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晚間,重慶地區一消費者最先曝出沃爾瑪超市不能用支付寶而只能用微信支付。沃爾瑪中國表示,該公司已與微信開展深入合作,沃爾瑪中國還表示,計劃推出微信支付用戶的特別優惠,以鼓勵消費者選擇這種支付方式。微信支付和支付寶在零售實體店支付中的大戰愈演愈烈。
線下支付一般是指相對於網上支付的一種非現金支付方式,從最早的刷銀行卡,到後來的支付寶、財付通、微信支付、Apple Pay等等都屬於線下支付,而隨著網際網路大潮的到來,近幾年線下支付的競爭愈演愈烈。從最早的支付寶與銀聯之爭,到支付寶與財付通之爭,再到2017年銀聯支付的強勢回歸,線下支付之爭從來沒有斷過。現在線下支付的兩大巨頭: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再次打響了市場爭奪戰。
線下支付讓巨頭們不惜頭破血流的爭奪,讓我們不經想問:線下支付的蛋糕到底有多大?
一、用戶數是大數據商業模式的基礎。
2016年,中國居民最終消費支出超過29.2萬億人民幣。在中國經濟轉型的時間節點關口,消費是政府和社會各界普遍關注和推動的領域,未來發展空間廣闊。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必將對現代企業運營管理與商務決策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困惑,基於大數據的商業模式創新則聚焦於在商業活動和管理模式中的綜合性作用與影響。整個數據服務產業鏈由數據生產、傳播、獲取、出售都離不開用戶。擁有大數據可以進一步拓展服務商的業務範圍,開展精準營銷。
二、支付帳戶就是一張 「虛擬銀行卡」。
如果一個支付平臺擁有數億的支付帳戶,那就是一家擁有數億帳戶的巨型商業銀行。支付平臺的發展之後,一般會引入P2P金融、小額網貸、基金、保險等等金融商品,從而實現從「銀行帳戶」向「銀行存款」的轉變,支付平臺因其特有的金融屬性,將為平臺背後的企業打下夯實的財富基礎。
三、壟斷之後的支付平臺。
無論是支付寶還是微信支付,目前都處於初級階段,或者說都處在發展階段,市場存在的許多不確定性,支付平臺正在以各種優惠活動爭取用戶。俗話說無利不起早,目前的各種投入都是要賺回來的,一旦市場份額穩定,或者一家獨大,支付平臺必然像市場索取利潤。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滴滴」和「優步」對專車市場的爭奪戰大家都了解一些吧,爭奪市場份額時的價格和現在的價格差別還是挺大的。根據現行的《中國銀聯入網機構銀行卡跨行交易收益分配辦法》,銀行卡收單業務的結算手續費全部由商戶承擔,但不同行業所實行的費率不同,費率標準從0.5%到4%不等。一般來說,零售業的刷卡手續費率在0.8%-1%,超市是0.5%,餐飲業為2%。支付平臺如果想要收取費用,那就更加容易了,完全可以按照銀行刷卡一樣向商家收取手續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