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鸛雀樓》樓中的「鸛雀」是哪種鳥?實際並非一種,你見過哪種

2020-12-25 騰訊網

《登鸛雀樓》這首唐詩在我國幾乎婦孺皆知,說他是國人最熟悉的唐詩也毫不為過。「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短短幾句就把一幅雄邁壯闊的畫面展現在人們眼前,而且還蘊含了登高望遠的人生哲理。

這首唐詩作者是王之渙,字季凌,祖籍并州晉陽(今山西太原),詩中的「鸛雀樓」又是哪裡呢?它位於山西永濟市蒲州古城西向的黃河東岸,始建於北周時期,大約在公元557~571年,由北周大將軍宇文護主持建造,在當時為一座軍事戍樓。因其氣勢宏偉,紅樓遠望視野開闊,下視黃河有騰空欲飛之感,時名「雲棲樓」,又因在永濟蒲州以西又稱作「西城樓」或「西樓」,人們還發現鸛雀等鳥類喜歡棲息在這座樓上,故又稱之為「鸛鵲樓」或「鸛雀樓」。

鸛雀樓非常堅固,建成之後歷經北周、隋、唐、五代、宋和金等數個時代,直到元初的1222年才在戰火中燒毀,在黃河岸邊巍然屹立了600多年的時間,今天的鸛雀樓是1997年根據古代資料仿建的,2002年建成,為四簷三層的古建築,樓體高73.9米,座南朝北,現在登觀雀樓中。遠看「白日依山盡」,俯察「黃河入海流」的盛景。

詩的名字叫《登鸛雀樓》,不少朋友應該會納悶這個「鸛雀樓」中的「鸛雀」到底是什麼鳥?其實它就是東方白鸛、紅嘴鸛、黑鸛、白頸鸛、紅鸛(火烈鳥)、灰鸛(蒼鷺)、等鸛鳥。三國時吳國的陸璣所著的《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曾對鸛這種鳥做過專業門的解釋,他稱:「鸛,鸛雀也。似鴻而大,長頸赤喙,白身黑尾翅。樹上作巢,大如車輪,卵如三升桮……一名負釜,一名黑尻,一名背灶,一名皂裙。又泥其巢一傍為池,含水滿之,取魚置池中,稍稍以食其雛。」

東方白鸛

紅嘴鸛

陸璣在這裡所說的鸛鳥並非一種鸛,比如「長頸赤喙」,說的是長脖子紅嘴,紅嘴鸛和黑鸛都符合這一特徵,「白身黑尾翅」是說身體羽毛大都是白色,但是翅膀和尾巴是黑色,而東方白鸛和紅嘴鸛又符合這一特徵,「樹上做巢,大如車輪」,基本所有的鸛鳥都符合這樣的築巢習慣。

黑鸛

而「一名負釜、一名黑尻、一名背灶、一名皂裙」,指的是鸛雀的4個名稱,「負釜」指的是背部隆起的意思,未知是指哪種鸛鳥,或為牛背鷺;「黑尻」指的是黑尾巴,東方白鸛和紅嘴鸛都有這一特徵;而「背灶」指的是背部和身體羽毛如火的意思,說的很可能是火烈鳥;「皂裙」是說黑色或灰色的裙擺,指的應該是黑鸛、灰鸛、紅嘴鸛、白頸鸛等。

紅鸛(火烈鳥)

白頸鸛

鸛形目的鳥類以鸛科和鷺科為主,基本都是涉禽,腿長脖子長,個頭都比較大,喜歡在水邊捕食魚蝦,上面講到的鸛鳥在我國大都存在,另外我國還有很多種鸛形目的鳥類。鸛雀樓西臨黃河,這些鳥類繞樓而飛、依樓而棲,也就形成了自然與人文和諧共存的景象了。

