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環球人物》記者從姚子健之子姚一群、沈安娜之女華克放處證實,中央特科老戰士、原電子工業部雷達局十院紀委書記姚子健同志,於2018年1月12日8時10分在北京友誼醫院去世,享年103歲。
中央特科,是90多年前,我黨歷史上一個頗具神秘色彩的情報和政治保衛機關。
在周恩來的主持下,中央特科為保衛黨中央安全和紅軍長徵勝利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1931年,黨的領導人顧順章叛變,當時擔任國民黨特務頭子徐恩曾機要秘書的錢壯飛,把情報及時報告給周恩來,使黨中央免遭滅頂之災;延安時期,在蔣介石愛將胡宗南身邊擔任機要秘書的熊向暉,一次又一次地傳遞國民党進攻延安的情報,保障了西北一隅的紅旗始終屹立不倒。然而,工作性質決定了絕大部分戰鬥在隱蔽戰線人員的故事從未為人所知。而姚子健就是這樣一位默默無聞的戰士。
2017年8月,姚子健在北京家中接受《環球人物》記者採訪,佩戴著「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章」和「中國工農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紀念章 」 。( 本刊記者 侯欣穎 / 攝)
2017年8月的一天,《環球人物》記者在北京地鐵1號線八寶山站附近的一座老式居民樓裡找到了姚子健。當時,姚子健之子姚一群告訴記者,「老爺子現在只有七十來斤,沒力氣講太多話,得多休息。」看到姚子健在屋裡走動好像隨時可能跌倒,記者總想上前攙扶,他卻說「不用」,緩步走到沙發前坐定。
周末「度假」, 實為傳遞軍事地圖
「他記性不太好了,聽到問題要想很久,才會作答。」姚一群在旁解釋。採訪時,姚子健坐在沙發裡努力回憶起往事,時而閉目養神。
他的父母在江蘇省宜興市徐舍鎮開了一家茶館。小學畢業後,姚子健考入上海江灣國立勞動大學中學部。學校不要學費、不要飯錢,還給每位學生發一套衣服。
那時,同學們大多家境貧困,但渴望學習新知識,常傳閱各種進步書籍。「九一八」事變爆發,同學們走上街頭請願,當局下令解散學校。姚子健很氣憤 :「不但沒書讀了,也沒飯吃了,什麼都沒了。」他回到家鄉,當了幾個月小學老師。他思考著一個問題 :「我為什麼會有如此遭遇?是學校免費不免費的問題嗎?不是。這是社會制度的問題,是國民黨反動統治的問題。只有社會制度變了,才有出路。」他心裡燃起加入當時的進步力量——中國共產黨的願望。但怎麼加入?他不知道,只好先工作著,但隨時為入黨做準備。
1938年,姚子健在中共中央香港情報站。
1933年初,姚子健看報紙發現,南京國民黨中央陸地測量學校招生,一切免費。他考了進去。當時,學校分了航測班、地形班、製圖班等,姚子健想:「要搞革命,就要幹宣傳,要宣傳就要印刷,製圖班中有印刷專業,那我就選印刷專業吧!」
當年8月,姚子健得知,同鄉好友舒曰信入了黨,並且也在上海。姚子健就請他幫忙找黨組織。1934年4月,姚子健在舒曰信的引薦下見到中共黨員魯自誠,在魯的介紹下入了黨。
入黨後不久,姚子健結束印刷班的學業,到南京國民黨中央陸地測量總局製圖科工作,當了第四股的技佐,負責描繪印刷地圖底板。他每月能拿28塊大洋,生活條件大大改善。為向黨組織提供有價值的情報,姚子健以眼疾為由,提出要調到製圖科第五股。這樣一來,他就能收發、保管標有機密和絕密級別的五萬分之一、十萬分之一等比例的軍用地圖。
