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春節還有一周的時間,我問了幾位在一線城市混的不錯的小夥伴,回不回老家?回答都是,好幾年沒回了;要麼就是,接父母過來,一付對返鄉無所謂的樣子。
對於從北上廣深回到村子裡的翠花和狗蛋們,卻都活在了新聞聯播的喜氣洋洋的播報裡。
一般來講,在城市裡吃到了人際紅利的人,對走親戚多數不感興趣,更多是願意跟領導或者潛在客戶聚會;如果是租房打工漂泊的,回鄉會覺得親切極了,還是家裡親戚和老同學看上去親切呀,至少比二房東和主管們,慈祥多了。
想問問大家,你更想要哪種感覺呢?
我更希望大家有第一種。真不是我冷酷,而是,我真心希望大家在更年輕的時候明白,如果你希望自己往後的人生,不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一模一樣,你一定會明白混圈子對於每個漂泊在外的人的意義。
在中國,誰都知道「關係」的重要,甚至有人說:「社會關係就是生產力」「會說話可以當錢花」。
在維繫社會關係層面,不同階層有明顯的差別,越是高階層,越會明白:「富人混圈子,窮人走親戚」。富人們喜歡混圈子結交朋友,窮人們喜歡走親戚拉攏人情。有些人之所以富,是因為時間和精力都用在了資源互換上,繼而產生價值,實現財富累積。而有些人一直窮,也是有原因的,甚至會有「把時間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的錯覺,其實只要是「浪費」,就不會產生價值。
親戚的紐帶是血緣和通婚,人脈的拓展則靠社會交往。美國研究人員Eagle,Macy和Claxton做過一個人際關係實驗,他們搜集了2018年8月全英國的幾乎所有電話通訊記錄,並比對結果,真相是:越是富裕的社區,人際交往的「多樣性」越明顯。這實驗意味著,越是富人,越傾向跟不同階層和不同區域的人聯絡,而打電話的時間長短也有明顯差異。富人雖喜歡跟各種人聯繫,但每個電話的真正通話時間,都比窮人短。
我在上海剛剛畢業工作的那幾年,一直篤信「努力就可以出成績,奮鬥就可以有錢」,至於朝哪個方向,怎麼走,速度多快,其實腦子裡沒有什麼概念,也不懂向牛人請教,等自己摸索出很多殘酷真相的時候,大把時間也過去了。
所以我經常會想,如果我剛剛畢業的時候,就有人提前告訴我這些該有多好。問題是,我最親密的一些關係,比如那些親戚和老同學,其實也跟我一樣,對一線城市的圈層文化和資源分配,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相處的邏輯,一樣的不清楚。那麼我的思維一定也會固化在這裡,相應的,財富也被平均在一個層次,也沒什麼好奇怪的了。
多個朋友多條路,但是到底什麼樣的朋友才算真正的路呢?像宋江那樣講義氣的嗎?
電影《中國合伙人》中有一段臺詞:千萬不要和丈母娘打麻將,千萬不要和比你有想法的女人上床,千萬不要和朋友合夥開公司。雖是玩笑話,但「開公司」這麼嚴肅的事情,居然不要找朋友,卻值得我們深思:人與人交際中的「強弱關係」該怎麼用才好?
史丹福大學教授Mark Granovetter說:傳統社會的現象是,每個人接觸最多的,就是自己的親戚、老同學、同事……這些關係十分穩定,但非常同質化,所以傳播的社會認知也十分有限,是種「強聯繫」;同時,還存在另一種更廣泛的,但卻非常淺顯的社會認知,也就是「朋友的朋友」,多數是種「弱聯繫」。
在上海認真觀察多年,我深刻對比出了:親朋好友之間的交談內容,通常會限於一個非常小的範圍內,這個圈子的動態和信息流動,我們可以了如指掌,但越來越不感興趣。「窮人走親戚」就是限於這樣的一個小圈子中,感情是穩定的,但是傳遞的信息大多數是陳舊的。
最高效且有產出的交流,其實是富人們之間的互通有無。可以這麼說,社會關係的寬度和深度,決定了「窮者愈窮,富者愈富」。在中國,很多人事業有成後,要麼去念個 EMBA ,既是為了學習新東西,更是為了交新朋友,拓人脈,找一個地位和身份吻合的圈子。所以富人們很樂意,每年花上百萬學費,在百忙中擠時間,去跟其他成功人士攀上關係。
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
上面這句話來自《增廣賢文》,說明古人早已洞悉了社會關係的本質,以及實用價值。
富人們的圈子裡,絕大多數都具備了高超的生存智慧,和獲取高額財富的本事。他們一起交流生意信息,探索致富之道,相互激勵和幫助,互通有無,然後取長補短。生活在這個圈子裡,想不富都難。
而如今,各種app的盛行,網絡成為建立社會關係的重要途徑。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更加便捷,人們不僅更容易對接資源,連婚戀都變得容易,有研究發現,美國超過三分之一的已婚人士通過網絡認識。
社會關係五花八門,粉絲、戰友、客戶,甚至機緣巧合下,只有一面之緣的人,都可能結下某種特殊的緣分和合作。地域,成長或工作背景的不同,會使得維繫關係的方式也大有不同,但同時,也賦予了我們社交價值上更多的可能,更多的含量。
所以,今年春節,除了走親戚,你還有其它打算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