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豆腐花,味道很不錯,大家來嘗一嘗啊!」9月24日,在英德黎溪鎮亞婆田·白水寨生態旅遊度假區(以下簡稱「白水寨」),英姐和往日一樣在景區出入口賣土特產。雖然是工作日,但還是來了不少遊客,從山上遊玩下來,他們紛紛在商鋪前坐下,專門點了豆腐花。「味道不錯,比在廣州吃的好吃多了。」一些遊客吃完點讚道。
英姐是黎溪鎮鐵溪村大圍村小組人,今年43歲,2017年7月開始在景區出入口經營,開始只賣豆腐花。4年過去了,英姐現在擁有一個商鋪,並取名「英姐土特產店」,店裡擺滿英德當地土特產,有紅薯、霸王花幹、菜乾、客家米餅等,她也越來越忙。「以前在家務農和種砂糖橘,掙不了幾個錢,現在在景區賣東西,收入翻了五倍以上。」從農民變成了「生意人」,人到中年職業轉型成功,英姐賣貨時總是樂呵呵。
大圍村像英姐這樣吃上旅遊飯的村民不少,他們紛紛「洗腳上田」,成了度假區的廚師、服務員、安保人員、客房管理人員等有穩定收入的職工,實現在家門口就業。
村民朱慶歡是其中的典型。由於家境不好,他38歲才結婚,次年女兒出生,但夫妻二人均失業在家,無經濟收入,生活較為窘迫。2017年景區開業後,為夫妻倆提供了一個土特產商鋪,他們努力經營,經濟情況持續好轉,2018年還購買了一臺十多萬的小轎車。夫妻倆還跟隨景區種植了鷹嘴桃,並於今年收成,如今他們家庭收入翻了好幾倍。
開業以來,與村子共生的景區吸引越來越多來自當地乃至珠三角的遊客,進一步帶動村民脫貧致富。而將「綠水青山」變成可以一直靠著吃的「金山銀山」的背後,是一場極為艱難的取捨。
景區建設初期,有人想投資建大型發電站,預計年產值過千萬。這不論對黎溪鎮還是對周邊村子來說,都是一個極具吸引力的項目。但是在當地政府、景區和村民三方多次溝通交流後,還是忍痛拒絕了。「我們當時也是下了很大決心,但政府開展工作,要為村民長遠去考慮才行。」直至如今,該鎮黨委副書記江曉燕頗為感慨。白水寨以瀑布聞名,大小瀑布有好幾個,凳至山頂處,有個數十米的瀑布,氣勢磅礴,十分壯觀。「大規模開發建水電站,無疑會將瀑布破壞掉,得不償失。」
「建大型水電站以瀑布為代價,景區就沒辦法繼續搞,帶動村民的模式就變得單一了。」景區相關負責人朱炳南算了一筆帳,如今度假區職工有90餘人,其中20人是本村的,其他的也是附近村民,一年景區單是給職工發的工資達到400餘萬元,人均每月工資超過3700元。
除了村民家門口就業,村集體也在其中受益。景區放棄了傳統的固定租金支付模式,改為村民土地入股,以景區門票收入按固定比例提成收取,歸村集體所有,例如2019年白水寨旅客流量30多萬,每張門票提成0.5元給村民分紅。2019年,村集體可得分紅超過15萬元。景區還投入一部分收益200萬元,用於大圍村道路和周邊環境等的基礎建設。
值得一提的是,白水寨不僅注重「硬環境」建設,更加注重「軟文化」建設,一直堅持打造愛心支助的景區文化。景區建設以來,每年8月召集大圍村在職教師及考上大學的學生集中領取補助,獎勵在職教師和考上專科、普通本科、重點大學的學生,如今已支出10萬餘元;同時,每逢重陽前後,景區均宴請60歲以上老人到酒店聚餐,自2016年至今,共宴請老人320人次,支出資金也達10萬元;而在幫助村民脫貧致富方面,自2017年至今,共給黎溪鎮貧困戶分紅約150萬元,助力當地打贏脫貧攻堅戰。
圖文:鍾履雙 通訊員 黃振生 羅昌玉
編輯:郭小京
校對:果果
編審:劉厚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