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瞭望
版權資產:激活「沉默」的金山
儘快摸清家底,完善制度,將國有文化企業版權這座沉默的金山開發好
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賴少芬孫麗萍李志勇閆甲佳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在北京、上海、廣東等地走訪文化企業、版權交易等機構了解到,國有文化企業版權資產管理意識普遍較為薄弱,沒有建立相應的管理規範和制度,導致多年積累的版權權屬不清、資源難以盤活。如果能出臺政策鼓勵國有企業儘快摸清版權家底,同時建立版權資產價值評估體系、扶持版權交易市場,引導文化企業切實開發、利用好版權資源,將大大提高國有文化企業做大做強的實力與底氣。
大量版權資產成為「沉默」的金山
據了解,我國現有國有文化企業9000多家,帳面資產規模近1.4萬億元,但其中主要是固定資產。由於版權形式特殊,價值難以確定,國有文化企業的大量版權沒有被認定為資產,處於長期閒置和未開發狀態。
業內人士表示,很多國有文化企業版權資產管理意識薄弱,大多把版權資源當成歷史資料簡單保存,多年積累的版權成為「壓箱底」的「沉默」資產。
經過數十年的積累,國有文化企業往往都擁有豐厚的文學和藝術作品版權資源。上海文藝出版集團社長張曉敏說,僅上海文藝出版集團旗下的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就擁有民國至今約8000種連環畫中約60%的版權。
文化企業在進行資產評估時,並沒有將包括版權在內的無形資產納入其中,這部分資產往往被忽視。中國唱片總公司(下稱「中唱公司」)總經理周建潮說,作為一家「老字號」國有文化企業,中唱公司擁有13萬金屬母版,4.5萬多條錄音母帶,這些是企業真正有價值的資產。
珠江電影集團有限公司(下稱「珠影」)黨委副書記黎鶴透露,珠影集團也積累了很多「壓箱底」的作品。根據近期的梳理,共有故事片300多部、紀錄片500多部,集團下屬的白天鵝音像出版社有歌曲1萬多首,下屬的樂團有歌曲和節目幾千部,還有很多沒有拍過的劇本,版權存量豐富。
北京東方雍和國際版權交易中心董事長殷秩松認為,長期以來,國有文化企業缺乏版權資產管理,多數不知道自己有多少「家底」,導致大量國有版權閒置,阻礙了這些企業依託優勢版權資源的運營進一步做大做強。
缺少保護開發面臨流失風險
版權資產作為文化企業的核心資源,一直以來都較為缺乏規範管理,引發了多方面問題。北京版銀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陳一宏等業內人士表示,由於很多企業缺乏對版權資產的清晰記錄,經年累月後,版權資產的權利狀況模糊和混亂,甚至連資產的介質都已遺失或損壞。
周建潮說,中唱公司有很多作品只能憑藉當年出版的封套或母版來證明自己是版權擁有者,此外拿不出合同或其他法律文件。還有一些作品,當時署的是藝名或是集體創作,版權也不好認定。類似的版權不清的情況,在現有13萬母版中至少佔70%。
南方廣播影視傳媒集團媒資中心主任趙暉說,南方傳媒集團多年來積累的節目資源量龐大,僅集團下屬的廣東電視臺、南方電視臺和廣東電臺就有36萬餘小時的視音頻資料,但很多資料歷史久遠,從製作或購買之初就沒有建立相關的版權檔案,造成大量的節目版權資訊模糊不清,目前基本確定擁有完全自主版權的資料不到三分之一。
周建潮說,版權不清導致很多作品在市場化時遇到困難。比如著作權法規定要有表演者的許可才能進行授權,但是中唱公司有不少作品已經找不到表演者,又沒有辦法補齊各種文件,導致作品開發難度大。
珠影行政部經理陳捷說,珠影集團下屬的白天鵝音像出版社曾為籤約歌手量身打造了很多歌曲,但在權屬關係上大多跟詞曲作者沒有約定,現在對這些作品想進一步開發面臨較大困難。
另外,部分版權資產面臨流失風險。陳捷告訴本刊記者,珠影在1990年代曾經將109部電影永久性賣斷,當時以為只是賣出電視臺的播放權,但後來又出現了網絡和手機等新媒體,由於缺乏長遠考慮導致這些作品的新媒體版權流失。
本刊記者在調研中了解到,在國有文化系統存量版權尚未理清的情況下,網際網路產業強勢崛起,推動了數字版權產業的大規模、超常規發展,給國有文化企業的版權資產管理和運營帶來了新問題。
目前,國有文化企業儘管擁有豐厚的存量版權資產,但是由於缺乏有效的管理和開發運營,在數字版權產業的競爭中普遍處於被動地位。
中國文字著作權協會總幹事張洪波以出版業為例介紹說,現在出版物的數字版權估計只有10%~20%掌握在傳統出版社手中,而現在的作者更加「精明」,基本都不會將數字版權交給出版社運營。
