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德黎溪鎮:村民「洗腳上田」,吃上長久「旅遊飯」| 走向我們的...

2020-12-26 清遠日報

「山水豆腐花,味道很不錯,大家來嘗一嘗啊!」9月24日,在英德黎溪鎮亞婆田·白水寨生態旅遊度假區(以下簡稱「白水寨」),英姐和往日一樣在景區出入口賣土特產。雖然是工作日,但還是來了不少遊客,從山遊玩下來,他們紛紛在商鋪前坐下,專門點了豆腐花。「味道不錯,比在廣州吃的好吃多了。」一些遊客吃完點讚道。



英姐是黎溪鎮鐵溪村大圍村小組人,今年43歲,2017年7月開始在景區出入口經營,開始只賣豆腐花。4年過去了,英姐現在擁有一個商鋪,並取名「英姐土特產店」,店裡擺滿英德當地土特產,有紅薯、霸王花幹、菜乾、客家米餅等,她也越來越忙。「以前在家務農和種砂糖橘,掙不了幾個錢,現在在景區賣東西,收入翻了五倍以上。」從農民變成了「生意人」,人到中年職業轉型成功,英姐賣貨時總是樂呵呵。



大圍村像英姐這樣吃上旅遊飯的村民不少,他們紛紛「洗腳上田」,成了度假區的廚師、服務員、安保人員、客房管理人員等有穩定收入的職工,實現在家門口就業。


村民朱慶歡是其中的典型。由於家境不好,他38歲才結婚,次年女兒出生,但夫妻二人均失業在家,無經濟收入,生活較為窘迫。2017年景區開業後,為夫妻倆提供了一個土特產商鋪,他們努力經營,經濟情況持續好轉,2018年還購買了一臺十多萬的小轎車。夫妻倆還跟隨景區種植了鷹嘴桃,並於今年收成,如今他們家庭收入翻了好幾倍。


開業以來,與村子共生的景區吸引越來越多來自當地乃至珠三角的遊客,進一步帶動村民脫貧致富。而將「綠水青山」變成可以一直靠著吃的「金山銀山」的背後,是一場極為艱難的取捨。


景區建設初期,有人想投資建大型發電站,預計年產值過千萬。這不論對黎溪鎮還是對周邊村子來說,都是一個極具吸引力的項目。但是在當地政府、景區和村民三方多次溝通交流後,還是忍痛拒絕了。「我們當時也是下了很大決心,但政府開展工作,要為村民長遠去考慮才行。」直至如今,該鎮黨委副書記江曉燕頗為感慨。白水寨以瀑布聞名,大小瀑布有好幾個,凳至山頂處,有個數十米的瀑布,氣勢磅礴,十分壯觀。「大規模開發建水電站,無疑會將瀑布破壞掉,得不償失。」

  


「建大型水電站以瀑布為代價,景區就沒辦法繼續搞,帶動村民的模式就變得單一了。」景區相關負責人朱炳南算了一筆帳,如今度假區職工有90餘人,其中20人是本村的,其他的也是附近村民,一年景區單是給職工發的工資達到400餘萬元,人均每月工資超過3700元。


除了村民家門口就業,村集體也在其中受益。景區放棄了傳統的固定租金支付模式,改為村民土地入股,以景區門票收入按固定比例提成收取,歸村集體所有,例如2019年白水寨旅客流量30多萬,每張門票提成0.5元給村民分紅。2019年,村集體可得分紅超過15萬元。景區還投入一部分收益200萬元,用於大圍村道路和周邊環境等的基礎建設。


值得一提的是,白水寨不僅注重「硬環境」建設,更加注重「軟文化」建設,一直堅持打造愛心支助的景區文化。景區建設以來,每年8月召集大圍村在職教師及考上大學的學生集中領取補助,獎勵在職教師和考上專科、普通本科、重點大學的學生,如今已支出10萬餘元;同時,每逢重陽前後,景區均宴請60歲以上老人到酒店聚餐,自2016年至今,共宴請老人320人次,支出資金也達10萬元;而在幫助村民脫貧致富方面,自2017年至今,共給黎溪鎮貧困戶分紅約150萬元,助力當地打贏脫貧攻堅戰。



