍的輪番攻擊,於是向夏侯淵要求增援。

夏侯淵將精兵分撥一半去支援張郃,自己繼續固守南線。隨後劉備派兵偷襲走馬谷,放火燒毀了曹軍陣地前的防衛工事鹿角,夏侯淵親自率四百軍士出營救火、修補鹿角。此時,法正看準時機,見夏侯淵正處於劣勢,提議全力進攻夏侯淵,劉備於是命黃忠居高臨下從後方擂鼓突襲,夏侯淵猝不及被黃忠斬殺,曹軍潰敗。劉備從此佔據了漢中之戰的主動權。不久,曹操親徵,聽聞是法正獻計取漢中,因而感慨不已嘆道:「吾故知玄德不辦有此,必為人所教也」 。

接下來的戰事中,曹操雖然兵力佔有優勢,但是劉備斂眾拒險,終不與曹操交鋒,曹操積月不拔,亡者日多。同年夏,曹操不得已而引軍還,劉備遂佔據漢中,自立為漢中王,任命法正為(漢中王)尚書令、護軍將軍。

相關焦點

  • 淺談趙雲的翊軍將軍和中護軍官職在劉備集團或蜀漢中的地位
    導語:趙雲是三國歷史上很有爭議的人物,因為文學形象與歷史形象差距過大。其實從趙雲的官職來看,他在蜀漢政權的地位並不算高。下面小編根據《三國志》中一些人物的遷升過程,加上蜀漢群臣進表和其他資料的總結,來聊一聊趙雲的翊軍將軍和中護軍應當在什麼樣的一個定位。劉備集團或蜀漢政權的雜號將軍按《後漢書·職官志》的記載,將軍的武官體系中大將軍為第一,接下來是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前後左右將軍。
  • 曹魏的六位「徵蜀護軍」:一人投靠蜀漢,一人被姜維斬殺!
    在此基礎上,為了對付劉備,曹操特別設立了一個官職,也即本文所要說的「徵蜀護軍」。在曹魏歷史上,先後共有六位武將擔任「徵蜀護軍」或者「討蜀護軍」一職。第一位:曹真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南渡沔水,於定軍山斬殺曹軍統帥夏侯淵。曹操十分憂慮漢中戰事,遂任命曹真為徵蜀護軍,後督徐晃等於陽平關,擊破劉備別將高翔。
  • 淺談趙雲的翊軍將軍和中護軍官職在劉備集團或蜀漢中的地位
    導語:趙雲是三國歷史上很有爭議的人物,因為文學形象與歷史形象差距過大。其實從趙雲的官職來看,他在蜀漢政權的地位並不算高。下面小編根據《三國志》中一些人物的遷升過程,加上蜀漢群臣進表和其他資料的總結,來聊一聊趙雲的翊軍將軍和中護軍應當在什麼樣的一個定位。劉備集團或蜀漢政權的雜號將軍按《後漢書·職官志》的記載,將軍的武官體系中大將軍為第一,接下來是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前後左右將軍。
  • 趙雲和李嚴,誰先當的中護軍?誰的官職大?
    趙雲當中護軍是在什麼時候呢?是在建興元年(223年),也就是劉備死的那一年。《三國志 趙雲傳》記載:建興元年,為中護軍、徵南將軍,封永昌亭侯,遷鎮東將軍。什麼是中護軍?原名護軍,與中領軍同為重要軍事長官。
  • 蜀漢的三位「鎮軍將軍」:除了趙雲,另外兩人分別是誰?
    曹丕回到許昌後,拜陳群為鎮軍大將軍,領中護軍,錄尚書事。與此相對應的是,就蜀漢來說,則有三人曾先後擔任鎮軍將軍這一官職。不過,在這三人之中,只有趙雲被大家所熟悉,至於另外兩位鎮軍將軍,則是鮮為人知的。鎮軍將軍:許靖許靖(?—222年),字文休。汝南郡平輿縣(今河南省平輿縣)人。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蜀漢時期重臣、名士。
  • 如何評價諸葛亮的軍事能力和在歷史上的地位?
