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脫貧致富有「方子」丨錦屏縣啟蒙鎮中華村第一...

2020-12-24 天眼新聞

我叫龍正培,自2017年起,我就與黔東南州錦屏縣啟蒙鎮中華村結下了不解之緣,任中華村第一書記,脫貧攻堅「尖刀班」組長、網格員,每個職務都是沉甸甸的責任。

中華村開展」講政策知黨恩「院壩會

大事難事看擔當,逆境順境看襟度。而我用「三子串線」來體現擔當和襟度。  沉入一線,脫貧致富有「方子」  村裡的群眾聽說又來了一位年輕人來扶貧,感到很漠視。而我用溫暖的心來融化他們,主動跑到田間地頭,幫助群眾幹農活。哪家遇到難事,我總是主動上門解決。這段時間裡,手被磨破皮、腳走出水泡、人被曬脫皮。後來,他們主動找我聊天拉家常、反映貧困問題的人越來越多。

幫助群眾抬打穀機

為了治「窮根」,我號召貧困戶開展「算帳活動」,算一算貧困後果、算一算解困希望,並為貧困戶設計脫貧方案,幫出致富點子。  我結對幫扶的10戶貧困戶中,楊光智戶最為困難,上有一老下有三小,不能外出務工。但再難也要攻堅。我了解到他會開車的情況後,幫助他籌錢買了輛工程車,在附近拉沙拉磚,妻子在家種植10餘畝藠頭,年人均純收入15000元以上,已穩定脫貧,2018年被評為縣級「艱苦奮鬥脫貧家庭」。

入戶走訪困難群眾

龍華欽夫妻均已60多歲,體弱多病,靠低保維持生計。我主動上門,從辦實事入手,幫助其申請危房改造補助15000元,把房子整修一新;後面又做他們懶女婿的思想工作,鼓勵他跟本村人做木工,現月均收入6000餘元,同時給他女兒安排了村保潔員的工作以貼補家用。  秋冬種植,農業生產有「路子」  農民離不開土地,在土地上做文章,是扶貧的根本之策。  針對該村留守婦女、留守老人較多實際,我千方百計尋找一條相對輕鬆也有收益的種植路子。在請教農技專家後,發現藠頭種植是好路子。

帶領村民開展秋冬種植

2019年,我找到幫扶單位,請他們支持藠頭種子50餘畝,按照「村支部+公司+農戶」模式,覆蓋82戶種植。藠頭成熟後,又與外地公司聯繫,幫助打通銷路,當年實現戶均收入3000餘元。  其他農戶得知這種技術含量低、弱勞動力都可以種植的產業,紛紛加入進來,2020年擴大到100餘畝,讓更多的農戶增加了收入,促進了脫貧。  多措並舉,疫情防控有「點子」  面對來勢洶洶的疫情,我詳細統計外出回鄉人員200多人,在居家隔離期間,在每天上門測量體溫的同時,為他們代購牙膏牙刷、柴米油鹽等日常用品100多次共有2000多件。

「疫情防控」黨員突擊隊

利用微信群,張貼告示,標語等方式,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宣傳工作,並多次入戶宣傳,群眾逐漸理解了。經勸導,解散打麻將娛樂、集體聚餐等人群密集活動24起。  疫情防控期間,我牽頭建立了臨時黨支部,組織村幹、駐村幹部等24小時輪流值守路口50多天,排查1500車次、6000人次等,不讓一例疫情進村。  疫情防控不忘扶貧。我自掏腰包購買了大米、牛奶、食用油等生活物資及口罩、消毒液等防疫用品,上門送到3名五保戶、低收入戶手中。對暫時生活困難的楊奶奶,自掏腰包捐助500元,幫助她度過難關。她說:「疫情期間,駐村小夥子龍正培沒有忘記我,比親兒子還親咧。」  經過不懈努力,中華村於2019年整村出列,2020年貧困人口「清零」,疫情期間未發現一例輸入型病例。這一成績實屬不易。  平凡崗位的堅守,促進了群眾脫貧致富,守護了群眾的健康,我用實際行動樹起了群眾心目中的黨員形象,彰顯了對黨忠誠的錚錚誓言。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吳運鎮 整理