來取用地圖的人要登記所在部隊的番號等信息,姚子健便暗暗記下。來人拿走哪張地圖,他就偷偷抽一張相同的自留。「當時,國民黨內部規章制度不嚴格,從成摞地圖中抽出一兩張也看不出什麼破綻。」姚一群說。
每周六晚,姚子健結束一周的工作,就帶著地圖乘火車去上海。他把地圖放在皮箱最裡層,上面再放衣服和書。國民黨軍警見他穿的是軍裝,知道是自己人,不會盤查。周日一早,姚子健抵達上海,把地圖和資料交給舒曰信或其同為中共黨員的妻子沈伊娜,匯報國民黨一周以來調用地圖的情況。地圖轉交完畢,姚子健便乘火車返回南京,周一照常上班。整個過程就像利用周末休息時間到上海遊玩了一趟。
潘漢年給他寫了兩張紙條
這些地圖和情報通過地下交通渠道送到中央蘇區。「比如國民黨某部隊取走了江西某地的地圖,就表明他們可能要對該地區採取軍事行動。」姚一群說,「我們知道了這個情況,就要在第一時間逐級向上匯報,為蘇區領導掌握分析敵情提供幫助。」
地圖有多重要?姚一群講了個例子 :「1936年 『西安事變』前,張學良第一次見周恩來,送了三件禮物 :幾萬大洋、幾萬法幣和一本彩色的中國分省地圖冊,說 :『共同保衛中國。』這地圖在當時是貴重禮物。如果沒地圖,不知道地形,怎麼行軍?怎麼判定下一步往哪兒走?」
一次,姚子健在單位突然碰到自己單線聯繫的地下工作者吳錫峻。而吳錫峻的身份,是時任湯恩伯部隊駐南京辦事處的工作人員。二人從未在國民黨機關內部見過面。為防止見面後引人懷疑,情急之下,姚子健扭身就走。
隱蔽戰線的工作人員往往單線聯繫,不是一條線上的人見了也不認識。姚子健有次去舒曰信住處的亭子間談工作,發現有位西裝革履的男青年也在。舒曰信就向他介紹 :「這是李先生。」只見「李先生」點點頭,什麼都沒說就走了。
1978年8月,姚子健(左)與中央特科老領導王學文(中)、戰友舒曰信(右)合影。
1937年,舒曰信、沈伊娜夫婦從上海調到南京,姚子健就不必每周乘火車去上海了。「七七事變」後,舒曰信、沈伊娜夫婦調離南京,姚子健也隨測量總局機關撤退到武昌。這時,他的上線成了「熊先生」。兩人見面時除了交接任務,從未多言。「上級知道下級,下級不知道上級。我領導你,就知道你,但你對我住在哪兒、幹什麼一概不知。」姚一群說到這裡,一旁的姚子健打趣道 :「『熊』不『熊』不知道,真的假的也不知道。」
隨著抗戰形勢的發展,姚子健向「熊先生」提出,希望到抗日前線工作。1938年4月,組織安排姚子健去香港情報站。他向國民黨方面請了長假,從此脫離國民黨。在香港工作了4個月後,組織上同意他去延安。中共香港情報站的負責人潘漢年給他寫了兩張紙條,內容均是「姚子健有抗日熱情,已經為黨工作多年」,落款是「小開」。
姚子健結束了隱蔽戰線生涯,懷揣這兩張紙條輾轉來到延安。中央組織部領導把它們分別交給中央組織部部長陳雲、抗大校長林彪。後來,姚子健便進入抗大和中央組織部培訓班學習。1939年10月,姚子健去了蘇豫皖根據地工作,之後就根據黨的工作需要,輾轉各地。
「文革」期間,造反派為了審查姚子健在國民黨政府工作的歷史,找到他的入黨介紹人、時任最高人民法院顧問的魯自誠。魯自誠說 :「我1934年介紹姚子健入黨,他在敵人營壘裡收集軍用地圖和情報,為中央紅軍粉碎國民黨『圍剿』和長徵勝利做出了貢獻。對他那段工作,組織上多次給予充分肯定。我可以為他寫證明材料。」從此,造反派再沒糾纏過姚子健。
「我父親的地下工作到底起了多大作用,誰也說不清,只有魯自誠留下了這段評價。那個年代,選擇幹這個,就得隨時準備犧牲,犧牲了也沒人知道。」姚一群說。
67 年後才知道自己的中央特科身份
