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這句話本來自明代的《增廣賢文》。書中的內容看似雜亂無章,實則道盡人情冷暖,將人性的善惡描繪得栩栩如生。郭德綱在這句話的基礎上,改編了一些內容,他是這樣說的:「窮人站在十字街頭耍十把鋼鉤,鉤不著親人骨肉;有錢人在深山老林耍刀槍棍棒,打不散無義賓朋。」這句話更是把「嫌貧愛富」的醜惡嘴臉,描繪得淋漓盡致。
經常聽郭德綱相聲的人,應該都知道他曾三次進京。《過得剛好》是他自己編寫的一本自傳,裡面有提到自己三次進京的經歷,進京時間分別是1989年、1994年、1995年。當時的郭德綱窮困潦倒,三次進京,只為混口飯吃,懇求相聲界的人收留自己。他希望自己也能像他們一樣,穿個小西裝,演一場一百塊錢,不至於餓死街頭,這樣就足夠了。誰知道圈內的人,數次排擠這位帶有「相聲新思想」的年輕人,一點機會也不給。後來郭德綱忍辱負重,選擇留在北京,最後憑著自己的刻苦勤奮,一手創辦「德雲社」,紅遍大江南北。
其實郭德綱的這句話,可以拆分成兩點來理解。
人善被人欺,人窮被人棄
「窮人站在十字街頭耍十把鋼鉤,鉤不著親人骨肉」,這句話說得有點誇張了,但是也真實地反映了人的現實。相信很多人都經歷過貧窮的時候,同為中國首富的李嘉誠也是一樣。在李嘉誠很小的時候,父親患肺病去世,作為長子,年僅14歲的李嘉誠放棄學業,開始出社會闖蕩打拼。那時候家裡人連吃飯都成問題,想要親戚接濟更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他謹記父親的遺言:求人不如求己,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人窮的時候,就要靠自己,李嘉誠做到這一點了。剛開始的時候,做茶樓跑堂,每天5點就要到茶樓,一天工作15小時,全年無休。對於一個15歲的孩子來說,這個工作的強度是非常大的,好在李嘉誠堅持了下來。後來他進入舅父的鐘表公司,從最基本的維修工開始做起,憑著自己的勤奮學會了各種鐘錶的維修,還憑藉著自己獨特的商業嗅覺,給舅父的鐘表公司出謀劃策。再後來,李嘉誠做塑膠花生意、進軍房地產,一步一步穩固了他中國首富的地位。人善被人欺,人窮被人棄,人在窮的時候,必須靠自己。
在趨炎附勢的人眼裡:有錢人放屁都是香的
「有錢人在深山老林耍刀槍棍棒,打不散無義賓朋」,有錢人應酬就是多。有錢了以後,會有很多熟悉或者陌生的人來拜訪自己,俗話說無事不登三寶殿,這些人找有錢人都是帶著目的性的。趨炎附勢的不一定是小人,但一定是喜歡追名逐利的人。「天下熙熙皆為利往,天下攘攘皆為利去」,天底下的人為了利益,像蜂窩一樣成群結隊地集結到一起,一旦對方無利可圖,他們就會像浪潮一樣慢慢退去。
不僅有錢人放屁是香的,領導、甲方等等地位比自己高的,放屁也是香的。沒有辦法,人總要面對現實。既然選擇在這個社會上討口飯吃,就要好好遵守規則,不能打破。面對強權,面對有錢人,我們能做的就是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而不是依附於他們。
郭德綱的個人自傳《過得剛好》,收錄的是他從業三十多年來寫下的文章,挑選了最精華的部分,經過不斷地校對、修改,最後才定稿的。所以說只需要一本書,就可以了解郭老師的前半生。書中文風保留了郭德綱的特色,就像他的相聲一樣接地氣。
「嫌貧愛富」已經成為了一種非常常見的現象。通常來說,人的身價決定了話語權。通常身份卑微的人人言微輕,說什麼都不會得到別人的關注,然而有錢和有地位的人,說出來的話,就顯得比較有分量,畢竟他們是成功人士,哪怕說出來的話非常普通。
郭德綱老師不僅僅是個相聲演員,更是一個充滿大智慧的人。他雖然是大俗之人,但是俗中帶雅,熟讀各種古文典籍,精通老祖宗的為人處世之道。他的這本《過得剛好》,記錄了這三十多年來,他經歷過的酸甜苦辣,裡面有很多他對人生的感悟。假如你想學會做人做事、提升思維和格局,想通過提升思維獲取更多的財富,那麼這本《過得剛好》值得你擁有。
書中記錄的,全是郭老師經典的人生經歷與感悟,裡面充滿他的人生智慧,其背後的思維與理念,一定會給你的生活帶來不小的幫助。而且這本書價格還很便宜,僅僅是一頓飯的錢,你就可以收穫郭老師這四十年來對人生的感悟。投資別人,不如投資自己。
點擊上方商品卡即可購買~
讀懂人情世故,看清人性,是每個成年人的必修課,也可以讓我們少走很多彎路,書中的智慧是別人積累的財富,你每讀一本書,就為自己積累了一筆財富,讀的書多了,以後的你就會更加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