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扶貧不只是一項任務,更是一種情懷丨錦屏縣林業局...

2020-12-16 天眼新聞

人是感性的動物,我與彥洞村的扶貧故事莫過於一個「情」字。

2020年11月20日,我到貴州省黔東南州錦屏縣彥洞鄉彥洞村進行脫貧攻堅「大回訪」,看到群眾們的生活如同芝麻開花節節高,日子越過越滋潤,我深感欣慰,四年前的駐村歲月一下子回到眼前。

2020年11月20日,吳作霖(中)到彥洞村回訪貧困戶

我叫吳作霖,現年61歲,是錦屏縣林業局的一名退休工作人員,2016年組織派我到彥洞村任第一書記。一到任,我白天走村串戶,夜晚思索脫貧對策,持續奔走上級找項目,謀劃產業「突圍」,不遺餘力地為彥洞村民早日擺貧脫困貢獻一己之力。  彥洞村為鄉政府駐地,由原來的彥洞、登宜、採芹三個村合併而成,距縣城38公裡,共計714戶3215人,貧困程度深、脫貧任務重。該村平均海拔在850米左右,素有「薏仁米之鄉」的美譽。村裡的主要經濟來源是勞務輸出,長期以來,產業結構單一,群眾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該村是彥洞鄉的薏仁米主產區,但由於地理條件限制,市場打不開,群眾的種植積極性不高,產業難成規模。村寨地勢偏遠,群眾守舊思想根深蒂固,地方陳舊習俗濃重,尤其是放炮陋習泛濫、酒席大操大辦、人居環境差、基礎設施缺乏。  產業是脫貧的基礎,要想突破發展瓶頸,就得因地制宜,精準發力。

吳作霖在彥洞村採芹片查看節骨茶長勢

如何打破群眾種植薏仁米積極性不高的難題及產業轉型升級,破解山地劣勢為發展山地特色農業的優勢?打造彥洞薏仁米品牌成為該村打開山門走上產業致富路的首把「金鑰匙」。為此,我一方面充分發揮村組幹、黨員、致富能手、合作社等的帶頭引領作用,挨家挨戶做思想工作;另一方面倡導村委積極上報薏仁米為首要扶貧產業,該申報得到上級扶貧資金每畝260元(貧困戶)的補助,從而村民的種植積極性大大提高。  2016下半年,首期投入100多萬元的貴州三真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成功落戶彥洞鄉採芹村,彥洞村薏仁米銷售難的老大難問題得到歷史性解決。一下子,群眾們的種植積極性空前高漲,薏仁米產業基本覆蓋全鄉。2016年彥洞村三個片區共計種植薏仁米400餘畝,創收70餘萬元。同年,採芹村還引進「太空蓮」種植、紅薯種植、節骨茶林下間作,實現了產業發展從無到有的轉變。年底該片整村出列,摘掉了貧困的帽子。  2017年,為擴大薏仁米種植規模,打造彥洞薏仁米品牌,彥洞鄉把薏仁米的種植補助提高到400元每畝,彥洞村還得到幫扶單位縣林業局的大力支持,每畝再增加100元。該年,按照「政府+農戶+合作社+公司」的模式,全鄉種植薏仁米1200多畝,彥洞村種植高達500多畝,預計創收100餘萬元。三真公司的成功入駐,彥洞鄉薏仁米的產業鏈和附加值得到延伸,全鄉逐步推出薏仁米粒、薏仁米酒、薏仁米甜酒、薏仁米粑等薏仁米系列衍生品。當下,薏仁米成為彥洞村的主導產業、扶貧產業、第一民生產業及富民產業,彥洞薏仁米品牌初見雛形。

吳作霖(前)帶領彥洞村村幹查看「組組通」道路建設情況

落後的基礎設施已跟不上當下的發展需要,彥洞村的基礎設施建設急需跟進。2016年,我馬不停蹄地奔走在州縣鄉三級,要項目,爭資金,努力改變村裡滯後的基礎設施。截至2018年,該工作組約爭取到200多萬元投入到三個片的村集體公益事業和基礎設施建設,讓硬體設施與產業發展齊頭並進。  產業整起來,設施立起來,群眾的生活也漸漸好了起來,可酒席泛濫、環境髒亂等歷史難題長期以來嚴重困擾村民們的生活。想到這裡,我食不甘味。  想拔掉「窮根子」,就要開對「藥方子」!為此,我多次組織村兩委、各房族族長及寨老召開群眾大會,共同探討制定出了《彥洞村陳規陋習改革公約》和《彥洞村環境衛生治理公約》。全村消防衛生按網格化管理,採取「門前三包」制度,各片分包到人,形成「保潔員清掃、村「四大員」包保、環衛領導小組督導」的良好消防衛生管理機制,打開了彥洞村村寨衛生消防治理新面貌,使得村內環境大大改觀。