編輯 胥芬芳

編審 田旻佳 韋一茜

相關焦點

  • 貴州省黔東南州錦屏縣啟蒙鎮發展油茶套種
    摘要:貴州省黔東南州錦屏縣啟蒙鎮發展油茶套種助農增收。該鎮油茶產業種植基地由黨支部、合作社牽頭,帶領農民發展油茶訂單統一銷售模式,目前,啟蒙鎮大坪子油茶種植基地已實現種植油茶1200餘畝。
  • 「我的扶貧故事」一切為了侗寨群眾過上好日子丨錦屏縣九勺村第一...
    我叫袁繼林,是黔東南州林業局派駐錦屏縣彥洞鄉九勺村第一書記。由於我生在農村,對農村、農民有著深厚的感情,與群眾有種說不出的親切感。   九勺村是錦屏縣彥洞鄉一個偏遠高寒山村,平均海拔達900米,山高坡陡,但這裡古樹林立,生態環境良好,民風淳樸。全村有396戶1438人,建檔立卡貧困戶有175戶701人,貧困發生率48. 54%,為深度貧困村。
  • ...好政策讓我們住上漂亮寬敞的房子丨錦屏縣啟蒙鎮八受村村民楊宏球
    「爸爸,我從來沒想過能住這麼漂亮寬敞的房子,還能在縣城上小學,我真的太幸福了!」這是我們家2018年享受易地扶貧搬遷政策,搬遷到縣城後女兒對我說的話。我家原住啟蒙鎮八受村十組高受自然寨,寨子不太,但能耕作的土地很少,交通不便,孩子到八受小學讀書要走十來裡的路程。
  • 「我的扶貧故事」初心鐫刻扶貧路 情灑駐村新化司丨錦屏縣新化鄉...
    我叫龍正煊,是錦屏縣新化鄉新化司村同步小康駐村第一書記。密寨村是新化鄉唯一的一個深度貧困村,2014年貧困發生率為28.78%。因底子薄、條件差、思想落後,當時還有貧困戶37戶139人。基礎設施和農業設施相對欠缺、黨組織戰鬥力不強等一串串現實難題擺在我面前。如何做好駐村工作?如何實現農民增收?如何在2018年脫貧出列?「摸清底數」是科學決策、精準施策的基礎,是我住到村裡後需要做的第一件事。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不只是一項任務,更是一種情懷丨錦屏縣林業局...
    人是感性的動物,我與彥洞村的扶貧故事莫過於一個「情」字。2020年11月20日,我到貴州省黔東南州錦屏縣彥洞鄉彥洞村進行脫貧攻堅「大回訪」,看到群眾們的生活如同芝麻開花節節高,日子越過越滋潤,我深感欣慰,四年前的駐村歲月一下子回到眼前。
  • 「我的扶貧故事」初心如磐點亮脫貧燈|錦屏縣河口鄉培隴村前沿指揮...
    我叫龍飛,是黔東南州錦屏縣市場監督管理局副局長。2019年9月,根據組織安排,我被選派到河口鄉培隴村擔任村前沿指揮部指揮長,在此之前是該村的一名幫扶幹部。   山高路遠,這是培隴村給我的第一印象。培隴村素有「錦屏小西藏」之稱,村基礎設施建設落後,產業發展滯後,大部分村民以外出務工為生。交通閉塞、基礎孱弱,成為培隴村脫貧致富的「攔路虎」;2014年貧困發生率高達68.83%。
  • 「我的扶貧故事」啃下硬骨頭掛上幸福果丨錦屏縣紀委監委派駐新化...
    我是貴州黔東南州錦屏縣紀委監委派駐新化鄉密寨村駐村第一書記羅吉海,2018年1月,我向單位領導主動請纓,來到貧困村寨一線開展駐村幫扶工作。我聽到有村民這樣說。初來乍到,鄉親們對我並不信任。  為儘快進入角色,我帶上村「兩委」成員挨家挨戶開展走訪,摸清村情民情,及時收集群眾反映急需解決的問題。我還專門準備了一個民情民意記錄本,認真記下群眾反映的問題,並列出問題清單第一時間組織召開村「兩委」會議,共同研究解決對策。
