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內涵

2020-12-21 中安在線網站

  一般地說,以自然和文化為基礎的旅遊資源是惟一的、不可替代的。保護生態環境、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世界各國的共同目標和戰略選擇。豐富多彩的自然、文化景觀和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旅遊業生存和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因此,保護旅遊資源不受破壞,使其能被永續利用,實現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是發展旅遊業的生命線之所在。

  按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的定義,可持續發展是指「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損害後代人滿足其需要能力的發展」。可持續發展不僅是經濟發展的問題,而且是與生態環境和社會發展有密切的關係,發展是三者的共同發展、協調發展和平衡發展。任何片面的單方面的增長都不能以犧牲其他方面為代價。否則最終導致發展不了或退步。自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可持續發展思想已逐漸成為新的全球性發展的主流哲學,滲透到社會經濟發展的各方面。

  在加強保護的前提下,科學合理地開發利用旅遊資源,是實現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同樣,旅遊業的合理發展也有助於改善產業結構、改變開發和利用生態環境的方式,減輕經濟發展對環境和資源的壓力,增強人們保護旅遊資源和環境的自覺性和積極性。因此,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有兩個方面的含義:

  一是在整個經濟和社會系統中,旅遊業作為其中的組成部分,它的發展本身就是對其他領域可持續發展的一種促進。旅遊與可持續發展之間有一種天然的耦合關係。旅遊業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和多方面的作用,對推動國家可持續發展也將起到重要的作用。而國家的可持續發展又為旅遊業創造了好的條件。從代價角度看,在同等產業發展條件下,相比其他多數行業,旅遊業的投入和消耗的資源較少,環境代價也小,有「無煙工廠」的美譽,因此,旅遊業是天然的具有可持續發展優勢的產業。從可持續發展的目的來看,旅遊活動產生於人的一種需要,是人類物質活動和精神活動的統一,反映了人類物質文化水平的提高,古代只有少數人形成的這種自發行為到了近現代逐步變成一種經濟活動,乃至形成一種產業,但旅遊產業的屬性有其文化經濟的特性及優勢。而文化經濟是最有利於可持續發展的。從這一角度來看,發展旅遊業本身就是可持續發展目標體系的組成部分。

  二是就旅遊業本身而論也存在一個是否可持續發展的問題。科學合理地發展旅遊業當然符合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但違背自然、社會規律的片面發展,也會導致旅遊業本身不可持續的問題,如旅遊吸引物的破壞,文化古蹟的大量開發破壞其原有的風貌,有些開發對環境的破壞是致命的、永久的,會為後代帶來難以彌補的代價。

  因此,必須明確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應然之義。旅遊業可持續發展追求旅遊開發的長期價值,以旅遊開發的組合效應評價為出發點,強調旅遊經濟發展和自然生態以及社會承受力的綜合統一,使 旅遊經濟的發展建立在長期支撐體系上。正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環境規劃署和世界旅遊組織等通過的《可持續發展憲章》所說:「旅遊是一種世界現象,也是許多國家社會經濟和政治發展的重要因素,是人類最高和最深層次的願望。但旅遊資源是有限的,因此必須改善環境質量。」