圖文:鍾履雙 通訊員 黃振生 羅昌玉

編輯:郭小京

校對:果果

編審:劉厚斌

相關焦點

  • 要讓農民「洗腳上田,老有所養」,你知道「洗腳上田」什麼意思嗎
    全國政協政協委員王學坤提議推行農民退休制度,要讓65歲以上的農民能夠「洗腳上田,老有所養」,該提案一出,頓時吸引聚焦了無數人,可見,對於農村發展,農民保障等涉及到農民的問題,全社會都是極為關切的。在這個提案中,有兩個詞「洗腳上田,老有所養」,老有所養就不說了,大家都知道,但相信不少朋友是第一次聽說「洗腳上田」這個詞的,可能看到這句時,都一頭霧水,這是啥意思?
  • 磐安三畝田村村民家門口吃上「旅遊飯」
    好風景帶來好「錢」景| 磐安三畝田村村民家門口吃上「旅遊飯」 好風景帶來好「錢」景| 發布日期: 2020-07-14
  • 山莊村村民吃上了「旅遊飯」
    每年的5月至9月,青海省海東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古鄯鎮山莊村東面的山坡上,漫山遍野的鮮花競相綻放,與青山綠樹、農家小院相映成趣,讓人心曠神怡。美麗花田之中,往來的遊客絡繹不絕。  今年5月初,第一批鮮花盛開,山莊村的七裡花海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遊客前往觀光。
  • 「魚骨沙洲」走紅,村民吃上「環境飯」
    看到「綠色紅利」的村民,自發選擇讓良好生態與產業發展「齊頭並進」。魚骨沙洲位於東山縣岐下村村口三四公裡外的詔安灣中,因狀似遊魚得名。從高空俯視,胖胖的「魚頭」露出水面,長長的「魚尾」在海裡若隱若現。前年,這個足球場大小的奇妙自然景觀在網上「走紅」,並吸引全國各地的遊客前來「打卡」。
  • 福建省「魚骨沙洲」走紅,村民吃上「環境飯」
    看到「綠色紅利」的村民,自發選擇讓良好生態與產業發展「齊頭並進」。魚骨沙洲位於東山縣岐下村村口三四公裡外的詔安灣中,因狀似遊魚得名。從高空俯視,胖胖的「魚頭」露出水面,長長的「魚尾」在海裡若隱若現。前年,這個足球場大小的奇妙自然景觀在網上「走紅」,並吸引全國各地的遊客前來「打卡」。
  • 吃上「旅遊飯」韋橋村村民喊「香」
    縱橫交錯的古渠系、古樸的田園美景以及毗鄰黃河大峽谷的地理位置,讓韋橋村發展鄉村旅遊具備了得天獨厚的優勢。  近年來,韋橋村以優美的田園風光為基礎,附帶水果採摘、觀光遊玩等怡趣農事活動為一體的生態農業觀光旅遊景點,全力打響漢唐古渠第一村鄉村旅遊品牌,走出了一條文化旅遊富民新路子。
  • 保定:吃上旅遊飯 抱上金飯碗
    旅發倒計時(24):保定:吃上旅遊飯 抱上金飯碗走進阜平縣西部的太行深山,蓊蓊鬱鬱的樹林間,一條平坦的柏油路直通駱駝灣。「九山半水半分田,山高溝深駱駝灣。」過去,要來趟駱駝灣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吃玉茭、吃土豆,天天想著細米白面。」說起幾年前還在過的苦日子,年過古稀的村民顧寶青這樣描述。顧寶青老人如今每月收入包括工資 2100 元,養老金 108元。「給公司打工,蒸土豆、攤黃子、搞衛生,一個月掙的比過去一年還多」,再加上老房子的租金,去年她收入近七萬元。
  • 「AI」種田讓農民「洗腳上田」
    作者:練洪洋  5月22日,浙江瑞安市曹村鎮東岙村村民陳紹吉坐在電腦前點點滑鼠,短短幾分鐘,就完成了50畝水稻的「巡田」。浙江瑞安以生態水稻種植為基礎,以人工智慧科技為手段,結合大數據、雲計算、5G應用等現代科技為農業賦能,助力鄉村振興。
  • 「邊關要塞」成景點 村民吃上「旅遊飯」
    「邊關要塞」成景點 村民吃上「旅遊飯」——九寨溝縣郭元鄉青龍村柴門關發展旅遊小記「一唱咱們柴門關,位置險要鎮甘川。一將把關鳥難進,秦蜀鎖鑰美名傳。二唱咱們柴門關,絕壁棧道飛天險。上有懸崖猿猴叫,下有大河浪沖天……」10月25日,九寨溝縣郭元鄉青龍村村民朱玉成站在柴門關下哼唱起由他原創的《十唱柴門關》。
  • 湖北孝感剝岸村民家門口吃上「旅遊飯」
    今年6月,雙木旅遊路通車;10月,村裡的房車露營地開營。在家門口吃上「旅遊飯」,對剝岸村人來說,正在由夢想變為現實。望「景」興嘆剝岸村位於孝感市雙峰山旅遊度假區,地處黃孝河源頭。村民口袋卻沒鼓起來。「封山育林的管控一年比一年嚴,『綠色銀行』變現難度大;交通不便,林果外銷運輸成本高;市場主體缺乏,沒形成產業。」董協平分析說。近幾年,鄉村旅遊日漸升溫。看木蘭山、雙峰山紅紅火火,自己卻守著風景受窮,剝岸村人著急:啥時才能吃上「旅遊飯」?