相關焦點

  • 鸛雀樓:得名於一種叫「老等」的懶鳥
    此樓原名鸛鵲樓,因有鸛鵲棲其上而得名,故址在永濟市境內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黃河岸邊。始建於公元557-571年,由北周大將軍宇文護建造,為一座軍事戍樓,歷唐經宋存世約七百餘年,於元朝初年毀於戰火。《蒲州府志》記載:「舊在郡城西南黃河中高阜處,時有鸛雀棲其上,遂名。」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 2018鄭州小學語文必備古詩詳解及練習題:登鸛雀樓
    2018鄭州小學語文必備古詩詳解及練習題:登鸛雀樓   《登鸛雀樓》 唐 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   1、作者:王之渙 字季凌。是盛唐時期著名的詩人。
  • 用日語吟誦《登鸛雀樓》是啥感覺?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王之渙的代表作《登鸛雀樓》描寫的是其辭官歸鄉途中,為緩解鬱悶心境,登上鸛雀樓極目遠眺時的有感而發。《登鸛雀樓》因朗朗上口,淺顯易懂,入選了日本高中的教科書,成為日本人都會吟誦的經典唐詩之一。全詩只有短短20字,中國人只需20秒即可讀完。但譯成日語後,不但音節增加一倍,加之抑揚頓挫的特殊吟唱方式,「唱」完整首詩至少需要1分30秒。據史料記載,鸛雀樓建於北周時期,位於山西省永濟縣的黃河岸邊,因時有鸛雀棲息其上而得名。
  • 文言文閱讀:「鸛鵲」還是「鸛雀」
    唐代詩人王之渙的五言絕句《登鸛雀樓》,原來的課本是《登鸛鵲樓》,為什麼要把「鵲」改為「雀」呢?   王之渙的五言絕句《登鸛雀樓》,唐詩選本有的寫成《登鸛雀樓》,也有的寫成《登鸛鵲樓》(如《唐詩三百首》),所以過去的課本曾以《登鸛鵲樓》為題。但在史書中只有「鸛雀樓」,而無「鸛鵲樓」的名稱。
  • #聚焦2020年中國農民豐收節#鸛雀樓
    鸛影湖是人工開鑿的小湖,東西兩翼呈鸛鳥展翅的形狀,是以鸛雀的形象為文化含義的,因為我們這個千古名樓是以它來命名的。 鸛雀是一種水鳥,似鶴似鷺,有黑色,也有白色,其喙尖利,其腿修長,常常佇立淺灘一動不動,小魚小蝦不知危險,放心遊來,就成了它們的美餐,當地居民稱它們叫「老等」。晚上,它們常常成群結隊在樓上棲息。
  • 探訪中國四大名樓之鸛雀樓 聽鸛雀鳴觀「黃河入海」
    央視網消息(記者 田宏):冬日裡的鸛雀樓在寒風中靜靜矗立,12月11日,網絡媒體看山西大型採訪團來到山西永濟,走進鸛雀樓探訪這一歷史名樓。  鸛雀樓,古名鸛鵲樓,因時有鸛鵲棲其上而得名,被譽為中國四大名樓之一,位於秦、晉、豫三省交匯的「黃河金三角」區域。
  • #聚焦2020年中國農民豐收節#永濟鸛雀樓
    鸛雀樓位於永濟市蒲州古城西向的黃河東岸、蒲州古城城南,本是北周時兵家修建的軍事建築。因其氣勢宏偉,高大眼闊,登上層樓則有騰空欲飛之感,故名「雲棲樓」。古城緊靠黃河,有一種食魚鳥類經常成群棲息於高樓之上,此水鳥似鶴,但頂不丹,嘴尖腿長,毛灰白色,人們稱其為「鸛雀」,故「雲棲樓」又稱「鸛雀樓」。鸛雀樓樓體壯觀、結構奇巧,加之地理位置優勢、風景秀麗,唐宋時期文人學士登樓賞景,留下許多不朽詩篇。其中王之渙詩「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堪稱千古絕唱。
