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景如畫的漢江公園(資料圖片)
「天更藍了、水更清了、路更暢了,樓更高了、燈更亮了、景更美了!」說起近年來萊蕪高新區城市建設發生的變化,生活在這裡的人們都不禁發出如此感慨。
「要健全完善市政投入、精細管理、文明創建等長效機制,打造『善感知、會呼吸、有溫度』的魅力新城區。要用精品意識建設城市,用繡花精神管理城市。」萊蕪高新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王哲軍在去年年初「擔當落實、突破提升年」動員大會上的話言猶在耳。
過去的一年,萊蕪高新區按照「城鄉統籌、功能集聚、生態優先、綠色宜居」的思路,著力完善城市基礎設施,進一步改善人居環境,完善城市服務功能,塑造城市良好形象,提升了居民幸福感、獲得感。
城市建設修「面子」做「裡子」成為生活品質的最有力保障
元旦前夕,一場小雪過後,大崮山森林公園風景如畫,不少市民在此盡情享受著美麗風光。去年11月底,為改善群眾生活環境、提升城市形象而建設的大崮山森林公園一期竣工,公園一經開放,就成為登山、騎行、慢跑等愛好者的打卡聖地。
公園綠地詩情畫意、居民小區環境優美、商業管理規範有序……城市顏值與氣質持續提升。2019年以來,萊蕪高新區以城市品質「十化」提升行動為統領,以迎接國家衛生城市覆審和全國文明城市創建為契機,總投資11.2億元,建設市政基礎設施34項,新修續建道路10公裡,鋪設各類管網13.5公裡,補植新增綠化面積13.9萬平方米。飛泉街、黃山路等7條城市道路建成通車,大崮山森林公園一期、玉龍湖治理等6項景觀提升工程相繼竣工,集中整治居民小區121個、整改公廁27個,完成拆違拆臨44.8萬平方米,鵬泉街道被評為「國家衛生鄉鎮」。
城市有了「面子」,「裡子」惠民贏得更多「掌聲」。路通則業興,路網的優化也為全區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在原山路,開車的市民再也不用「讓行火車」,去年6月,原山路公鐵立交通車,原有公路和鐵路的平交道口被擴寬為立交橋,解決了城市交通的梗阻;
——鳳凰路改造工程南起匯源大街,北至磁萊鐵路以南,道路全長1487.76米,目前西半幅兩層瀝青鋪設、路沿石施工均已完畢,受天氣因素影響,2020年再對東半幅進行翻修,預計5月1日前全面通車。屆時,「超期服役」的老鳳凰路將煥然一新。
環境的不斷提升與日常管理密不可分,去年萊蕪高新區全面提升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有效解決了一批長期影響市容市貌的頑疾。在佔道經營、違規廣告牌等問題的治理中,萊蕪高新區綜合行政執法局踐行「行走城管」理念,推行「721」工作法,即70%的問題用服務手段解決,20%的問題用管理手段解決,10%的問題用執法手段解決。新開的門店不知如何設置廣告牌,執法人員主動上門,耐心講解相關法律法規。在勸阻一位老人佔道經營賣桃子時,執法隊員得知老人生活不易,自己掏錢將桃子全部買下,被此舉感動的老人主動入市經營。萊蕪高新區綜合行政執法局副局長燕永明表示:「『721』工作法讓城市管理更貼心、更長效,我們將繼續創新工作方式,加強服務引導,採取文明執法與依法懲處相結合的方式,在務實為民上下功夫,讓城市更整潔、市民生活更舒心。」
農村人居環境全面提升成為居民幸福感的最有力見證
萊蕪高新區有70個村(社區),其中涉農行政村61個。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美麗宜居鄉村已經成為萊蕪高新區的自覺行動。一幅幅「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畫卷徐徐展開。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鄉村振興是關鍵。萊蕪高新區申報了創建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示範區,將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與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有機結合,打造特色亮點,形成示範帶動效應:鞏固提升一批,針對郭家溝、孔家莊2個班子好、資源好、基礎好的村,重點在村莊汙水處理、特色主導產業培育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著力打造全區美麗鄉村建設樣板工程;創建達標一批,針對承擔省級美麗鄉村示範項目的東龍崮、南龍崮和前坡3個村,整合各級財政獎補資金,對照創建標準,紮實推進道路硬化、亮化美化、健身娛樂等設施建設;改造儲備一批,主要是將長安、磨山子2個特色村列入2019-2020年創建計劃,實現美麗鄉村A級村佔比穩定達到省定指標的工作目標。
農村人居環境的全面改善,成為萊蕪高新區廣大農村群眾幸福感和獲得感的重要源泉。原來的孔家莊村沿河南路坑窪不平,「一走三步顛」,被列入了2019年全區新建、改造農村道路工程計劃。村民們對新道路紛紛稱讚,「開車也不顛」。「2019年,我們共確定新建、改造農村道路19條、24.5公裡,惠及孔家莊、南龍崮、鄒家埠、磨山子等20餘個村(社區),這些新建改造的農村道路,不僅可以改善周邊村民出行條件,還將進一步優化全區公路路網結構。」萊蕪高新區建設局副局長陳會業介紹說。
