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決定旅遊發展的根本之魂,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

2020-08-28 遊情遊意

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旅遊業的意見」指出:「旅遊業是戰略性產業」。要「把旅遊業培育成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和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

其戰略意義在於對國家的經濟與社會發展有持久的積極推動作用。其支柱的功能在於拉動與促進相關行業的發展。實現這一戰略目標的關鍵在要把「提升文化內涵貫穿到吃住行遊購娛各環節和旅遊業發展全過程。」

提升文化內涵的核心在於充分開發旅遊的育人功能與創新功能——以遊施教,寓教於遊,以遊激勵創新,這是體現「以人為本」,實現「可持續發展」,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要求。

要在提升旅遊景點、景區、景帶、線路、環境的人文與自然知識、科學知識、文化創意、文明服務的基礎上,進一步開發環境育人、活動育人、服務育人的功能,使旅遊的目的從「觀光、休閒、度假、健身、養生」,「增長知識、開闊視野、陶冶情操」,上升到提高人的素質、人生價值與精神境界的高度。

開發與實踐旅遊的育人功能與創新功能,要貫穿到吃、住、行、遊、購、娛的全過程和經營、管理、服務、研究的各環節,關鍵在旅遊從業人員的素質,尤其是導遊的素質。導遊的導,要有畫龍點睛、提神造魂的功能,為遊龍點睛,為遊客造魂。導遊要把自身的職責從導遊提升為導師,結合旅遊過程的具體實際內容,為遊人的發展提供導向、導路、導法的服務。

導遊要憑藉自身的思想與業務水平,積極地引導、指導、幫助遊客:把提高人生價值與精神境界,作為人生的發展方向;把創建和諧關係與優化自身的素質結構,作為人生的發展道路,把掌握健身、修身、學習、思考、創新的基本方法,學會隨時隨地學本領、練技能、開發智能、創新知識、開拓精神境界、創造人生價值、調整與優化自身的素質結構、深入開發獲得知識中的科技含量與人文哲理,提高學習、實踐與創新的質量、效率、效益、收益率、決策水平,作為實現人生發展的具體方法,努力使遊客在旅遊中有最大的收穫。

在導遊的指導幫助下,遊客獲得更充沛的精力,充分有效地利用有限的時間,運用全部的感官功能,最大限度地獲取新知識,由感性知識的豐富而使理解認識更加接近客觀實際;運用科學思考的方法加工信息,從中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運用奧斯本的頭腦風暴法,藉助語言、文字、實物、實踐、想像的信息,激發靈感,創新知識。在專項主題旅遊活動中,由於知識、人才的集中,結合實際的程度高,爭取有更多的創新成果。

提高導遊以及旅遊從業人員素質的最有效措施就是加強培訓,不斷總結交流工作經驗,在培訓中開設「優化人的素質結構」課。

旅遊的育人功能與創新功能,會使旅遊像飲食能為人的生存發展提供必要的營養與能量而成為生活的必須,旅遊會因其能為人的生存發展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而成為生活的必須,因其創新功能而促進各行各業的發展,因其育人的功能而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地發展,因其育人與創新的功能而有旺盛的生命力,長盛不衰。高質量、高功能、高價值、高境界的旅遊,必將有力地推動與促進教育改革。