  • 登名樓聽鸛雀鳴 吟唐詩觀黃河入海 全國網媒走進顴雀樓
    荊楚網消息(記者 蔣成鳳)吟一首唐詩,登一座名樓,觀黃河入海流,別是一番景致與豪情。12月11日下午,「華夏古文明山西好風光」2018全國網路媒體看山西大型採訪團來到了鸛雀樓景區。媒體代表在鸛雀樓前合影 登樓之前,在導遊的介紹下,「華夏古文明山西好風光」幾十名媒體記者好奇的擊打著雙掌,側耳傾聽從鸛雀樓傳來的陣陣鸛雀鳴叫。鳴叫聲隨著記者們擊掌多、寡而變得吵雜、稀薄,隨著掌聲忽重忽輕而忽強忽弱,甚是有趣。
  • 有一種鳥,它被稱為「吉祥的象徵」 你知道是哪種鳥嗎?
    有一種鳥,它被稱為"吉祥的象徵"。你知道是哪種鳥嗎?下面為你了解一下。喜鵲,又名鵲、客鵲、飛駁鳥、幹鵲、神女,是鴉科鵲屬的鳥類。喜鵲是典型的黑白色鳥類,體形很大,羽毛大部為黑色,肩腹部為白色。幼鳥羽色似成鳥,但黑羽部分染有褐色,金屬光澤也不顯著。棲息於闊葉林內,在曠野和田間覓食,尤喜在居民點附近活動。鳴聲宏亮。雜食性,繁殖期捕食蝗蟲、螻蛄、地老虎、金龜甲、蛾類幼蟲以及蛙類等小型動物,也盜食其他鳥類的卵和雛鳥,也吃瓜果、穀物、植物種子等。在高樹、煙囪、輸電鐵塔上營巢,由雌雄共同築造。巢呈球狀,以枯枝編成,內壁填以厚層泥土,內襯草葉、棉絮、獸毛、羽毛等,喜鵲為多年性配偶。每窩產卵5~8枚。
  • 旅遊:鸛雀樓,又名鸛鵲樓,因時有鸛雀棲其上而得名!
    鸛雀樓,位於山西省永濟市蒲州古城西的黃河東岸,被譽為我國古代四大歷史文化名樓。該樓始建於北周(公元557——581),由於樓體壯觀,結構奇特,加之區位優勢,風景秀麗。唐宋之際文人學士登樓賞景留下許多不朽詩篇,其中王之渙《登鸛雀樓》詩「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 從小就背《登鸛雀樓》,結果樓不是哪個樓,詩非王之渙所寫,咋想
    看到這座有電梯直達頂樓,外面大理石裝飾,內部富麗堂皇的鋼筋混凝土建築,不禁想到原來的鸛雀樓是個啥樣,怎麼沒的?鸛雀樓,古名鸛鵲樓,因時有鸛鵲棲其上而得名,始建於北周時期,大約在公元557——571年,由北周大將軍宇文護在今永濟市蒲州鎮蒲州古城外西南的黃河岸邊建造,為一座軍事戍樓。鸛雀樓雄偉壯觀,結構奇巧,加之周圍的風景秀麗,唐宋之際文人學士登樓賞景留下許多不朽詩篇。
  • 鸛雀樓:唐詩高度的標誌
    鸛雀樓修建於北周(公元557—581年)時期,其時北周大將軍宇文護鎮守蒲州,軍事頻仍,為便於瞭望軍情,就在黃河中洲修建了這座三層樓閣,起初刷白色,稱作「白樓」。黃河灘涂有一種水鳥,稱作鸛雀,有黑色,也有白色,腿修長,喙尖利,常常成群結隊棲於樓上,遂改名為鸛雀樓。到唐時,鸛雀樓經過整修,越發雄偉壯麗。蒲州表裡山河,景觀密集,而鸛雀樓,更是蒲東風光之最。
  • 跟著唐詩去旅行第1集:寫鸛雀樓的那些古詩詞
    古城緊靠黃河,有一種食魚鳥類經常成群棲息於高樓之上,此水鳥似鶴,但頂不丹,嘴尖腿長,毛灰白色,人們稱其為「鸛雀」,故「雲棲樓」又稱「鸛雀樓」。   鸛雀樓樓體壯觀、結構奇巧,加之地理位置優勢、風景秀麗,唐宋時期文人學士登樓賞景,留下許多不朽詩篇。
  • 你被騙了多久?《登鸛雀樓》作者根本就不是王之渙
    在我們今天能看到的絕大多數的唐詩選集,特別是唐詩啟蒙讀物和教科書裡,這首詩的名字都是《登鸛雀樓》,作者都是王之渙,但實際上,這首詩的名字,可能並不是《登鸛雀樓》,作者也並非王之渙。今天,我們能找到的,最早收錄這首詩的唐詩選本,是唐代文人芮挺章在唐玄宗天寶三年(744)編撰的《國秀集》,在《國秀集》中,這首詩的名字不是《登鸛雀樓》,而是《登樓》。作者不是王之渙,而是朱斌。