彥洞村召開2017年農村清潔風暴行動表彰大會

為轉變群眾的陳舊思想,結合農村清潔風暴行動,樹立「愛護環境、從我做起」的環保意識,在我的組織對接下,2017年彥洞鄉首個農村清潔風暴表彰大會在彥洞村召開,會上表彰了20名「優秀保潔員」、15戶「衛生示範戶」、1名「特別貢獻獎」,共發放獎金2840元。該舉措得到縣鄉政府的高度讚賞,群眾紛紛點讚。  在陳規陋習改革方面,「去其糟粕、留其精華」,廢除繁雜俗禮,提倡節儉新風,改掉了二十多項煩雜的地方陋習,讓喜事新辦、百事簡辦、小事不辦的文明新風「吹遍尋常百姓家」,群眾生活變得更安逸。  在我和同步小康駐村工作幹部的共同努力下,彥洞村的村容寨貌得到很大改觀,街道整潔暢通、河道水清岸綠、產業發展壯大、串戶路直達家門口、基礎設施不斷跟進、群眾生活的幸福指數不斷攀升,並於2016年被評為貴州省「魅力侗寨」和貴州省「少數民族特色村寨」。  扶貧不只是一項任務,更是一種情懷。駐村兩年多的時間裡,我的足跡踏遍了彥洞村的一寨一組、一街一巷,彥洞村的每一個細小的變化裡都傾注著我的真情與付出,增添的一磚一瓦都浸透著我的辛勤與汗水。王芳焯 整理