相關焦點

  • 流域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內涵
    1992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大會之後,可持續發展戰略正式成為各國的行動綱領,可持續發展的指標體系又成為各國際組織與各國政府重要的研究課題。雖然國際社會在原則上同意《我們共同的未來》與《裡約宣言》中所闡述的關於可持續發展的定義和內涵,然而在結合各國的具體國情定義和解釋可持續發展時,卻存在極大的差異,因而至今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各國基本認同的可持續發展理論體系。
  • 走可持續發展的旅遊之路
    走可持續發展的旅遊之路 發表時間:2015-04-24   來源:拉薩文明網 如何推動旅遊業持續健康發展是我區面臨的重大課題,需要各級相關部門冷靜思考。   眾所周知,旅遊業是我區最具發展潛力、優勢和後勁的特色優勢產業。近年來,我區實施「請進來、走出去」的旅遊促銷戰略,打造旅遊升級版,這不失為明智之策。
  • 國務院印發「十三五」旅遊業發展規劃(全文)
    第一章 把握機遇 迎接大眾旅遊新時代 第一節 「十二五」旅遊業發展成就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實現了從旅遊短缺型國家到旅遊大國的歷史性跨越。「十二五」期間,旅遊業全面融入國家戰略體系,走向國民經濟建設的前沿,成為國民經濟戰略性支柱產業。 戰略性支柱產業基本形成。2015年,旅遊業對國民經濟的綜合貢獻度達到10.8%。
  • 香港舉行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研討會迎接挑戰
    原標題:香港舉行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研討會   為了迎接旅遊業區內挑戰,日前,由香港總商會及中國旅遊研究院合辦、香港迪士尼樂園全力支持的「區域競爭中的致勝之道——香港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研討會」在港召開,會議吸引了逾300位旅遊業及相關界別的代表參加。
  • 四川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內涵及對策建議
    本課題研究設計了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評價指標體系與參考標準,並利用近年來農村統計調查的基礎數據,對四川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進行了測定和評價,分析了四川農業可持續發展中存在的因素,提出了增強四川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有關對策和建議。
  • 香港旅遊業進入調整期 業界謀求可持續發展
    為了應對未來挑戰,鞏固香港作為區域主要旅遊目的地的地位,14日,香港旅遊業界同內地及國際旅遊業人士一起探討了香港旅遊業面臨的新形勢和今後的發展思路。由香港總商會與中國旅遊研究院聯合主辦的「區域競爭中的致勝之道——香港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研討會」當天在香港迪士尼樂園舉行,香港特區政府署理財政司司長陳家強、國家旅遊局局長李金早、香港旅發局主席林建嶽等約300位旅遊界和相關業界人士參加了研討會。陳家強表示,旅遊業是香港四大支柱行業之一,佔本地生產總值的5%,對香港經濟十分重要。
  • 泗陽迎來旅遊業發展的春天
    宿遷網訊 (葛以軍 王紅敏 徐後中)繼去年成功舉辦首屆鄉村文化旅遊節,4月2日,泗陽縣第二屆鄉村文化旅遊節又如約而至。連日來,鄉村旅遊發展論壇、低碳健康生態騎遊等七項主題活動相繼繽紛上演,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在這個節日中「遊平原林海、拜媽祖聖像、賞大湖風光、逛最美縣城」,感受著鄉村旅遊的獨特魅力。這是泗陽旅遊業驕人業績的一次集中展示。本屆旅遊節開幕恰逢清明小長假,據不完全統計,該縣遊客接待量超過20萬人次,同比增長25%,僅清明節當天遊客數量就突破11萬人次,泗陽旅遊業發展的春天已經來臨。
  • 阿聯旅遊業持續蓬勃發展
    這是由於美元持續走高,阿聯貨幣迪拉姆與美元綁定匯率,導致印度盧比及英鎊匯率下跌,杜拜遊對這兩個市場的遊客來說變得更加昂貴。沙烏地阿拉伯仍然是杜拜的第二大客源市場,上半年遊客數量同比增長2%至75.5萬人次,其中在開齋節期間遊客數量增長了4.9%。
  • 政府業界人士齊聚香江 探討香港旅遊業可持續發展
    國家旅遊局局長李金早(左四)、香港署理財政司司長陳家強(右四)與眾嘉賓出席10月14日在香港舉辦的「區域競爭中的制勝之道——香港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研討會」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李晶):近期,雖然內地人出境遊人次頻頻創新高,但香港旅遊業卻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壓力。
  • 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建設
    摘要 論文提出了可持續發展能力與能力建設的定義與內涵,強調了可持續能力的本質是對於「發展度、協調度、持續度」三者的綜合評價。構建了可持續發展能力建設方程,分別從「數量維」「質量維」和「時間維」去對應發展度、協調度和持續度的定量特徵和關係識別,由此獲得了對於可持續發展能力建設的統計基礎。