姚子健當時並不知道自己是在為中央特科工作。「什麼特科不特科,黨讓幹什麼就幹什麼。」姚子健說。如果不是沈安娜的一次講座,姚子健的故事可能就湮沒在歷史中了。
1935年1月,沈安娜在中央特科領導王學文的指示下,成了浙江省政府秘書處議事科速記員。憑每分鐘200字的速記和一手好字,她很快站穩腳跟。1938年5月,沈安娜在武漢根據周恩來、董必武指示,潛伏於國民黨中央黨部秘書處的機要處當機要速記員,深得國民黨上司器重。後來她還成了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等重要會議的速記員,堅持把開會內容轉交給中共。1983年,鄧穎超在中南海西花廳接見沈安娜和她的丈夫華明之時說 :「你(沈安娜)這個小速記員,不是什麼官,但作用可大啊!你是打入敵人核心的內線同志。」
2001年,沈安娜受邀到某單位講隱蔽戰線鬥爭史,講了姐夫舒曰信、姐姐沈伊娜的特科歲月。當時在該單位工作的姚一群聽後想 :父親提過舒曰信夫婦的名字,難道父親和沈安娜是同志?他回家一問,果然如此。姚子健聽了也備感驚訝:「沒想到沈伊娜的妹妹還活著!如果能見到就好了。」
2009年,姚子健(左)在中央特科戰友沈安娜(右)家中。
姚一群陪父親去了沈安娜家。兩位同歲老戰友和華明之各自訴說著隱蔽戰線經歷。姚子健發現,自己早就見過華明之——他就是亭子間裡的「李先生」。新中國成立後,舒曰信曾告訴姚子健 :「『李先生』真名是華明之。那時你們不能發生聯繫,我就沒給你們互相介紹。」姚子健沒想到,第二次與華明之相見,已過了60多年。華明之、沈安娜之女華克放告訴《環球人物》記者,她聽了這段往事後深受觸動 :「當時他們嚴格遵守秘密情報工作的紀律和要求,沒有講明身份。那個亭子間,我媽媽也去過。就是在那裡,舒曰信轉達了王學文的指示,讓她打入浙江省政府,擔任速記員。」
經過一件件事的穿針引線,沈安娜對姚子健說 :「老哥哥,你的情報工作屬於『王世英—王學文—舒曰信、沈伊娜』這條線,你這段經歷,應該屬於中央特科!」沈安娜馬上向國家某部委報告。姚子健這才有了真正的中央特科身份。
新中國成立後,姚子健才知道舒曰信的上級是王學文,但也從沒見過他。直到1979年,舒曰信問姚子健 :「想不想見見老領導王學文?」姚子健一聽,滿口答應,終於見到了自己的老上司。
忠誠、無畏、慎獨、機敏、能幹、互助
2017年4月的一天,華克放聽朋友說,有個中央特科成立90周年的紀念活動,就報名參加了。聯繫上主辦方後,華克放了解到,這次活動是幾名隱蔽戰線戰士的「二代」甚至「三代」自發舉辦的。他們熱熱鬧鬧地討論著活動的具體事宜 :還有誰沒請到、老一輩有什麼驚心動魄的故事、要怎麼講給現在的年輕人聽......華克放於是向大家推薦了一個人 :「有位老戰士姚子健還活著,已經102歲了。他在中央特科後期,為組織提供了不少國民黨絕密地圖。我們這麼重要的活動,應該請他來。」大家一致同意。
華克放趕忙找到姚子健,徵求他的意見 :「姚伯伯,中央特科有個紀念活動,您去不去?」姚子健答應得很爽快 :「去!我去看一看,聽一聽。」5月23日這次聚會,幾乎聚齊了中央特科戰士們在北京的後代。他們的父輩甚至祖輩,都是中國近現代歷史上的傳奇人物 :周恩來、羅青長、李克農、錢壯飛......姚子健坐在輪椅上,靜靜聽著,沒上臺講話。姚一群代父發言,講了父親的特科往事。
向無名英雄學什麼?原中央調查部部長羅青長之子、全國政協委員羅援少將深情地說 :「中國共產黨的情工人員有六大特質,忠誠、無畏、慎獨、機敏、能幹、互助。他們默默無聞,但又於無形處建奇功,一人甚至能抵敵兵百萬。」
