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20世紀50年代交大西遷的部分師生行走在西安交大校園內。西安交通大學供圖
中國青年網西安2月10日電(代紅玉 記者 高琦)告別繁華上海紮根古都西安,62年前的一場大遷徙,讓西安交通大學在西北黃土地上落地生根。這是一部開拓奮進、艱苦拼搏的創業史,也是一部以夢為馬,報效祖國的貢獻史。歷經滄桑而不衰,備經磨難而更強,62年的如歌歲月讓西北地區的教育亮起了一顆璀璨明珠,一個甲子的風霜雨雪凝成了一個耀眼的銘詞---「西遷精神」。
2017年底,習近平總書記對西安交通大學史維祥等15位老教授的來信作出重要指示:「希望西安交通大學師生傳承好西遷精神,為西部發展、國家建設奉獻智慧和力量。」
2018年伊始,習總書記在新年致辭中,對西遷精神再發感慨:「他們的故事讓我深受感動。廣大人民群眾堅持愛國奉獻,無怨無悔,讓我感到千千萬萬普通人最偉大,同時讓我感到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
時代決策:應國家之需 承發展之重
西安交通大學校門。西安交通大學供圖
1955年4月6日的晚上,時任交通大學校長、黨委書記彭康接到高等教育部的電話,電話中他得知了一個重大消息--黨中央決定將交通大學由上海遷往西安。
彼時,韓戰剛結束,黨中央、國務院對國民經濟的建設方針做出了調整,把工業布局的重點放在內地,緊縮沿海建設,重要工業內遷。事實上,支持內地工業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建設人才的遷移。
儘管內遷消息還沒有正式公布,彭康已深感事關重大。在接到電話的第二天,他便立刻召集校務委員會和黨委會開會討論。
「開了很多會,白天晚上不斷的開會,把那麼老的一個學校,師生員工那麼多人,一下子遷到西安,很多思想工作要做。」西安交通大學原校長史維祥對此記憶深刻,他說:「雷厲風行啊,在中央決定了以後,我們執行的非常快,非常堅決。」
1955年4月中旬,時任交通大學總務長任夢林一行作為先遣隊抵達西安考察校址。1955年5月,正值小麥灌漿時節,彭康和幾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在西安城牆東南外不遠處的一大片農田中停下了腳步,此位置恰好處於唐代興慶宮遺址範圍內。大家欣喜激動,校長彭康當即拍板:這裡就是日後交大的主校園。
1955年5月26日,彭康向師生們公布了西遷的決定,全校反響熱烈。
「當時有很多教師以為西北是滿天風沙,冬天滴水成冰,所以要遷校是有顧慮的。」西安交大教授吳百詩表示,從繁華的上海遷到西安在當時是一個具有挑戰性的決定,但很快全校師生還是達成了共識。
1956年1月,交通大學師生組成「西北參觀團」現場考察。1956年2月9日,參觀團在萬言報告中寫道:西北這幾個城市的工業建設所給我們總的印象是數目多、規模大、技術新、速度快、資金省、幹部缺。在參觀後我們不僅親身感覺到西北工業建設的宏偉,並且也更加感覺到了遷校西安的必要性。
西北參觀團的報告很快傳遍了交大校園,全校師生的西遷熱情瞬間就被調動起來。1956年3月,電制五十三班全體學生提出「跑西安」的倡議,建議用上海到西安的象徵性長跑來祝賀學校西遷,全體同學實際的跑步路程累計八萬多公裡,相當於繞地球赤道兩圈。
「當時我們象徵性賽跑,每天跑幾千公尺,加起來就是跑到西安的距離。當時也不知道是什麼樣子,但總覺得將來西安是很美好的。」西遷教師王世昕回憶說。
就在這一年,交通大學要從上海遷往西安的消息在全國蔓延開來,一大批知識分子滿懷激情地加入了西遷大軍,一場轟轟烈烈的遷校運動就此拉開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