    諸葛亮是一位傑出的軍事家,軍事上謀略過人,智慧超群。政治家己有過人本領未出隆中三分天下,把一個剛起步蜀漢由小變大由弱變強。天文學家如借東風,草船借箭。他的歷史地位極高,可以算一代良相,為蜀漢社稷鞠躬盡瘁死而後巳,歷史地位極高至今萬人稱頌,歷代敬仰。
  • 「死諸葛嚇走生仲達」真有其事嗎?司馬懿為什麼那麼害怕諸葛亮?
    根據《晉書司馬懿傳》記載「死諸葛嚇走生仲達」這件事確實是存在的,那麼司馬懿真的害怕諸葛亮嗎?司馬懿為什麼害怕諸葛亮呢?公元234年這一年曹魏統帥司馬懿五十六歲,蜀漢統帥諸葛亮五十四歲。諸葛亮的屯兵之所五丈原——武侯的隕落之地五丈原東西長約十裡,南北寬約五裡,其地勢高出周圍地面約五十丈,南扼斜谷,北臨渭水,是蜀軍屯兵的理想之地。諸葛亮大軍一出斜谷,立即就佔領五丈原,在這裡安下大營。司馬懿認為"亮若勇者,當出武功依山而東,若西上五丈原,則諸軍無事矣。"
  • 劉備臨終前為何將兵權交給李嚴,而不是極為信任的諸葛亮?
    章武三年(223年),劉備病重之際,李嚴與諸葛亮奉遺詔共同輔佐少主劉禪。此前,慘遭「夷陵戰敗」的劉備,在退至白帝城後,便將李嚴召進了永安宮,將其任命為尚書令,如今託孤之際,又加封其為中都護,令其統管內外軍事,留鎮永安。那麼,劉備為何要將兵權交給李嚴,而不交給備受信任的諸葛亮呢?
  • 曹魏的六位「徵蜀護軍」:一人投靠蜀漢,一人被姜維斬殺!
    在此基礎上,為了對付劉備,曹操特別設立了一個官職,也即本文所要說的「徵蜀護軍」。在曹魏歷史上,先後共有六位武將擔任「徵蜀護軍」或者「討蜀護軍」一職。第一位:曹真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南渡沔水,於定軍山斬殺曹軍統帥夏侯淵。曹操十分憂慮漢中戰事,遂任命曹真為徵蜀護軍,後督徐晃等於陽平關,擊破劉備別將高翔。
  • 《全面戰爭三國》中護軍前將軍怎麼樣 前將軍屬性資料圖鑑
    導 讀 前將軍是《全面戰爭:三國》中中護軍系列的頭銜,要求在一場超過35支部隊參與的戰鬥中贏得勝利(不包括英雄及將領
  • 費禕死後的十年裡,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導致了蜀漢的滅亡?
    待其退卻之時,各城一齊出兵,與遊擊部隊併力進擊,這是殲滅敵人的好辦法」。於是命令督守漢中的胡濟退守漢壽,將軍王含守樂城,護軍蔣斌守漢城,又在西安、建威、武衛、石門、武城、建昌、臨遠等處都建置防禦工事。其實,斂軍聚谷之法,拋棄了之前魏延、王平兩人成功驗證過的防禦策略,弊大利小,等於是自己主動放棄險要位置,自拆樊籬。
  • 劉備託孤於諸葛亮,對諸葛亮說了一句:「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明知與東吳結盟的重要性,諸葛亮為何僅僅略微勸阻,劉備不聽後立刻閉嘴保持緘默呢?或許因為諸葛亮有難言之隱吧?史載「(亮)在蜀漢,兄弟分在魏、吳,三國之重望,集於一門」。諸葛亮的兄長諸葛瑾在東吳官至大將軍、左都護、豫州牧。他還與吳主孫權、權臣張昭結了親。族弟諸葛誕在曹魏官至徵東大將軍。正因為有如此複雜的社會關係,劉備對諸葛亮的猜疑也就難以避免了。
  • 姜維在蜀漢平步青雲,有兩人對他幫助不亞於諸葛亮
    在三國演義小說中,諸葛亮對姜維直接是當作接班人來培養,但我們知道小說和歷史不同,歷史上諸葛亮對姜維雖然沒有小說中那麼看重,但姜維的升遷卻也可謂是遠超同儕了。和姜維一起投奔蜀國的還有尹賞和梁虔,這兩人的記載很少,不知道諸葛亮給了他倆什麼官職。蜀漢對主動投降者的待遇普遍很高,他們二人最後分別做到了執金吾和大長秋,和九卿同級。
  • 蜀漢滅亡時大批官員家人被殺,為什麼諸葛亮的後代卻能安然無事?