一項項工程、一項項成果,使得全區村莊呈現出「從一時美到持久美」的新氣象。
在村內背街小巷硬化工程的基礎上,針對農村「三堆」、小廣告、小菜園等影響村容村貌的短板,萊蕪高新區實施了「三清四化」(清牆、清路、清河,綠化、淨化、美化、亮化)工程,村容村貌得到了大幅提升。
生活垃圾清運車輛7輛,垃圾中轉站11個,平均日清運垃圾量110噸,每月清運生活垃圾量3500噸……當前,萊蕪高新區的各個村居、社區的生活垃圾已實現日產日清,減少蚊蠅侵擾,消除了空氣異味,居民無不拍手稱讚。
農村環境治理不是一時之功,需要長效化、常態化。為此,萊蕪高新區建章立制,推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不斷向縱深推進,研究制定並不斷完善了《萊蕪高新區城鄉環衛一體化工作方案》《萊蕪高新區農村改廁工作方案》等文件;在工作推進機制方面,抽調人員組成專職的領導小組辦公室,建立了集問題查收、分類轉辦、即時銷號、總結考評於一體的全鏈條、閉環式處理機制,統籌整合各類獎補資金,統一設立「農村環境提升專項資金」,對先進村(社區)採取以獎代補等形式,給予激勵支持,對行動遲緩、推諉扯皮、進展不力的,一律通報問責。
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成為綠色發展的最生動實踐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我市公布的去年11月份各區縣環境空氣品質現狀及改善綜合得分排名中,萊蕪高新區位列第一單元第一名。
每一個區域都有一張生態考卷,這張考卷的作答需要久久為功。萊蕪高新區牢固樹立「抓環境保護就是抓發展」的理念,全面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堅決打好汙染治理攻堅戰。目前,全區空氣環境質量持續向好,徹底消除黑臭水體,土壤環境質量總體保持穩定。
2017年、2018年,萊蕪高新區共接到中央環保督察和省環保督察「回頭看」行動轉辦案件95件。去年以來,萊蕪高新區實行領導班子成員包幹責任制,組織相關部門對所有案件進行梳理和現場督導,責任分解落實到部門、到人,問題不解決不鬆手、整改不到位不交帳、驗收不過關不收兵。截至去年12月底,25件中央環保督察「回頭看」案件完成整改銷號24件,70件省環保督察「回頭看」案件已全部完成銷號工作。
企業是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也是環境保護的重要主體。在過去的一年,萊蕪高新區繼續開展好全國第二次汙染源普查工作,完成了系統錄入、上報審核階段的工作,目前正在對各級審核發現的問題進行核實修改、查缺補漏,同時對已經完成的工作按照「一企一檔」要求建立企業普查檔案。在重汙染天氣應急工業源應急減排清單編制工作中,萊蕪高新區水務(環保)局對區內300餘家工業企業進行了深入排查,152家工業企業納入確定應急工業源減排清單。2019年,全區共啟動重汙染天氣橙色預警6次,均通知相關企業及時採取減排措施,有效減少了廢氣排放。
空氣和水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自然資源。為了天更藍,萊蕪高新區強化揚塵治理,去年以來,萊蕪高新區共安裝更新視頻監控和空氣檢測儀55臺,28個項目揚塵在線監測與全市聯網,硬化路面約5萬平方米,累計覆蓋裸露土方130萬平方米。為強化道路揚塵治理,新購置灑水車5輛、洗掃車4輛,實現了機械化保潔作業全覆蓋。此外,根治大氣汙染,淘汰和改造燃煤鍋爐是一道必選項,按照市生態環保局要求,萊蕪高新區淘汰35蒸噸以下燃煤鍋爐2臺,共計42蒸噸,圓滿完成淘汰任務。
為了水更清,萊蕪高新區積極開展排汙口排查工作。本著從源頭管理的原則,對轄區內所有河流的入河排汙口進行拉網排查,登記造冊、分類管理。在孝義河水環境治理中,組織安排人員對河道兩側進行了仔細排查,2個入河汙染源均已完成整改。
深夜檢查渣土運輸車輛,開展疑似汙染地塊的監測,摸排全區涉VOCs(揮發性有機物)企業、編制整治清單……山川林木蔥鬱,大地遍染綠色,天空湛藍清新,綠色正成為萊蕪高新區高質量發展的最美底色。
環境高質量 生活高品質
只要「好看」不重「內涵」的環境建設華而不實。萊蕪高新區在環境提升中「內外兼修」,在內充外顯、相得益彰中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讓生活工作在這方土地的人們安居樂業。
環境提升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為打造乾淨有序、宜居舒適的環境,萊蕪高新區全面提升精細化管理水平,各部門單位相互協作配合、精雕細琢。一條路、一處公園、一棵花草樹木的背後是廣大建設者的責任感,而最終的落腳點是讓民眾生活質量更高、公共服務水平更優。萊蕪高新區順應群眾期盼,打造群眾滿意的人居環境,改善了環境、凝聚了民心,這裡不但賞心悅目,而且內涵充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