紀念會上,劉光典之子劉玉平講述了父親犧牲的故事。1949年10月,劉光典赴臺灣從事地下工作,然而一年後,他所在的地下黨組織被徹底破壞。劉光典為躲避通緝,不得不匿居山間,掘地為穴,但最終不幸被捕。1959年2月4日,他被國民黨軍事法庭執行死刑,從容就義。
華克放聽得聚精會神。為了這次活動,她治了腰和腿的老毛病,開會時不受病痛影響。「我聽了那麼多人講述老一輩為我們的解放事業、為新中國做出的貢獻,感到前所未有的激動和震撼。」
「這是一次新的長徵」
2010年,沈安娜去世。2014年,羅青長去世。2017年2月,110歲的紅色女特工黃慕蘭去世。5月的紀念活動之後,人們才知道,原來還有位特科戰士,尚在人間。
姚一群從未說過父親的事。「過去我們對這段歷史了解得不是很詳細。我們就知道父親是幹地下工作的,也沒問他具體幹了什麼。現在再問,他好多事都記不清了。父親現在每晚都看《新聞聯播》和《海峽兩岸》,還挺關心臺灣問題。」
姚子健書櫃裡收藏著一枚「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章」和一枚「中國工農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紀念章」。《環球人物》記者和他聊到這兩枚紀念章時,他說 :「那時候,日本那麼小一個國家,怎麼就欺負我們這個大國家呢?還有英國,鴉片戰爭時奪走了香港。現在香港回歸了,
別的國家又和我們有矛盾了。我們和平共處不行嗎?非要佔我們的便宜?」說完他閉眼休息了一會兒,補充道 :「我這個想法啊,太幼稚啦。」
2017年7月30日,姚子健觀看了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閱兵儀式。他想到了戰爭年代的激蕩歲月 :「要我說,這是一次新的長徵。長徵還沒有完。一代代往下走,富國強兵沒有止境。道路是曲折的,但光明的前途是大勢所趨。」
「現在,青春是用來奮鬥的;將來,青春是用來回憶的。」習近平總書記這句話,正是對中央特科戰士們最好的詮釋。姚子健、舒曰信、沈伊娜、華明之、沈安娜等人投身革命時,不過20歲出頭,正是書生意氣、揮斥方遒的年紀。「他們老一輩人,就是用青春、用熱血、用生命去奮鬥。我們作為後代,應盡最大可能核對史實,真實、準確、全面地記錄老一輩的光輝事跡,把這段歷史留給後人。」華克放說。
記者手記
從夏到秋,我們多次走入姚老的生活。採訪前,我們很忐忑,也很期待,不知道這位百歲戰士經歷了怎樣驚心動魄的生死考驗。
見了姚老後,心中更多的是震撼,是認同,是不忍。震撼的是,居然仍有一位隱蔽戰線戰士尚在人間;認同的是,他們在那個革命年代,用青春、用熱血甚至用生命瀟瀟灑灑地譜寫無言高歌;不忍的是,他們註定了一輩子默默無聞,只能把那些周旋於敵人之間的豪情與暗戰埋於心底。
姚老有很多事記不得了。有時候,我們問一句,他答一句;有時候,他腦子裡有千言萬語,然而到了嘴邊,卻忘記要說什麼,只能合眼休息。他身邊的老戰友、老上司都已不在,留下的只有他,和他日漸模糊的記憶。
我們跟姚老之間隔了幾代人。但我們仍然關注著他和千千萬萬無名戰士。這些年《潛伏》《北平無戰事》《偽裝者》等諜戰劇接連熱播,不僅是因為我們願意去追尋那個激蕩年代裡的動人往事,更多地是因為我們深深感動於那份向死而生的熱忱。隱蔽戰線中的每一位,都是熠熠生輝的功臣。
銘記歷史,我們要做的還有很多。
作者:《環球人物》記者 姜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