認識的深化、提高、擴展沒有止境,否定的意見會促進肯定的意見深化、提高、完善,質疑與批評會促進思想進步、發展真理。歡迎對本文提出質疑與批評。

相關焦點

  • 走可持續發展的旅遊之路
    走可持續發展的旅遊之路 發表時間:2015-04-24   來源:拉薩文明網 如何推動旅遊業持續健康發展是我區面臨的重大課題,需要各級相關部門冷靜思考。   眾所周知,旅遊業是我區最具發展潛力、優勢和後勁的特色優勢產業。近年來,我區實施「請進來、走出去」的旅遊促銷戰略,打造旅遊升級版,這不失為明智之策。
  • 郭羿承:城市文化旅遊IP如何實現多元文化可持續發展
    02多元文化可持續發展下的城市文旅IP在地化路徑文旅IP作為一座城市旅遊產業創新發展模式的品牌符號,同時也承載著城市的精神品格和理想追求,體現著城市的吸引力、創造力和競爭力。如何為文化與旅遊產業的創新發展提供經濟與文化效益的支撐,也是文旅產業融合的未來需要思考的問題。
  • 南陽全力打造生態文化旅遊可持續發展
    推動生態、文化、旅遊相融合,離不開強有力的資金保障。為推動建設國內知名的生態文化旅遊目的地專項,簡稱為1+2+N,即(龍頭項目1個:西峽老界嶺,標誌性項目2個:臥龍文化園、南陽古宛城,N今年為重點項目6個:淅川丹江湖國家溼地公園景區項目、內鄉縣衙歷史文化街區項目、社旗縣賒店古鎮項目、鎮平縣玉文化創意產業園項目、桐柏山淮源風景名勝區提升項目和鴨河七彩歡樂谷項目。)
  • 洛桑江村:以文化為魂推進大旅遊大產業大發展
    中央政府的大力扶持、國民旅遊消費能力的不斷提高、基礎設施的明顯改善、社會局勢的持續和諧穩定,為西藏旅遊文化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和活力。這就需要我們把特色文化貫穿到吃、住、行、遊、購、娛的各個環節和旅遊發展的全過程,用獨特的文化品格和文化魅力來詮釋西藏旅遊,讓遊客體驗、感受和認知「人間聖地·天上西藏」。 ——堅持高端特色,發展精品旅遊。西藏旅遊資源的獨特性、稀缺性、唯一性,以及資源環境的承載力、旅遊的可進入性,決定了西藏旅遊發展必須走高端路線。
  • 繁峙:文化為魂 全景打造 全域旅遊高質量發展
    佛國北門 滹源明珠 三晉東門 京畿要塞繁峙:文化為魂 全景打造 全域旅遊高質量發展山西省第六次旅發大會為文化旅遊高質量發展按下了「快進鍵」。乘著旅發大會的東風,繁峙縣將依託這片古蹟眾多、得天獨厚的表裡山河,堅定不移把文化旅遊業培育成轉型發展的戰略性支柱產業。
  • 北師大價值與文化研究中心:正確理解以人為本
    最近,胡錦濤同志《在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深刻指出了以人為本的內涵和要求:「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 劉士軍:旅遊促進減貧與可持續發展
    這一報告指出,旅遊業在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體系中的作用,已經從輔助角色發展為關鍵推動力量。2019年9月19日於中國杭州召開的「世界旅遊聯盟湘湖對話」上,世界旅遊聯盟發布了《世界旅遊發展報告2019——旅遊促進減貧的產業植入和文化建設》,進一步指出了以產業植入和文化建設推動旅遊減貧深入發展,進而實現貧困地區的可持續發展。我們有理由相信,旅遊業已成為推動貧困地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
  • 西柏坡紅色旅遊可持續發展路徑研究
    紅色旅遊是以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為主題的,紅色旅遊產品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重大的教育功能,具有顯著的社會公益性,由政府提供向旅遊者免費開放。紅色旅遊的經濟功能需要通過多種遊憩需求的有效組合和產業化發展來實現。這是紅色旅遊發展的方向,也是紅色旅遊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路徑。
  • 修文:做好「文」的文章 以文化之力鑄發展之魂
    「十三五」期間,修文縣持續深入做好「文」的文章,傾力打造「陽明文化」城市名片,全縣文化設施不斷完善,文化文藝活動不斷火起來,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欣欣向榮。修文以文化之力,為全縣經濟社會鑄就了發展之魂。走文化立縣、文化強縣之路,「十三五」期間,縣委、縣政府提出「三三五五」的發展目標,著力打造「近、水、文、產、旅」五篇文章,將「大文化」納入全縣五大戰略行動布局,深入做好「文」的文章,舉全縣之力推進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先後建成了中國陽明文化園核心區、龍岡書院、玩易窩遺址公園、修文縣融媒體中心、修文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等一批重要文化項目。
  • 可持續發展,我們在行動_中國扶貧在線_國家扶貧門戶
    10月24日,以「落實可持續發展議程,我們在行動」為主題的首屆可持續發展論壇在北京開幕,在為期兩天的論壇上,20個國家和地區近500名嘉賓將交流經驗、凝聚共識,推動各方以更紮實更迅速的行動,使可持續發展的目標願景變為現實。
  • 東莞觀音山: 「文化+旅遊」成為可持續發展新引擎
