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張梁:我不是天生的登山家
11月11日,登山探險家張梁登上深圳讀書月華聯演講秀的演講臺,給深圳人帶來「我不是天生的登山家」的精彩演講。
張梁原本是個普通的銀行職員,如果不是因為王石的一句話,他或許不會成為「14+7+2」中國第一人、世界第二人。當晚,他拋開那些榮譽加身的高光時刻,分享了身體和心理都無比平凡的普通人是如何跨越夢想,用登山實現人生的救贖,最終又洗盡鉛華,習得放棄的人生智慧。
18年抵達登山界最高殿堂
喜歡極限運動的人都知道,「14+7+2」是指登頂世界上14座8000米以上的山峰、7大洲最高峰,並以探險的方式徒步滑雪抵達南北兩極。在中國,張梁是第一位完成這一目標的人。
張梁用了18年,36次攀登,9次放棄衝頂,經歷4次重大山難,最終完成了「14+7+2」這個人類登山探險終級目標。當晚,他與大家分享了自己登山生涯中的部分驚險記憶——道拉吉裡山難、安納普爾納被困、南迦帕爾巴特下撤。
「不管是珠峰、K2還是道拉吉裡、安納普爾納,攀登歷程都充滿著艱辛。大多數人想的是身體上的煎熬,對我而言可能更多的是心靈上的洗禮。」張梁說,他遭遇過風速每秒41米的狂風,-50的極寒,攀登過83度角的陡峭巖壁,體驗過氧氣量三分之一的稀薄空氣,應對過北極熊的襲擊,歷經雪崩、滑墜、滾石、塌方、冰裂縫、破碎冰川等險境,幾乎每一次都可以說是與死神共舞。
「這些年來,克服艱難險阻,攀登一座又一座高峰,這樣的磨鍊,讓我有了一份氣定神閒,有了一份超然,有了一份豁達,更有了一種『登泰山而小魯』的氣概。這種坦然的氣勢,成就了我在空氣稀薄地帶的魅力人生。」張梁說。
平凡人也能實現夢想
張梁是石家莊人,出生在上世紀60年代中期。他雖然是城市人,但家境也很貧苦,由於父親長年不在家,母親一人照顧5個孩子,非常吃力,他可以說是在無人關注的情況下「野蠻生長」進入高中。很長時間裡,他個性內向甚至自卑,身體也不強壯。
1986年,張梁從河北財經學院畢業,毅然選擇了深圳農行,開始了他的金融職業生涯。參加工作後,他過著朝九晚五的生活,並沒有什麼戶外的經歷。隨著工作時間越長,之後又成了家,生活更加循規蹈矩。和很多同齡人一樣,他也身材發胖,喝酒抽菸,進入了一種看似正常、實則不太正常的生活狀態。
2000年,他開始真正接觸戶外運動,和《萬科周刊》「遊山玩水」欄目版主十一郎、物質生活書吧的曉昱等人,最早開始玩戶外。第一次登山,他去了玉珠峰,高反,嘔吐,他發誓再也不登了。可後來,他又登頂了慕士塔格峰、珠穆朗瑪峰,還完成了南極與北極的探險。
20年的登山改變了張梁的人生狀態,他變得更自信、堅毅。「我的自身經歷說明,普通人一定可以幹不普通的事,平凡的人也能實現夢想。」張梁說。
學會「堅持」更學會「放棄」
最近,由蔣平撰寫的傳記《張梁,在地球邊緣》上市,有一位讀者看過書後寫下這樣一段評論:「張梁和毛姆《月亮與六便士》裡的主人公一樣,活到40歲依然是一個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人,在月亮與唾手可得的現實欲望之間,他一步一個腳印,實現了夢想。如果說畫畫是斯特裡蘭德的生活救贖,那麼登山就是張梁的救贖。」
張梁對這段評論有很深的共鳴。不過,他說自己和《月亮與六便士》主人公不同的是,「斯特裡蘭德更偏執,而我更理性。」登山教會了他「堅持」,更教會了他「放棄」。
張梁一共放棄了9次登頂。在他看來,登山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登山者不能去送死,要有智慧。「我是一個理智的攀登者,我不是那種死也要死在山頂的人,放棄不是失敗,放棄是為了更好的前行。而日常生活中,『捨得』看似兩個字,實際上很多人做不到,要學會捨得。」張梁說。
向上攀登是深圳的城市精神
張梁今年56歲,他認為人生才剛剛開始。現在,他的日常生活非常豐富,學英語、彈吉他,玩帆船、跑步、健身。他說,「14+7+2」是終點,也是起點,接下來,他有環繞地球航行一圈的想法。
「物理的山峰對於我來說,已經是一個時間的節點了,我可能更多是攀登我自己的山峰,我內心的一些山峰。」張梁說。
張梁說他畢業後是被激情燃燒的深圳吸引而來的,他非常感謝深圳這座敢闖敢拼的城市精神對他的薰陶。「只有在深圳,我的登山欲望才會如此強烈」。沒有哪座城市像深圳這樣,民間機構自發組織登山賽事、山地救援。早在2013年就有超過100萬人常年參加登山戶外運動,深圳是名副其實的「登山之城」。到目前為止,深圳成功登頂珠峰的人達到35人,是全世界登頂珠峰人數最多的城市。他說,在深圳人的身上能看到一種不斷向上攀登、不斷超越自我的氣質,這種城市氣質也深深滲透在深圳人的生活方式中,而這種向上攀登的精神,應該是深圳的城市精神。
(文章來源:深圳商報)
(責任編輯:DF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