  • 綠水青山常在 才能吃好長久飯
    「我在電腦上接訂單一直接到現在,沒想到下半年生意開始火爆了起來,房間都訂滿了。」黃保成露出滿嘴的白牙笑著答道。「當初咋想開民宿?」「唉,以前雖然在城裡搞裝修活路一個月可以掙個五六千塊錢,但現在全家有7口人要吃要用,掐指一算日子還是過得緊繃繃的」黃保成啜了口茶,打開了話匣子。
  • 內蒙古阿爾山:村民吃上「旅遊飯」邁向「小康路」
    近年來,阿爾山旅遊業日漸紅火,2019年旅遊人數近500萬人次。阿爾山的綠水青山不但孕育了稀有的動植物,還成為當地村民的「金山銀山」。57歲的於九江是其中一個代表,他是土生土長的白狼鎮人,曾經也是一位伐木工人。而現在於九江從事著多種職業:護林員、導遊、馬車夫。護林員是於九江的正式工作,而馬車夫則是他根據自己的一技之長發展起來的兼職。
  • 【湖北日報·孝感觀察】剝岸村民家門口吃上「旅遊飯」 —— 一個...
    孝感市雙峰山旅遊度假區打通雙(雙峰山)木(木蘭山)旅遊公路,規劃建設環山鄉村旅遊度假帶,連片開發剝岸村及周邊村,當地村民在家門口吃上「旅遊飯」,走上致富路。
  • 「懸崖村」吃上「旅遊飯」
    新華社貴陽12月24日電題:「懸崖村」吃上「旅遊飯」新華社記者李凡今年45歲的「光頭河魚莊」老闆劉毅常常會在「朋友圈」曬曬他家餐廳人氣「爆棚」的動態和村裡的山水風光。「以前外出,如果要圖方便的話,我們都會翻過一個叫『手扒巖』的幾十米高的懸崖,勉強站得住腳,手要拉著崖邊的樹藤、石縫才能避免摔下去。」劉毅回憶起以前家鄉的出山路,很是感慨。「曾經還有村民從懸崖上摔下來,因為危險,有的村民兩三年都難得出一次門。」數代化屋村的村民渴望有一條通暢的出山之路。
  • 土嶺村終於吃上了旅遊飯
    新華社武漢8月15日電  題:土嶺村終於吃上了旅遊飯  新華社記者譚元斌  誰能想到,土嶺村的村民,會吃上旅遊這碗飯。  過去因進村交通條件差等原因,土嶺村雖然距離高速收費站僅10餘公裡,卻「養在深閨人未識」,無人問津,良好的旅遊資源沒有與市場對接,村民守著「金山銀山」,仍要外出打工掙錢。  如何將資源優勢轉化為市場優勢,讓村民「在家能致富」?2017年1月,國網恩施供電公司駐村扶貧工作隊進駐土嶺後,著力破除阻礙旅遊發展的基礎設施瓶頸,全面提升村容村貌,引導村民進入旅遊市場。
  • 離石區信義鎮:家門口吃上了「旅遊飯」
    現在不一樣了,旅遊的人多了,做生意的人家也不少,不僅人氣旺,而且財氣也來了。」8月10日,立秋剛過,晌午時分,離石區信義鎮王村57歲的村民李鳳萍一邊在院子裡面採摘新鮮蔬菜,一邊與記者嘮著這幾年村裡的變化。說話間,李鳳萍將剛剛採摘好的新鮮蔬菜放入籃筐,準備送到村裡的農家樂飯店。「我們這兒的農家樂用的食材都是村民們自家種的蔬菜,健康環保,城裡人可喜歡吃了。
  • 石門漢豐村興起「道水漂流」村民吃上「旅遊飯」
    遊客坐上竹筏準備漂流。遊客在水牛身上彩繪。活動當天恰逢傳統節日「七夕」,不少遊客一邊盡情享受漂流帶來的刺激和清涼,一邊在竹筏上甜蜜表達他們對美好愛情的祝願。同時,活動現場舞臺上的穿針引線、拋繡球等傳統民間表演也吸引了遊客的眼球。
  • 竹溪桃花島景區「吸睛」又「吸金」,村民吃上「旅遊飯」!
    持續推出多項文旅活動村民吃上「旅遊飯」9月26日以來,鄂渝陝非遺精品項目匯演、「與愛同行惠遊竹溪」活動月接連走進我縣桃花島夯土小鎮,來這的遊客絡繹不絕,大家看演出、品美食、賞美景、購買特色農產品,盡享鄉村旅遊樂趣。
  • 荷花香徹昔日魚塘 餘杭新宇村民吃上「旅遊飯」
    連續40多天的高溫,給黑魚養殖帶來致命一擊,加上當年市場上黑魚降價,那一年李國敘虧了十幾萬元,村子裡跟他一起養黑魚的大戶都損失慘重。李國敘回憶道,「不少死魚被丟棄在魚塘,有些直接扔在河道邊,夏天高溫,死魚一發酵,氣味真是讓人作嘔。」
  • 柞水:村民吃上「旅遊飯」小康路上幸福多
    隨著景區越來越火,如今他也嘗到了「旅遊飯」,他經營的豆腐坊也成了景區的網紅店。「現在不用出去打工了,在家門口賣豆腐去年一年收入超過8萬元,今年預計超過15萬哩。」老楊笑得合不攏嘴。老楊所說的終南山寨景區緊鄰牛背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柞水縣做大做強全域旅遊的嘗試。柞水縣地處秦嶺南麓,是秦嶺國家中央公園核心區。夏無酷暑,冬無嚴寒,一日曆四季,十裡不同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