編輯 胥芬芳

編審 王璐瑤 韋一茜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不只是一項任務,更是一種情懷丨錦屏縣林業局...
    人是感性的動物,我與彥洞村的扶貧故事莫過於一個「情」字。2020年11月20日,我到貴州省黔東南州錦屏縣彥洞鄉彥洞村進行脫貧攻堅「大回訪」,看到群眾們的生活如同芝麻開花節節高,日子越過越滋潤,我深感欣慰,四年前的駐村歲月一下子回到眼前。
  • 「我的扶貧故事」傾情扶貧踐初心 幸福花開番西嶺丨錦屏縣八一村...
    「秘書對我就像對待自己的家人一樣,又送衣服,又送藥。對培文的兒子,更是照顧有加,經常送書,送禮物。他人頂好,我一輩子都記他的恩情。」楊系江口中的「秘書」,就是我。楊系江是八一村七組的村民,他的二兒子楊培文一家正是我的幫扶對象。  八一村,原本名叫宰格,歷史文獻中亦寫寨格或者格,苗名「番西」。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生命的意義所在丨錦屏縣新化鄉歐陽村扶貧...
    我叫龍麗芝,是黔東南自治州錦屏縣新化鄉人民政府社會事務辦的一名工作人員。同時,我也是新化鄉歐陽村的一名扶貧幹部、一名網格員。自2015年10月入職以來,我便開始了幫扶工作。2019年5月,我有幸成為了一名網格員。
  • 「我的扶貧故事」退伍不褪色 軍姿颯爽在扶貧一線丨錦屏縣地婁村第...
    我叫姚元海,是一名退伍軍人,1995年從部隊退役後被安置在錦屏縣氣象局工作。2018年1月18日,帶著組織的重託,帶上親人的叮嚀,滿懷當年赴藏戍邊的一腔熱血,我前往錦屏縣鍾靈鄉地婁村開啟第一書記的扶貧新徵程。
  • 「我的扶貧故事」書寫東西部扶貧協作青春之歌丨錦屏縣綜合行政...
    從早上8點走進辦公室,到凌晨1點關上辦公室的門,我結束了一天的工作。我叫範超鈺,是黔東南自治州錦屏縣綜合行政執法局城市綠化照明站站長,今年34歲。我積極響應黨和國家號召,在兒子剛滿兩個月的時候,不遠千裡來到浙江富陽開展幹部交流學習工作。從2019年4月份至今,先後到過富陽區新登鎮、富陽區人社局、富陽區發改局等單位掛職學習,主要協助對口科開展東西部扶貧協作富陽區對口幫扶錦屏縣及區發改局牽頭的對口支援和區域合作相關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用情,精準扶貧丨錦屏縣銅鼓鎮嫩寨村幫扶幹部...
    我叫徐德松,自2015年參與黔東南州錦屏縣銅鼓鎮的脫貧幫扶工作以來,我先後輾轉小塘村、銅坡村,最終紮根嫩寨村。回想近5年的奮戰,我不禁感慨,唯有用心,扶貧才有保障,唯有動情,脫貧才有希望。回首這幾年,我每天在村寨裡奔走,加班加點整理扶貧資料。在黨的指揮和帶領下,我懷著一顆堅定的心奮力前行,努力踐行著自己的使命。2018年之前,我負責幫扶10戶貧困戶,後來經縣脫貧指揮部調整,我負責的貧困戶改為現在的7戶。
  • 「我的扶貧故事」一切為了侗寨群眾過上好日子丨錦屏縣九勺村第一...
    我叫袁繼林,是黔東南州林業局派駐錦屏縣彥洞鄉九勺村第一書記。由於我生在農村,對農村、農民有著深厚的感情,與群眾有種說不出的親切感。   九勺村是錦屏縣彥洞鄉一個偏遠高寒山村,平均海拔達900米,山高坡陡,但這裡古樹林立,生態環境良好,民風淳樸。全村有396戶1438人,建檔立卡貧困戶有175戶701人,貧困發生率48. 54%,為深度貧困村。
  • 「我的扶貧故事」最可愛的人 最動人的事——錦屏縣銅鼓鎮銅鼓村...
    我榮幸地投身到錦屏縣脫貧攻堅一線,轉眼三年有餘。三年以來,目睹了錦屏縣翻天覆地的變化,而這些變化,要歸功於默默奮鬥在脫貧攻堅一線的基層幹部。脫貧攻堅戰 沙場初練兵2019年5月的一聲號響,錦屏縣脫貧攻堅發起了最後的總攻,我下沉到銅鼓村擔任網格員,開啟了「5+2」「白+黑」的漫長歲月。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的事就是我的事丨錦屏縣銅鼓鎮高柳村幫扶...
    我叫梁章慧,是一名來自黔東南州錦屏縣的85後,現就職於錦屏縣人民政府辦公室,是錦屏縣銅鼓鎮高柳村的幫扶幹部。我了解到我所負責幫扶的貧困戶龍正發戶的兩個兒子在省外就讀大學,龍正發夫妻倆在浙江務工,全家4人在3個不同的城市,我便經常通過電話關心龍正發一家人的生活、學習情況。   在脫貧攻堅幫扶工作中,為抓好助學幫扶工作,我積極了解教育扶貧幫扶政策。
  • 「我的扶貧故事」為扶貧,五次推遲婚期|錦屏縣啟蒙鎮地稠村脫貧...
    我叫潘月成,是錦屏縣啟蒙鎮農業服務中心副主任,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我有幸成為一名脫貧攻堅戰士,被組織下派到啟蒙鎮地稠村當網格員和同步駐村幹部。「地稠不地稠,出門看山岡,山有十八嶺,嶺嶺是青山,爬坡又過河……」這是本地的流傳歌謠。
  • 「我的扶貧故事」紮根基層 無悔前行|錦屏縣河口鄉文鬥村駐村幹部...
    田浩呈為村民打掃衛生2016年,我來到文鬥村參加扶貧工作,有幸成為一名光榮的駐村幹部,見證了文鬥苗寨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居環境整治是脫貧攻堅中極為重要的一項工作,我與駐村工作隊按照「應改盡改」原則對農村危房進行整治,全面推進「改廁改廚改圈」工程建設、透風漏雨整治和人畜混居改造,徹底改善村民的居住條件。同時,在上級部門的支持下,我組織群眾投工投勞修通3000米的串戶路,建設衛生廁所、衛生室、文化廣場、路燈亮化等基礎設施。
