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すみません」
「ごめんなさい」
這兩句日語,或許沒有學過日語的人,也都知道什麼意思,因為使用的場所太多了,日本人經常會把這兩句話掛在嘴邊。這兩句話翻譯過來都是「對不起」的意思,雖然從含義上有些不同,但是其基本含義還是未變的。在日本的很多新聞報導當中,經常看到「謝罪」的場景,有政府的官員、企業的高管甚至國家的高層。這樣的景象,在歐美以及國內都是難以看到的。那麼日本人為何會將「對不起」當作口頭禪,又為什麼會經常「謝罪」呢?這篇文章就闡述一下日本的「道歉文化」!
我先列舉幾個簡單的例子吧,2016年6月27日一輛開放北千住站的快速列車,提前了30秒發車,運營公司發布了謝罪文書,同時也發布了防止再發生的改善措施;
2017年11月14日,日本列車從南流山站早20秒發車,原本是9點44分40秒發車,結果9點44分20秒就發車了,運營該列車的首都圈都是鐵道發布了謝罪文書;
2018年5月11日,東海道本線的新快速列車提前25秒發車,原本是7點12分0秒,實際是7點11分35秒,日本JR西日本公司發布謝罪文書。
以秒為單位來計算發車時間,並且不準時的話自己會發布謝罪文書,這樣的事件在日本經常看到。其實很多人認為這樣做實在是「小題大做」,為了幾十秒而發布謝罪文書承認自己做錯事情,實在不值當。海外的人可能無法理解,但是這就是日本人的時間意識,也是一種責任意識,如果是自己的不對,那就是不對,沒有什麼好狡辯的。
日本人經常謝罪或者道歉,其實是有一定的文化原因的。許多日本人的意識當中,謝罪≠賠償,這是兩碼事情。當發生問題時,日本人首先想到謝罪道歉,然後根據對方的反應,來調整自己的對應方式,最終解決問題。
關於日本人的謝罪,我也舉兩個例子說明一下。
謝罪事例1:雙方使用謝罪語言,來解決問題。
比如一方說:私の間違いでご迷惑をお掛けして申し訳ありません。(因為我的錯誤給您添麻煩了很抱歉)另一方可以說:私がもっと詳しく説明するべきでした。私にも責任があります。(我應該更詳細的說明的,我也有責任)使用這樣的方式,來和平解決問題。
謝罪事例2:雖然有不滿,但是對方首先放下身段來採取謝罪的態度,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但是最麻煩的是日本人謝罪以後,對方不接受或者出現「得理不饒人」的情況。在日本人之間,這種情況也比較少見,但是日本人與外國人之間,這樣的情況就比較多見了。很多人說日本人善變,其實日本人所謂的善變只是根據情況做出判斷之後的結果。
日本特有的「恥辱」文化對謝罪也有一定的影響,日本人長期生活在島國,屬於一個地緣相對封閉的地方,因此許多人必須在意「他人的目光」,其實日本人並不害怕自然災害、不害怕神佛,但是十分在意別人的眼光和看法。不想被他人誤解,也不想被他人恥笑,因為這對於日本人來說是「恥辱」。
有一個例子我想很多人都還記憶猶新,在疫情初期階段,日本組織包機將日本人接回日本。負責包機的一位日本內閣職員在組織包機以後竟然自殺了!這件事很多人不理解,他們為日本人服務,但是卻被逼自殺。我認為這件事對他造成了「恥辱」,讓他對自己存在的本身產生了否定。因為當時日本安排的包機也是十分緊張,日本國內的對應並非方方面面俱到,當涉及到具體事務時,受到語言上以及精神上的壓力過大,最終心理防線崩潰。
如果當時該職員的所在部門能夠出具一封謝罪文書,我想這個事情也不發生!
在日本的電視上,經常看到許多謝罪之人的身影。其實這些人的謝罪,只是為了安撫社會對他們的批判而已。日本人處理謝罪時的思考迴路是根據「社會反應」而定的,根據社會反應,他們會思考以何種形式來「正確的謝罪」。
日本四方環海,並且經歷了數百年的閉關鎖國,也沒有被其他民族支配的經歷,所以形成了獨特的「恥辱文化」「謝罪文化」以及「武士道精神」。
無論是在商業方面還是普通的交往當中,認清楚日本人謝罪或者道歉背後的目的,其實是很重要的。特別是在商業場合,有些時候,日本人的謝罪是為了尋求問題的更好的解決方式,並非是接受賠款要求。同樣,當中國公司與日本公司打交道的時候,發生問題首先表明態度,是十分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