  • ...的扶貧故事」脫貧致富靠自己丨錦屏縣固本鄉高舟村第一書記石秦璋
    我叫石秦璋,2018年1月,我主動申請到黔東南州錦屏縣固本鄉高舟村,擔任該村第一書記。  駐村後我通過調研村情,了解民意,積極響應上級黨委和政府大力發展中藥材種植,打造中藥材種植康養的旅遊思路,積極與鄉產業發展負責人對接我村產業發展各項事宜。從最初合作社的策劃、宣傳、組織、材料編寫到合作社的運營,每一個環節我都親力親為。
  • 「我的扶貧故事」大山苗寨的煥變之路|錦屏縣固本鄉八一村指揮長黃...
    我叫黃光明,是貴州省錦屏縣自然資源局的一名黨員幹部,2019年8月被派駐到固本鄉八一村擔任脫貧攻堅前沿指揮部指揮長和村支部書記。   初來八一,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召集村支兩委、網格員和群眾代表交談,了解八一村的基本情況,深入田間地頭以及農戶家中,進一步摸清情況,共商脫貧大計。通過摸清掌握村情、村貌、村風、村史、村況,認真思考和謀劃,我理清工作思路,找準了脫貧致富路徑和主攻方向。
  • 「我的扶貧故事」心繫群眾,做有意義的事情丨原錦屏縣銅鼓鎮火衝村...
    我叫歐陽菊蘭,53歲,是錦屏縣婦幼保健院的一名工作人員。2016年4月,按照縣裡脫貧攻堅工作安排,我被派駐到銅鼓鎮火衝村任第一書記。火衝村在錦屏縣銅鼓鎮的西部村,交通不便,貧窮落後,基礎設施薄弱、產業發展困難、群眾觀念落後。
  • 「我的扶貧故事」一個婦聯人的「溫情幫扶」丨錦屏縣婦聯主席、偶...
    「阿姨,真不知道怎麼感謝您,如果不是你,我真的不知怎麼繼續學業……我會好好努力,等以後我有工作了,一定會儘自己所能去幫助別人!」這是我的結對幫扶貧困戶王名芳2020年7月22日對我說的話,這句話至今讓我記憶猶新,目前她在貴州中醫藥大學上大三。   我叫吳壽梅,現任錦屏縣婦聯主席,同時也是偶裡鄉皎洞村一名結對幫扶幹部。
  • 「我的扶貧故事」在「錢」途上做文章丨錦屏縣偶裡鄉寨先村駐村...
    入戶宣傳脫貧攻堅政策2019年8月,我到該村的錦屏縣周發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了解黑毛豬養殖情況,合作社負責人龍慶周對我說:「今年受非洲豬瘟疫情影響,死了部分生豬,養殖場損失很大,現在資金短缺,維持下去都比較困難。」
  • 「我的扶貧故事」江口村來了個「楊妹崽」丨錦屏縣銅鼓鎮江口村...
    我叫楊小玲,是2019年黔東南自治州錦屏縣銅鼓鎮林業站新進的工作人員。2019年10月,根據組織安排部署,我來到江口村開展扶貧工作。每天,我關注時政要聞,學習文件精神,不斷補充知識,彌補能力,紮實學習,向著一名合格的幫扶幹部努力著。學習脫貧攻堅政策我把熟悉家庭情況、摸清家底作為開展工作的第一步。我經常從村頭到村尾來來回回地走著,村口賣貨的王老闆一開始對我這個陌生人充滿了好奇。
  • 「我的扶貧故事」做群眾的貼心小棉襖丨錦屏縣平秋鎮皮所村駐村...
    我叫劉開鈺,2016年大學剛畢業的我,有幸成為錦屏縣平秋鎮皮所村同步小康駐村工作隊的一員。  皮所村是錦屏縣深度貧困村,但初生牛犢不怕虎,踏上扶貧之路前,我滿懷憧憬,也懷著一腔熱情與抱負,立志將我所學和全部的精力投入到這一項關乎國計民生的偉大事業上,在扶貧工作中實現自己的價值。
