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感性的動物,我與彥洞村的扶貧故事莫過於一個「情」字。
2020年11月20日,我到貴州省黔東南州錦屏縣彥洞鄉彥洞村進行脫貧攻堅「大回訪」,看到群眾們的生活如同芝麻開花節節高,日子越過越滋潤,我深感欣慰,四年前的駐村歲月一下子回到眼前。
2020年11月20日,吳作霖(中)到彥洞村回訪貧困戶
我叫吳作霖,現年61歲,是錦屏縣林業局的一名退休工作人員,2016年組織派我到彥洞村任第一書記。一到任,我白天走村串戶,夜晚思索脫貧對策,持續奔走上級找項目,謀劃產業「突圍」,不遺餘力地為彥洞村民早日擺貧脫困貢獻一己之力。 彥洞村為鄉政府駐地,由原來的彥洞、登宜、採芹三個村合併而成,距縣城38公裡,共計714戶3215人,貧困程度深、脫貧任務重。該村平均海拔在850米左右,素有「薏仁米之鄉」的美譽。村裡的主要經濟來源是勞務輸出,長期以來,產業結構單一,群眾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該村是彥洞鄉的薏仁米主產區,但由於地理條件限制,市場打不開,群眾的種植積極性不高,產業難成規模。村寨地勢偏遠,群眾守舊思想根深蒂固,地方陳舊習俗濃重,尤其是放炮陋習泛濫、酒席大操大辦、人居環境差、基礎設施缺乏。 產業是脫貧的基礎,要想突破發展瓶頸,就得因地制宜,精準發力。
吳作霖在彥洞村採芹片查看節骨茶長勢
如何打破群眾種植薏仁米積極性不高的難題及產業轉型升級,破解山地劣勢為發展山地特色農業的優勢?打造彥洞薏仁米品牌成為該村打開山門走上產業致富路的首把「金鑰匙」。為此,我一方面充分發揮村組幹、黨員、致富能手、合作社等的帶頭引領作用,挨家挨戶做思想工作;另一方面倡導村委積極上報薏仁米為首要扶貧產業,該申報得到上級扶貧資金每畝260元(貧困戶)的補助,從而村民的種植積極性大大提高。 2016下半年,首期投入100多萬元的貴州三真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成功落戶彥洞鄉採芹村,彥洞村薏仁米銷售難的老大難問題得到歷史性解決。一下子,群眾們的種植積極性空前高漲,薏仁米產業基本覆蓋全鄉。2016年彥洞村三個片區共計種植薏仁米400餘畝,創收70餘萬元。同年,採芹村還引進「太空蓮」種植、紅薯種植、節骨茶林下間作,實現了產業發展從無到有的轉變。年底該片整村出列,摘掉了貧困的帽子。 2017年,為擴大薏仁米種植規模,打造彥洞薏仁米品牌,彥洞鄉把薏仁米的種植補助提高到400元每畝,彥洞村還得到幫扶單位縣林業局的大力支持,每畝再增加100元。該年,按照「政府+農戶+合作社+公司」的模式,全鄉種植薏仁米1200多畝,彥洞村種植高達500多畝,預計創收100餘萬元。三真公司的成功入駐,彥洞鄉薏仁米的產業鏈和附加值得到延伸,全鄉逐步推出薏仁米粒、薏仁米酒、薏仁米甜酒、薏仁米粑等薏仁米系列衍生品。當下,薏仁米成為彥洞村的主導產業、扶貧產業、第一民生產業及富民產業,彥洞薏仁米品牌初見雛形。
吳作霖(前)帶領彥洞村村幹查看「組組通」道路建設情況
落後的基礎設施已跟不上當下的發展需要,彥洞村的基礎設施建設急需跟進。2016年,我馬不停蹄地奔走在州縣鄉三級,要項目,爭資金,努力改變村裡滯後的基礎設施。截至2018年,該工作組約爭取到200多萬元投入到三個片的村集體公益事業和基礎設施建設,讓硬體設施與產業發展齊頭並進。 產業整起來,設施立起來,群眾的生活也漸漸好了起來,可酒席泛濫、環境髒亂等歷史難題長期以來嚴重困擾村民們的生活。想到這裡,我食不甘味。 想拔掉「窮根子」,就要開對「藥方子」!為此,我多次組織村兩委、各房族族長及寨老召開群眾大會,共同探討制定出了《彥洞村陳規陋習改革公約》和《彥洞村環境衛生治理公約》。全村消防衛生按網格化管理,採取「門前三包」制度,各片分包到人,形成「保潔員清掃、村「四大員」包保、環衛領導小組督導」的良好消防衛生管理機制,打開了彥洞村村寨衛生消防治理新面貌,使得村內環境大大改觀。
彥洞村召開2017年農村清潔風暴行動表彰大會
為轉變群眾的陳舊思想,結合農村清潔風暴行動,樹立「愛護環境、從我做起」的環保意識,在我的組織對接下,2017年彥洞鄉首個農村清潔風暴表彰大會在彥洞村召開,會上表彰了20名「優秀保潔員」、15戶「衛生示範戶」、1名「特別貢獻獎」,共發放獎金2840元。該舉措得到縣鄉政府的高度讚賞,群眾紛紛點讚。 在陳規陋習改革方面,「去其糟粕、留其精華」,廢除繁雜俗禮,提倡節儉新風,改掉了二十多項煩雜的地方陋習,讓喜事新辦、百事簡辦、小事不辦的文明新風「吹遍尋常百姓家」,群眾生活變得更安逸。 在我和同步小康駐村工作幹部的共同努力下,彥洞村的村容寨貌得到很大改觀,街道整潔暢通、河道水清岸綠、產業發展壯大、串戶路直達家門口、基礎設施不斷跟進、群眾生活的幸福指數不斷攀升,並於2016年被評為貴州省「魅力侗寨」和貴州省「少數民族特色村寨」。 扶貧不只是一項任務,更是一種情懷。駐村兩年多的時間裡,我的足跡踏遍了彥洞村的一寨一組、一街一巷,彥洞村的每一個細小的變化裡都傾注著我的真情與付出,增添的一磚一瓦都浸透著我的辛勤與汗水。王芳焯 整理
編輯 胥芬芳
編審 王璐瑤 韋一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