    而在這之後,劉禪傳召蜀漢各地,令撤離劍閣的大將軍姜維、左右車騎將軍廖化、張翼,以及輔國大將軍董厥等人率領蜀軍主力約五六萬人投降鍾會。此時,雖然有人想要投降,可是不管是姜維還是其麾下蜀漢將士,都是不願投降,甚至憤恨的以刀砍石!
  • 諸葛亮最害怕的將軍是誰?第一次交戰被他打敗,第二次就殺了他
    早年鎮壓黃巾起義有功,在投入袁紹後,又在擊破公孫瓚的戰役上有功,升遷為寧國中郎將。在曹袁對戰中,領兵出戰官渡,卻被曹洪擊退。無奈只能投降曹操,被授偏將軍的小官職。張飛是萬人之敵,用兵毫不含糊,他帶領了一萬多名精兵,在狹窄的山路上突然出擊切斷了張合的前後軍。張合前後軍不能匯合,被張飛打敗,落花流水,全軍覆沒。張合苦不堪言,丟下戰馬盔甲,帶著幾個部下從山路上步行逃走。
  • 《三國演義》中的「火燒上方谷」,在歷史上真有其事嗎?
    《李嚴傳》李嚴的參軍狐忠、督軍成藩到諸葛亮君前表示,漢中軍糧不足,建議退軍,諸葛亮忍痛答應。這時司馬懿的補給也發生困難,全靠上邽諸葛亮來不及破壞的一點屯田軍糧和郭淮從羌胡獲得的糧食撐到了最後一刻。前後遣兵增宣王軍,又敕使護麥。
  • 歷史上諸葛亮並沒有使空城計,草船借箭也另有其人
    一提到諸葛亮,在很多人的印象當中足智多謀,通常把敵軍玩弄於股掌當中,但今天小編就要顛覆大家的認知,其實在歷史當中,諸葛亮很多事情壓根都沒有幹過,就比如接下來要說的空城計,這個故事相信在家在看劇或者是看書的時候,都已經十分熟悉了。
  • 豪強出身與劉焉有殺父之仇,諸葛亮臨終前與之商議軍國大事的李福
    漢末三國時期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一些歷史人物的光輝太過鮮明,往往容易忽略了其他的人物。而這些在後世偏冷門的人物,可能也是當時各自政權的重要人物,與當時的各種重要事件息息相關。從這些"冷門人物"上也能看到當時歷史的變遷以及所帶來的影響。下面小編就來介紹一個相對冷門的人物——李福。
  • 關羽很委屈,諸葛亮也無辜,是誰的疏忽大意導致了荊州之戰潰敗?
    這個「左將軍」指的肯定不是劉備,因為劉備早就把曹操替他爭取來的左將軍頭銜棄如敝履了,他已經有了更高的官爵:「(建安十四年)群下推先主為荊州牧,(建安十六年)劉璋推先主行大司馬,領司隸校尉,(建安二十四年)群下上先主為漢中王。」劉備佔據荊州,封諸葛亮龐統同為軍師中郎將。
  • 法正在蜀漢官至「尚書令」,這到底是多大的官職?
    彼時,劉備封法正為尚書令、護軍將軍。次年,法正去世,終年四十五歲。所以,尚書令可以說是法正在蜀漢的最高官職了。那麼,問題來了,法正的「尚書令」,到底是多大的官職,地位有多高?一首先,尚書令這一官職,始於秦朝,本為少府的屬官,負責管理少府文書和傳達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