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雖然各大國佔重頭戲,但一些小國軍隊同樣有自己的地位。例如芬蘭軍隊、印度軍隊等等,印度軍隊的數量高達130多萬,是英軍的主要幫手。但是在二戰中,印度軍隊的表現是不敢恭維的。無論是在哪一個陣營,哪怕是在德軍麾下,印度軍隊的表現同樣不會。歸根結底,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印度在17世紀中期開始逐步淪為英國的殖民地,而且是英國最重要的殖民地,被稱為英王王冠上的明珠。但是英軍的數量是很有限的,為了維持在印度的統治,英國組建了一支英屬印度軍隊。由於印度人口龐大,印度軍隊的兵力也是十分充足的。英國走的是職業軍路線,一旦爆發戰爭,數量可能無法應對大規模的戰役。在這樣的情況下,就需要各地的殖民地出兵,其中印度自然是出兵做多的。
在一戰和二戰期間,印度軍隊都曾跟隨英軍出戰。尤其是二戰期間,有130多萬印度軍隊跟隨英軍在各個戰場作戰,但能力上不好說。在新加坡保衛戰中,守衛新加坡的英國軍隊有13萬,其中印度軍隊8萬多人。但硬是3萬多日軍佔領了新加坡。在北非戰場上,印度軍隊與義大利軍隊打的風生水起,雙方勢均力敵。
不過,隆美爾率領2萬多德軍到達以後,德軍開始追著英軍打。在真逗過程中,德軍逐步俘虜了一些印度士兵。由於德軍兵力較少,也需要幫手。最終,9000多印度士兵被德軍重新武裝,組成了德屬印度軍團。可是即便在德軍的指揮下,戰鬥力還是不怎麼樣。在阿拉曼戰役之後,這支印度軍隊的殘部向盟軍投降。
其實在二戰期間,有一個叫做鮑斯的印度人投靠了日本,然後組織了聽從日本指揮的印度軍團,兵力將近10萬。但就在規模這麼大的軍隊,戰鬥力仍然有限。配合日軍作戰,還需要日軍的支援。1944年,日軍全力進攻戰略要地英帕爾,遭遇了英軍主力。最後日軍和印度軍團都損失慘重,印度軍團傷亡過半。
所以說,在二戰期間,無論加入哪一個陣營,印度軍隊的表現都不出彩。這有很多原因,第一是不知道為誰而戰,作為殖民地,確實不知道自己賣力有什麼好處。不像我們的兒郎,完全是死戰不退的狀態。第二是軍隊素質不行,大部分士兵都是文盲,很多武器不會使用。不要小看文化,沒有文化的軍隊在現代戰爭中吃不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