    在逆境中尋找發展契機 建園伊始,觀音山的經營一度面臨資金短缺、景區爛尾的窘境,1999年,東莞商人黃淦波孤注一擲接下觀音山的經營管理權並與樟木頭鎮石新村村委會籤訂了承包期限為50年的《聯合開發合同》。 然而,東莞觀音山公園歷史遺留問題嚴重,穿越觀音山的三項大型工程項目對景區的整體收益和未來規劃發展也造成了影響。
  • 《中國鄉村旅遊可持續發展問題研究》
    哈爾濱師範大學旅遊管理系副教授王繼慶所著的《中國鄉村旅遊可持續發展問題研究》,近日已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出版。該書是在我國鄉村旅遊方興未艾的背景下,就鄉村旅遊可持續發展問題進行理論探討與實證研究而推出的一部力作。       豐富的農業資源為發展鄉村旅遊業提供了現實基礎條件。作者基於可持續發展理論的視角,對鄉村旅遊的可持續經營、鄉村旅遊的作用和影響、鄉村旅遊可持續發展評價模式等重要命題進行了深入研究。
  • 大澳文物酒店獲頒發「2015可持續發展酒店獎-可持續發展目的地」
    -可持續發展目的地」,成為香港首間獲得此項國際殊榮的酒店。 亞太區酒店投資會議於2007年設立「可持續發展酒店獎」,旨在表揚亞太區內不遺餘力推動文化與環境可持續發展的酒店及發展項目。獎項評審團由可持續發展、旅遊、環境創新及酒店設計範疇的資深業界人士組成。評審團指出:「大澳文物酒店的獨特之處,在於積極保育及推動本地社區可持續發展,傳承並發揚漁村傳統文化。」
  • 第一節 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內涵
    一般地說,以自然和文化為基礎的旅遊資源是惟一的、不可替代的。保護生態環境、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世界各國的共同目標和戰略選擇。豐富多彩的自然、文化景觀和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旅遊業生存和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 天津:弘揚傳統文化、發展可持續文化經濟
    然而在這些數字的背後也有令人擔憂的另外一組數字,儘管天津的人均GDP居全國之首,但天津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卻只有32658元,全國排名第36位,即使在環渤海經濟圈中此數值也落後於北京、濟南、青島、東營及煙臺,與其人均GDP全國第一的背景不相匹配。同時,儘管近年來天津加大力度治理環境汙染,但天津的環境汙染問題依舊比較嚴重。
  • 生態旅遊和可持續發展竟然有這樣的聯繫?
    何為可持續發展?可持續發展是在不損害子孫後代滿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的前提下滿足當前需求的發展。它包含兩個關鍵概念何為生態旅遊?各方關於生態旅遊的定義在細節上不盡相同,但大體框架可以歸結為:提供環境保護為旅遊者提供強大的社區參與感使經營者有利可圖如果發展能夠滿足遊客和當地居民的需求,同時保護未來的發展,那麼這樣的旅遊業便是可持續發展的旅遊開發。
  • 海內外民宿專家匯聚浙江臨安 共論鄉村旅遊可持續發展
    海內外民宿專家匯聚浙江臨安 共論鄉村旅遊可持續發展 2016-11-20 09:05:23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2020中國文化經濟發展論壇:專家學者共話「文化創意與可持續發展」
    本屆論壇期間,將舉辦多場平行論壇,其中,平行論壇——「守正創新 2020中國文化經濟發展論壇」在12月4日下午舉行。在圓桌對話環節,來自文化領域的專家學者與企業家圍繞「文化創意與可持續發展」的主題,各抒己見,展開了一場精彩的討論。本場對話由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文化傳承與創新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向勇主持。
  • 探討生態旅遊嶄新模式與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生態旅遊作為常規旅遊的一種特殊形式,旅遊者在欣賞和遊覽古今文化遺產的同時,置身於相對古樸、原始的自然區域,盡情研究野生動植物和享受旖旎的風光。當然也有人認為生態旅遊還應該是在旅遊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方面達到可持續旅遊目標的有效手段和途徑。  然而無論是從旅遊產品分類,還是從旅遊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方面來界定,生態旅遊的內涵都是不夠充分、不夠全面的。倘若Ecological Tourism生態旅遊僅僅是一種特殊的旅遊方式,或者說只是滿足少數人需要的某種特殊旅遊產品,那麼它就不足以引起旅遊界如此高度的關注和重視。
  • 成都倡議建立全球性可持續旅遊發展標準
    「一帶一路」旅遊合作 成都倡議建立全球性可持續旅遊發展標準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殷航杜江茜  9月13日,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第22屆全體大會在成都開幕,會上發布了《「一帶一路」旅遊合作成都倡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