  • 探訪黃河第一樓:鸛雀今安在?
    唐代詩人王之渙的這首《登鸛雀樓》讓人們記住了有著「天下黃河第一樓」之稱的鸛雀樓。該樓位於山西省永濟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黃河岸東,因鸛雀時常結伴棲息而得名。它與武昌黃鶴樓、洞庭湖畔嶽陽樓、南昌滕王閣齊名,被譽為中國古代四大名樓。鸛雀樓名聲最盛,當是盛唐之際。當時的蒲州古城被譽為天下六大雄城之一。古城內,達官顯赫齊聚,文人雅士不絕。而鸛雀樓更是文人墨客抒懷覽勝之地。
  • 唐詩與名樓-《登鸛雀樓》(唐·王之渙)與鸛雀樓
    《登鸛雀樓》唐·王之渙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夕陽依傍西山漸漸下落,黃河向著大海滔滔東流。如果想要看夠千裡風景,那就請再登上一層高樓。寫這首詩的時候詩人僅35歲,多位詩人寫鸛雀樓的詩非常多,但這首詩成為其中最出彩的不朽之作,上至耄耋老人,下至三歲孩童均能吟誦,膾炙人口。前兩句寫登樓所看到的景象,用樸素淺顯的語言,高度概括了進入視野中的萬裡河山。而後兩句又把全詩推向更高境界,正因如此,這兩句包括樸素哲理的詩句也成了千古流傳的名句,這首詩成了千古絕唱。
  • 登鸛雀樓 重溫你的黃河「啟蒙詩」
    圖為鸛雀樓外景黃河新聞網訊(記者侯津剛 張旭)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唐代詩人王之渙的這首《登鸛雀樓》,是許多人關於黃河的啟蒙詩。9月19日,由中央網信辦網絡新聞信息傳播局主辦的「中國夢·黃河情——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網絡主題活動採訪團來到位於運城永濟的鸛雀樓,感受這首啟蒙詩歌描繪的壯闊大河景象。圖為鸛雀樓上的王之渙雕像圖為9月19日,「中國夢·黃河情——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網絡主題活動記者在鸛雀樓集中採訪。永濟市古稱蒲坂,毗鄰秦豫,南依中條,西臨黃河。
  • 白日到底是朝陽還是夕陽,走近王之渙,走近《登鸛雀樓》
    想必大家都知道《登鸛雀樓》這首詩吧,這首詩是一首被讚譽是五絕第一的千古名作,大家肯定也都在小學的時候學過這首詩。那今天咱們就來講講這首詩吧!我們一起來回憶一下整首詩:《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看完大家是不是一下就回到了小學背誦這首詩的時候了呢?
  • 宋詞中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說的是哪種鳥?
    宋詞中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說的是哪種鳥?時間:2020-11-05 19:58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宋詞中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說的是哪種鳥? 螞蟻莊園今日答案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