  • 「我的扶貧故事」我和兒子的「美麗約定」丨錦屏縣平略鎮永寧村駐...
    我叫楊明俊,是貴州水投水務集團錦屏公司的一名職工,2017年11月派駐到貴州省黔東南州錦屏縣平略鎮永寧村擔任同步小康第一書記。我知道你脫貧攻堅時間緊、任務重,不能常來看望我,我會照顧好自己,勤奮學習、考上心儀的大學,不辜負你們對我的期望,您在扶貧工作中也要做出成績出來。」  我知道兒子的目標是清華大學,於是我鼓勵兒子:「好!那我們就說好了,三年後我們來比一比,看看我們在自己的領域取得的成績!」
  • 「我的扶貧故事」付出過才體會到收穫的幸福丨錦屏縣銅鼓鎮水衝村...
    我叫龍守鋒,是錦屏縣銅鼓鎮扶貧工作站工作員,2018年4月到水衝村任網格員。  水衝村位於銅鼓鎮西北面,距銅鼓政府2公裡。屬省級深度貧困村,2014年貧困發生率為35.14%。走訪貧困戶,宣傳扶貧惠民政策新建的改造房雖然建好,可是一直因用地問題,沒有通電。
  • 「我的扶貧故事」薪心之火,送炭情緣丨錦屏縣平略鎮三板溪村幫扶...
    我叫劉蓉蓉,是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錦屏縣平略鎮扶貧站的工作員,也是平略鎮三板溪村的幫扶幹部、網格員。2017年,我開始駐村,負責9戶幫扶對象。周彰炳是我印象尤其深刻的幫扶對象。他沒有過硬的技術,只能通過四處打零工拉扯女兒長大。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做好老人的貼心人丨錦屏縣偶裡鄉皆陽村幫扶...
    我是貴州黔東南錦屏縣偶裡鄉扶貧工作站副站長,也一名90後結對幫扶女幹部龍豔鈴,結對幫扶偶裡鄉皆陽村。談起扶貧,記憶最深的是龍運槐戶。我笑著說,「我沒事,從鄉裡來時走的有點急了!我聽說奶奶有些不舒服,特地過來看看有什麼可以做的沒有?」彭奶奶說:「天氣熱,可能是有些中暑了,現在好多了,可憐你還要跑這麼遠來看我」。「我送您去衛生院看一看才放心」,接著就半蹲下來準備背老人去衛生院看一看。「嘿嘿,不用了,孩子,我們才從醫院回來,醫生說要多喝點水就沒事了,謝謝你啊!孩子,知道我腿腳不方便,這麼關心我。」彭奶奶眼裡帶著激動的淚花。
  • 「我的扶貧故事」「錦鳳來朝」 指日可待|錦屏縣河口鄉錦來村前沿...
    我叫覃義安,是貴州省黔東南州錦屏縣河口鄉的一名普通幹部,兼任鄉紀檢監察員,現年30歲,大家都叫我「老覃」。2017年3月,我來到河口鄉錦來村開展駐村扶貧工作,2019年擔任錦來村前沿指揮部副指揮長。如此一大堆問題接踵而至,意見最大的是我的幫扶對象吳禮清,因為他剛起了新房,搬遷拆房划不來,一說到搬遷立馬拉著臉衝我吼道:「打死我也不會搬!」
  • 「我的脫貧故事」有政府支持,勤快夫妻種菜脫了貧丨錦屏縣新化鄉...
    「家鄉美,最美是那家鄉的水,清晨太陽照,蓮花水中睡……」冬日的早晨,湯燦的歌聲在貴州省黔東南州錦屏縣新化鄉新化所村蔬菜基地上空飄蕩。美妙的歌聲正從我腰間上的手機裡傳出來,這天早上,我起床沒顧上吃早餐,從家拿了兩罐當早餐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