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疑問,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君主,他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在位期間實行了抗擊外侵、革新政治、發展生產等一系列有利於社會前進的政策。但是任何人的成功,都離不開團隊的支持,尤其是站在皇帝這個位置上。
朱元璋在創業期間,身邊就一直有很多文臣武將陪著他東徵西討,並最終打敗元朝,平定陳友諒、張士誠等地方割據的諸侯們,成功建立起一個全新的帝國——明王朝。大明建國後,朱元璋也是毫不吝嗇地封賞了34位功臣,他們分別是:李善長、徐達、李文忠、馮盛、鄧愈、常茂「六大公爵」和劉伯溫、宋濂、常遇春、湯和、藍玉、傅友德、李文忠、沐英、胡懷庸、胡大海等28個侯爵。
不過好景不長,朱元璋很快認識到這些功臣裡面存著很多「隱患」。比如有些自持軍功,便無法無天;有的人仰仗權威,為非作歹;還有的人,懂得急流勇退,明辨是非。但這些在朱元璋看來,都是很大的隱患,他們雖然不敢在自己在位時期反叛,但如果自己哪一天駕崩了呢?這些人會不會反叛成為下一任的君主呢?所以,在一番權衡之下,朱元璋決定效仿漢高祖劉邦,對這些所謂的開國元勳們實行一場大清理。不過與漢高祖不同的是,朱元璋的手段更加殘忍,甚至波及到了很多無辜的人。
據悉,由於種種原因,朱元璋直接或者間接導致了其中30人死亡(其中也包括自然死亡),唯獨湯和、沐英、郭英、耿炳文這4個人活了下來。於是有人就很好奇,他們4個憑什麼活了下來?是朱元璋不想,還是不敢殺死他們呢?其實原因並不複雜。
首先來說說湯和,他和朱元璋可以說是從小玩到大的「發小」,曾經推薦朱元璋參軍,而且比朱元璋年長,算是朱的「老大哥」了。大明朝建立之後,湯和毫不貪戀功名利祿,毅然決然地選擇辭官回鄉,做一個普通人。這一點也正合朱元璋的心意,所以對於湯和的主動請辭,朱元璋稍微挽留了一下便欣然同意了,還賞賜給他一座大房子供他養老。等到後來諸多功臣被誅殺的時候,湯和卻依然在家頤養天年,算是得以善終。
其次來說說耿炳文。這個人處事更加低調,無時無刻不彰顯對朱元璋的忠心耿耿。戰場上勇猛無比,屢建奇功,建國後卻到處跟人說自己是朱元璋的狗,並努力做一條有功之狗。耿炳文戰功累累,卻不居功自傲,為人謙虛耿直,深得朱元璋的信任。朱元璋看在他「能力很突出」,並且對自己完全沒有威脅的情況下,自然不會動他。
再來說說郭英。武定侯郭英為人老實謙虛。他的姐姐又是朱元璋的寵妃,怎麼說也算是「自家親戚」。郭英做事不爭不搶,懂得處理與朱元璋的關係。因此朱元璋十分信任和欣賞自己的這個小舅子。還有一點就是郭英雖然是皇親國戚,但是絲毫沒有依賴這一層關係,他得來的所有榮譽都是自己在戰場上一刀一槍拼出來的。據史料記載,郭英一生中經歷了五百餘次大大小小的戰役,所斬殺的敵人約十七萬,身上戰傷七十多處,是朱元璋旗下的得力戰將之一。
最後說說沐英。沐英跟朱元璋其實也算親戚,他是朱元璋收的「義子」,算得上是朱元璋的第一個孩子了,在早年間朱元璋還沒有孩子,便將在流浪街頭的沐英收留養大,之後隨著朱元璋南徵北戰,沐英立下戰功赫赫,再加上朱元璋是從小看著他長大的,所以對他也沒有什麼疑心。
總結:
明朝的三十四位開國元勳,說朱元璋殺了三十位,留下四位,其實是不嚴謹的。因為除了以上這四人以外,還有一些人是因病去世或者是意外死亡的。也許在很多人看來,朱元璋是一個心狠手辣、無惡不赦的「殺人犯」,但歷史上,又有哪位皇帝不是這樣的呢?不下狠心,又怎麼可能做大事?對此,你們是怎麼看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