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供改,金融開放的大背景下,國際卡組織開始進入國內銀行卡清算領域,打破了銀聯「一家獨大」的局面。此次運通的入局,或發揮其外幣清結算、跨境交易、全球清結算優勢與國內銀行等金融機構競爭,提供更好的服務給消費者。與此同時,國內銀行等金融機構將發揮本土優勢,學習它們的品牌和運營優勢「趁機」出海。
1月8日,央行官方公號發布《盤點央行的2019|金融業對外開放》文章表示,穩妥有序推進支付、徵信領域高水平對外開放,並透露受理美國運通相關機構的銀行卡清算機構開業申請。
早在2018年11月9日,央行官網曾發布公告稱,已審查通過連通公司銀行卡清算機構籌備申請。央行稱,批准連通公司銀行卡清算機構籌備申請是我國銀行卡市場開放的重要一步。
連通公司的開業標誌著中國清算支付行業將打破中國銀聯「一家獨大」的地位。在提供更優質的服務給消費者的同時也將發揮鯰魚效應,加大國內銀行等金融機構的競爭力,為國內金融機構的「全球化」做準備。
//
「鯰魚」來了,銀行卡競爭格局重塑?
//
美國運通成立於1850年,總部位於紐約,憑藉百餘年的服務品質和不斷創新的經營理念,保持著自己"富人卡"的形象。過去運通一直走獨立發卡之路,從1996年才開始向其他金融和發卡機構開放網絡,目前服務網絡遍及全球130多個國家。不同於銀聯、維薩(Visa)和萬事達(Mastercard),運通是封閉的卡組織,集發卡、商戶收單和支付清算業務於一身。
根據公開資料顯示,2017年10月,美國運通與連連支付共同成立連通(杭州)技術服務有限公司(下稱「連通公司」),註冊資本10億元,連連數字科技有限公司和美國運通方面各出資50%。
除了運通,VISA、萬事達目前也在積極籌備申請清算業務。2019年3月,萬事達與網聯正式成立合資公司萬事網聯,註冊資本10億元,萬事達通過旗下公司合計持股51%,網聯科技持股49%。
此前,已獲銀行卡清算業務許可證的機構只有中國銀聯一家。此次批准連通公司開業申請既有利於深化金融業對外開放,也有利於優化我國銀行卡市場產業結構,提高銀行卡競爭水平和服務水平。
目前,中國境內僅有銀聯一家銀行卡清算機構,此次批准連通公司開業申請讓一家獨大的銀聯地位不在,未來將正面迎接來自運通、VISA、萬事達的挑戰。信用卡維薩、萬事達、運通等無須再印有銀聯標誌,可以獨立在中國商業市場上運作。
2011年,國內開始發放第三方支付牌照後,第三方支付市場迎來了爆發,從電商購物到訂購機票到生活繳費,消費者得到很多便利和實惠。
如果沒有「銀聯」,消費者持某一信用卡去對應商戶消費,除了支付所消費的商品本身金額外,只需要向發行這張信用卡的機構支付這一筆匯劃費用即可,而這筆費用往往可以得到返扣、優惠而抵充。然而,銀聯的存在使得匯劃變成了兩次(商戶與銀聯的匯劃支付,銀聯與信用卡發行機構的匯劃清算),這多出的一筆匯劃費最終還是持卡者承擔。
除了消費者能夠享受便利和優惠外,商家將有更多的選擇,費用負擔將會減輕。例如國內百貨、超市、餐飲業等銀行卡消費的手續費在0.35%至2%不等,如果手續費能大幅減少,企業負擔能夠減輕,消費者最終也受益。
據悉,目前收單市場的手續費發卡行、收單機構、銀聯按「7∶2∶1」分成,一旦出現新的收單機構,銀行卡收單市場價格體系將被重塑,分成比例可能出現調整。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改變支付清算競爭格局,對於銀行來講,外卡組織既是挑戰同時也是機遇。
//
運通等外卡機構「搶食」蛋糕
//
截至2018年末,全國銀行卡在用發卡數量75.97億張,同比增長13.51%。其中,借記卡在用發卡數量69.11 億張,同比增長13.20%;信用卡和借貸合一卡在用發卡數量共計6.86 億張,同比增長16.73%。全國人均持有銀行卡5.46 張,同比增長12.91%。其中,人均持有信用卡和借貸合一卡0.49 張,同比增長16.11%。銀行卡卡均消費金額為1.22萬元,同比上升19.06%。
目前,不管是中國的人均持卡數還是卡均消費金額,相較於國外都有較大的提升空間。這也是為什麼國際卡組織「迫切」想要進入中國市場「搶食」蛋糕的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對於運通等外卡機構而言,它們在國內的基礎設施建設並不如國內的銀行,這也就意味著,它們在國內市場的「威脅」並不大。但是運通、VISA、萬事達它們屬於全球性卡組織,在外幣清結算、跨境交易、全球清結算等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
對於消費者而言,國際卡品牌具有「品牌」優勢,在國外受理和境外服務方面也具有較強的競爭力,對於高端消費者而言,他們可以享受到更加豐富和高質量的境外用卡服務,自然會青睞國際卡。
根據數據顯示,2018年,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處理業務144.24萬筆,金額26.45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4.57%和81.71%。從跨境交易金額增速來看,這是一塊「肥肉」,隨著國人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出國旅遊、置業、投資將逐漸常態化,這樣的趨勢顯然是利好國際卡組織。
雖然外卡機構在國際競爭方面有相對的競爭優勢,但在國內,銀聯的借記卡具有規模優勢,外卡機構如果單打獨鬥自己發卡必然沒有多大的優勢,而最優的方案便是尋找銀行、第三方支付機構等國內合作夥伴,如此一來,國內金融機構可以藉助外卡組織的品牌和運營優勢,提供更好的服務給國內消費者,同時還可以「謀劃」出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