此外,國有文化企業整理開發數字版權的成本高昂。周建潮介紹說,作為1949年至1980年中國唯一的音像出版機構,中唱公司計劃將存量版權作品數位化,進行編目,存儲在資料庫裡面,以利於將來進行數字版權的開發利用。但梳理存量版權的費用較高,僅老唱片保護工程的預算就高達1億元。
上海市新聞出版局副局長蔡紀萬認為,通過數字版權交易把中國文化產品輸向海外市場,具有價格高、便捷等優勢,「在摸清國有文化企業版權『家底』的過程中,國家在制定相關政策的時候,不能忽視數字版權這一增長潛力很大的新興領域」。
儘快突破兩大難題
本刊記者在調研中了解到,國有文化企業版權資產管理難度較大。
一是確權有難度,二是價值難衡量。由於版權具有權利組合複雜、未來收益難以確定等特點,其資產價值的評估一直是難點,價值的難以衡量,也影響到文化企業融資,使所擁有的版權難以發揮其應有作用。
上海文藝出版集團旗下的百年文化品牌「朵雲軒」曾考慮引進外資,接軌國際先進的藝術品經營管理理念,籌備成立合資公司,但最後因為「朵雲軒」版權、品牌等無形資產價值無法確定,和外資合作無法推進。作家出版社也有類似困惑,與銀行間的融資項目遭遇難題。
國有文化企業還面臨侵權難以認定的情況。許多文化企業在版權上「大投入」並沒有產生「大回報」,其主要原因就是版權得不到應有的保護,在相關侵權案件中,特別是在網絡環境下,侵權難以認定,存在舉證困難和維權成本高的問題。
中央文化企業國有資產監督管理領導小組辦公室常務副主任王家新認為,國有文化企業的版權資源經過梳理和價值的重新認定,其價值和規模甚至能超過固定資產。「版權資產利用得好,是一座『挖掘不盡的金山』,能支撐文化企業可持續發展,但如果存量不清、運營不善,就有可能成為『無底洞』。」
王家新建議,儘快著手摸清國有存量版權資產規模,全面掌握國有文化企業版權資產數量、種類、權屬和使用等情況,為推動規範化管理和精細化運營打好基礎。同時,研究制定加強國有文化企業版權資產管理的規範意見,要求國有文化企業加強版權來源、介質、權屬、授權和收入等方面的管理,可以在大型骨幹文化企業中開展版權資產管理試點,並將成果加以推廣。
殷秩松認為,規範國有文化企業版權資產管理,當務之急是解決「家底不清」問題。之後可以從實物管理入手,推動國有文化企業對版權進行清理、確權、登記。他建議,應出臺相關的指導意見,使清理工作有章可循,並考慮建立補貼機制,調動文化企業的積極性。此外,可引入專業版權服務機構,加快國有文化企業版權清理進程。
修渠鋪路引水快流
業內人士表示,應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包括建立版權資產價值評估體系、扶持版權交易市場等,引導文化企業切實開發、利用好版權資源,提升核心競爭力。
第一,研究制定版權資產評估辦法,逐步建立科學有效的評估機制。中國作家出版集團黨委副書記、管委會副主任葛笑政、陳一宏等表示,針對版權資產評估難題,一些版權服務機構和高校已成立課題組,專門對版權等無形資產的評估方法、評估參數等進行深入研究,建議有關部門牽頭組織業內專家進行專項攻關,出臺業內公認度高、操作性強的評估標準體系,逐步建立版權資產價值評估機制。
「和企業的有形資產不同,版權資產的『估值確價』有自身的特點:使用產生價值,交易體現價值,價值動態變化。」殷秩松認為,版權價值評估有較大難度,現階段可以「從監管大宗交易入手,不涉及交易、融資時,暫不進行評估,在版權資產進入交易環節後啟動價值評估」。
第二,加大力度扶持以版權交易為核心的文化要素交易市場,為版權資產的開發利用打造規範、高效的市場平臺。中國人民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研究中心主任助理曾繁文、北京大學產業與文化研究所研究員彭中天表示,「摸家底」只是一個開始,管理版權資產的主要目的是促進版權開發,通過授權、許可、轉讓等多種形式實現版權資產的持續開發和保值增值。應完善公共服務體系,積極培育一批運作規範、富於探索創新精神、輻射能力強的版權交易機構,提供版權登記、掛牌交易、動態報價、交易撮合等服務,推動文化企業盤活版權資產。同時,鼓勵設立版權基金、版權信託等,放大交易規模,優化資源配置。
第三,發揮財政引導作用,提高企業開發利用版權資產的積極性。王家新認為,國家應從財政上支持國有文化企業版權管理,發揮財政政策引導和資金扶持作用,利用財政文化產業專項資金,支持國有文化企業版權出口,對版權出口業績好的企業進行獎勵,將低端產品出口轉變為高端版權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