  • 「我的扶貧故事」做群眾的貼心小棉襖丨錦屏縣平秋鎮皮所村駐村...
    我叫劉開鈺,2016年大學剛畢業的我,有幸成為錦屏縣平秋鎮皮所村同步小康駐村工作隊的一員。  皮所村是錦屏縣深度貧困村,但初生牛犢不怕虎,踏上扶貧之路前,我滿懷憧憬,也懷著一腔熱情與抱負,立志將我所學和全部的精力投入到這一項關乎國計民生的偉大事業上,在扶貧工作中實現自己的價值。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不是一個人的事丨錦屏縣偶裡鄉寨歐村幫扶...
    我叫楊延源,是錦屏縣偶裡鄉寨歐村的一名幫扶幹部。我的扶貧故事,得從2017年10月份開始說起,那一年,我剛好參加工作。進屋一看,鍋碗瓢盆都沒個規整的地方擺放......看著這些境況我哽咽了。那時我就在想:「他們怎麼才能走出這偏遠的山村呢?我該如何去幫助他們?」  很慶幸,2018年國家易地扶貧搬遷政策的名額下來了,我便給他們報了名。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的平凡瑣事是我扶貧中的大事丨晴隆縣雞場鎮...
    自從進村入組開展工作的那一天起,我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幫助困難群眾解決實際困難,但我不知道從哪裡入手,本組有多少農戶,多少貧困戶,路從哪裡走,我都不知道,我該怎麼去幫扶,怎麼去解決他們的困難,怎麼去讓他們致富?困惑一直在我心裡揮之不去。
  • 「我的扶貧故事」做群眾的貼心小棉襖丨錦屏縣平秋鎮皮所村駐村...
    我叫劉開鈺,2016年大學剛畢業的我,有幸成為錦屏縣平秋鎮皮所村同步小康駐村工作隊的一員。  皮所村是錦屏縣深度貧困村,但初生牛犢不怕虎,踏上扶貧之路前,我滿懷憧憬,也懷著一腔熱情與抱負,立志將我所學和全部的精力投入到這一項關乎國計民生的偉大事業上,在扶貧工作中實現自己的價值。
  • 「我的扶貧故事」江口村來了個「楊妹崽」丨錦屏縣銅鼓鎮江口村...
    我叫楊小玲,是2019年黔東南自治州錦屏縣銅鼓鎮林業站新進的工作人員。2019年10月,根據組織安排部署,我來到江口村開展扶貧工作。經過鎮裡脫貧攻堅相關業務培訓10餘次,每周村裡組織的政策學習,以及村裡指揮長、駐村書記、網格員等的耐心教導,我這個「後進生」從一無所知變成了宣傳惠民政策的小能手。同時,我也從一開始焦慮到不敢一個人入戶宣傳政策,到能獨立無需帶政策本隨時為村民答疑解惑。
  • 「我的扶貧故事」在「錢」途上做文章丨錦屏縣偶裡鄉寨先村駐村...
    入戶宣傳脫貧攻堅政策2019年8月,我到該村的錦屏縣周發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了解黑毛豬養殖情況,合作社負責人龍慶周對我說:「今年受非洲豬瘟疫情影響,死了部分生豬,養殖場損失很大,現在資金短缺,維持下去都比較困難。」
  • 「我的扶貧故事」脫貧致富有「方子」丨錦屏縣啟蒙鎮中華村第一...
    我叫龍正培,自2017年起,我就與黔東南州錦屏縣啟蒙鎮中華村結下了不解之緣,任中華村第一書記,脫貧攻堅「尖刀班」組長、網格員,每個職務都是沉甸甸的責任。而我用「三子串線」來體現擔當和襟度。  沉入一線,脫貧致富有「方子」  村裡的群眾聽說又來了一位年輕人來扶貧,感到很漠視。而我用溫暖的心來融化他們,主動跑到田間地頭,幫助群眾幹農活。哪家遇到難事,我總是主動上門解決。這段時間裡,手被磨破皮、腳走出水泡、人被曬脫皮。
  • 「我的扶貧故事」「錦鳳來朝」 指日可待|錦屏縣河口鄉錦來村前沿...
    我叫覃義安,是貴州省黔東南州錦屏縣河口鄉的一名普通幹部,兼任鄉紀檢監察員,現年30歲,大家都叫我「老覃」。2017年3月,我來到河口鄉錦來村開展駐村扶貧工作,2019年擔任錦來村前沿指揮部副指揮長。覃義安入戶開展易地扶貧搬遷動員工作為此,我獨自一人三番五次步行前往村裡,不厭其煩挨家挨戶地擺事實、講道理,把「五個體系」建設、如何寫好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等搬遷政策講明講透,一項項地細算交通帳、收支帳及發展帳。
  • 「我的扶貧故事」六年駐村,我親歷了三合村的變化丨錦屏縣啟蒙鎮三...
    我叫龍安燈,是錦屏縣啟蒙鎮水利站站長,也是啟蒙鎮三合村網格員、駐村第一書記。2014年10月28日,我一生中刻骨銘心的日子,因為那天是我到三合村駐村報到的第一天。通過村裡的見面座談會,我了解到村裡大部分地方都沒有接通網絡信號、進村公路也還有硬化,交通條件較為落後,自來水還沒有全部入戶,村寨戶數不多但自然寨個數多且居住偏遠分散、公共基礎設施薄弱等問題尚未解決。要想富先修路。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2015年年底三合至皎洞通村公路硬化項目全面竣工,群眾期盼已久的夢想終於實現。天有不測風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