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長聲:坂上的烏雲
【一】
《坂上雲》是長篇歷史小說,自1968年4月22日至1972年8月4日在報紙《產經新聞》上連載一千二百九十六回,單行本由文藝春秋出版社出版,計六卷(廉價便攜的文庫版為八卷)。
這部小說是司馬遼太郎「最上膘」年代(年富力強)的作品,被視為司馬文學的代表作。評論家松本健一說:司馬在真正意義上被叫作「人民作家」,其實既不是寫《龍馬逝》大暢其銷的時候,也不是寫被很多文學家喜愛的《燃燒吧劍》的時候,而是寫了取材於日俄戰爭的《坂上雲》之後。
不過,小說家本人舉出自己的兩部作品,舉的是《燃燒吧劍》和《空海的風景》。
曾慧眼識村上春樹的文學評論家丸谷才一評價:「即便在司馬小說中,與取材於明治維新以前的東西相比,總的來說,處理近代日本的東西比較差。當然哪本書都有一部分優點,但作為整體,焦點曖昧,印象混濁。《坂上雲》《殉死》《如翔》,我都深有這種感覺。」
確如松本健一所言:司馬熱充斥了「沒有內容的追捧」,「那不是司馬遼太郎死後開始的,從生前就開始了。追捧不是批評——對文學家的文學性評價,而是基於其他標準的作文,譬如政治意圖或者搭他人氣的便車」。
評論家是評論家,一般讀者未必讀他們聽他們。讀書的樂趣不僅僅在於讀,還在於自己去找書選書,或買或借。據說《坂上雲》各種版本加在一起,銷行二千萬餘冊。從閱讀史及影響史來說,司馬用小說給讀者造成的歷史印象和意識是史學家遠不能同日而語的。鼓吹改革歷史課的藤岡信勝說他讀了司馬的書,歷史觀為之一變,變成了「自由主義史觀」。
《坂上雲》描寫日本在明治時代興兵並獲勝的兩場戰爭,即日清戰爭(我們叫甲午戰爭)、日俄戰爭,主題是戰爭。關於書名,後記中寫道:「這個長故事是日本歷史上無與倫比的幸福的樂天家們的故事。他們忘我地參與日俄戰爭這一駭人聽聞的大工作。作為那種時代人的素質,樂天家們只盯著前面邁進。如果坂上的藍天燦爛著一朵白雲,那就只盯著它往上爬。」
司馬遼太郎生前再三拒絕把《坂上雲》改編為影視,因為他擔心被解讀為讚美戰爭。這正是此書的微妙之處。作為歷史小說家,他對歷史的看法不成體系,卻有著司馬史觀的美稱,其一是戰爭觀。司馬去世後,遺孀福田綠(司馬遼太郎本名叫福田定一,二人曾同為產經新聞社記者)違背丈夫的遺志,同意將《坂上雲》映像化。
據說她之所以置周圍的責難於不顧,怕的是作者死後五十年失去著作權,任人改編,不如趁自己活著,儘可能拍得自己能夠替丈夫滿意。前些日子(2014年11月12日)她也去世了,九泉之下見到先生或許破顏一笑就要問:你對戰爭到底怎麼看?
【二】
「實在小的國家要迎來開化時期」,小說就這麼開篇。
第一卷是勵志故事。明治年間地方小城鎮松山(在今愛媛縣)出了三個年輕人,秋山家哥倆兒,哥哥好古進陸軍士官學校,真之進海軍兵學校。明治維新後日本開辦了三種免費的學校:師範學校、士官學校、海軍學校,培養盡忠報國的人材,是日本教育的一大特色。還有個正岡子規,跟他們是髮小兒,志在當閣揆。他們眼盯著白雲往坡上爬。
到了日清戰爭時,好古率騎兵大隊攻打旅順,真之乘巡洋艦炮擊威海衛,子規也不顧病軀,當從軍記者。他改革俳句,戰地也要吟或哼,一首「痛飲黃龍府」似的俳句鐫刻在石碑上,如今仍立在大連的金州博物館院內(本來是滿蒙開拓團1940年修建的)。
今年是甲午戰爭(日清戰爭)一百二十周年,闊起來的中國媒體接踵來日本尋尋覓覓,拍那些人家早已荒廢在草叢裡的戰利品,仿佛發現了祖上的珍寶,怕是也有點自找其辱。打贏了這場戰爭,1902年正岡子規就死了,才三十五歲,此後《坂上雲》完全是戰爭故事。關於日清戰爭只寫了《日清戰爭》和《威海衛》兩章,著力描寫的是日俄戰爭。好古在滿洲大地擊敗哥薩克騎兵,秋山真之任聯合艦隊參謀,獻策殲滅了波羅的海艦隊。回來祭掃子歸墓,下起雨來,雨中的坂蒼茫了。
從雲到雨,從明治維新寫到日俄戰爭勝利,司馬遼太郎認為這四十年間是光明的,後來四十年就黑暗了。光明的明治,黑暗的昭和,這就是司馬史觀。日清、日俄這兩場戰爭使日本大放光明。他曾說:「日本人成為世界歷史上最滑稽的夜郎自大的民族就由於這場日俄戰爭的勝利」;「假如日俄戰爭打完了之後,有一種冷靜分析它的國民氣氛,也許其後的日本歷史就不同了」。日清戰爭以及十年後的日俄戰爭都屬於侵略戰爭,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史學界的定說。過去有一個流行的說法:日本要近代化,非打破以中國為主導的東亞國際秩序不可。
