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網訊 昨日,廣州市舉行政府部門定期新聞發布會。市國規委與市住建委分別從歷史傳承和品質提升的角度,縱向講述廣州城市建設歷程與規劃,並通過廣州1號公路的前瞻規劃,橫向展望同粵港澳大灣區環灣通道的無縫融合。
提升城市品質:從「主動脈」伸進「毛細血管」
塑造城市品質,提升城市格局,市住建委副主任黃成軍以近年的規劃落實為例,展示廣州的一步一腳印。2016年,市住建委組織專家編制《廣州市城市道路全要素設計手冊》等文件,通過一區一示範路、一江兩岸品質提升試驗段等示範項目,形成技術引領,做出樣板,全市推廣。
2017年,廣州全面推進城市環境品質化提升工作,尤其是加強城市道路品質化提升。全年組織完成城市道路品質化提升,人行道功能化改造,內環路及隔音屏整飾改造,跨江橋梁維修和塗裝,三個十公裡的「一江兩岸三帶」核心段岸線景觀照明提升。
進入2018年,城市環境品質化提升工作以常態化為目標,更加突出「以人為本」的核心思想,把提升建設工作從城市道路「主動脈」向街頭巷尾的「毛細血管」延伸,範圍由中心城區延伸到全市範圍。計劃到2020年,用三年時間在新建、改建、擴建等項目中落實品質化的設計要求,奠定城市建設的常態化工作。
用歷史建築講故事:先推六大試點項目
「廣州成為全國首批10個歷史建築試點城市之一,是榮譽,更要有擔當。」市國規委副主任孫玥表示,要用一批精品項目,講好歷史建築的廣州故事,並向全國貢獻我們的「廣州智慧」。回顧《廣州市新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編制試點工作方案》,結合廣州歷史建築保護的實際,提出「活化一批歷史建築,形成可展示、可借鑑的實踐案例;形成一套可複製可推廣的歷史建築保護利用政策性成果」的整體目標。
為此,廣州市選取試點項目,以示範帶動歷史建築保護利用試點工作。孫玥介紹,市內目前共形成24個試點項目。其中由市層面重點推進的有荔灣區恩寧路片區活化提升、越秀區聖心教堂前廣場活化提升、鹽運西社區微改造、最廣州歷史文化步徑、海珠區中交四航局修造廠舊址活化、黃埔區深井古村微改造等六大試點項目。
孫玥說,這些試點項目均以歷史建築保護利用為抓手,帶動整個片區的發展,「可作為『火車頭』,即對全市其他歷史文化資源的活化利用起到示範作用和引領效應。」
1號公路: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環灣通道
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宏偉藍圖下,作為路網骨架重要組成部分的廣州1號公路的建設工作備受關注。據市國規委介紹,規劃廣州1號公路向南銜接中山東部外環高速、西部沿海高速、廣珠西線高速等珠江西岸高速通道,與珠江東岸的廣深沿江高速及七條過江通道共同構成粵港澳大灣區環灣通道,將為大灣區城市群間的互聯互通和深化合作提供支撐。
廣州1號公路由現狀的京珠高速及規劃的南大幹線、東部幹線組成,長約41.2公裡,串聯廣州第二中央商務區、南沙自貿區等重點片區,是廣州輻射和帶動灣區發展的大動脈。
功能改造:優化慢行系統
以臨江大道為例,對原有的道路人行道進行改造,平整道路基層,更換耐久度和平整度高,舒適性好的道路面層,修整轉角和邊坡,將臨江公園帶的遊步徑、緩跑徑和人行道無縫銜接,形成了遊步徑、緩跑徑、單車徑三徑貫通的布局,提高了濱江景觀帶整體的慢行舒適度和通達性。
功能改造:多杆合一與多箱併集
以東風路為例,從杆件和箱體的清理開始著手,能減則減,能合就合,儘可能將路面留給行人。
文、圖/廣報全媒體記者何道嵐 通訊員穗外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