  • 探討生態旅遊嶄新模式與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當然也有人認為生態旅遊還應該是在旅遊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方面達到可持續旅遊目標的有效手段和途徑。  然而無論是從旅遊產品分類,還是從旅遊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方面來界定,生態旅遊的內涵都是不夠充分、不夠全面的。倘若Ecological Tourism生態旅遊僅僅是一種特殊的旅遊方式,或者說只是滿足少數人需要的某種特殊旅遊產品,那麼它就不足以引起旅遊界如此高度的關注和重視。
  • 儒家文化與新時代中國旅遊業發展
    作者簡介:   中國旅遊與儒家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繫,歷代大量關於旅遊的文化作品也表明,儒家的思想觀念影響和促進著我國旅遊業的發展。  新時代中國旅遊業的發展,除關注經濟效益外,更應關注其在實現社會和諧、促進文化發展、保護生態環境、改善民生福祉、平衡區域發展、提升國家形象等方面的作用。儒家文化中的諸多思想理念,與上述目標不謀而合,其對新時代中國旅遊業發展的指導價值亦應得到充分的肯定。故知往鑑今,芻議如下。
  • 【書訊】欠發達地區旅遊就業可持續增長模式研究
    複次,進行旅遊就業的微觀實證分析,選取河南省旅遊業發展較好的欒川縣作為對象,研究欒川縣旅遊業發展對就業的影響,並引入耗散結構理論從勞動經濟學的角度研究旅遊業發展的績效問題。最後,在以上一系列實證分析的基礎上,發現資金不足、經營方式落後、產業融合度不夠、環境保護不到位、旅遊就業質量和就業能力較低等問題是制約欠發達地區旅遊就業可持續增長的關鍵問題。
  • 《2020中國旅遊業發展報告》在漢發布 武漢旅遊競爭力躍入第一梯隊
    12月15日,《2020中國旅遊業發展報告》在華中師範大學發布。該報告客觀記錄、分析了新冠肺炎疫情對中國旅遊業的影響,和旅遊業疫後復甦的過程。疫後旅遊業發展呈現新動向《報告》研究發現,國內旅遊市場在劇烈震蕩後逐步復甦,而出入境旅遊市場受到持續影響,繼續停滯。
  • 黃岡市旅遊業「十二五」發展規劃
    」的戰略目標,為黃岡旅遊業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五是武漢城市圈建設與合作的持續推進;六是「十一五」時期黃岡境內武英、大廣、武麻等高速公路建成和大別山紅色旅遊公路、黃岡長江大橋、武黃城際鐵路以及「十二五」蘄春機場、麻瑞高速公路的開工建設將使黃岡交通基礎設施得到極大改善;七是「高鐵旅遊」和「大眾旅遊」時代的到來;八是黃岡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以及各級黨委政府對旅遊產業的高度重視與切實支持。九是大別山區域協作等進入了更深層次發展。
  • 麗水市旅遊業發展「十三五」規劃
    二是提出將生態旅遊業打造為全市「第一戰略支柱產業」重大戰略部署,打造有麗水特色的科學發展模式。三是實施旅遊「1311」行動計劃,促進旅遊景區大提升、大發展。四是全面打造「秀山麗水,養生福地,長壽之鄉」品牌。五是在市縣兩級推動旅遊局升級旅遊委,在全國第一個從全地域層面建立了綜合協調機制。
  • 大連市大力開展生態旅遊 保障旅遊業可持續發展
    新華社大連10月31日電(記者閆平)中國最佳旅遊城市大連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大力開展生態旅遊,保障了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    上個世紀末,大連市確立了實施生態旅遊戰略思路,力求將旅遊開發與生態保護、城市建設、可持續發展相結合,以城市自身作為旅遊開發的載體,樹立生態旅遊新觀念。
  • 劉士軍:旅遊促進減貧與可持續發展
    這一報告指出,旅遊業在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體系中的作用,已經從輔助角色發展為關鍵推動力量。2019年9月19日於中國杭州召開的「世界旅遊聯盟湘湖對話」上,世界旅遊聯盟發布了《世界旅遊發展報告2019——旅遊促進減貧的產業植入和文化建設》,進一步指出了以產業植入和文化建設推動旅遊減貧深入發展,進而實現貧困地區的可持續發展。我們有理由相信,旅遊業已成為推動貧困地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
  • [20201223]中國可持續發展三步走
    [20201223]中國可持續發展三步走 改革開放以來到2050年建國一百周年,中國可持續發展也有三步走的軌跡。
  • 文化是決定旅遊發展的根本之魂,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
    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旅遊業的意見」指出:「旅遊業是戰略性產業」。要「把旅遊業培育成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和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實現這一戰略目標的關鍵在要把「提升文化內涵貫穿到吃住行遊購娛各環節和旅遊業發展全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