上世紀80年代以來,學者們以實證的方法批判這種日清戰爭不可避免說。帶頭用筆桿子和大手筆捐錢支持戰爭的福澤諭吉把日清戰爭稱作文明日本與野蠻中國之戰,似乎一些中國人出於對滿清統治的厭惡也跟著學舌,但平心而論,當時的中國社會還是比日本文明。司馬遼太郎構思五年,執筆五年,《坂上雲》的主旨就翻侵略戰爭的案。
他主張,明治年間的戰爭是衛國戰爭。1970年在隨筆《從「旅順」考慮》中寫道:「日本發動了日俄戰爭,怎麼看也不像是侵略戰爭,那是要反彈侵略壓迫的自衛戰爭。雖然作為結果,取得了俄國支配下的滿洲權益和領土,也就是說,得到了就當時世界史環境可說是帝國主義果實,但發動戰爭本身自衛戰爭的要素很濃罷。」
【三】
日清戰爭是近代日本發動的第一場戰爭。1884年中國在中法戰爭中失敗,日本趁機向朝鮮擴大勢力。朝鮮發生東學黨起義,請求宗主國清朝出兵鎮壓。1894年6月初,伊藤博文內閣也出兵八千,但沒有跟大清開戰的藉口,便命令駐朝鮮公使大鳥圭介製造事端。日軍和暴徒攻佔景福宮,活捉了抵抗的國王,拉出大院君建立親日政權。司馬遼太郎和寫過小說《日清戰爭》的陳舜臣對談時稱之為宮廷政變,但洋洋灑灑的《坂上雲》對日清戰爭的這個導火索避而不言。當時我大清在日本人眼裡並非弱國。丁汝昌率定遠、鎮遠二艦訪問東京灣,震驚四島。
你旅遊日本,若乘坐山陰本線就可能驚奇,車過明石,忽然鑽進了山裡,連軍港所在的吳市也不通,原來當年修建時害怕遭這兩艘巨艦炮擊,鐵路遠離了海邊。清海軍擁有八十二艘軍艦、二十五艘水雷艇,計八萬五千噸,多為舊式;日本軍艦二十八艘、水雷艇二十四艘,計五萬九千噸,多為新式。然而,清軍分為北洋水師、南洋水師、福建水師、廣東水師,各自為政,實際參戰的只是李鴻章的北洋水師和廣東水師三艦,計軍艦二十五艘、水雷艇十二艘,四萬四千噸。
7月25日日艦吉野、秋津洲、浪速在仁川港外豐島海面先發制人,襲擊清軍巡洋艦。8月1日光緒皇帝發出宣戰上諭,第二天明治天皇才發出對清國宣戰的詔書,要「保護朝鮮獨立,維持東方和平」。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也是不宣而戰。9月13日大本營從宮中移到廣島,百姓們看見天皇親自領導戰爭的形象。
大清國戰敗;也敗在誰都不把它當作自己的國家,沒人要保衛它,更有人希望借日本人的手推翻它。李鴻章一路風波,到春帆樓籤訂割地賠款的《馬關條約》。不到一星期,俄德法三國讓獅子大開口的日本把遼東半島退還給中國。日本掂量了一下自己,不敢不聽從,心裡認為是奇恥大辱,從此舉國上下的口號是臥薪嘗膽。還也不白還,清朝拿錢贖。從中日千餘年關係來說,日本這個民族的反齧是最狠不過的。日清戰爭始於1894年7月23日日軍攻打朝鮮王宮,經過日軍打敗清軍,清政府割讓臺灣,當地民眾起而反抗,1896年3月末基本被鎮壓,至此為止。日俄戰爭甚至被稱作第〇次世界大戰。日清戰爭的規模大約是日俄戰爭的三四成,可能也因為兩國的歷史關係較為特殊,日清戰爭對於日本的意義總是被有意無意地低估。
對於日本來說,日清戰爭的歷史意義或許更大過日俄戰爭,因為日清戰爭的勝利決定了日本後來的歷史進程。日清戰爭的勝利使日本從文化和精神上掙脫了大中華的陰影,而日俄戰爭的勝利使它終於躋身於列強之間。日清戰爭之前,村公所優先考慮的是架橋修路,並不把懸掛天皇像多麼當回事,大勝之後忠君愛國的思想一下子深入民心。普通日本人本來把清看作東洋一大帝國,開戰以後圖畫歌曲一窩蜂地表現對中國的憎惡,俗謠罵李鴻章是個大混蛋。日本人鄙視中國從這時開始,至今也抱有這種心態,只是不公然了。在弱肉強食的世界,落後就要挨打。
日本的國策是富國強兵,近代化即軍國化。訛詐清王朝總計二億三千萬兩,其中八成用於擴軍。陸軍由七個師團擴編為十三個師團,海軍為六六編制(一萬五千噸的戰艦六艘,九千噸的巡洋艦六艘)。次則興業,開辦八幡制鐵所,並振興教育,在京都開辦第二所帝國大學。司馬遼太郎興奮地說:「在世界歷史上,有時民族會演出後世無法想像的奇蹟般東西,大概再沒有像日本那樣從日清戰爭到日俄戰爭的十年間演出了奇蹟的民族。」《坂上雲》好像講一個日本的民間故事,一隻猴子打敗北極熊。若沒有這麼一大筆戰爭賠款,興許就不會有實在小的日本傾一國之力打敗軍事大國俄羅斯的奇蹟故事罷。
……………………………………